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程標準】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措施; 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識記明、清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機。2.難點:明朝政治體制變化;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異同。【知識結構】自主學習·必備知識【知識梳理】知識點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將領朱元璋逐漸統一南方大部分地區。(2)建立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3)取代元朝: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2、鞏固措施(1)廢丞相①內容: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嚴令子永遠不許設立宰相②目的:加強皇權③影響:加強了皇權,防止權臣專權;政務繁多,皇帝工作壓力倍增。設置內閣①背景:廢除宰相之后,皇帝工作壓力加倍②定義: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③職權: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內閣成員無法參與政事決策④性質: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法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輔助皇帝的秘書機構宦官專權①背景:宦官比內閣更多的得到皇帝的信任②權力:內延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皇帝批紅的權力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①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②時間:15世紀前期③條件:國家統一,國力強盛;造船技術發達,航海技術先進;統治者的支持④概況: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⑤影響:積極方面: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消極方面: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戚繼光抗倭背景: 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禁海外貿易,導致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為亂地方。(2)措施: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后來政府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結果: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歐洲殖民侵略(1)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頻繁。(2)表現: 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經略邊疆(1)蒙古:瓦剌和韃靼有戰有和;修筑長城、土木之變;訂立和議、冊封、互市貿易(2)藏族:封授;設立行都指揮司等機構,任用藏族上層人士管理(3)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領官號影響: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清朝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2、明清易代①16、17世紀之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②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金。③1636年,其子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④明朝滅亡:1644年,明末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⑤清軍入關:1644年, 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于北京。⑥清朝統一:清軍入關后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軍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達標檢測1.“我朝閣臣雖無丞相之名,實有輔佐之責。自朝廷大禮大政以及人才進退、民生休戚,舉天下國家之務,事無巨細,有一不問閣臣者乎”。這反映了明代內閣A.成為法定行政中樞 B.閣臣的參政權擴大C.受到宦官的牽制 D.化解了皇權與相權矛盾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領導六部而政務繁忙。為解決此問題,逐漸形成了一個常設的輔佑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它是( )A.內朝 B.參知政事 C.軍機處 D.內閣3.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厭政,經驗能力都不及其祖輩,于是讓內閣大學士代閱奏章,草擬處理意見,形成“票擬”權。材料反映的本質是A.內閣只有參政議政權沒有決策權 B.內閣成為正式的行政機構C.內閣大臣等同于宰相 D.內閣強化了君主專制4.有文獻記載:“祖宗設立閣臣,不過文學侍從,而其重亦止于票擬。其委任之權力,與前代宰相絕不相同。”材料中體現A.內閣學士權力比宰相大 B.內閣學士掌握實際決策權C.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構 D.設立內閣強化了君主專制5.明朝洪武年間設立了五軍都督府,都督由皇帝親選,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負責某部分軍隊的管理、操練等事務。都督府有兵但無調譴權,兵部有調遣權但無兵,而且調兵必須有皇帝的命令方可。這反映了明朝A.解決了地方問題 B.君主權力的強化C.邊患的日益嚴重 D.軍權的分化制衡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揚州十日”是揚州人民反抗清“剃發令”的結果B.“嘉定三屠”中陣亡的將領是閻應元C.圈地加深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造成社會動蕩,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滿族統治者強行推行的掠奪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7.明成祖設內閣,作為其侍從顧問;康熙皇帝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任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處于危機境地B.明清重視翰林院學士C.翰林院學士享有特權D.二者都是強化專制皇權的產物8.《明會典》載:“內閣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寫道:“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后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由此可知,明朝內閣的設置( )A.使決策機制發生了異變 B.剝奪了都察院的權力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強化了皇權專制體制9.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閣臣(楊)榮(金)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由此可見,當時( )A.內閣具有輔佐功能 B.決策民主化程度高C.皇權受到一定制約 D.政治統治相當昏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