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導學案(含解析)-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導學案(含解析)-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資源簡介

課 型 探究課 課題 第3 課 古代西亞、非洲的文化
年 級 高二 時間 班級 出課人
教材 分析 本課屬于第二單元第一課內容。包含三個子目:“古代西亞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表面上看似三個不同地區獨立發展的文化體系,事實上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和時空關系。兩河流域文化對古代埃及文化有一定的影響,這兩個早期的文明又深刻地影響了地中海周邊地區及后來出現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繼承了西亞、北非、希臘、羅馬的文明傳統,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從本單元的角度而言,本課是世界最早誕生文明的部分,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處于開篇地位,畢竟四大文明古國中本課獨占其二,故本課不僅對希臘羅馬文明產生重要影響,對近代史之文藝復興亦產生深遠影響。
學情 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內容,高一階段的《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對此部分內容亦有涉及。但對于學生而言,本課的時間跨度長,空間范圍廣,對學生仍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從繁雜的表象中認識歷史現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運用史料探究歷史問題,形成合理的歷史解釋。
核心 素養 【唯物史觀】認識古代西亞和非洲多元性文化出現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認識古代西亞、非洲文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探究古代西亞和非洲的主要文化成就,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認識地理環境、經濟水平和宗教對不同區域文化的重大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古代西亞和非洲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培養家國情懷
重 點 難 點 重 點 了解西亞、北非、阿拉伯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不同時空條件。
難 點 理解地理環境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
教學 方法 問題探究式、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
課前 準備 課件準備、班級分組準備、《學案導學與隨堂筆記》
“導引-探究-提升”教學 模式 教學流程 學法指導
導入 新課 【探究思考】這首歌中講述的是什么文明的故事? 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手周杰倫的《愛在元前》,代入對古代文明探究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教學增強課堂氛圍,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
問題 導引 1、這首歌中講述的是什么文明的故事? 2、結合所學和史料分析西亞文化形成的原因? 3、回憶《中外歷史綱要下》,古代西亞地區出現了什么文明?經歷了哪些國家的統治? 4、蘇美爾人為什么使用這種書寫材料? 5、從《吉爾伽美什》的史詩部分,反映了兩河流域人民怎樣的生活觀和人生觀?造成這種生活態度的因素? 6、為什么漢謨拉比要宣稱自己是根據神意立法? 7、請根據所提供的法典條文,概括出該法典的主要特點和影響。 8、西亞文化的特點? 9、古代埃及文化形成的原因 10、這些故事反映了怎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1、【小組討論】今天埃及有兩種建筑保存的最好,一種是神廟建筑,另一種是陵墓,而當時居民建筑、甚至是王宮建筑都保存的很差。為什么?從中可看出埃及人怎樣的觀念?歷史遺址對歷史研究有何價值? 12、結合所學分析阿拉伯文化興起原因? 1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及特點。 14、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阿拉伯帝國文化對世界發展所做的貢獻 結合教材 自學完成
合作 探究 【時空坐標】 【概念闡釋】 ▲楔形文學:由蘇美爾人所創,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鍥形,故稱楔形文字。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一、古代西亞文化 【探究思考】1、結合所學和史料分析西亞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位于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交通發達; ②兩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沖擊平原,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 ③周圍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擾; ④洪水不可預見地泛濫。 (2)歷史原因: 戰爭頻發、政權更迭頻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3)農耕經濟發達,商品經濟活躍 ①世界上最早農業起源地: 小麥、大麥的原產地(《選必》2 P4) ②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 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 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出現雙輪車(《選必》2 P19、20) ③前22-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 前8-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貨幣。(《選必》2 P38) ④前3500-前3100,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早期的城市。