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主題 本單元基于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立足于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以認識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為線索,從學生身邊的校園生物入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第1~2課)以及種群內不同生物個體的千差萬別(第3~5課),從而進一步構建地球生物豐富性及多樣性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命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生物的多樣性、存活、滅絕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本單元在引導學生認識種群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古代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組織了遺傳變異(第3~5課)及生物進化(第6課)的相關內容。研究生物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因此,單元的最后一課(第7課)組織學生研究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關系,以及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命的延續與進化學習內容: 5.2.2根據某些特征,對植物進行分類。 8.5.2描述和比較植物子代與親代在形態特征方面的異同。 8.5.3描述和比較動物子代與親代在形態特征方面的異同。 8.6.4根據化石資料,舉例說出已滅絕生物;描述和比較滅絕生物與當今某些生物相似之處。 學業要求: 1.能根據某些特征,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 2.能舉例說出已滅絕生物和當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處,認識進化現象。 3.能比較、分析植物(花的顏色,葉的顏色、大小與形狀等方面)和動物(毛皮的顏色、軀體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方面)子代與親代的異同。 4.能依據收集到的化石資料開展討論交流。教材分析 本單元共7課。第1~2課指向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第3~5課指向同種生物存在個體差異,即種群內生物的多樣性;第6課指向認識古代生物的多樣性,建立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的聯系;第7課指向認識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引導學生意識到應保護生物多樣性。 本單元以研究生物的多樣性為載體,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多樣性、生物的遺傳變異及生物進化等科學概念,學習二歧分類法等研究生物世界的多種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校園里的生物比較熟悉,對生物的多樣性的體會是比較充足的。但對單元里所涉及的科學概念:生物多樣性、生物分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等的理解還有欠缺。本單元立足于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以認識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為線索,從學生身邊的校園生物入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種群內不同生物個體的千差萬別,從而進一步構建地球生物豐富性及多樣性的認識。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1)校園中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 (2)生物后代與親代存在著相同與不同,生物的遺傳變異現象使得生物多種多樣。 (3)化石保留古代生物相關信息,一些現存生物與古代生物相似。 (4)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衣食住行等行為的重要資源,對保護地球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學思維: (1)通過調查、分類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 (2)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的思維,能描述種群內不同生物個體的千差萬別。 (3)能運用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途徑,探索生物多樣性與人類關系,以及保護措施。 3.探究實踐: (1)能用調查方法獲取有關校園生物多樣性信息,并對校園內植物進行二歧分類。 (2)能運用觀察與比較的方法,發現并客觀描述生物后代與親代的異同。 (3)能夠通過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推測一些古代生物與現存生物的關系。 (4)能描述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策略。 4.態度責任: (1)表現出對調查校園生物多樣性的濃厚興趣,能與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享自己調查結果。 (2)能夠珍愛生命,尊重事實,基于證據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陳述自己的觀點,能自覺采取行動保護生物及周圍環境。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4.制作宣傳海報。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調查課校園生物大搜索以調查校園生物為主體活動,體會生物物種多樣性。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和動物?要了解校園生物種類,我們該怎么做?知道校園里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團隊設計校園生物調查方案,明確人員分工及職責,1討論課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能用二歧分類法給校園植物分類。校園有多少種生物?不同區域內生物有什么不同?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完成生物調查實踐:收集記錄生物特征及數據,采集一定的生物樣本; 檢索植物信息,進行一定數量的校園植物二歧分類。 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1觀察課形形色色的植物用觀察比較方法,發現植物的后代和親代之間的異同。同種植物中的不同個體相同嗎 同一“家庭”的植物完全相同嗎?知道什么是遺傳和變異。 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進化的基礎。1觀察課多種多樣的動物用觀察比較方法,發現動物的后代和親代之間的異同。動物寶寶和它們的爸爸媽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知道動物的后代和親代之間存在異同。遺傳和變異使動物多樣性。1觀察課相貌各異的我們通過觀察比較相貌特征分析人與人的不同人類是地球生物中的一員,我們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知道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遺傳變異現象。1觀察課 古代生物的多樣性能通過化石認識古代生物,查閱資料,推測一些古代生物和現代生物關系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 這些生物與現在的生物相像嗎 知道遠古時期地球上生存著不同生物,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信息。1討論課保護生物多樣性了解生物多樣性與人類關系,分析生物現狀,提出保護策略為什么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怎么保護?知道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對保護地球有重要作用。 了解并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學設計一、素養目標1.科學觀念:(1)可以通過觀察化石生物特征,推測生物形態。