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學習目標】課標 課標解讀通過了解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勞動力的流動和難民問題。2.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重點難點】1.重點:現代移民社會的形成及多元化特征2.難點:各類移民社會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認同問題【時空坐標】【課前預習案】【知識梳理】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一).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1.形成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流動表現:(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 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許多 移民。(4)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 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1)勞工遷移: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 和 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2)精英遷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①原因: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②特點: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這在 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作為移民中的“ ”,在跨國公司發揮重要作用。【思維點撥】現代世界人口遷徙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1)階段①1918—1945年,國際移民人數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停滯和政治動亂。②1945年以后,長時期的繁榮導致不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大規模遷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移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2)特點首先,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改變。傳統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遷移,而新型的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其次,國際移民成分多樣化。隨著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3)影響①積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接受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口增長和就業;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②消極:對原籍國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問題⑴形成原因: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的獨特群體)。⑵表現:①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②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難民的救助(1)背景: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2)目的: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3)措施①1950年,聯合國成立 ,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③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④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 ”,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現狀: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思維點撥】世界難民產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1)產生原因①政治原因和種族迫害:如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迫害、驅趕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壓迫國內黑人和有色人等。②戰爭:據估計,兩次世界大戰僅在歐洲就使7 000萬人喪失家園;20世紀70—90年代,越南侵略柬埔寨、蘇聯侵略阿富汗、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國家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戰爭,使這些地區產生大量難民。③自然災害:如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災,產生大量難民。(2)解決途徑目前國際上解決難民問題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最理想的一種途徑,是難民選擇自愿回國,前提必須是國內環境變得良好和穩定,但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并不多見。第二種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讓難民在庇護國得到妥善安排。第三種是將難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國。從長遠來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為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采取措施,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 的移民文化。2.代表類型項目\國家 美國 新加坡背景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國,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吸收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②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使新加坡成為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成為獨立國家。③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主要是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印度裔移民。特點 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以歐洲文化為主流。 人口構成復雜;文化多元影響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為美國發展帶來活力。②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①官方語言多樣。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情境在線】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后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于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它區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海派文化”的特點和實質是什么 【重點難點闡釋】一、現代社會的移民特點1.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現出較大增勢,反映出當今世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性依然強勁。2.國際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歐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3.國際移民呈現出“精英遷移”的趨勢。4.難民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戰。二、美國的移民文化1.特點:“美國化”與“多元化”共存。各國移民帶著本民族的文化傾向不斷融入已形成的美國文化,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從而使得美國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形成了一體多元的美國移民文化的構架。2.成因:(1)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每段時間內進入美國的新移民相對于已經融入美利堅民族的并接受美國文化的美國人而言都是少數,經過兩三代的民族融合后會成為美利堅民族的一部分。(2)美國政府同時允許任何一個民族群體可以在忠于美國的前提下,保持獨特的民族信仰,創辦自己的學校,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持和延續,使美國呈現出一體多元的文化現象。3.影響:(1)積極影響:“美國化”使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文化認同,有利于保持美國社會的穩定;族群和文化的多樣性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2)消極影響:多元化使美國社會的文化認同始終存在著不同族群間的矛盾與沖突。[思維導圖]【預習自測】1.經濟全球化對勞動市場最重要的影響結果是增強了它的靈活性,引起了人口遷移和勞動力遷移的增長。由此推知( )A.經濟全球化是引起人口遷移的唯一誘因 B.勞動力遷移是經濟全球化重要表現之一C.在真正全球化之前沒有出現人口的遷移 D.經濟全球化進程取決于勞動力是否流動2.下圖為表現跨國公司雇員在全球流動特點的漫畫。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在世界各地雇傭勞動力,賺取巨額利潤。該漫畫表明全球勞動力的流動趨勢是( )A.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流向地 B.呈現出“精英遷移”的新趨勢C.勞工遷移是主要趨勢 D.主要流向中東產油國3.歐洲難民危機是歐債危機以來西方遭遇的又一次嚴重挑戰,規模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所罕見,西亞、北非成為難民來源的重災區。