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現代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復習學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1949-1956)總體特征: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考點經濟: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 土地改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政治:人民政權得以鞏固;三大政治制度奠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建國初確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 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一、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政治:人民政權的鞏固、民主政治的建設和對外交往的開展一、人民政權的鞏固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1)背景:國民黨政權被推翻,人民解放戰爭基本取得勝利,中國人民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2)籌備: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內容:①通過了《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②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③確定了首都,國旗,代國歌,采用公元紀年。意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準備,初步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3)建立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4)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此結束,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加強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地區爭取解放的斗爭,對人類的和平進步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2、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1)土地改革(1950-1952)背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中國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標志(法律依據):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質: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意義:徹底終結封建剝削制度;農民成為土地主人,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政權。(2)國民經濟的恢復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 目的:控制物價,穩定市場。 舉措:“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敞開供應,平抑物價;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意義: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鞏固了新生的政權,為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 (3)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背景:1949年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干涉朝鮮戰爭,并侵犯中國邊境,威脅到中國安全。應朝鮮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司令員:彭德懷結果: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美軍趕回“三八線”附近,又經過反復較量,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破除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造就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二、民主政治的建設(1)背景:隨著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召開人大的時機成熟。(2)建立:1954 年9 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及原則: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憲法》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意義: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三、新中國初期外交:打破孤立封鎖背景:①兩大陣營對立②美國企圖扼殺新中國(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方針: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政策:“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外交成就:(1)同蘇聯等10國建立外交關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①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②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特點: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影響: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4)1955年參加萬隆國際會議特點:1955年亞非29國在印尼萬隆,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成果: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影響: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經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年)(2)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特點: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相結合(3)一五計劃的完成(1953—1957年)①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意義: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4)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1953—1956年)①內容:對農業的改造——農業合作社;對手工業的改造——手工業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全行業公私合營②意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二、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曲折(1956—1976)總體特征: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考點經濟:中共八大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成功探索,但由于“左”傾錯誤社會主義建設出現重大失誤,尤其是文革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也取得一系列建設成就 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國民經濟的浩劫政治:“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打開外交新局面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恢腥战ń?;文化:毛澤東思想進一步發展;科技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6年“雙百”方針政治:1、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①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提出一系列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③1957年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辯證分析了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正確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④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左”傾錯誤產生和發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想發展到“極左”思潮泛濫。2、外交打開新局面(1)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背景: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歷史潮流,大批亞非國家取得獨立后加入了聯合國。標志: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為等23國發起的提案(又稱兩阿提案)影響:①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②極大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2)1972-1979年中美關系走向正?;?br/>原因:①美國方面: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與蘇聯爭霸的需要; ②中國方面: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付蘇聯的威脅;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過程:①1971年 “乒乓外交”;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③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一個中國的原則,并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④1979年,中美建交。(3)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榮)70年代外交活動的意義:出現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僵局被打破,迎來外交新局面。經濟:在曲折中發展(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的召開(1956年9月)①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計劃建設即將完成。②主要內容:主要矛盾: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評價: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并未堅持下來。(2)探索中的失誤: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①1958年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②1958年“大躍進”(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水平)危害: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挫傷農民積極性;1959—1961年出現嚴重經濟困難。(3)國民經濟的調整(1960—1965年)①1960年提出八字方針進行調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②成就:1962-1965年,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4)國民經濟的劫難(1966—1976年)調整:1971年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復蘇;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國民經濟回升。文化:1.思想理論:毛澤東的1956年《論十大關系》和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豐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2.科技:(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敵視封鎖中國;60年代中蘇關系急劇惡化;美蘇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中國也面臨戰爭的威脅。