(2)知道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2.科學思維:運用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推測古代生物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3.探究實踐:(1)通過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認識古代生物。(2)比較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的特征,判斷親緣關系。4.態度責任:意識到對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生物及其地球環境的發展變化。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根據化石信息分析,描述古代生物。難點:通過比較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的特征,判斷親緣關系。三、評價任務評價任務 評價標準 表現程度 自評 互評 師評☆☆☆ ☆☆ ☆觀察恐龍化石 能推測恐龍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 能 基本能 不能觀察猛犸化石 能推測猛犸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 能 基本能 不能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 能通過生物化石認識更多古生物 能 基本能 不能學習收獲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1. 魚,生活在海洋里。 這條魚怎么生長在巖石上? 明確:這是存留魚遺體的化石。 教師補充:1999年由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的昆明魚化石是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類,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 2. 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借助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研究生物是怎樣變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樣性。 3. 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地球上的遠古生物。 從介紹化石及化石對研究古生物作用入手,引出本課研究的話題。 關注學生對古生物的已有認知情況。(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觀察恐龍化石 1.地球上現存的生物是由古代生物進化而來的。恐龍是我們最熟悉的古生物,你了解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恐龍的出現 恐龍是出現于2億4500萬年前并繁榮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000萬年之久。恐龍家族極為龐大且呈現出多樣性。它們形態不同:有的身體碩大,有的身體相對較小;有的身上具有鱗甲,有的長有角或頭冠。它們食性也各異: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雜食性。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有些四足行走、有些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據推測,恐龍的種類可能有上千種。 (2)常見恐龍 三角龍是有角恐龍當中體形最大、體重最重的植食恐龍,它的體重超過了12噸。在它的鼻子上有一只短角,在雙眼的上方長有兩只長約1米的巨大長角。 有著“殘暴蜥蜴王”之稱的暴龍,它的兇狠殘暴可是出了名的。暴龍是一種 身長12~15米,身高超過6米,體重達到6噸的巨型肉食恐龍,它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也有人稱它“霸王龍”。 異特龍是最為強壯兇猛的肉食恐龍。它主要捕食比自己體形小的肉食恐龍。 腕龍的脖子像長頸鹿一般細長,前腿比后腿長,便于采摘高處樹干上的葉子。 (3)恐龍的滅亡 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和很多種動物忽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有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白堊紀末期,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引起了大爆炸。森林起火,到處是氣體和塵埃,植物隨之枯萎,恐龍在這種環境下滅絕了。 還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白堊紀晚期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時噴發的二氧化碳使地球溫度升高,植物枯萎,草食性恐龍都餓死了,肉食性恐龍也隨之死亡。 2.恐龍在地球上早已滅絕,我們今天看到的恐龍模型是根據恐龍化石復原出來的。 收集恐龍化石的資料,以一種恐龍為例,說說它與現在的哪種動物相似。 引導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這是哪種恐龍化石?與哪種現代動物相似? 明確:霸王龍化石,與鱷魚相似。 (2)這是哪種恐龍化石?與哪種現代動物相似? 明確:三角龍化石,與犀牛相似。 (3)比一比,鳥類化石和恐龍化石,你有什么發現? 明確:它們都有脊柱,恐龍和鳥類有親緣關系。 評價活動二:觀察猛犸化石 1.這是一具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它和現在哪種動物相似? 明確:亞洲象。 2.閱讀資料回答 猛犸象又名毛象(長毛象)。猛犸象和亞洲象是在約480萬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進化來的。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細密的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猛犸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骨比現代的象短而高。從側面看,它的肩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肩部開始往后便陡然降下來。距今約1萬年前,猛犸象滅絕,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 猛犸象和現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推測一下猛犸象當時生活的環境。 明確: (1)相同:體型巨大、有長象牙 (2)不同:猛犸象有覆蓋全身的厚厚毛發,亞洲象沒有 (3)推測:猛犸象生活在寒冷地區 3.教師寄語 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 評價活動三: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 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推測一下它們可能是什么? 第一組圖片: 明確:菊石化石、三葉蟲化石、恐龍蛋化石 第二組圖片: 明確:魚化石、蕨類植物化石、鳥化石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古生物生存至今,如蕨類;一些古生物經過代代相傳且不斷演化(進化)形成現存物種,如鳥類、魚類;而有些古生物卻早已滅絕。自然界中完全適應了環境變化的生物能繼續生存、繁衍至今,能適應環境并改變的生物發生了演化,而不能適應環境又無法改變的動物則面臨滅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選擇。任何生物生存、繁衍都要遵循自然選擇的規律,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活動一:幫助學生搜集恐龍化石資料,推測古生物恐龍特點,比較與現存生物的異同。 活動二:進一步幫助學生搜集猛犸象化石資料,推測古生物猛犸象特點,比較與現存生物的異同。 活動三:通過觀察生物化石,幫助學生認識更多古生物,認識到古生物的多樣性。 活動一: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化石推測出恐龍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 活動二: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化石推測出猛犸象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 活動三:關注學生能否觀察生物化石特點,推測出古生物來。