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課程標準】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知識梳理】一、古代文明的擴展文明 農耕文明 海洋文明古埃及文明 西亞文明方向 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張; 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方式 武力擴張 移民方式結果 埃及新王國時期(鼎盛時期)還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 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二、古代世界的帝國概念解釋 意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征服統治其他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統治范圍 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把整個地中海變成羅馬帝國的內海。統治方式 ①中央: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君權神授; ②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 ③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①政治:繼承波斯的基本制度 ②中央:君權神授、君主專制、王權至上。 ③地方: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 ④文化:推廣希臘文化 ①實行奴隸制 ②地方實行行省制 ③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國教 ④實行羅馬法衰亡 公元前4世紀晚期,被馬其頓滅亡 亞歷山大大帝死后分裂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在內外矛盾夾擊下滅亡三、文明的交流內容 技術傳播 農耕技術:西亞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冶鐵技術:西亞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文化傳播 神話故事: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雕刻藝術:埃及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被希臘模仿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是由22個字母組成的文字,這22個字母被稱為“腓尼基字母”。 ①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 ②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經貿交流 民間交流:相互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官方遣使: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商人: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東部地區后,當地商人有意向東,嘗試與漢朝建立直接聯系。趨勢 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問題探究】1.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閱讀課本并結合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農耕文明的范圍和影響不斷擴大?材料一:農業文明的本質特征是孤立的、閉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農業文明的發展,使文明區內人口愈來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況下便有可能離開文明中心而向四周遷徙。其二,農業文明物質資料手段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極易為文明周邊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從而發展農業。其三,農業的先進性使生產出現了剩余,從而使一部分人能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在本質上又是需要與外界交往的。 ——劉景華《人類六千年》必要性 農耕文明農業的發展,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強烈的擴張欲望與需求。可能性 ①經濟: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②政治: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強有力的國家機構,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古代帝國的擴張與文明交流。材料二:遠征在客觀上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融、文流、融合。 擴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國,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在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內,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出現是必然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三:羅馬軍隊每征服一處,就鋪設道路,興建港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就像是羅馬帝國的血脈……俗語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來自羅馬帝國各個角落的貨物匯聚羅馬…… 使得羅馬城百業興隆。——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附:對話歐洲)》積極 ①擴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加快了分散到整體的進程 ②促進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 ③加強東西方的經濟和貿易往來。 ④推動了各地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傳播。消極 給被侵略地區帶來一定的災難3.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早期聯系交流的主要途徑途徑 經貿往來、人口遷徙、軍事征服、國家統一、思想文化傳播【思維導圖】【鞏固練習】1.人類最初的文明僅限于亞非歐大陸的若干地區,這些地區的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農耕文明的優勢包括( )①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 ②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③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 ④生產力低下沒有私有財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A [④生產力低下沒有私有財產是原始社會的特征,農耕文明的擴張優勢是指私有制產生后,社會分化加劇,具備擴張潛能,④的表達不符合題意,故排除含④的B、C、D三項。]逝去的注定不會再現,然而無數廢墟的留存卻給了我們長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遠古的文明正是在這種回望中逐漸嶄露出她神秘的笑靨。下圖文物出土于( )A.尼羅河流域 B.兩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 D.黃河流域B [由題干圖片中的“巴比倫”可聯系到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故選B項。]3.“我是偉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績照耀萬里。即使人們忘記我的功績的時候,人們看到亞歷山大里亞城,就會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締造者。”文中的“我”曾通過東征開啟了東西方文化大規模交融的新時代,由此說明( )A.和平往來促進了文明的交融 B.地區沖突導致了文明的衰落C.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來自戰爭 D.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D [材料描述了亞歷山大東征,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推廣希臘文化,表明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故選D項。]4.世界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帝國。其中,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為其“內湖”,與中國漢朝處于同一時期的是( )A.羅馬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波斯帝國 D.孔雀帝國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中海一度成為其內湖的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