(《選必》2 P54) 1、概況: (1)地理位置:主要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 (2)地位: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 (3)代表文明: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亞述帝國、波斯帝國。 【探究思考】2、回憶《中外歷史綱要下》,古代西亞地區出現了什么文明?經歷了哪些國家的統治? 文明:蘇美爾文明誕生于兩河流域(今伊拉克) 先后統治過的國家:古巴比倫、亞述、波斯、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 2、文化成就: (1)文字:楔形文字 ①地位:蘇美爾人創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②特點:用蘆葦稈或木桿在泥板上壓出一道道像楔子的筆畫,故稱為“楔形文字”,也叫泥板文書。 【探究思考】3、蘇美爾人為什么使用這種書寫材料? 地理環境影響(兩河流域干旱少雨,木材稀少,缺乏石頭,卻有兩河沖積平原的泥土,有大量的蘆葦可供使用) ③影響:在西亞流行了數千年 (2)文學:《吉爾伽美什》 ①地位: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②內容:敘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探究思考】4、從《吉爾伽美什》的史詩部分,反映了兩河流域人民怎樣的生活觀和人生觀?造成這種生活態度的因素? 生活觀和人生觀:重視現世,對死后生活感到恐懼。 因素:①洪水不定期泛濫; ②戰爭頻繁,外族入侵造成不安全感。 (3)建筑和藝術: ①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壁畫; ②亞述帝國王宮的石雕“人首飛牛”; ③波斯王宮的裝飾、雕刻。 (3)法律: ①時間:約公元前18世紀 ②內容:宣揚君權神授; 【探究思考】5、為什么漢謨拉比要宣稱自己是根據神意立法? 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神化漢謨拉比的統治地位。 從而使專制王權和神權趨于統一,有利于統治人民和鞏固統治。 目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地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性質: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和權威。 價值:法典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 【探究思考】6、請根據所提供的法典條文,概括出該法典的主要特點和影響。 ⑴特點: ①宣揚君權神授; ②保護私有財產; ③施行同態復仇法; ④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⑵影響: ①對當時: 有利于維護新興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和濫用司法權的特權,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下層民眾的利益;緩和社會矛盾。 ②對后世: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探究思考】7、西亞文化的特點? ①城市文明,受到地理環境影響; ②政權更迭頻繁; ③國王加強立法以維護統治; ④人民勇于抗爭,注重今世的生活。 古代埃及文化 【探究思考】8、古代埃及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三大洲交界處,交通發達; ②沙漠有屏障; ③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肥沃土壤,平原廣闊,農業發達。 (2)歷史因素: ①政權統一,發展具有連續性,社會環境相對安寧; ②宗教信仰濃厚,生活樂觀,熱愛生命,向往來世。 1、古埃及概況: (1)地理位置: 處于北非的尼羅河流域 (2)發展概況: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此后時有分合,綿延約3000年。 2、文化成就 (1)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 (2)書寫材料:莎草紙 (3)文學:神話、詩歌、哲理和散文故事 【探究思考】9、這些故事反映了怎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享受今生、追求來世”的生死觀 (4)建筑藝術: ①特征:受到宗教較大影響; ②成就:陵墓、神廟 【小組討論】10、今天埃及有兩種建筑保存的最好,一種是神廟建筑,另一種是陵墓,而當時居民建筑、甚至是王宮建筑都保存的很差。為什么?從中可看出埃及人怎樣的觀念?歷史遺址對歷史研究有何價值? 原因:埃及人認為來世比現世更長久更重要,所以將珍貴的石材用于修建神廟和陵墓,而普通民居甚至王室住所基本都用泥土修成。 觀念:人的生死可以逾越,來世永恒。樂觀的人生觀,追求來世的生死觀,敬畏神。 價值:歷史遺址屬于史料研究的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價值。 科學技術: ①歷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古代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對儒略歷(羅馬凱撒制定)影響大 ②數學、醫學:頗有建樹,波斯帝國宮廷中,就有許多埃及醫生 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帝國興起 【探究思考】11、結合所學分析阿拉伯文化興起原因 (1)自然地理因素: 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不適合農業生產,所以具有沙漠文化和游牧文化自由和開放的特點。處于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地帶,是世界東西和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也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2)歷史因素: ①帝國政治相對穩定,交通和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 ②統一的語言和伊斯蘭教信仰; ③統治者重視科學文化事業; ④阿拉伯人善于繼承和融合地區征服地區的文化遺產,并加以改造。 (3)政治: 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政教合一(宗教色彩文化) 概況: ①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 ②到8世紀己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 地位: 融合了東方文化遺產,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2、文化成就: (1)文學: ①懸詩:麥加附近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會懸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 ②《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 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其影響。 (2)科學技術: 類別人物作品特征數學伊本穆薩《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成為獨立科學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天文白塔尼《薩比天文歷法》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作品傳入歐洲后,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醫學伊本西那《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被翻 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
【探究思考】1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 ①地處東西方傳統商路的中心; ②政局相對穩定、發達的交通和經濟的繁榮; ③統一的語言和意識形態推動了文化發展; ④當政者重視科技文化; ⑤中國四大發明的影響; ⑥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特點: ①繼承與融合——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波斯和古希羅文化。 ②創新性——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阿拉伯文化。 ③先進性——許多成就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探究思考】1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阿拉伯帝國文化對世界發展所做的貢獻 ①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古典文化; ②為歐洲的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來源; 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動了 世界科學的發展; ④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對本節課有大致的把握。 了解記基本的概念,掌握必備基礎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得出認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回顧所學,鏈接綱要下和選必一二的內容歸納,提升學生概括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 結合材料、圖片和教材,掌握必備的知識。利用課堂探究,通過分析史料,提高學生的史料研讀能力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通過探究,理解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已達到核心素養的能力。 閱讀材料之前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幫助學生提升獲取、總結、解讀信息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素養。 發揮學生主體,依據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掌握史料分類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史料的價值,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能力 根據材料、教材和所學,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 學習和掌握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唯物史觀。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價值觀。涵養家國情懷與歷史解釋的素養。
課堂 小結 各文明有怎樣的特點,在如今這時代,各文明之間又該如何相處? 最后引用習主席的話,留給學生思考: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總結本課內容,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整體上掌握本課內容,進而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
當堂 檢測 一、單選題 1.(2024·河南·模擬預測)公元前3200年左右,人類發明了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言語記錄下來,學者也可以籍此了解古代人的所作所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才真正開始。可佐證上述觀點的早期文明是( ) A.南亞的印度河恒河文明 B.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文明 C.西亞的兩河蘇美爾文明 D.北非的尼羅河埃及文明 2.(2024上·山西太原·高二統考期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自由民將財物委托給另一個自由民保管,應該簽訂契約,保證委托的有效性。如果在委托時沒有簽訂契約,而受委托之人事后否認保管了財物,則無法對其進行起訴。此規定( ) A.蘊含明顯的契約精神 B.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保障了社會公平正義 D.維護了誠實守信的原則 3.(2023上·貴州六盤水·高二統考階段練習)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民間集體創作的《一千零一夜》的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爾·艾夫薩乃》,其最初可能來源于印度,由梵文譯為古波斯文再轉譯為阿拉伯文;第二部分內容源于伊拉克民間故事;第三部分內容源自埃及麥馬立克王朝時期流傳的故事。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國( ) A.