(三)研討活動 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義? 明確: (1)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 (2)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 (3)可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 (4)可推斷出埋藏化石地層形成年代和經歷的變化。 (5)可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 梳理研究古生物化石意義,引導學生形成共識。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肯定與補充(四)拓展活動 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 1.制作材料:橡皮泥、貝殼、樹枝、魚骨等。 2.制作方法: (1)將橡皮泥壓平。 (2)把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放在橡皮泥上,將其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 (3)把留有印跡的橡皮泥模型晾干。 在化石模型制作過程中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 鼓勵學生課后完成化石模型制作。(五)知識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談收獲、啟示,實現科學育人。 鼓勵學生多談收獲,及時給予表揚。五、成果集成知道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根據化石提供的信息,能找古生物和現代生物的親緣關系。六、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1.填空題(1)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_________、遺物或遺跡。(2)科學家主要依靠___________來研究古生物。(3)考古學家曾多次在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土中發現猛犸象遺體,由此可推測當時猛犸象生活在____________的環境。2.判斷題(1)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 )(2)化石對人類研究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3)科學家通過化石可以了解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4)根據古生物化石,可以復原出古代生物的樣貌。( )(5)古代生物物種少,不具有多樣性。( )3.選擇題(1)1999年,我國科學家發現的( )是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類。A.恐龍化石 B.猛犸象化石 C.昆明魚化石(2)下列動物不屬于古代生物的是( )。A.霸王龍 B.猛犸象 C.中華鱘(3)科學家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是 ( )A.對恐龍的想象 B.恐龍化石 C.關于恐龍的歷史資料記載(4)下列生物,我們只能通過化石去研究的是( )A.大熊貓 B.揚子鱷 C.三葉蟲【綜合實踐類作業】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參考答案1.(1)遺體 (2)化石 (3) 寒冷2.(1)√ (2)√ (3)√ (4)√ (5) 3.(1)C (2)C (3)B (4)C七、板書設計古代生物的多樣性 親緣關系 古生物 現存生物 (遺傳)八、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根據生物化石推測更多的古生物,豐富學生對古生物的認識,意識到古生物的多種多樣,加深和拓寬學生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培養學生探索生物多樣性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后制作化石模型進行展示和簡介,豐富學生對古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內容和探索興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5張PPT)2.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內容總覽新知講解05課堂練習06課堂總結07板書設計08作業布置09目錄03核心素養目標04新知導入0102單元主題概述單元教學結構圖單元主題概述本單元基于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立足于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以認識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為線索,從學生身邊的校園生物入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第1~2課)以及種群內不同生物個體的千差萬別(第3~5課),從而進一步構建地球生物豐富性及多樣性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命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生物的多樣性、存活、滅絕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本單元在引導學生認識種群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古代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組織了遺傳變異(第3~5課)及生物進化(第6課)的相關內容。研究生物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因此,單元的最后一課(第7課)組織學生研究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關系,以及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單元教學結構圖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種類多樣性種群內生物個體多種多樣相貌各異的我們多種多樣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古代生物的多樣性校園生物大搜索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古代生物多種多樣生物多樣性多種多樣保護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變異生物進化核心素養目標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1)可以通過觀察化石生物特征,推測生物形態。(2)知道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運用觀察比較、查閱資料等方法,推測古代生物與現存生物的親緣關系(1)通過觀察化石推測古代生物的特征,認識古代生物。(2)比較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的特征,判斷親緣關系。意識到對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生物及其地球環境的發展變化。新知導入魚,生活在海洋里。這條魚怎么生長在巖石上?這是存留魚遺體的化石1999年由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的昆明魚化石是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類,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新知導入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借助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一點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研究生物是怎樣變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樣性。新知導入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過哪些生物?你是怎么知道的?新知講解恐龍是我們最熟悉的古生物,你了解多少?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地球上現存的生物是由古代生物進化而來的。