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時間 20230221單位 主備審核【課程標準】1、了解古代人類兩次大遷徙的發展歷程;2、掌握古代人類兩次大遷徙的特征和影響。【時空坐標】【概念闡釋】族群,在民族學中指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也稱族團。比如中華民族可分為華夏族群(漢族族群)、維吾爾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華工也被稱為 “豬仔”,泛指于晚晴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遠至古巴和秘魯等國家,進行艱苦的勞動工作。唐人街也被稱為華埠或中國城(Chinatown),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地區聚居的地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頭皮政策美國建國后延續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頭皮政策,也就是白人斬殺了印弟安人后,可以拿著頭皮去政府領賞,一名印弟安人的獎金在50-100美元之間。美國西部大開發后,不少白人成為西部牛仔,大批的賞金獵人應運而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獵殺西部印弟安人,保證白人移民的安全。野牛政策美國西部有大群的野牛,它們是印第安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和生活必需品的來源。為了不讓印第安人跑來跑去、不好管理,美國政府下令大規模獵殺野牛,目的是讓不愿受約束的印第安人徹底失去生活來源,不得不居住到“保留地”,靠美國政府的施舍為生。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國人對印第安人驅逐的最后地區。保留地是美國政府從印第安人部落原來擁有的土地中劃出來供部落全體成員繼續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邊界確定,范圍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隨意離開,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許擅自進入。保留地制度不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來的家園和故土,而且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獨立和權利。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準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構成這些標準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家庭人數等。印第安人:主要是指除愛斯基摩人之外所有的美洲土著,是一種統稱,而并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早期印第安人曾廣泛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曾遭受大量屠殺,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感恩節是美國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為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而設。感恩節由來可以追溯到美國歷史早期。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載著102人到達美洲。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饑寒交迫,僅有50多人活了下來。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給他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們獲得了豐收,為感謝上天,感謝印第安人。移民們舉行慶祝活動。之后,慶祝豐收的紀念日逐漸成為美國重要的全國性節日。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1941年,感恩節的時間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回顧】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上:使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傳到了亞洲。歐洲人在中國購買商品,也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2、對外關系上: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者開始侵略中國,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荷蘭侵略中國臺灣,中國開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爭。清朝建立后,一度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3、文化上:出現了“西學東漸”現象。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中國傳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數學、繪畫、音樂等方面的著作介紹到中國。中國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引入了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等,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知識梳理】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1、背景: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葡、英、法等國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2、過程:回顧綱要下: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三個階段早期(工業革命前) 19世紀 19世紀末20世紀初背景 ①新航路開辟②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國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擴張方式 公開殖民搶掠、欺詐貿易、種族滅絕、三角貿易、壟斷商路 炮艦政策,強簽不平等條約;商品傾銷、掠奪原料 資本輸出為主,劃分勢力范圍,瓜分世界結果 ①推動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及資本主義發展②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災難 ①推動工業資本主義發展②客觀上促進亞非拉國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②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3、影響:①對非洲:導致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②對歐洲:促進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③對美洲:出現黑人奴隸制;為新大陸開發提供了勞動力;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新的族群;④對世界:客觀上推動了歐美非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交流,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材料 資本主義一經產生,就必定不斷擴大市場交換的范圍,深入并占有原來封閉的農本經濟的陣地,無止境地向可能的向各個角落擴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國家疆域,最大限度地為銷售其商品而開拓市場。在中古后期積累起來并得到改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適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為他們的海外擴張提供了必要手段。——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1、哪些國家?什么時間?為何要進行殖民擴張?2~殖民擴張和美洲族群變化有何關系?