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知識梳理】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一、古代西亞文化:1、楔形文字:(1)形成:(2)地位:2、文學:《吉爾伽美什》:(1)地位:(2)內容:3、建筑和藝術:法典:古代埃及文化:象形文字:文學:建筑和藝術:科學技術:三、阿拉伯文化:文學:“懸詩”:《天方夜譚》:①內容:②影響:科學:伊本·穆薩:白塔泥:伊本·西那:“阿拉伯數學”:四、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文化:【限時訓練】1.“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到750年,它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里所說的這一帝國和宗教是A.羅馬帝國基督教 B.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C.拜占庭帝國東正教 D.基輔羅斯帝國東正教2.以公元8世紀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劍和舌為榮,而不是以筆為榮的”。在此之后,則變成了“他們把一切工作都歸納為劍和筆兩個方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阿拉伯文化的發展 B.造紙術的傳播與普及C.西學東漸促進科技交流 D.印刷技術的推廣作用3.下面兩圖分別反映了古代兩個區域文明的政治統治制度,下列文明表述對應正確的是( )圖1圖2A.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中國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倫文明C.古巴比倫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臘文明4.《漢穆拉比法典》規定:“如果某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某人打傷了貴族的牙齒,還落其牙齒。但如果是貴族傷了某人的眼或牙齒,則只要用財務做出賠償即可。”這說明:A.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B.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袒護貴族利益的傾向D.保護奴隸權利不受侵害5.《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B.阿拉伯文化是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C.阿拉伯帝國疆域一度相當廣闊D.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6.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年末另加五天為節日。古代埃及制定該歷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揭示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B.彰顯法老對于科技文化的重視C.指導農業以合理地安排農事D.探索自然奧秘以神化專制統治7.史詩據《吉爾伽美什》記載,烏魯克城邦貴族對于首領吉爾伽美什招募年輕人修筑城墻等擴大自己權力的行為極為不滿,因此乞求天上諸神懲罰吉爾伽美什。這一現象( )A.反映出城邦內部階級矛盾尖銳 B.表明城邦首領受神廟控制C.反映了王權與貴族的矛盾 D.表明國王權力呈現集中的趨勢8.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漢謨拉比法典》由某種文字書寫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巖石柱流傳至今。這種文字是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9.史詩《吉爾伽美什》將城邦首領吉爾伽美什描繪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進行殘暴統治,致使民怨四起,人們便向神靈哭訴,于是神靈創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懲罰他,但兩人在決斗中成為好朋友,此后吉爾伽美什棄惡從善,為民除害,立下許多功績。材料可以用來反映( )A.尼羅河流域文學發達 B.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C.亞述帝國的王權崇拜 D.伊斯蘭教的重要影響10.當中國的造紙術在公元8世紀時傳至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世界后,便逐漸取代了埃及傳統的、原料單一的紙莎草造紙術。這表明埃及紙莎草造紙術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A.埃及紙莎草短缺且依賴進口B.中國和埃及商貿聯系進一步加強C.中國造紙術造紙成本降低D.埃及紙莎草造紙工序未見詳細記載第II卷(非選擇題)請點擊修改第II卷的文字說明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材料二 法典正文共有282條,內容涉及經濟法、婚煙法、民法和刑法等多個領域,嚴格保護私有財產,竭力維護奴隸主等剝削階級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它是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第一手歷史資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改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三 如圖。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埃及的一例文明成果。(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法典”的名稱。根據材料二,分析該法典是“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第一手歷史資料”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名稱。(4)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上述三個古代文明的共同點。12.“金字塔”作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承載著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歷史。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埃及首席考古學家稱,日前在吉薩發現的新墓群的隨葬品中發現大量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此外,還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通過對這些遺跡測算,共有大約2萬名勞工參與建造金字塔,他們的生活費用由其家鄉的富裕家庭承擔。——摘編自《北京晚報》(2010年10月27日)材料二 1560年,瑞士鐘表匠布克在游覽金宇塔時,做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推斷:金字塔的建造者,絕不會是奴隸,而只能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布克原是法國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鋃鐺入獄。在獄中,布克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么高壓手段,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而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輕松制造出誤差低于1/100秒的鐘表。——摘編自劉燕敏《平和的心是金》完成下列要求:(1)根據材料一,指出考古學家提出的關于金字塔建造者的新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埃及金字塔建造的社會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布克做出這一推斷的因素。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人們關于“金字塔建造”新看法的認識來源。【限時訓練】 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開始于沙漠中”的宗教、公元8世紀中期與中國接壤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分別是,誕生于阿拉伯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B項正確;羅馬帝國形成于公元前27年,A項錯誤;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被稱之為“拜占庭帝國”,C項錯誤;基輔羅斯形成于9世紀,D項錯誤。2.B【詳解】筆是書寫的工具,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促進了這一書寫工具的推廣。