新知講解恐龍是出現于2億4500萬年前并繁榮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6000萬年之久。恐龍家族極為龐大且呈現出多樣性。它們形態不同:有的身體碩大,有的身體相對較小;有的身上具有鱗甲,有的長有角或頭冠。它們食性也各異: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雜食性。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有些四足行走、有些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據推測,恐龍的種類可能有上千種。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三角龍是有角恐龍當中體形最大、體重最重的植食恐龍,它的體重超過了12噸。在它的鼻子上有一只短角,在雙眼的上方長有兩只長約1米的巨大長角。有著“殘暴蜥蜴王”之稱的暴龍,它的兇狠殘暴可是出了名的。暴龍是一種 身長12~15米,身高超過6米,體重達到6噸的巨型肉食恐龍,它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也有人稱它“霸王龍”。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異特龍是最為強壯兇猛的肉食恐龍。它主要捕食比自己體形小的肉食恐龍 。腕龍的脖子像長頸鹿一般細長,前腿比后腿長,便于采摘高處樹干上的葉子。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和很多種動物忽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有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白堊紀末期,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引起了大爆炸。森林起火,到處是氣體和塵埃,植物隨之枯萎,恐龍在這種環境下滅絕了。還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白堊紀晚期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時噴發的二氧化碳使地球溫度升高,植物枯萎,草食性恐龍都餓死了,肉食性恐龍也隨之死亡。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收集恐龍化石的資料,以一種恐龍為例,說說它與現在的哪種動物相似。恐龍在地球上早已滅絕,我們今天看到的恐龍模型是根據恐龍化石復原出來的。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這是哪種恐龍的化石?與哪種現代動物相似?霸王龍鱷魚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這是哪種恐龍的化石?與哪種現代動物相似?三角龍犀牛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比一比,鳥類化石和恐龍化石,你有什么發現?始祖鳥化石恐龍骨骼化石它們都有脊柱,恐龍和鳥類有親緣關系。活動1:觀察恐龍化石新知講解活動2:觀察猛犸化石這是一具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它和現在哪種動物相似?亞洲象新知講解猛犸象又名毛象(長毛象)。猛犸象和亞洲象是在約480萬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進化來的。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細密的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活動2:觀察猛犸化石猛犸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骨比現代的象短而高。從側面看,它的肩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肩部開始往后便陡然降下來。距今約1萬年前,猛犸象滅絕,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新知講解猛犸象和現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推測一下猛犸象當時生活的環境。猛犸象有覆蓋全身的厚厚毛發,亞洲象沒有體型巨大有長象牙猛犸象生活在寒冷地區活動2:觀察猛犸化石新知講解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在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教師寄語活動2:觀察猛犸化石新知講解活動3: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推測一下它們可能是什么?菊石化石三葉蟲化石恐龍蛋化石新知講解活動3: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推測一下它們可能是什么?鳥化石蕨類植物化石魚化石新知講解活動3:觀察更多古生物化石小結: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古生物生存至今,如蕨類;一些古生物經過代代相傳且不斷演化(進化)形成現存物種,如鳥類、魚類;而有些古生物卻早已滅絕。自然界中完全適應了環境變化的生物能繼續生存、繁衍至今,能適應環境并改變的生物發生了演化,而不能適應環境又無法改變的動物則面臨滅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選擇。任何生物生存、繁衍都要遵循自然選擇的規律,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新知講解研討活動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義?(1)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2)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3)可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4)可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5)可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新知講解拓展活動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制作材料樹枝貝殼橡皮泥魚骨新知講解拓展活動制作方法(1)將橡皮泥壓平。(2)把植物葉、魚骨或貝殼等放在橡皮泥上,將其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3)把留有印跡的橡皮泥模型晾干。課堂練習1.填空題(1)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_________、遺物或遺跡。(2)科學家主要依靠___________來研究古生物。(3)考古學家曾多次在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土中發現猛犸象遺體,由此可推測當時猛犸象生活在____________的環境。遺體化石寒冷2.判斷題(1)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關信息。( )(2)化石對人類研究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3)科學家通過化石可以了解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4)根據古生物化石,可以復原出古代生物的樣貌。( )(5)古代生物物種少,不具有多樣性。( )課堂練習√√√√ 3.選擇題(1)1999年,我國科學家發現的( )是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類。A.恐龍化石 B.猛犸象化石 C.昆明魚化石(2)下列動物不屬于古代生物的是( )。A.霸王龍 B.猛犸象 C.中華鱘(3)科學家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是 ( )A.對恐龍的想象 B.恐龍化石 C.關于恐龍的歷史資料記載(4)下列生物,我們只能通過化石去研究的是( )A.大熊貓 B.揚子鱷 C.三葉蟲課堂練習CCBC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根據化石提供的信息,能找古生物和現代生物的親緣關系。板書設計古代生物的多樣性古生物現代生物親緣關系(遺傳)作業布置制作一個生物化石模型。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2.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2.6《古代生物的多樣性》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六下第二單元 單元整體分析.docx 地球上的遠古生物.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