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古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重難點】1.理解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2.移民與文化的沖突、融入和認同。【知識梳理】一、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1.印歐人的起源: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上,他們馴養了馬匹,制造了馬拉戰車。2.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遷徙區域 概況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 印歐人分別發展為赫梯人和波斯人巴爾干地區 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印度河流域 印歐人發展為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3.印歐人的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⑴赫梯人:赫梯帝國①時空: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多次入侵兩河流域,一度占領巴比倫城,蠶食埃及在西亞地區的土地。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疆域從小亞細亞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②對區域文化的影響:推動了西亞與北非文明的交流融合。⑵波斯人:波斯帝國①時空: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并數次入侵希臘(希波戰爭)。②對區域文化的影響:在波斯帝國統治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⑶希臘人:城邦文明①時空: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②對區域文化的影響: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⑷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①時空: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亞地區陸續興起一系列國家,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②對區域文化的影響: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思維點撥:印歐人兩次大規模遷徙的原因及引發的政治地圖的改變(1)第一次大遷徙①原因:古印歐人由于沒有掌握農業種植技術,只能靠捕獵為生,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性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而公元前4000年左右輪式車的發明和馬的馴化,則為他們日后的大遷徙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②變化:印歐人的第一次大遷徙促進了眾多古典文明的出現。其中,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印度文明;另外一支來到伊朗高原,建立了古波斯文明;亞該亞人和多利安人入侵了希臘半島,并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亞平寧半島,并在半島上建立了以拉丁語為載體的羅馬文明;大月氏人西遷建立了貴霜文明等。(2)第二次大遷徙①原因:374年,進入歐洲腹地并迅速發展壯大的匈奴人渡過頓河,擊敗了阿蘭人和東哥特人,并壓迫著邊境上的游牧民族紛紛向西逃奔,從而引發了印歐人的第二次大遷徙。②變化:這次大遷徙再次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地圖,如西羅馬帝國被西哥特人滅亡,繼而他們在西班牙和高盧南部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隨后,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法蘭克人在西歐大陸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1.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⑴第一輪遷徙: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①中國北方: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②歐洲: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⑵第二輪遷徙:3—6世紀①中國a、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b、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②歐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⑶第三輪遷徙:7—8世紀①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②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2.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⑴政治格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⑵區域文化①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②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合作探究】閱讀“漢唐時期人口分布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漢唐時期人口分布表(單位:千人)朝代 黃河中下游 江淮地區 西南地區 兩廣及福建西漢 38 256 7 871 4 364 698唐朝 28 898 12 137 8 081 2 484(1)西漢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區 原因是什么 地區:黃河中下游。原因:黃河中下游開發早,經濟發展較快。(2)唐朝時期人口的分布與西漢時期相比,發生了怎樣的顯著變化 黃河中下游人口減少,江淮地區、西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地區人口增長很快。導致人口地理分布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遷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遷,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戰亂頻繁,政局動蕩。(4)簡要分析人口遷徙對我國經濟格局的影響。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的發展補充了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快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思維點撥】一、古代中國人口遷移的類型及表現1、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這類移民在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是兩晉之際的“永嘉之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亂”引發的三次北方人民南遷高潮2、以行政手段或軍事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規模移民。明初洪武年間,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穩定秩序,采取了三種移民政策:一是自山西大規模移民到山東進行屯墾,以配合國家推行的“安養生息”政策;二是從湖廣地區遷出大量人口以填補四川的空虛;三是將四川、云南兩省的明氏的殘余勢力遷移出去以消除反對勢力3、從平原到山區、從內地到邊疆的開發性移民:這類移民往往伴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山區或其他邊疆地區,被稱為客家人。