控制領土遠達印度和埃及 B.呈現出多元文化文明的交匯特征 C.廣泛翻譯印度和希臘文獻 D.文化繁榮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4.(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據《帕勒摩石碑》的銘刻,古埃及每年都有關于尼羅河洪水泛濫高度的記載,如第一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2890年)就有“第一年,六肘”“第三年,四肘一掌”“第五年,五肘五掌一指”“第六年,五肘一掌”的記錄。這一做法( ) A.推動了古代埃及文明的發展 B.說明法老嚴格地控制國家經濟 C.決定了農業豐歉和社會興衰 D.表明國家實現了高度集權統一 5.(2023下·河南鄭州·高二校考期中)在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畫了一些裸體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糧斗等祭品走向神龕,一位祭司或首領穿著長袍,長袍帶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舉著,瓶上還刻畫了水邊的大麥田、羊隊、水果和獅子等內容。由此可知,當時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 ) A.基本上統一了兩河流域 B.出現了一系列新興城市國家 C.已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 D.產生了明顯的階級分化 6.(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英國著名東非史學家馬修回憶他20世紀50年代在東非的考古工作時說:“我認為所調查的一些遺址是沿海地區阿拉伯或波斯殖民地遺物……但我逐漸發生了懷疑,因為它們其實是非洲式的。”據此可推知( ) A.東非文明深受周邊文化影響 B.阿拉伯或波斯文化逐漸東非化 C.東非國家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D.伊斯蘭文明在東非廣泛傳播 7.(2023上·黑龍江齊齊哈爾·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兩河流域著名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最早由蘇美爾人創作,在大約公元前12世紀由巴比倫人整理匯編成冊,相繼產生了史詩的赫梯語版本和胡里安語版本。其中,史詩中所記載的大洪水故事,后來被猶太人和希臘人所借用,演變成為著名的“諾亞方舟”和“丟卡利翁”的故事。這( ) A.說明西亞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表明古代西亞文化傳播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C.體現出古西亞文明發展最為發達 D.反映出戰爭加強了區域文明間的相互聯系 8.(2023上·安徽·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一種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約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產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500年左右,該類型的文字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古人用這種文字( ) A.記載了馬其頓帝國東征 B.書寫了邁錫尼文明的輝煌 C.記錄了種姓制度的緣起 D.寫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 9.(2024上·天津濱海新·高二統考期末)如圖創作于新石器時代的阿爾及利亞巖畫,畫面中間雙角女神祈禱豐收,四周有一片正在播種的莊稼地。它體現了( ) A.農業出現與思想活躍的統一 B.集體勞作和多神信仰的匯集 C.鐵犁牛耕和壁畫藝術的結合 D.勞動場景和藝術審美的融合 10.(2023上·浙江·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巴達里文化時期(約 BC4500年—BC3800年),埃及能生產器壁較薄的細陶(紅光陶、黑光陶、黑頂陶)。當時的墓葬在同一個墓地,埃及先民往往會在墳墓中隨葬一些物品,并按照固定的方位把遺體側身放置,墓葬中還出土了紅海貝殼。據此無法得出的是( ) A.陶器是生產分工不斷發展的結果B.埃及當時已有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 C.埃及先民已經具有原始宗教意識D.埃及與紅海沿岸地區存在經濟往來 11.(2023上·湖南岳陽·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馬蒙,于公元830年創建的智慧宮是伊斯蘭世界第一所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及高等教育學府。智慧宮里不分國別、宗教,唯學術真知為尊。由此可見,馬蒙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 ) A.文化兼容并蓄 B.崇尚學術自由 C.教育體系完備 D.文明領先世界 12.(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古埃及王國時期,太陽神“拉”被奉為埃及的最高神,國王一般被稱為“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國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綴上“拉”的名字。這反映了( ) A.君主專制制度確立 B.宣揚君主至上 C.太陽神是唯一的神 D.王權神化色彩 二、材料分析題 13.(2023上·江西·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的基本社會單位是親緣與類親緣的族,而不是地緣的“邑”。族與族之間的關系經由婚姻與宗法維系,因此周人注重宗法倫理,也注重族群之間的外婚。封國分邑的人口也以“族”成群的配屬而構成一個一個斯的集團。國與邑都可以遷徙,其地著性并不強烈。因此西周的封建國家并不建立于領土主權之上,而在于領有一群人口。這種共同體對于宗族的依賴,使個別共同體合成的集團凝聚的向心力大于分裂的離心力。這一具有包容性的發展模式,發展之極致則為無所不包的普世體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于是政治秩序與文化秩序相重疊,成為“天下”。西周的“天”是普世性的,遂不能有特殊偏愛的選民。 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前半段,兩河流域已發展了青銅文化,有若干超級村落已團聚于附近地區,組織成為蘇美爾城邦。這些城邦遺址上有神廟、宮殿,宗教組織在城邦中擁有公權力,他們調動城邦資源,從事集體的遠程貿易,換取當地缺乏的物質,也為城邦成員分配集體的資源。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后段,在兩河下游的城邦中,比較強大的城邦成為中心,組織若干城邦成為聯盟,并以盟主的城名為朝代名稱。宗教的僧侶與祭司仍保持相當可觀的經濟權力。也仍是集體意識的精神中心。在公元前18世紀時,兩河流域的政治體制與經濟網格均見擴張,而且也更復雜。但是城邦仍保持強烈的個體認同。兩河的眾神均由城邦共同體的守護神演變而來,眾神的神祇會議中,個別城邦均有其代言人,眾神之間也難免有“斗法”之事。 ——摘編自許倬云《觀世變:論中國文化的特質》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兩河流域與西周政治與文化的不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古代東西亞文明產生差異的因素。 訓練學生 鞏固知識