美洲族群變化的表現及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資產階級的掠奪性;航海和造船技術等科技的進步。(二)美洲族群變化1.原因:①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興起,印第安人銳減,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工業化時代,工廠制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②為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殖民者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③近代交通運輸的發展。④列強侵華,從《北京條約》獲取特權(準許華工出國)。2、殖民擴張給美洲的族群結構帶來哪些變化思考:歐洲殖民者進行奴隸貿易原因?有什么影響A原因:①彌補印第安人大量滅絕后勞動力的空缺②非洲文明發展程度較低③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需要B影響:對非洲: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人口素質和社會發展;削弱了后來反抗殖民的力量。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對美洲:為美洲種植業和礦山提供勞動力,促進開發;對歐洲: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對世界:促進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人類聯系進一步加強。【思考】英、美等國廢除奴隸貿易的原因史料: 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經濟力量也是使奴隸制和奴隸貿易壽終正寢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奴隸勞動力的價格一直沒有降下來,而隨時可能出現的叛亂使奴隸主不得不保持耗資巨大的武裝力量。即使沒有反抗,奴隸們也消極怠工,奴隸主還必須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1833年,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簽署法令廢除奴隸販賣。此后,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制定法律廢除奴隸制。長達400年之久罪惡的跨大西洋奴隸販賣活動宣告終結。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國思想界對奴隸貿易的譴責形成強大輿論;②啟蒙運動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廢奴運動的開展。經濟因素:①奴隸勞動力的價格及維持奴隸勞動的武裝等耗資巨大;②伴隨工業革命開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盛行,商品輸出成為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③禁止奴隸貿易法令的頒布殖民者需要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④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條約》中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3)美洲白人數量增加原因:很多歐洲人因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或尋找發財致富份機會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數量增加。宗教改革后,新教勢弱,被天主教打擊迫害,一些新教徒們被迫來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發移民);14到16世紀,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持續開展圈地運動,爭奪農民的土地,農民成了一無所有的自由人,歐洲農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陸生存;西班牙的財富神話,進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險家、投機者,乃至掌權者們的野心。3、美洲人口結構的特點人口結構具有差異性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多數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占多數拉美國家混血人種成為最大族群。4、美洲族群變化的影響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他們認為比土著文化優越。同樣,他們也認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會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同時,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同樣,奴隸們在學習應付他們的主人和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美】斯基德莫爾、史密斯、格林著《現代拉丁美洲》想一想:歐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有什么影響 (1)歐洲文化主導:歐洲人的侵略活動帶來了歐洲宗主國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發展。中斷了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土著文化受到破壞。。(2)文化各具特色: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3)形成新美洲文化:以歐洲文化為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4、美洲族群變化的影響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③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思考:美洲地區呈現出同樣的文化特點總結:美洲族群變化的表現及原因A表現(1)印第安人數量銳減;(2)非洲黑人數量激增(3)歐洲白人的數量大大增加;(4)混血人種占主導B原因(1)歐洲國家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2)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3)為了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4)很多歐洲人遠涉重洋,來到美洲。(5)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合作探究:美洲出現了種群的巨大變化,而非洲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1、美洲歷史上與世隔絕,非洲與歐洲交流頻繁。美洲在當時屬于剛發現的新大陸,長期以來與亞歐大陸隔絕,殖民者的大肆屠殺,病毒的入侵,導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極大減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從外洲移民,從而導致美洲族群的變化。而非洲與歐洲在歷史上軍事、經濟交流較為頻繁,較少受殖民者攜帶病毒影響,殖民者在非洲雖也有屠殺行為,但沒有美洲的規模大。2、三角貿易中美洲是輸入方,非洲是輸出方。新航路開辟后的三角貿易,美洲屬于人口輸入方,非洲屬于輸出方,數億的非洲勞動力被賣到美洲,極大影響了美洲族群,而非洲雖然損失了巨額人口,但族群沒有發生大的變化。3、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美洲的環境較非洲更加優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權,如美國,這也影響了美洲族群。探究:早期殖民擴張時期人口遷移的特點①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②由歐洲國家主導③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④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變化1.英國的殖民活動“三部曲”①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②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③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2.