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課程標椎】1.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重點難點】重點:歐洲文化的源頭與文化傳承發展的脈絡。難點:宗教、地理因素與歐洲兩大區域文化的關系。一、基礎感知(一)、古典希臘文化1、古典時代的時間?2、主要成就:①哲學:研究對象?特點?代表人物及各自表現?②文學:早期代表作及其作用?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及其杰出代表?③雕塑和建筑的代表作品?史學的代表作品?古羅馬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法律:①羅馬法的開端——《十二銅表法》:頒布時間?性質?內容?評價?②羅馬法的影響?2、古羅馬在文學、史學、建筑、歷法方面的代表成就?(三)、中古西歐文化1、中古西歐文化產生的背景?這一文化的特征?2、對中古西歐文化的評價?(四)、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產生的背景?突出特征?主要成就?2、俄羅斯文化的突出特征和主要成就?二、【思·議·展】思考題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現代國家婚姻法受到中世紀教會法的很大影響。西歐中世紀的教會法學家認為婚姻應該以愛情為基礎,男女雙方的自愿同意是婚姻構成的必要條件,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婚姻,夫妻的結合不僅是肉身的,而且是心靈和精神的。使用于教會法庭的“糾問式程序”是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12世紀末葉開始,控訴式程序在西歐司法中的主流地位逐漸被糾問式程序所取代。在原則上,匿名檢舉及刑訊逼供是被禁止的,控訴的罪名必須明確告知被告,并允許被告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教會法對現代法學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將基督教之“愛”這一抽象和普遍的核心價值觀放置于該法律體系的頂端,成為凌駕于具體法律條文之上的指導原則,使它明顯有別于歷史上的許多世俗法體系。由于規則和生活之間的不協調和模糊關系,如果沒有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展于法條之上的控制原則,對法律條文的偶像崇拜很容易導致法律為既得利益和特權階層服務。——摘編自彭小瑜《教會法研究:歷史與理論》材料二 不可拜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稱神耶和華的名字;星期日為圣日,不可勞作;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仆婢、牛驢,和他一切所有的。——《圣經·摩西十誡》結合所學,分析中古時期教會法產生和實施的歷史背景。(6分)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日耳曼人征服歐洲后,接受了基督教;中古時期歐洲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基督教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教會法的特點。(8分)以愛為基礎,以人為本;倡導婚姻自由;司法程序追求公開、公平、公正、誠信;與宗教信條緊密結合。(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教會法的積極影響。(6分)通過教會法,引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道德價值判斷,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教會法的一些法制原則影響后世法律;教會法中蘊含著傳統文化,對歐洲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思考題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亞歐中世紀文明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體系及官僚統治體系方面,拜占庭幾乎全面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使之成為中世紀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摘編自徐家玲《走進拜占庭文明》材料二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拜占庭皇帝們始終緬懷羅馬大帝國的光榮,特別是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皇帝們無不以恢復和重振羅馬帝國昔日輝煌為己任。拜占庭帝國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僅在經濟上獨享東西南北商業匯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動。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成為拜占庭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應該說,拜占庭文化的開放性也是其歷史演化的必然結果。——摘編自陳志強《論拜占庭文化的獨特性》(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14分)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多種文化間的交流;活躍的商業和頻繁的軍事活動;統治階層的重視和努力。(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拜占庭文明的歷史地位。(10分)影響: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文明傳承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存延續了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促進了近代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固—梳理知識框架】【訓練案】【固】【限時20分鐘】(共11個選擇題,每題3分,共33分,材料題22分,共55分)1.蘇格拉底認為,身體的諸感官、痛苦和各種快樂會把靈魂引入歧途,“哲學家要盡可能把注意力從他的身體引開,指向他的靈魂”。由此,蘇格拉底提出A.“認識你自己” B.“人生而平等” C.“美德即知識” D.“人是萬物的尺度”2.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主張歷史學不應該取悅流俗,而應該以敘述歷史的真實為最高目標,首先必須完全拋棄歷史著作之中的神話和傳說的因素,這是關鍵所在。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說出了他的基本觀點:“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勞動成果。”材料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A.完全擺脫了宗教神學束縛 B.立足于對歷史真相的觀察C.成為了當時社會主流觀念 D.