板書 設計
教學 反思 首先本課的教學按課標要求圍繞教材順序設計教學,縱向上講述從蘇美爾、古代埃及到阿拉伯帝國的多元文化傳統,橫向上從文字、宗教、文學作品、建筑雕刻、科學技術幾個方面探究文化的保存與交流,對課本內容進行了較好的整理,基本達成課標要求,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現文化交流與傳播選修教材立意要求。 其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圍繞主題,對學生的知識面和課前準備有一定要求,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在課前先提供一部分書籍和影片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對課堂的指導,努力實現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活動”。
當堂檢測參考答案
1.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蘇美爾文明是已知最早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書寫系統。有了文字之后,蘇美爾人開始記錄他們的歷史、法律、宗教、文學和商業交易等,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因此,蘇美爾文明是支持“有了文字,歷史才真正開始”這一觀點的重要證據,C項正確;印度河恒河文明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排除A項;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且其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后的商朝出現,排除B項;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發明了象形文字,時間上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兩盒流域。根據材料“自由民將財物委托給另一個自由民保管,應該簽訂契約,保證委托的有效性”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對財務委托等進行了嚴格規定,且規定必須簽訂契約,體現了明顯的契約精神,A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維護的是奴隸主的利益,當時并不平等,排除B項;“保障了”說法錯誤,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契約原則上升到法律角度說明實際生活中出現了不守信的現象,且僅憑一條法律條文不能得出“誠實守信”,排除D項。故選A項。
3.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據材料可知,《一千零一夜》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一部集體創作的故事體現了不同地區多元文化、文明的交匯特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國所控制的領土范圍遠達印度和埃及以及廣泛翻譯印度和希臘文獻,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阿拉伯帝國文化與商品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4.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埃及。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每年都有關于尼羅河洪水泛濫高度的記載,這有利于古代埃及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古代埃及文明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法老嚴格地控制國家經濟的信息,排除B項;農業豐歉和社會興衰受多種因素影響,決定的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材料涉及古埃及關于尼羅河洪水泛濫的記載,據此無法得出當時埃及實現了高度集權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
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5000年前兩河流域(西亞)。據材料“裸體平民”、“祭司或首領穿著長袍”可知,當時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平民和首領已經有明顯的著裝區別,這體現了鮮面的階級性,D項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當時蘇美爾地區是否實現了統一,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但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雖然提及“首領”,但是首領不一定是君主,排除C項。故選D項。
6.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非洲)。據材料可知,馬修認為東非地區的一些遺址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地遺物,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和伊斯蘭教的傳入,東非國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響,這與材料說法相符,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東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文化的影響,并非阿拉伯或波斯文化東非化,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東非外貿發達,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伊斯蘭文明在東非廣泛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