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①大洋洲原住民銳減: 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澳大利亞:英國人到來之前原住民人口達75萬人,1901 年只剩下9萬多人。新西蘭:18 世紀原住民有 25萬人,19 世紀中葉只剩下5萬多人。②白人成為主要居民: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材料 為了保證族群不滅絕,剩下的塔斯馬尼亞土著與殖民者談判,最后他們離開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島。這其中,有一個叫特魯加尼尼的塔斯馬尼亞女子一直在中間協調,特魯加尼尼就是最后一個塔斯馬尼亞純土著,當包括特魯加尼尼夫妻在內的約100個土著民一起被轉移到弗林德斯島后,土著民們就開始因為生病或者與捕鯨人產生矛盾而接連死去。特魯加尼尼的丈夫也死了,她只好嫁給另一個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覽,目睹這一切的特魯加尼尼痛苦萬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臨終前,她請求不要讓那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卻被葬在了關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還被挖出來,放到博物館里展覽了72年。人們并不知道她臨死前懷著怎樣的心情,只能看到貼在她身上的標簽:最后一個塔斯馬尼亞純種土著。思考: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人口結構產生哪些影響?原住民人數在英國殖民活動中因屠殺、疾病等因素大為減少,而來自英國的各種移民人數則持續增加,導致當地人口的替代性變化,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3.英國殖民澳大利亞的特點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19世紀,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1788年英國庫克船長在悉尼登陸時,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萬人,500個左右的部落,人們從事狩獵和采集,通過以群體的家族集團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紀中葉,澳洲土著只剩下5萬多人,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摘編自《澳洲土著民族的歷史與現狀》(1)持續時間長;(2)規模不斷擴大;(3)種族滅絕;(4)經濟掠奪;(5)移植本國生產方式;(6)文化殖民。思考:大洋洲新文化的形成與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有何不同?大洋洲文化:歐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美洲新文化:歐洲文化主導的多元文化。總結;大西洋族群的改變總結 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結合所學,請你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看法。材料 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編自余志森《美國多元文化研究》看法: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華工出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在鴉片戰爭前﹐主要是自愿結伙出洋謀生﹐大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幾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紀去東南亞的華工﹐累計至少在七百萬人以上﹐人數估計十倍于前一階段。1、明清時期的“下南洋(1)原因:①國內政治動蕩,戰亂不斷,民不聊生。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殖民者到來加速了東南亞開發(2)特點: ① 主要是自愿結伙出洋謀生;②大多分布在東南亞;③人數較少。2、近代華工出國(1)背景史料當時有個名叫奧基利的人寫道:“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見到即將送到市場上拍賣的900名華工,他們將使該公司獲得45萬美元,而該公司在他們身上的花費不到5萬美元,即使在買賣黑奴全盛時代也沒人能賺這么多錢。”外國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設立代理機構和移民公司,由自稱的雇主或者投機商經營,提供所需的勞工,他們在此中間抽取傭金。而語言的障礙迫使他們與中國當地的人販子,即通常所說的“苦力掮客”或“客頭”緊緊勾結在一起。中外惡商的勾結致使苦力貿易真正成規模地在中國興起,不計其數的中國人被拐騙至世界各地充當苦力。待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華工出國被列強政府條約式的“合法化”后,這些人販子對華工的擄掠則更加猖狂了。——王富盛《論近代中國苦力貿易興起之原因》①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和自由貿易的發展,黑奴貿易受到限制,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勞動力。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者破產,勞動力廉價。③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招募華工。(1860年《北京條約》:準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④社會動蕩、矛盾尖銳;東南沿海地少人多的矛盾;“下南洋”謀生的傳統;⑤美國、澳洲淘金熱的吸引。(2)概況A 開發美洲①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B 開發大洋洲①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3.影響(貢獻)積極:⑴對當地①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②他們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消極:近代數百萬的華工被掠奪出國,他們大多在海外諸國過著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極大的摧殘,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血淚史。⑵對中國①使東南沿海地區喪失大量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血淚史②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③近代華僑投資辦廠,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④一些華人華僑曾積極支持辛亥革命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事業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建設跟我們有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習近平在廣東省汕頭市考察時的發言(2020年10月13日)4.晚清時期華工出國的特點(1)主動與被動相結合(2)持續時間長(3)范圍廣(4)不公正待遇(5)從事苦力勞動,死亡眾多5.華工赴海外的影響探究 華工赴海外的影響材料一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利蘭·斯坦福亦寫道:“沒有華工,這條重要的國家交通干線的西段,就不能在國會法案所要求的時限以內完工。……事實上,他們是筑路工頭夢寐以求的理想工人。——陳翰笙主編: 《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七輯,第296頁1.華工用辛勤的勞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材料二 唐人街是老華僑的溫床、新華僑的聚會所,也是美國人眼里的小中國。也許我們應該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干脆稱它為“中國城”,可能更恰當一定。——牽歐梵《美國的“中國城”>2.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三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期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3.