應該說,在這場難民危機中,美國是罪魁禍首,歐洲則是助紂為虐。歐洲難民危機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主要是因為( )①戰爭和地區沖突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災害、經濟惡化 ④冷戰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據統計,在中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難民問題依然嚴峻。到2009年,全球的難民和準難民有近4 200萬人。2009年世界難民日(6月20日)的主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A.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B.安全問題仍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C.民族和宗教沖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和平頭號敵人5.1938年—1940年間,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向數以千計的猶太人發放前往上海的簽證,被譽為“生命簽證”。導致“生命簽證”出現的原因是A. 納粹的排猶運動 B. 猶太人四海為家的傳統 C. 上海城市發展的需求 D. 中猶文化交流的需要6.下圖1860~1970年間美國移民情況變化的曲線圖。其中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別是A.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一戰的影響 B. 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大危機的影響C.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冷戰”的影響 D. 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二戰的影響7. 如圖為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圖。由此可推知A. 美國難以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認同B. 美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國家C. 美國民族和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D. 美國移民逐漸占據人口的大多數8. 新加坡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分別主要對應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歐洲裔、華裔、馬來裔、印度裔。這說明新加坡A. 實現了多元文化和諧共處 B. 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國家C. 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D. 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課中探究案主題一: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材料一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 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到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主題二: “難民知識精英”材料一 希特勒迫害猶太文他精英法律依據及其主要內容 時間 被驅逐的人數 大學教師總數 占總人數的比例 《重設公職人員法》凡屬非雅利安血統者,都將解聘 1933-1934年冬 1 145人 7 116人 16.09%《紐倫堡法》徹底剝奪了所有猶太人的公民權 1936年9月 494人 5 971人 8.2%《德意志公職人員法》擁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種配偶的教師 1937-1938年夏 160人 5 477人 2.92%材料二 在希特勒統治德國以前,世界的科學教育中心不在美國,而在德國。19世紀后半葉,德國就進入了科學與教育的輝煌時代,超越了英國和法國,成為世界科學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國共有32名獲獎者,美國只有5名獲獎者。當希特勒上臺以后,推行種族主義政策,使得50萬猶太人被迫流亡他鄉,美國接收了這些難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給難民中的知識精英提供施展才華的環境,使得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發生了一次洲際大轉移,從歐洲轉到了北美洲,從德國轉移到了美國。到二戰結束的1945年,德國的三項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國已經有25名。難民知識精英把德國學術體系中最先進的方法論和最嚴謹的學風帶到了美國,奠定了美國在全世界科學教育上的領先地位。到夸天,美國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已經超過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項諾貝爾科學獎甚至被美國科學家包攬。——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希特勒迫害猶太文化精英的原因及對德國社會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難民知識精英”對美國發展做出的貢獻。課后鞏固案1.各國各類的移民社會形成的大背景是( )A.全球勞動力的無障礙流動 B.各國政府的相同人才政策C.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 D.人才間的矛盾不可調適2.美國移民文化的來源是( )A.歐洲、非洲、亞洲、拉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B.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文化C.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D.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3.2017年,美國國務院宣布:美國決定不再參與聯合國主導的《移民問題全球契約》的制訂進程,稱其“損害美國主權”。國務卿在聲明中說,美國不會支持會妨礙美國“行使移民法律和確保邊境安全”這些主權行為的進程。這一現象說明( )A.冷戰思維依然左右新時期國際關系 B.國際移民問題引發了反全球化運動C.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排斥國際移民 D.國際遷移成為文明演進的重要阻礙4.2015年9月,在土耳其博德魯姆海岸,兩艘前往希臘科斯島的移民船沉沒,造成至少11名敘利亞移民溺水身亡,其中還有兒童。警方發現兒童遺體的照片被曝光,引起國際言論一片嘩然。造成敘利亞難民潮的根源是 ( )A.敘利亞國內局勢的持續動蕩 B.某些西方國家實行霸權主義政策C.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D.伊斯蘭恐怖勢力的極端行為5..美國亨廷頓教授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減少美國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國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紀90年代的民意測驗持續表明60%或以上的美國民眾贊同減少移民人數。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在這一時期美國人口增長過快,財政負擔加重 B.移民增多導致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并嚴重對立C.大量移民與美國公眾在文化和生活上的沖突擴大D.美國政府推行的歧視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響6.1934年,魯迅評論文壇“京海之爭”時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國舊習,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圍繞“京海之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 B.海派抨擊了京派的崇洋意識和市儈心理C.京派的立場反映了重農抑商觀念的消失 D“京海之爭”體現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7.材料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文化為載體的意識形態因素愈加復雜、多變,使對于世界各國乃至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考慮。意識形態作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統,往往把文化作為它的積聚地。當前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相在國際舞臺上通過推銷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其意識形態擴張的戰略企圖。面對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權主義,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維護本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已成為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一項重大課題。——摘編自郝保權《對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文化霸權及其意識形態意涵的戰略沉思》根據材料并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相關史實,圍繞“全球化”“文化霸權”“文化自信”等關鍵詞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參考答案【預習自測】1-5 BBABA 6-8 BCA1.B [由題干可知,經濟全球化引起了人口和勞動力遷移,故B項正確;A、C、D三項說法本身錯誤,排除。]2.B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精英遷移”的新趨勢,這在跨國公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故選B。3.【解析】選A。歐洲難民問題是近年來的時政問題,冷戰政策是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伴隨蘇聯解體已經結束,所以④不正確;歐洲難民危機是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的結果,①②③正確;故選A。4.【解析】選B。