以平民為主要構成的客家先民對于開發我國的山區和邊疆地區,及與當時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較著名的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移民現象4、非華夏族的向內和向西遷移:這類移民主要表現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的幾十萬人逐漸向內地遷徙并定居生活。同時以匈奴、突厥、蒙古等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還有大規模的向西征討和遷徙的現象5、東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的遷移:在唐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福建兩省的居民為緩和土客矛盾、緩解人口壓力,就有下南洋向東南亞地區移民的現象,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出現了一個高潮二、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1.自然環境因素:(1)氣候:氣候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還影響一個地區的降水、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生活等。(2)地形:不同的地形單元直接影響人類居住的舒適性。(3)淡水:淡水分布的變化,影響人類生活、生產空間格局,進而決定著人類遷徙的方向和規模。(4)土壤:土壤的土質、肥力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5)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布局,影響生產制造工業的布局,進而成為影響人口遷徙的重要因素。(6)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因素,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一個地區自然災害的發生,會迫使人類進行遷徙。2.社會經濟因素:(1)城市規模及發展:城市的規模越大,可容納人口越多;城市越發達,吸引人口數量就越多。(2)交通:交通的發展,相對減少了地區之間往來的時間,減少了人口遷徙的困難,促進人口遷徙。(3)教育:文化教育是人類向更好生活追求以及向更高經濟發展追求的重要途徑,從而促進人口遷徙。(4)婚姻和家庭:婚姻主要影響青年人口的遷徙,而家庭因素多影響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遷徙。(5)國際移民: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因素促使國際移民的發生。3.政治因素:(1)政策:國家在不同時期可能會出臺有關人口遷徙的政策。(2)戰爭:戰爭會使人類改變居住地,同時產生大量國際難民。(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 三、我國古代北方人口三次南遷的共同點1.三次高潮都發生在政權交替之際,統治階級內亂,政局混亂。2.都對南方經濟的開發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3.南遷的原因都是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方戰亂以及北方生態環境的惡化。課堂練習:1、公元前2千紀,古代雅利安人從遙遠的東歐平原,經過翻山越嶺進行集體性遷徙;后進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征服當地原住民建立自己的文明。這主要得益于( A )A.馬匹及馬拉戰車的大量使用B.雅利安各種族間的團結協作C.雅利安人擁有先進的鐵兵器D.當地原住民還未進入文明社會2、中國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區向中原地區移民,由山區向平原地區移民。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趨向,則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區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漸推進。促進移民具有這一趨向的主要原因是( A )A.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推廣B.人口的地區分布嚴重不平衡C.政府對開發西南地區的有效推進D.初步出現區域經濟分工3、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關于阿拉伯帝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阿拉伯人崛起于敘利亞和北非一帶B.通過嚴格的種姓制度加強中央集權C.宗教部門是國家機構的最重要部分D.在東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曾說:“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性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有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下列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B )A.約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進冶鐵技術B.3—6世紀形成高潮的歐亞大陸民族大遷徙C.19世紀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建牧場D.宋元時期棉花從陸、海兩渠道傳入內地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在本質上是農耕文明,所以從來不主張遠征。(成吉思汗遠征時還沒有進入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農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細作,強調的是“父母在,不遠游”,講究聚族而居,代代相傳。材料二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而強大的東方鄰國本可以輕易地把這些不速之客們趕回大海,但他們對希臘人的到來卻表示歡迎。他們認為,商賈云集,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摘編自陳燃《簡明希臘史》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中華文明“不主張遠征”的原因和這種特性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原因: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使中華民族不對外擴張也能生存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央集權的形成;封閉的大陸環境。影響:形成了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經濟文化繁榮發展;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沒有中斷;造成閉塞,缺少交流。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述古希臘進行海外殖民活動的原因,以及這種活動對希臘文明的影響。原因:山地較多,土壤貧瘠;海洋阻隔,海島眾多;人口增長,對生存造成壓力;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的城邦布局。影響: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了東方先進文化成果,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文明;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繁榮。(3)綜合以上兩則材料,你認為應怎樣看待亞歐文明的差異 世界文明是多樣的,由于各種經濟、文化、生活習慣、自然環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文明;人類文明沒有優劣高下之別;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鼓勵文明間的包容共處,促進其共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