近代華僑投資辦廠,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四 “此次推翻帝制,各埠華僑既捐巨資以為軍費,而回國效命決死,以為黨軍模范者復踵相接” “華僑是革命之母”——孫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書》材料五 宋慶齡在抗日期間曾指出:“海外各地的華僑,在其居留地政府統治下,久已深切體會到被壓迫民族之待遇與痛苦,所以,更加能夠了解祖國之興衰存亡,關系與華僑之福利更大,俱有國家觀念,勇于抗戰救國。”4.一些華人華僑曾積極支持辛亥革命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事業材料六 一戰期間,中國派遣至英法的華工約有1 4萬人之多。華工一到歐洲,就立即被劃撥到各處,他們不僅在重工企業、港口碼頭等地從事最艱苦、最繁重的勞動,而且還身處戰爭前線,負責挖戰壕、就傷病、送給養甚至直接參戰,有近2萬人死于戰火或疾病。——摘編自王平貞等《一戰百年:華工赴歐啟示錄》5.幫助協約國取得勝利,促進中歐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國國際地位。6.使東南沿海地區喪失大量勞動力,華工被掠奪出國,他們大多在海外諸國過著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極大的摧殘,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血淚史。【問題探究】結合教材P41頁《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華工》的史實和P42頁問題探究的《美國華僑史》的史料,談談華工對美國西部開發作出的貢獻。華工的勞動促進美國交通干線限時完工,加速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使美國東西部連城一體,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總結 近代殖民擴張以來,強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轉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與認同蘊含著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并經常表現為族群間的文化沖突拓展 1近代世界的人口遷徙及影響材料一:19世紀中期,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會經濟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歐洲移民開始到達城市地區,后來漸漸移入其他國家。歐洲移民改變了一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和政治版圖,使生產商品在世界各個地區實現,移民家庭將新的語言帶到了自己所在地區,改變了傳統的世界語言區,也將世界上的許多地區聯系起來。——摘編自帕特里克·曼寧《世界史上的移民》[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中期歐洲移民的歷史背景。[提示] 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殖民擴張的推動;交通工具的革新。1.推動因素:新航路的開辟;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工業革命的推動;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為國際人口遷移提供了便利條件。2.特點:遷徙數量大、范圍不斷擴大;主要遷向新大陸(由人口密集地區遷移到人口稀疏地區);由發達國家主導;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并存。3.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的影響(1)對移入地區①加快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開拓進程。②改變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結構,出現新的族群,混血人種成為美洲的最大族群,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③客觀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④人口遷移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2)對移出地區:非洲喪失約1億精壯人口,造成非洲近代的貧窮與落后。(3)對世界:促進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地區文化的多元化。(4)對中國的影響①使東南沿海地區喪失大量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血淚史。②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③近代華僑投資辦廠,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④一些華人華僑曾積極支持辛亥革命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事業。2、近代殖民擴張帶來人口遷徙的方向及特點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1.遷移形式2.主要方向:①工業革命之前,人口遷移主要從歐洲和非洲遷移至美洲,以黑奴貿易為主。②工業革命至二戰這段期間,人口遷移主要從歐洲和亞洲遷移至美洲,以歐洲人數居多。③二戰之后,人口遷移主要從亞非拉地區遷移歐北美,人數逐年增長。3.特點:(1)二戰前:①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國遷移;②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遷移;③從舊大路向新大陸遷移。(2)二戰后:①人口遷移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②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③被強迫的移民基本停止。4.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的影響【課堂小結】近代人口轉移 概況 人群 時間 背景 方向 目的 影響歐洲移民 15世紀末16世紀初 新航路開辟; 殖民擴張 美洲大洋洲 掠奪財富 改變美洲人口結構,出現新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的混血后代,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改變了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白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非洲 16世紀 歐洲殖民擴張,販賣黑奴 美洲 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 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深刻改變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非洲的社會發展華工 19世紀中 黑奴貿易受限;工業革命,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 美洲 大洋洲 解決勞動力問題 中國勞工辛勤勞動,促進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促進中華文化傳播人口轉移特點 原因 新航路開辟后,受到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世界各地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方向 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主要是遷往美洲和大洋洲方式 歐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動的,非洲和亞洲移民多是被迫的規模 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影響 引起遷入地人口結構的變化,形成新的族群,新族群帶來新文化認同;促進遷入地發展 認識:(1)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性;(2)提倡文化交流、互鑒、共存;(3)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在碰撞和沖突的過程中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提升,從而使世界文化在新的基礎上多元共存、繁榮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