表現出人文主義精神本質3.古希臘悲劇認為所有的苦難都是來源于神的安排。面對這些苦難,古希臘悲劇中人物都用一種高貴的方式去承擔和行動,從不陷入消極的無助的悲嘆之中。這說明古希臘A.戲劇推動了民主進程 B.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墮落 D.擺脫神對城邦的影響4.《十二銅表法》中寫道:“如有人在出庭辯論時親手保護自己的物品……”具體做法就是與對方興訟時,興訟雙方以手抓住所爭辯的物品并以嚴肅的言辭來維護對該物之權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審判官在場時進行。這表明《十二銅表法》A.具有形式主義的特征 B.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已經發展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 D.法庭辯論決定物品歸屬5.《十二銅表法》第九表第三款規定,被正式任命的獄官或仲裁員在執行職務期間收受賄賂的,處以死刑;第八表第十二款規定夜間行竊,如當場被殺,視為合法。這說明《十二銅表法》A.維護了奴隸主貴族的私有產權 B.保留了比較野蠻的習慣法內容.C.是對羅馬帝國社會現實的反映 D.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平等6.縱觀整個中世紀時期的英國,國王權力始終處于一種不完整狀態之中,其限制既來自于作為中世紀思想文化權威的教會,也來自于作為貴族勢力和平民勢力代表的議會。這反映了中世紀英國國家權力結構的突出特征是A.有限王權的傳統 B.國家結構的松散C.民主政治的確立 D.權力分配制度化7.塞萬提斯在其《堂·吉訶德》一書的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于騎士文學的一種諷刺”,目的在于“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此書創作目的根源于A.騎士文學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的變革C.思想解放運動深入發展推動文學革命 D.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對落后階層的打擊8.英國《自由大憲章》中涉及債務擔保和連帶責任的規定,與羅馬法中“保證人在履行了擔保責任之后可以向主債務人行使追索權”的規定如出一轍。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A.英國法律繼承和發展了羅馬法 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羅馬法C.羅馬法中蘊含著天賦人權思想 D.羅馬法迎合商品經濟發展需要9.“基督教的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并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從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歐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們思想 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規范 D.進行宗教迫害10.如圖《擲鐵餅者》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也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運動員所呈現的形態( )A.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所決定 B.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C.是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 D.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11.拜占庭帝國作為文化橋梁,必然得兼顧東西兩頭,否則橋面會不平整、橋梁也必然維持不久。在繼承了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國也“沒放過”東邊這頭……材料強調的是A.拜占庭帝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 B.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希臘羅馬文化C.拜占庭帝國的橋梁建筑聞名于東西方 D.拜占庭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主要源頭,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對宇宙自然和社會人倫有著類似的觀點和看法,只是在后來的發展中,古希臘在哲學、政治思想體系不斷完善的同時發展了自然科學,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泰勒斯的天文學、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等這些從哲學中過渡派生出來的科學思想,為構筑一個宏大的科學體系提供了必備的思想要素。而中國的哲學家們卻或遠或近地疏離了自然科學,他們不像古希臘的哲學家同時是幾何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而是肩負政治家的角色。他們關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倫理勝過關心自然本身,而且善于從自然的規律反躬自省,尋找社會的和諧之本。——摘編自黃誼《淺析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哲學思想與科學的關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對后世東西方科學發展的影響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8分)不同:古希臘哲學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的誕生;古代中國哲學的發展疏離了自然科學孕育了社會政治學。原因: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達的工商業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保障;古希臘先哲關注自然,理性精神的發展;自由、民主的氛圍。古代中國:哲學家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重視社會倫理道德,強調積極人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順應自然,天人感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了思想的統一;穩定的農耕經濟使人們更加關注政治對自身的影響;統治者出于統治的需要對哲學的改造促進了社會政治學的發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共同影響。(4分)共同影響: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的哲學發展方向雖然不同,但都推動了各自社會的發展,都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