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了解亞歷山大遠征的概況,理解其影響。2、了解蒙古西征的概況,知道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升目標:1、知道“希臘化時代”的內容,分析其對東西方文化進交流的重要意義。2、理解蒙古西征對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意義。【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了解亞歷山大遠征的歷程和影響。 知道希臘化的意思,已經希臘化時代的主要內容。 理解亞歷山大帝國內部的民族對立和融合。蒙古西征 了解蒙古西征的過程和影響。 了解列班 掃馬的西行。 理解蒙古西征對世界古代歷史上一次人口雙向流動和遷徙。名詞解釋1、馬其頓和亞歷山大遠征:馬其頓地處希臘北部邊陲,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壓力山大帝國皇帝,他占領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滅亡波斯帝國,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他的遠征客觀上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印度的文明得以解除、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2、列班·掃馬的西行元朝時期,列班·掃馬等人從元大都出發,沿絲綢之路一路西行,期望到圣城耶路撒冷朝覲,并傳達東方中國的信徒對基督的皮誠信仰但計劃未能實現。1287年,列班·掃馬代表伊利汗阿魯渾出使法國、英國和羅馬教廷。他不僅拜見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增強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而且在羅馬向教皇尼古拉四世陳述了景教派的教義,彌合了分歧,并使教皇承認了景教的合法身份。列班·掃馬的絲路之行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他與同一時期來華的馬克·波羅一樣,為東西方相互了解作出了重要貢獻。研展任務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的原因:波斯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銳,統治階級內部也很腐敗。亞歷山大帝國在短期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來,但是它同波斯帝國一樣不穩固,因為它在繼承波斯帝國政治遺產的同時,也繼承了波斯帝國中的矛盾,而且加上了馬其頓人、希臘人和東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亞歷山大帝國很快走向分裂。2、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1)積極影響:亞歷山大遠征,在客觀上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當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過遠征,亞歷山大把廣大地區統一為一個大帝國,加強了這一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聯系與發展。他使希臘同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貿易更加密切。大批希臘商人隨遠征軍足跡,活躍在亞非許多城市。不少希臘學者來到東方,研究東方的科技和文藝,使東西文化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在亞歷山大遠征后不久,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就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新時期。(2)消極影響:亞歷山大遠征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亞歷山大把馬其頓與東方的政治制度相結合,實行一種特殊的君主專制整體。他宣稱自己是當地原統治者的繼承人,用東方君主的統治方式統治東方的大片領土。2、亞歷山大帝國統治政策的特點(1)在政治制度方面,亞歷山大帝國保留了東方的政治體制。(2)統治方式上,在被征服地區融合了希臘特征與東方特征。(3)實行政治聯姻,維系帝國穩定。亞歷山大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的目的及由此產生的影響(1)目的①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和管理,維護帝國穩定。②贏得當地人的好威與支持,緩和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系。③展示政權合法性與正統性的需要。(2)影響①擴大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與管理,維護帝國的穩定。②打破了民族界限,為東西方各民族之間的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的相互適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3、希臘化世界中民族遷徙融合的原因和結果:(1)原因①亞歷山大本人的推動。②希臘本土的人口壓力。③戰爭造成的希臘人與當地人的雜居。④廣表富饒的亞洲土地對希臘人的吸引。政策的開明、開放。(2)結果①同城邦時代相比,個人與國家關系日益疏遠。②希臘化國家的公民將注意力轉移到個人生活上來,追求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的滿足。4、“希臘化時代”文化發展的原因(1)伴隨著統治者的擴張,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2)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動。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科學與希臘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結合在一起,大大刺激了“希臘化時代”人們對于知識的探求。