7.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古西亞的文化不是孤立發展的,文學作品不同版本的出現表明古代西亞文明的文化認同與交流,而西亞文化的傳播又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B項正確;B項表述錯誤,古代西亞文明并非是歷史最悠久的,排除A項;古代文明中心各具特色,沒有優劣之分,從材料信息中無法推斷出古西亞文明最發達,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戰爭及其作用,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古代西亞文化傳播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一種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該類型的文字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及所學知識可知,這種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曾書寫過目前所知全世界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D項正確;馬其頓文明不屬于西亞文明,排除A項;“邁錫尼文明”為愛琴海地區的文明,不屬于西亞文明,排除B項;種姓制度屬于印度文明,不屬于西亞文明,排除C項。故選D項。
9.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阿爾及利亞)。題干中的巖畫表現了一個掌握五谷豐收的女神,四周是一片正在播種的莊稼地,被畫得很小的許多人物似乎正在春耕和播種,顯出一片繁忙的勞動景象,從巖畫的構圖來看,說明古代非洲先民已懂得突出主題,學會用多層次的方式來展現生活的描繪方法了,做到了藝術審美和勞動場景的融合,D項正確;材料巖畫主要反映農業生產,看不出“思想活躍”,排除A項;巖畫中只涉及到了雙角女神, “多神信仰”無法得出,排除B項;巖畫中沒有牛耕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BC4500年—BC3800年(埃及)。由材料可知當時的墓葬在同一個墓地,說明貧富分化不明顯,未體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B項“埃及當時已有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表述和材料矛盾,由于本題是反向題,B項符合題目要求;不同類型的陶器制造屬于手工業發展的結果,說明當時出現生產分工,A項和題目表述一致,排除A項;墓葬中按照固定的方位遺體側身放置,說明具有原始的宗教崇拜,具有原始的宗教色彩,C項和題目表述一致,排除C項。墓葬中出土的紅海貝殼,貝殼作為貨幣存在,說明和紅海沿岸存在經濟往來的現象,D項和題目表述一致,排除D項。故選B項。
11.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馬蒙創建的智慧宮“不分國別宗教,唯學術真知為尊”,可見其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文化兼容并蓄,A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國崇尚學術自由,排除B項;僅憑一家學府,不能得出教育體系完備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阿拉伯文明的發展水平,排除D項。故選A項。
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埃及。據材料“太陽神‘拉’被奉為埃及的最高神”“國王一般被稱為‘拉’之子”等信息可以看出,古埃及統治者為維護統治地位,極力宣揚君權神授學說,王權具有神化色彩,D項正確;“已確立君主專制”無法概括題干中“國王被稱為太陽神之子”等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王權的神化,而非君主的權力地位,排除B項;古代埃及神祗眾多,太陽神外,還有冥王奧西里斯、生命和家庭女神伊西斯等,排除C項。故選D項。
13.
不同:
①古代兩河流域以城邦共同體為凝聚單位,西周親緣群體經由婚姻與宗法,組織為不斷擴展的網格;
②兩河流域城邦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特性,西周王室與諸侯保持相對緊密的關系;
③兩河流域宗教信仰城邦地緣深厚,西周天命觀念具有普世色彩。
(答出兩點不同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因素: ①政治形態;
②經濟形態;
③宗教信仰;
④地理環境;
⑤價值觀念。(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與西周時期(中國)。不同:據材料“若干超級村落已團聚于附近地區,組織成為蘇美爾城邦……在公元前18世紀時……城邦仍保持強烈的個體認同”“西周的基本社會單位是親緣與類親緣的族,……族與族之間的關系經由婚姻與宗法維系”得出古代兩河流域以城邦共同體為凝聚單位,西周親緣群體經由婚姻與宗法,組織為不斷擴展的網格;據材料“在兩河下游的城邦中,比較強大的城邦成為中心,組織若干城邦成為聯盟,并以盟主的城名為朝代名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得出兩河流域城邦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特性,西周王室與諸侯保持相對緊密的關系;據材料“兩河的眾神均由城邦共同體的守護神演變而來”“西周的‘天’是普世性的”得出兩河流域宗教信仰城邦地緣深厚,西周天命觀念具有普世色彩。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東西亞)。因素:古代兩河流域以城邦共同體為凝聚單位,西周親緣群體經由婚姻與宗法,組織為不斷擴展的網格,反映政治形態影響古代東西亞文明產生差異;兩河流域宗教信仰城邦地緣深厚,西周天命觀念具有普世色彩,反映宗教信仰影響古代東西亞文明產生差異;結合所學,經濟形態、地理環境、價值觀念等也是影響文明差異的重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长武县| 鹰潭市| 韶山市| 香河县| 定安县| 峨眉山市| 昌黎县| 临城县| 库车县| 巴东县| 罗甸县| 广宗县| 长垣县| 托克逊县| 浦北县| 子长县| 青浦区| 景德镇市| 赫章县| 都匀市| 江都市| 涞水县| 娱乐| 社会| 巫山县| 武定县| 清远市| 山东| 当雄县| 玉环县| 崇州市| 左云县| 安龙县| 唐海县| 闻喜县| 家居| 普兰县| 九龙坡区| 仁化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