故B正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不是導致材料現象變化的原因,排除A;材料中的是東學西漸,不是東學西漸,排除C;印刷術不是導致“筆”使用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選B。3.A【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來看,圖1體現的是古代埃及的以法老制度為核心的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圖2體現的是古代中國的宗法分封制。故答案為A項。B項古巴比倫文明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古巴比倫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均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均不符合題意,排除。4.C【詳解】據材料“如果某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某人打傷了貴族的牙齒,還落其牙齒。但如果是貴族傷了某人的眼或牙齒,則只要用財務做出賠償即可。”可知,如果傷了貴族的身體某個部位,要“同態復仇”;而貴族傷害了平民的身體某個部位,則只要用財務做出賠償,這表明《漢穆拉比法典》袒護貴族利益,C正確;A、B、D均與材料不符。5.D【詳解】《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是數百年民間文學的積累,據此不能判定巴格達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D項符合題意;來自眾多地區民間故事的《一千零一夜》繼承發展了那些地區的古代文化,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也可以體現阿拉伯帝國一度疆域相當廣闊,ABC三項不符合題意。6.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人為了安排農事,必須掌握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因此制定了太陽歷。故答案為C項。A項揭示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亦是為了指導農業以合理地安排農事,排除;B項彰顯法老對于科技文化的重視,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探索自然奧秘以神化專制統治與題無關,排除。7.C【詳解】根據材料“烏魯克城邦貴族對于首領吉爾伽美什……擴大自己權力的行為極為不滿”可知,體現了城邦貴族與城邦首領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王權與貴族的矛盾,故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王權與貴族的矛盾,沒有體現城邦內部的階級矛盾,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神廟控制城邦首領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城邦貴族與城邦首領之間的矛盾,即反映了王權與貴族的矛盾,而不是體現國王權力集中的趨勢,故D項錯誤。8.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典,其文字是楔形文字,B正確;象形文字下各個地區都存在,但不是古巴比倫的文字,排除A;腓尼基文字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排除C;甲骨文是古代中國的文字,排除D。9.B【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兩河流域的文學瑰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河流域的政治、經濟狀況,因此材料可以反映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B項正確;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居民創作的文學作品,并不是尼羅河流域的文學作品,A項排除;史詩《吉爾伽美什》敘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并非亞述帝國,C項排除;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故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創作不可能受到伊斯蘭教影響,D項排除。10.C【詳解】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公元8世紀時傳至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世界后,導致了紙莎草造紙術的失傳,C項正確;紙莎草是尼羅河特產,是埃及的主要出口物資,排除A項;中國造紙術傳至包括埃及在內的阿拉伯世界并非通過中埃雙方的商業貿易,排除B項; “埃及紙莎草造紙工序未見詳細記載”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11.(1)尼羅河;金字塔或象形文字。(2)《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奴隸主等剝削階級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3)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4)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是奴隸制中央集權制度。【詳解】(1)依據材料一“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是尼羅河;金字塔和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明成果。(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指《漢謨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他在位時,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因為《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奴隸主等剝削階級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所以是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笫一手歷史資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述三個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它們的政治制度都是奴隸制中央集權制度。12.(1)新觀點:大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勞工,而非人們普遍認為的奴隸。社會條件:古埃及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法老對全國實行專制統治;古埃及陵墓文化提供文化基礎;幾何、天文等科技的發展。(2)因素: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促進個性解放;布克的人生經歷。認識來源:考古發掘的新成果;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所處的社會環境。【詳解】(1)新觀點:根據材料一“還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可知大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勞工,而非人們普遍認為的奴隸。條件:結合所學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方面來回答。(2)因素:根據材料二“1560年”“而只能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在獄中,布克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么高壓手段,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而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輕松制造出誤差低于1/100秒的鐘表。”說明布克從以人為中心出發提出這個觀點,受到當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促進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以及布克的人生方面的經歷。認識來源:根據材料內容總結是考古發掘的新成果,以及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所處的社會環境。試卷第1頁,總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