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革一、時間坐標二、學習提示1.二戰后,有哪些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陣營是如何形成的?2.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提供了哪些經驗和教訓?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響?3.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發展有何重大歷史意義?三、思維導圖四、能力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二戰結束后,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展到多國,下列選項中的國家都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是( )①芬蘭 ②聯邦德國 ③朝鮮 ④南斯拉夫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為加強各國無產階級政黨之間的聯系,協調各黨行動。1947年,蘇聯、南斯拉夫等9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波蘭開會,宣布成立( )A.共產國際 B.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C.華沙條約組織 D.經濟互助委員會3.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的國家是( )A.中國 B.美國 C.蘇聯 D.英國4.下列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國家改革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遭到了蘇聯的武裝干涉 B.都沒能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問題C.都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D.都解決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問題5.戈爾巴喬夫先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收效甚微,又倉促轉向政治改革,主動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這些改革措施使蘇聯( )A.政治經濟危機緩解 B.計劃經濟體制鞏固C.世界軍事霸權確立 D.民族分裂主義興起6.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東歐和蘇聯普遍進行了改革,但最終出現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 )A.沒有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B.沒有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C.受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影響 D.沒有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7.俄羅斯學者亞歷山大·季諾維耶夫說:“現實社會主義的變形總是同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或對馬克思主義的背棄一起開始的。這兩種情況都是蘇聯現實社會主義所特有的二如果說在其發展的第一階段是教條主義盛行的話,那么在其最后年代,則是蘇共領導開始疏遠馬克思主義,并用各種各樣的自由主義和改良主義思想偷換馬克思主義。”他旨在強調蘇共在最后的年代( )A.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立場 B.修正了馬克思主義觀點C.拋棄了馬克思主義指導 D.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8.中國共產黨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會議是(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9.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①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②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積累了重要經驗③為發展中國家的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④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重要力量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像東歐國家一樣“水土不服”,并非中國“水土”優于東歐,而是中國共產黨將社會主義深深扎根于中國“水土”中,讓它開花結果。事實表明( )A.社會主義在全世界遭到失敗 B.社會主義制度戰勝了資本主義制度C.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基礎雄厚 D.中國的探索符合本國實際(二)材料解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后,世界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處于深刻的變動之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嚴重的挑戰,在艱難險阻中披荊斬棘,開拓前進。在蘇聯,改革時斷時續、時起時伏,在東歐諸國和南斯拉夫,改革也在艱難曲折中發展。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場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這艱難的過程中,充滿著困擾,存在著風險。這一時期蘇聯、東歐等國的改革曾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隨著改革的進行,新的矛盾和問題衍生滋長。由于指導方針上的偏向和決策措施上的失誤以及國際勢力的干預,改革陷于困境,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嚴重挫折。——王斯德、錢洪主編:《世界當代史(1945—2000)》(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嚴重挫折”的表現,分析造成“嚴重挫折”的原因。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蘇聯依靠國家行政力量,一貫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在一定時期內較快地彌補了落后國家薄弱的大工業基礎,但長期的發展比例失調,必然造成某種惡性循環,阻滯國民經濟持續地高速發展。斯大林晚年不僅沒有作必要的改革,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原有的經濟體制。赫魯曉夫執政期間雖然進行了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取消農業機器拖拉機站等改革,但沒有觸動原有經濟體制的根基。勃列日涅夫時期又不思改革,使蘇聯社會進入一個停滯和危機時期。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時,蘇聯這艘超級大國的航船上仍滿載著軍火彈藥,人民生活水平還遠遠落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后面,包括中國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改革,而蘇聯原有的僵化體制使整個國家運轉緩慢,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摘編自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材料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后,全黨開始系統總結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新的探索。總體來看,鄧小平在總結其他國家制度建設經驗,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主要側重兩個方面:一方面,吸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建設的教訓;另一方面,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制度建設經驗。……正是由于不斷總結和借鑒世界各國制度文明建設經驗,從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展開到1992年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方向,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制度改革和創新全面展開,成功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折。——摘編自賈繪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蘇聯模式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分析中蘇兩國社會主義事業一成一敗的原因。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D 2.B 3.C 4.B 5.D 6.A 7.C 8.A 9.D 10.D(二)材料解析題1 1.(1)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擴展;蘇聯發揮制度優勢取得科技進步;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表現: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原因:改革指導方針的偏向、決策措施的失誤,國際勢力的干預,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等。12.(1)依靠國家行政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2)蘇聯失敗原因: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嚴重,導致了經濟政治危機;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無法克服蘇聯模式的嚴重弊端;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等。中國成功原因:對社會主義建設不斷進行探索,學習各國經濟建設經驗;吸取了蘇聯及西方經濟建設的教訓;社會主義建設注重與本國國情相適應;中共中央及歷代領導人的正確決策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