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一、時間坐標二、學習提示1.了解阿拉伯帝國的興衰過程,阿拉伯帝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各得到哪些發展和成就?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什么作用?2.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日本幕府政治是如何建立的?有何特點和影響?三、思維導圖四、能力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9世紀中期,一位阿拉伯商人經印度到達中國,回國后將沿途見聞寫成一本游記,成為西方認識東方的重要文獻,這本書是( )A.《天方夜譚》 B.《蘇萊曼東游記》C.《經行記》 D.《馬可·波羅行紀》2.8世紀中葉,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建立起來,帝國疆域東起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西至伊比利亞半島,它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3.在阿拉伯帝國,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等權力的最高統治者是( )A.法老 B.哈里發 C.蘇丹 D.皇帝4.阿拉伯人繼承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故事集是( )A.《天方夜譚》 B.《十日談》C.《荷馬史詩》 D.《摩訶婆羅多》5.9世紀初,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鼓勵并組織對希臘古典哲學的翻譯活動,巴格達因此擁有了一大批專門的翻譯人才。關于這一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觀點正確的是( )A.說明阿拉伯統治者注重商業利益B.使翻譯人才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關鍵C.使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和繼承D.為伊斯蘭教的傳播提供了條件6.阿拉伯人創造了輝煌的文化。下面關于阿拉伯文化重要成就說法正確的是( )①伊本·西那的《醫典》對西方醫學產生很大影響②李維的《羅馬史》記錄了阿拉伯帝國的發展歷程③花拉子密的《還原與對消的科學》長期是歐洲大學的教科書④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幾何學發展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改革的結果是(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削弱天皇的權力C.推翻幕府統治 D.增強貴族的勢力8.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動力。下列選項中屬于日本“大化改新”措施的是( )①實行班田收授法 ②武士出任地方官③鼓勵工商業發展 ④地方設國、郡、里三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圖片中左側為中國唐朝的銅錢“開元通寶”,右側為某國鑄造的“和同開寶”,樣式和風格與“開元通寶”極為相似,其鑄造國為( )A.新羅 B.日本 C.阿拉伯帝國 D.朝鮮10. 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下列關于幕府政治表述正確的是( )①幕府效仿中國隋唐王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②天皇及其朝廷成為傀儡③將軍和武士結成主從關系④幕府政治的基礎是莊園和武士階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只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普·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材料二 歷代哈里發大都奉行較為寬容的宗教政策,積極倡導翻譯非伊斯蘭教的典籍文獻。曼蘇爾不僅以建造巴格達著稱于世,而且酷愛學術,尤其對異族文化情有獨鐘,命人將波斯語的醫學典籍、梵語的天文學典籍和希臘語的數學典籍譯成阿拉伯語,首開阿拔斯時代百年翻譯運動的先河。——哈全安:《哈里發國家史》材料三 在波斯,這種全新的、活躍的阿拉伯精神,不僅與摩尼教、拜火教和基督教的教義相碰撞,而且還接觸到用希臘語和敘利亞語翻譯的希臘科學文獻,同時,它還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西班牙,發現了活躍的猶太人探索和討論的傳統;在中亞地區,它接觸到佛教和取得輝煌成果的中國文明;它從中國人那里學會了造紙術,使印刷書籍成為可能;最后,它還接觸到印度的數學和哲學。……在阿拉伯征服者足跡所到的地方,他們無處不在學習。——[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著,謝凱譯:《世界簡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阿拉伯帝國商業活動的范圍。(2)根據材料二、一,分析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阿拉伯帝國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日本律令制度下的土地占有形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從國家租用的班田,一般以6年為限;另一種是朝廷頒給特權階層的封田,基本上成為世襲。班田制的核心是土地和農民的“公有”。大化革新后建立的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經濟基礎,是以土地國有制為前提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在這種形態下,農民是無個體人身隸屬關系的國家“公民”。但是,這種狀況至9世紀末10世紀初基本結束……隨著各類莊園的廣泛興起和律令制的進一步崩潰,地方的土地所有制及統治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多的莊園以“不輸不入”的特權事實上成為私有地,而圍繞土地的沖突,進一步導致了地方政治的混亂和治安的惡化。出于應對措施,國衙的在廳官人、郡司、莊園內具有實力的名主以及凡有私利需要保護的人等,都各自將自己的宗族子弟(“從者”)和非宗族子弟(“郎黨”或“郎從”)以及隨從、農民等武裝起來,對內加強統治,維持秩序;對外反抗國司等勢力的干涉、掠奪,保護領地,從中產生了武士及其集團。——潘暢和、張建華:《論日本的武士、武士政權及武士道》,《東疆學刊》(1)日本大化改新后確立的政治體制是什么?經濟體制是什么?(2)根據材料,概括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和主要作用。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 2.D 3.B 4.A 5.C 6.B 7.A 8.C 9.B 10.D(二)材料解析題11.(1)范圍:阿拉伯帝國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到非洲、北到俄羅斯和北歐的廣大地區從事商業活動。(2)阿拉伯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廣泛吸收外來文化,融合創新;統治者的支持。(3)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保存和傳播了歐洲古典文化,有助于日后西歐文化的發展和復興。12.(1)政治體制:中央集權制;經濟體制:以土地國有制為前提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2)原因:莊園的廣泛興起。作用:對內加強統治,維持秩序;對外反抗國司等勢力的干涉、掠奪,保護領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