根據所學可知,中東、南亞和非洲的難民問題是因為戰爭、民族、宗教以及恐怖主義導致,可見當時安全問題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B正確;難民反映出部分地區生存環境惡化,但不能證明全人類生存環境惡化,排除A;材料無法反映出C內容,排除;難民問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非恐怖主義這一單一因素,排除D。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希特勒將1933年4月1日定為“排猶日”,由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排猶委員會”,從而使以后的排猶運動更加有組織性的進行,迫害猶太人,故A正確;為了避免猶太人被迫害,中國領事館向猶太人發放向上海簽證,B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6.【答案】B【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左右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當時美國的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故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美國處于經濟危機時期,大量工人失業,經濟蕭條,故移民處于低谷,故B項正確;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是在二戰后,不是1900年左右,故AC項都錯誤;二戰在1945年結束,不是1930年,故D項錯誤。故選B。7.【答案】C【解析】根據圖中數據變化,即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可知,美國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日益凸顯,C項正確;材料沒有展示美國各民族間的分歧,不能說明美國難以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認同,A項錯誤;只有美國移民情況,沒有其他國家的數據,不能說明美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國家,B項錯誤;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比例增加,不能說明美國移民逐漸占據人口的大多數,D項錯誤。8.【答案】A【解析】新加坡不同移民族群分別使用自己傳統語言,政府將四大語言均定為官方語言,說明新加坡尊重各族群的傳統文化,實現了多元文化和諧共處,A項正確;沒有新加坡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不能得出新加坡是“最”具有移民特征國家的結論,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新加坡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新加坡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D項錯誤。課中探究案主題一: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1)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點: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主題二: “難民知識精英”【答案】(1)原因: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耳曼“優種論”的傳播;意圖掠奪猶太人的財富;為發動世界大戰做準備;歷史宗教因素。影響:在實踐上,希特勒上臺后,開始大肆驅趕、屠殺猶太人。會導致德國在政治上的孤立;會導致德國科學文化水平的降低;會導致德國最終的戰敗;會導致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轉移。(2)貢獻:是美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為美國開辟了多領域的研究;為美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蓄積了大批人才。【解析】第(1)題第一問原因,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第二問“影響”,依據材料一數據從政治、科學文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等角度分析。第(2)題,“貢獻”依據材料二“成為了世界上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顯然與這批流亡科學家在美國開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國營造出的那種特殊的學術競爭氛圍密切相關。當然,這些歐洲的精英們對美國的貢獻遠遠不止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在人文社會科學及運用領域,他們的才華也照樣大放光彩”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美國成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開辟了多領域的研究、為美國蓄積了大批人才等角度分析。課后鞏固案 :1-5 CACCC 6.A1.C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各類移民社會的形成,故選C項。A、B、D三項與史實不符。]2.A [由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移民文化”的來源是歐洲文化、非洲文化、亞洲文化、拉美文化、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故選A項。]3.C從材料中美國不參與聯合國主導的《移民問題全球契約》的制訂進程,原因是“稱其‘損害美國主權’”,可知體現了美國堅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單邊主義,排斥國際移民,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強調的是美國與聯合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分歧,與冷戰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中只涉及美國對移民的限制,并沒有涉及反全球化運動,故B項錯誤;國際遷移具有雙重性,D項結論過于偏頗,故排除。4.答案:C由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導致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了大量難民流動,故選C項。5.答案:C根據材料“1965年希望減少美國的移民的……持續表明60%或以上的美國民眾贊同減少移民人數”可知,從1965年到20世紀90年代,希望減少美國移民人口的美國人比例逐漸增高,這說明不斷涌入的外來移民與美國公眾在文化和生活上的沖突擴大,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移民持排斥態度,故選C項。6.答案:A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上海成為通商口岸,而后英國、法國、美國相繼在這里開辟出租界。從本質上說,租界是西方列強在中國建立的“國中之國”,也是其對華實施政治滲透、經濟掠奪的基地。但殖民當局在租界內采取嚴格的市政管理方法和先進的建設手段,客觀上促進了上海的近代化。與此同時華僑大量遷入,長期的華洋共處實際上是一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復雜過程,最終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這種融合為海派文化產生的基礎。本題選A。材料沒有說明海派對于京派的批評,B錯誤;京派鄙視海派的經商,體現出重農抑商思想,C錯誤;“京海之爭”實際上是官商之爭,并不能說明南北文化的融合,D錯誤。7. 示例1論題:反對文化霸權,增強文化白信,推動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論述: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文化為載體的意識形態因素更加復雜多變。當前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相在國際舞臺上推銷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其意識形態的擴張。特別是冷戰以來美國憑借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綜合國力,竭力拓展世界文化市場,控制思想文化資源,把建立文化霸權作為謀求世界霸權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建立對全世界的文化霸權,將會使吸收該國文化的國家的政治文化不斷被邊緣化,進一步會引起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危機,直至演化為國家政權的顛覆或國家主權的分裂。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要站在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積極應對西方的文化霸權,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文化自信,擴大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不斷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駕馭能力。總之,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潮流,堅持反對文化霸權,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示例2 論題:堅定文化自信,直面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沖擊。論述: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文化為載體的意識形態因素更加復雜多變。當前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相在國際舞臺上推銷自己的文化,以實現其意識形態的擴張。特別是美蘇冷戰以來,美國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竭力拓展世界文化市場,控制思想文化資源,把建立文化霸權作為謀求世界霸權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建立對全世界的文化霸權,將會使吸收該國文化的國家的政治文化不斷被邊緣化,進一步會引起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危機,直至演化為國家政權的顛覆或國家主權的分裂。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要站在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上,積極應對西方的文化霸權,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文化自信,擴大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綜上所述,我們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潮流,反對文化霸權,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