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課標要求】1.掌握迪亞士、哥倫布等人開辟新航路的史實。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學習重點】 新航路開辟背景和影響。【學習難點】 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世界日益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自主學習】1.探尋新航路的熱潮(1)隨著手工工場和租地農業(yè)的發(fā)展, 經濟日趨發(fā)達。歐洲人渴望開拓新的貿易市場。(2)來自東方的商品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而意大利人 對中國、印度等國的描繪,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向往。(3)15世紀中期, 控制著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額的關稅。因此,歐洲人希望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4)13世紀,歐洲水手已經掌握了 技術。同時,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美洲(1)1487年, 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在 年到達非洲的 。(2)1497年, 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 ,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3)從1492年開始,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 先后三次西航美洲。哥倫布認定他到達的就是亞洲的 ,還把當地人稱為“ ”,即印度人。3.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1)1519年, 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繼續(xù)尋找盛產黃金和香料的亞洲。經過3年的航行,于1522年返回歐洲。麥哲倫成為 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完成了第一次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 的正確。(2)開辟后,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和 ;世界開始 ,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重難點解析】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1、動因:(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產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需要雄厚的資本,西歐的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也需要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也需要增加收入以購買更多的奢侈品。但當時的西歐,黃金十分匱乏,激起了整個西歐社會的尋金夢。(2)社會根源:歐洲人尋金熱的盛行。《馬可·波羅游記》的影響。(3)商路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原有東西方商路征收重稅,商路不通。轉口貿易盛行,對于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的強烈需求(4)精神動因:傳播基督教是開辟新航路的重要推動力(5)國家因素:葡萄牙和西班牙統(tǒng)治者支持海外探險活動,希望獲得海外財富,以加強在歐洲的地位。(6)思想因素:教會鼓勵人們去遙遠的東方傳播基督教,文藝復興的影響,人文主義鼓勵人們大膽追求財富,實現(xiàn)個人價值。2、條件:(1)客觀條件:①航海技術的進步。(羅盤針的使用:12世紀末13世紀初,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并得到改進,14世紀在歐洲得到廣泛使用;繪圖技術的進步:地圖的準確性提高;地圓學說的出現(xiàn);)②造船技術的進步。(具有較強抗風力的海船的建造,不僅可以順風行駛,而且也能逆風行進;多桅桿帆船的出現(xiàn),加快了航行的速度。)③地理知識的完善:地圓學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雖然具備了這些條件,但是征服大海還需要雄厚財力的支持,僅憑航海家個人是遠遠不能做到的。因此我們還不能忽視導師的王室給予了大力的支持。(2)主觀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背景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lián)系、滿足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 開拓市場,殖民擴張,牟取暴利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結果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閉關鎖國” 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雛形出現(xiàn)影響 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 促進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地聯(lián)系加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xiàn),開始殖民時代相同點 (1)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下進行; (2)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 (3)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合作探究】開辟新航路的原因材料一:農民普遍繳納貨幣地租,在手工作坊做工的工匠、師傅、幫工和在手工工場做工的工人、師傅大多領取貨幣工資。城鄉(xiāng)間、地區(qū)間、國家間、貿易區(qū)間、東西方間的商品流通、交換、物資交流都比較廣泛、頻繁,而且品種多、數量大、價值高。……但歐洲的貴金屬開采發(fā)展緩慢。1493—1520年間,歐洲產銀共4.5萬公斤,年均產量僅1 600公斤,不敷社會所需要。——張箭《地理大發(fā)現(xiàn)研究(15—17世紀)》材料二:西歐本身貴金屬就不多,而為數不多的貴金屬在與阿拉伯人進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貿易中又大量流向東方,進一步加劇了嚴重的金銀荒。“在15世紀,追求黃金的熱病彌漫全歐洲,其中葡萄牙高燒尤甚”。黃金不足,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王室的收入大受影響,社會矛盾激烈沖突。——《大國如何崛起》材料三: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馬可·波羅行紀》材料四:(海上探險)是為了像所有的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那些尚處于黑暗中的人們。 ——迪亞士材料五:14-17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人文主義提倡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人教版《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教材第2至3段內容,歸納歐洲人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鞏固訓練】1.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總結道: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yè)家們。該歷史學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關注到殖民擴張的內在動力C.意在提高資本家政治地位 D.強調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侵略性2.美洲被“發(fā)現(xiàn)”后,“誰先到達,便由誰命名”的原則持續(xù)了幾個世紀,甚至南極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這表明歐洲早期航海活動A.受到人文主義影響 B.始終遵循著國際法C.密切洲際文化交流 D.抹殺土著的命名權3.約在1600年時,經好望角航線運往歐洲的胡椒是100萬~200萬磅,丁香、靛藍、藥品、肉豆蔻等共約35萬至65萬,而經商隊運進地中海的胡椒有300萬~400萬磅,丁香等共有70萬~100萬磅,另外還有生絲50萬磅,這些數字說明A.新航路開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線依然十分重要C.航路中心轉移不明顯 D.西葡兩國爭奪貿易主導權8.如圖是某人繪制的世界地圖。該圖顯示:歐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亞洲在東部。歐洲、非洲被地中海隔開,歐洲、亞洲被黑海隔開,非洲、亞洲被紅海隔開。陸地(人居)世界的周圍是世界洋,它能溝通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由該圖可知,繞過非洲也能到達東方,該地圖( )A.有可能繪制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 B.是新航路開辟產生的成果之一C.是地圓學說在世界盛行的體現(xiàn) D.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9.1596年,一個叫巴倫支的荷蘭船長,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但是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個月。在惡劣的險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人死去。但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托給他們的、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最終,幸存的商人把貨物完好無損地送到委托人手中。從上述事實中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商業(yè)成功取決于誠實 B.人性的啟蒙迫在眉睫C.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仍在繼續(xù) D.唯利是圖是商人本性10、有學者指出:“(地理)大發(fā)現(xiàn)是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兩種動力共同擴張的結果,是雙重擴張?!毕铝鞋F(xiàn)象中直接體現(xiàn)資本主義擴張因素的是( ?。?br/>A. 以投資分利方式募集所需資金 B. 以傳播天主教的福音作為號召C. 航海家宣布占領所到之處土地 D. 航海家攫取大量黃金等貴金屬11.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說:“何以哥氏(哥倫布)、維氏(達·伽馬)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毕铝心木渥钅軓母旧辖鉀Q梁啟超的困惑 ( )A.中國人缺乏持久探險、創(chuàng)新的精神B.支撐東西方航?;顒拥慕洕螒B(tài)存在著巨大差異C.鄭和船隊缺乏強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擁有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更加強大的武裝力量12、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航海探險的深入發(fā)展,需要探險人具有科學的頭腦、理性的分析、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技巧和技術,需要適宜的探險工具,需要航海技術的改進等。由此推知,新航路的開辟( )A.得益于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 B.促進了歐洲理性主義廣泛傳播C.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 D.啟迪了人文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黃金、香料、珠寶是西班牙人和哥倫布海外冒險的另一個重要動因。由于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關于中國與日本的財富無窮的神話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激起歐洲人的無限遐想?!P于中國的泉州港,則是那里的來往客商之多,“超過全世界其余港口的總和”。“在這個港口卸下胡椒的船只,一年之中就達一百艘,運進其他香料者還不計算在內”……哥倫布一行乘小艇上岸后,即舉行了占有儀式,宣布以國王和女王的名義占有該島,并讓隨行人員做了公證和記錄。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歐洲人邁入大洋當作開始的話,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亞半島國家。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懷揣著傳播上帝福音和尋找黃金的期盼揭開了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滿“內在動力”的帆船運載著奴隸、黃金、香料,也撒播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摘編自巴勒克拉夫《處于變動世界中的歷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哥倫布海外冒險的動力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單列舉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的遠航嘗試,并概括其積極影響。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果把歐洲人邁入大洋當作全球化開始的話,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亞半島國家。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懷揣著尋找黃金的期盼揭開了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滿“內在動力”的帆船運載著奴隸、黃金、香料,也撒播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摘編自巴勒克拉夫《處于變動世界中的歷史》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它標志著地區(qū)自治和全球統(tǒng)一之間沖突的開始。