(2)成就: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一系列戰略彈道導彈發射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3)意義: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和核威脅,推動了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力量,提高了國際地位,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新中國科技能夠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②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正確領導;③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④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偉大建設成就(1)工業:①基礎工業建設: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②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2)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3)國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4)教育衛生: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5)時代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典型代表:王進喜、焦裕祿、雷鋒、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6)外交: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專題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習近平指出:“勞動模范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毙轮袊闪⒁詠?勞模以其先進的精神體現,教育激勵著勞動人民以行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奮進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路中,形成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下表時間 勞模來源 評選標準 代表人物20世紀5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 勞動競賽的“勞動最偉大”的老黃牛形象 “萬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倫、“鹽田大改造”孫華喜20世紀60至7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知識分子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貢獻者 “掏糞工人”時傳祥、“鐵人”王進喜20世紀80至90年代 產業工人、農民、企業家、科學家 經濟貢獻和創新創造的“當代愚公” “兩彈元勛”鄧稼先、“氫彈之父”于敏——摘編自王霂凡、趙冰《“變”與“不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模范的變遷發展邏輯》(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家評選勞動模范的變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勞動模范評選的認識。2.1953—1957年,新中國編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對其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把幾億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從某種意義說,確實比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還要艱巨。報社在這方面用的力量最多。21篇社論,有12篇是專對農民說話。如《幫農民算三筆賬》。社論強調應該從實際出發,通過農民的切身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生動事例向他們宣傳大道理,用算細賬的方法使他們從眼前利益看到遠大利益,看到眼前利益必須服從遠大利益。社論按照這個路子,幫農民算了三筆賬,即:黨、人民政府和工人階級在解放以來使農民得到利益的賬;農民按照黨和人民政府的安排,把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賣給國家,對國家和農民有什么好處的賬;農民響應黨和人民政府的號召,參加互助合作,對各方面有什么長遠利益的賬。社論列舉了大量不容辯駁的數字,列舉農民親身經歷的許多事例,絲絲入扣,由近及遠,自然而然引出農民很可以甚至很容易接受的道理……這種形式效果頗好。——摘編自李莊《人民日報風雨四十年》(1)根據材料,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相關史實,請你以《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身份幫助農民算清這“三筆賬”。(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人民日報》上述社論的認識。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習近平《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2022年4月27日)(1)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制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幅宣傳畫出現的主要時代背景。(2)先進人物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請以新中國成立以來任一人物進行例證。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陸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狀況時間/年 金額/億美元 平均增長/%1949-1966 1.0 -1967-1978 中斷 -1979-1983 7.0 43.51984-1991 284.5 17.41992-1997 1968.1 32.7——摘編自朱慧玲《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資在中國大陸引進外資直接投資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材料二 十三年來(1979-1992年)海外華人以及港澳臺商在華投資,若與近代華僑在中國大陸投資長達八十七年(1862-1949年)相比,增加140倍;若與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在大陸投資的十七年相比,則增加了180倍。1979-1991年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資本構成詳見下表:資本來源構成 投資金額/億美元 所占比重/%外國資本 89.53 33.30海外華人(華僑)資本 15.00 5.57香港、澳門資本 139.32 51.82臺灣資本 25.00 9.29合計 268.85 100.00——摘編自林金枝《1979-1992年-海外華人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現狀及其今后發展趨勢》(1)根據材料一,概括1949-1978年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79-1992年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特點,并分析原因。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空間格局——資料來源:《中國近代工業史》《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1840—1927)》《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等文獻注:“胡煥庸線”指1935年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的中國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線。該線刻畫了中國人口分布的特征,揭示了中國資源環境基礎的區域差異特征,顯示了受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影響,城市、交通、經濟等區域差異必然對近代工業的布局產生影響。材料二 “一五”“二五”期間工業城市布局——資料來源:《千年未有之變局:我國工業空間格局演化的脈絡特征與啟示》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解讀中國近代以來工業發展空間格局的變化。參考答案1、【答案】(1)變化:由以產業工人、農民為主轉向行業多元化;由注重體力勞動轉向重視創新;由普通民眾擴展到企業家和科學家。(言之成理即可)(2)認識;勞動模范是一個時代的引領者,代表了該時代的精神風貌;評選勞動模范要基于國家的發展戰略,激勵人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勞動模范評選要具有全民性,能夠體現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言之有理即可)2、【答案】(1)第一筆賬:通過土地改革,農民獲得土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第二筆賬: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原料、積累資金;增加農民收入。第三筆賬:有利于國家工業化的順利開展,推動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農民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糧食產量;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機械化水平。(2)《人民日報》是黨的喉舌,其關于一五計劃的宣傳,尤其是向農民的宣傳,堅持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基本原則,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人民日報》從農民切身經驗出發,引導群眾對總路線和一五計劃形成正確認識,從眼前利益關注到長遠利益,履行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服務人民群眾的責任。《人民日報》的宣傳擴大了黨的政策的影響力,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推動了一五計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3、【答案】(1)圖一: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廣大工人經濟、政治地位提高,他們急切希望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圖二:國民經濟的調整取得重要成果,國民經濟穩步增長;1964年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圖三: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1980年決定設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2)例證:鐵人王進喜,在全面建設社會社會義時期,無私奉獻,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4、【答案】(1)狀況:1949-1966年,投資量小;1967-1978年投資中斷。原因:1949-1966年,中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客觀環境不利于華商投資,故當時外資主要來自蘇聯且投資總量不大;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1967-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及徘徊時期,政治秩序混亂,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加之中蘇關系惡化,外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中斷。(2)特點:資本來源多元化;外商投資經額擴大,增長速度快;港澳臺資本是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主體;外國資本占較大比重。(答出兩點即可)原因:中國政局穩定,經濟迅速發展;“文革”結束,撥亂反正;政府工作重心轉移;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中國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和完善涉外法規;僑務工作部門為吸引海外華人(華僑)投資做了大量工作;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地區經濟的發展為其投資提供了前提;華僑和港澳臺地區同胞的家國情懷。(答出兩點即可)5、中國近代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中國東部沿江沿海地區開放較早,自然經濟解體程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條件相對優越,導致工業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以東的沿江沿海和東北地區,由此形成北重南輕、東重西輕的工業格局,地域分布不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個五年計劃實施和工業化建設的開展,促使新中國迅速崛起了一批工業城市,并擴展到廣大中西部地區,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工業布局。工業布局的優化,使國家經濟發展趨向均衡,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