(3)一些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為這種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條件。(4)許多統治者熱心資助追隨他們的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5、“希臘化時代”文化的特點從總體上看,“希臘化時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1)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展為雙向性。(2)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3)文化中心逐漸東移。(4)文化交往的趨勢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純粹的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6、蒙古帝國各汗國形成相對獨立政權的原因(1)在遼闊的帝國內,包括原來許多國家以及眾多的民族或部落,其中有的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文明民族和國家,有的是半野蠻的游牧或半游牧的民族和部落。(2)蒙古征服者剛剛脫離原始公社制,形成游牧民族國家,文明程度較低,比被征服的先進民族國家落后得多。蒙古統治者不得不因地制宜,分而治之。(3)隨著征服地區的擴大,蒙古征服者封建土地觀念日益增強,從而逐漸放棄原來的以劫掠為主的傳統政策,開始建立地域統治觀念。7、為什么說蒙古西征帶來了世界古代歷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雙向流動與遷徙(1)隨著蒙古西征,大批蒙古人、漢人以及中國西北與中亞各族人,從東向西遷使,進入中亞、西亞、東歐乃至西歐各地。以后隨著各大汗國的建立,這些西遷者有許多就在當地定居下來。(2)隨著蒙古西征軍的東歸,又有大批中亞人、西亞人等,或作為投順的王公、貴族,或作為被擄的工匠、奴錄,輾轉東來。8、亞歷山大的政策對“希臘化時代”的影響★★★①.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政治基礎。(1)在政治體制方面,他在波斯實行一種特殊的君主專制政體,融合了希臘與東方的特征。(2)他保留了波斯的專制政體,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籠絡東方各地的貴族,任命原地區的將領等為官員,共同統治東方人民。實行政治聯姻,維系帝國穩定。在他的鐵騎席卷波斯時,他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和諧相處并互相通婚,打破了民族界限和地區差異,促進了東西方民族的融合。③尊重宗教信仰。亞歷山大接受并利用了東方的宗教崇拜,為東西方民族友好相處奠定了情感基礎。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經濟基礎。(1)亞歷山大遠征,打通了歐亞大陸的交通,打破了東西方長期獨立或隔離的狀態,為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創造了條件,也為希臘化的實現創造了經濟基礎。(2)亞歷山大將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用于興建公共設施。他在巴比倫建立碼頭,開辟由波斯灣到埃及的航線;他疏通河道,興修水利,使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的農業得到較大的發展;東西方商業往來、經濟交流日益加強。(3)亞歷山大在遠征路途中,建立了許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化文明城市,并且隨遠征而來的大量希臘人紛紛涌入這些東方城市。這些城市成為溝通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的橋梁,成為孕育希臘化文明的沃土。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文化基礎。(1)亞歷山大鼓勵文化發展,撥了大量資金資助各種科學研究,積極興建文化設施,這種文化策略成為聯結東西方民族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希臘化時代”文化發展的基礎。(2)亞歷山大令馬其頓軍隊中的大量雇傭兵居住在各個被征服地,他們都是希臘文化重要的傳播者。9、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①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在蒙古帝國控制的廣大東西方地區中,有兩個文化中心:中亞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和中原黃河流域的漢文化中心。這兩個當時世界先進的文化中心,因蒙古西征得以展開了廣泛的文化交流。②蒙古帝國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東亞和歐洲間的來往,不僅表現在互派使節、商人的活動等方面,而且還有雙方人口的相互流動和遷居現象。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現象,對擴大東亞和歐洲之間的聯系和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③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蒙古帝國建立后,在東西之間各交通要道上均設有驛站,使當時歐洲各地、阿拉伯半島、非洲北部及東岸沿海地區的商人東來經商,絡繹不絕。東西方商人在經商過程中,互相傳播各方面的信息,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種宗教兼容政策,為各種宗教長期在帝國境內享有平等的權利和自由宣傳各自信仰提供了政治保障。通過宗教傳播,不僅使不同的宗教之間相互影響,而且在宗教傳播過程中由于人們的廣泛交往,使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甚至連物質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影響。當堂檢測整理內化: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中的問題和疑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