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了解絲綢之路產生的條件,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像。2、知道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的含義和路線。提升目標:1、理解歐亞大陸交通線的歷史影響,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和影響。【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絲綢之路 知道絲綢之路的概念和由來,以及主要的歷史史實。 知道絲綢之路的商路重要性。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了解“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 知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的原因和歷史意義。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了解中西物種和商品的一些交流情況。 知道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啟示。名詞解釋1、絲綢之路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起始于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2、西域漢以后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始見于《漢書·西域傳》。有二義: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漢武帝派張騫初通西域,漢宣帝始置西域都護。唐在西域設置安西、北庭二都護。以后各代,中原與狹義西域也均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亞、歐海運暢通前,橫貫西域的大路長期是東西往來要道,便利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自19世紀末以來,“西域”一名漸廢棄不用。(摘自《辭海第六版彩圖本》)3、河西走廊,亦稱甘肅走廊,自古就是通往新疆、中亞、西亞的要道。它位于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以在黃河以西,故名。4、賽里斯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意即絲國,因中國很早即向西方輸出絲綢而得名。當時居于中亞而作為西銷絲綢之中間商的各部族,有時也被稱為賽里斯人。5、“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歐亞草原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草原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在不同時代是變動不定的,但由于蒙古高原獨特的地理特征,從中原地區進入草原的通道和草原上東西往來的通道均受限于高山大川的分布和走向,因此草原內部和草原與周邊地區之間的通道仍是有跡可循的。這條路線橫貫歐亞北方草原地帶,地理景觀以草原為主,兼有荒漠、戈壁、山地和河谷等。6、“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研展任務思考中國古代思路貿易發展的特點。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唐朝中期以后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的主要原因(1)唐中葉以后,安史之亂使唐代政治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唐朝的勢力退出了西域地區。這一時期阿拉伯帝國、突厥、吐蕃勢力對這一地區事務的介入,使得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往來更加困難。(2)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陸上貿易之路的重要性大大削弱。(3)兩宋時期,與北方地區的遼、西夏等政權的長期爭戰與對峙,使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往來很難持續正常開展。(4)中國傳統外銷商品如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多產于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隨著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產品精巧繁多,沿絲綢之路運輸諸如絲綢、瓷器等貨物,不僅運輸工具落后,路途遙遠,運輸成本昂貴,而且在長途跋涉中極易被損壞,如遇戰亂或搶劫,更是血本無歸。因此,沿著絲綢之路往西運輸,既不經濟又不便利,而且要冒很大風險。2、“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主要原因(1)陸上絲綢之路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政治、經濟和交通技術上的困難,這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弱點阻礙了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它的優勢被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是難免的。比如,陸上絲綢之路沿途復雜的政治環境、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2)“海上絲綢之路”所具有的優點正好彌補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弱點,從而為其自身發展創造了良機。比如,中國海岸線綿長,有眾多優良港口和沿海市場;通過海路可抵達的地區更廣;船運規模大,且更為安全可靠等。(3)“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并不是古代中國單向的歷史創舉,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通往東方之路上的不懈開拓,也有力地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4)唐宋之際,無論是中國還是波斯灣和地中海諸國,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日臻發展,尤其到宋代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造船和航海技術更隨之發達,這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勃興創造了技術上的條件,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據陳潮《試論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整理)3、理解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1)地位: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人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探險。(2)影響:①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地區的秩序。②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③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4、“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1)“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海洋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產品歷來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2)“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了中國文明影響世界、維系對外友好關系的重要途徑。唐朝以后,歷代王朝在廣州等港口設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貿,設立館驛接待外國使節。(3)“海上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近代西方各國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對海洋文明的貢獻(1)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2)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3)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刺加、舊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城,有利于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5、鄭和精神(1)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取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2)鄭和的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繼承和弘揚。6、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啟示(1)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2)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3)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說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愛好和平、崇尚友好。7、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有創新;佛教藝術的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化趨勢明顯;本土化明顯。(2)影響: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或文學藝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