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一、時間坐標二、學習提示1. 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為什么率先在英國發生?工業時代來臨的顯著標志是什么?2.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各有哪些重要發明和成就?二者在主要動力、主導產業和傳播特點等方面有何差異?3.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和世界市場有何深遠影響?三、思維導圖四、能力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條件是( )①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②殖民侵略范圍擴大增加資本積累③手工業不斷進步,分工不斷細化 ④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首先出現技術革新的部門是( )A.棉紡織業 B.交通運輸業 C.毛紡織業 D.煤礦開采業3. 18世紀80年代,英國工程師瓦特制造出了一臺機器,很快便在各個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使人類從此不再主要依賴水力、畜力、風力等自然動力,“開始擁有自己創造的動力”。這項發明是( )A.汽輪機 B.發電機 C.蒸汽機 D.內燃機4.電力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是( )A.法拉第 B.愛迪生 C.瓦特 D.西門子5.下列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新發明新創造的是( )①火車 ②汽車 ③蒸汽機 ④內燃機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6.我們習慣把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分別稱之為“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這樣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A.生產管理不同 B.能源動力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建筑材料不同7.“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工業部門未曾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的發明,但是內燃機、柴油機和發電機等的發明和改進,卻大部分是德國人干的,而電話、白熱絲燈等則是美國人發明的。”這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有( )①科學與生產結合得更加緊密 ②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③建立起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 ④范圍更廣、規模更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國鋼鐵公司,通過抬高產品價格、提升行業門檻來擠壓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財務吃緊時予以兼并或收購,最終控制全國鋼產量的65%。“摩根現象”反映了( )A.殖民擴張和掠奪 B.工廠制度的形成C.經濟結構的變動 D.壟斷組織的興起9.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工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是( )A.建立了行會組織 B.普遍確立了工廠制度C.出現了特許經營權 D.手工工場規模擴大10.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人類社會的生活影響深遠。下列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變化 ②帶來階級結構的變化③縮小了城鄉差距 ④促進了世界市場的發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圖一、圖二反映的生產領域技術進步分別是什么?它們代表了哪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2)指出圖三、圖四反映的科技成就及其發明者,說一說它們的運用對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工業革命首先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變=在過去,一切工具都是簡單工具,滿足手工生產的需要=紡織業是實行機械化速度最快的行業,原因是紡織業作為英國工業的支柱,其產品需求量最大,基礎也最好。從技術上說,紡織業很早就出現行業內部的精細分工,許多工序都變成簡單的手工勞動,很容易轉變成機械運動。——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1771年阿克萊特在克萊普頓建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廠”,它的本質不在于使用機器,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工作場所。在這樣一個工作場所中,工人們聽從機器指揮,隨機器的轉動有節奏地勞動。在這個工作場所中,工人們必須是守紀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時間上班下班,一個工人不按時就會延誤整個工序,因此他們必須養成集體勞動的習慣,不可以自由散漫。工廠制最早在紡織業出現,后來蒸汽動力取代水力,工廠也就從鄉村搬進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業擴展。到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是個工業化國家,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高聳的煙囪,工廠里回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噴發出鐵水的光亮。工業已成為國家的命脈,人們靠工業而不靠農業生存。——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三 1781年,英國制造商紡紗消耗了510萬磅原棉,這是他們84年前紡紗量的兩倍半。但僅僅9年之后的1790年,紡紗產量已經增長為1781年產量的6倍。到1800年,紡紗量再次近乎翻倍,達到5 600萬磅。棉紗價格的迅速下降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費者群體,特別是在歐洲,在那里棉紡織品曾經是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現在則變成大眾可以消費的商品。在非洲,歐洲的棉紡織品已經取代了印度織工的產品。——[美]斯文·貝克特著,徐軼杰、楊燕譯:《棉花帝國》(1)根據材料一,談談18世紀工業革命為什么率先在紡織業發生?(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A 2.A 3.C 4.A 5.C 6.B 7.C 8.D 9.B 10.C(二)材料解析題1 1.(1)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瓦特試制成功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2)愛迪生發明電燈泡;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機。影響:推動一些新興產業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和信息交流。12.(1)紡織業產品需求量大,產業基礎好;行業內較早出現精細分工,機械化速度快。(2)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工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工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工廠數量劇增;城市化進程加快;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工業化國家向世界傾銷工業品,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