在這以前,不存在任何沖突,因為根本就沒有全球的聯(lián)系,遑論全球統(tǒng)一……歐洲人在這一全球歷史運動中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連成一體的世界。1763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地帝國的形式表現(xiàn)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xiàn)得很明顯。——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美洲的發(fā)現(xiàn)和經由好望角抵達東印度的航線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兩件事……這兩個事件某種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遙遠的部分連接在一起,使它們能互通有無,增加彼此的快樂,促進彼此工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它們的總體趨勢似乎是有益的。——摘編自亞當·斯密《國富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亞半島國家遠航的“內在動力”,并從整體史觀分析其影響。(8分)(2)比較材料二、三在看待新航路開辟問題上的異同。(6分)第6課 參考答案【課堂探究】(1)西歐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貨幣需求量大(2)西歐對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和香料的的渴求。(3)《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富庶的描述,激起了西歐人對東方的向往(4)傳播基督教成為海上探險的精神動力(5)文藝復興提倡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鼓勵探索冒險精神,成為海上探險的精神動力【鞏固訓練】1——5 BABCB 6——10 BBACC 11、B 12、C10、【答案】C【解析】A.“以投資分利方式募集所需資金”是籌集資本的方式,不能直接體現(xiàn)資本的擴張性,故A排除;B.傳播天主教是新航路開辟的宗教動力,故B不符題意;C.資本擴張主要體現(xiàn)在對市場的擴張上。“航海家宣布占領所到之處土地”,這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殖民擴張,在本質上就是資本擴張,故C符合題意。D.“航海家攫取大量黃金等貴金屬”體現(xiàn)的是資本家的掠奪性,故D項不符題意。11.【答案】B?!窘馕觥勘绢}考查新航路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比較,題眼是“從根本上解決梁啟超的困惑”。首先要理解梁啟超的困惑——西方新航路的開辟為何使其遠航事業(yè)蒸蒸日上,而且還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中國在鄭和下西洋之后遠洋航行卻逐漸衰落。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經濟基礎不同:一個是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一個是封建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具有封閉性,對外貿易基本上都是貢賜貿易,故選B項。12.【答案】C。【解析】材料無法得出新航路開辟受到了中國科技的影響,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理性主義的傳播,故B項錯誤;從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以后,人們有了更嫻熟的技巧和技術,說明新航路開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故C項正確;人文主義思想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已經產生,故D項錯誤。13、(1)【答案】傳播宗教;追求黃金、香料、珠寶和土地等。【解析】“動力因素”抓住“高效的行政機器”“傳播上帝福音”“尋找黃金”等信息,概括即可。(2)【答案】遠航嘗試: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遠航非洲,發(fā)現(xiàn)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到達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到達西印度群島,發(fā)現(xiàn)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麥哲倫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積極影響:促進了世界范圍內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融合,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推動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和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從此,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促進了西歐從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解析】首先要清楚“伊比利亞半島國家”是指西班牙、葡萄牙等,然后列舉其航海活動;“積極影響”從世界的整體性、經濟、思想和社會轉型等角度概括即可。14、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信息“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尋找黃金的期盼”“撒播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并結合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概括;第二小問,從“整體史觀”角度分析影響。第(2)問,根據材料從對新航路開辟的看法上,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比較異同。答案:(1)內在動力:建立高效行政機器;對黃金的渴求;科技的進步。影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lián)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網絡;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同:都認為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類由分散走向統(tǒng)一的開始。異:材料二認為新航路開辟使世界有了沖突,歐洲人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材料三認為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總體是有益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