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概況,理解其原因和影響。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分析其原因和影響。提升目標: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概況,理解其特點和影響。【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了解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和表現。 了解民族自決原則。 回憶五四運動、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促進作用。 知道《埃維昂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了解印度現代文化。 知道儒家文化和新加坡現代化東方文化。 了解埃及二戰后的文化情況。名詞解釋1、印度支那:印度支那聯邦即法屬印度支那(法語:L'Indochine fran aise;越南語: ng D ng thu c Pháp;字喃:東洋屬法)是法蘭西殖民地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實行聯邦制,其組成包括今越南、老撾和柬埔寨三國,兼領從中國清朝手上獲得的廣州灣(今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租界,首府位于河內。2、民族自決原則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的概念,初倡于法國大革命時期,但當時并不具備國際法的意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頒布的《和平法令》譴責帝國主義大國強制合并弱小國家,宣布破壞自決權的行為為非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了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堵摵蠂鴳椪隆芬幎ǎ骸鞍l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將其作為聯合國的宗旨之一。3、《埃維昂協議》《埃維昂協議》又稱《阿法協議》,即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的協議,1962年3月,由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和法國政府的代表在法國東部埃維昂城簽訂。7月,阿爾及利亞進行公民自決投票后宣布正式獨立,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130多年的殖民統治。研展任務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一戰后歐洲政治版圖變化的原因:(1)同盟國戰敗,德國、奧匈帝國等不同程度上遭到戰勝的協約國瓜分。(2)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專制統治結束,蘇俄陷入內戰,芬蘭和波蘭乘機復國。(3)東歐民族解放運動興起。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西亞和北非政治版圖的變化說明的問題(1)這次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是建立在宰割德國、奧匈帝國等國家的基礎之上的,維護了英法等國在歐洲的霸權。(2)一些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在一定范圍內體現了民族自決原則。(3)蘇俄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使歐洲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局面。(4)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歐洲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主要是在奧向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廢墟上建立的國家。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目的:通過“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來取得印度的自治。(2)內容:第一階段,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柜絕納稅等。第二階段,主要是進行“食鹽進軍”。第三階段,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3)顯著特點①資產階級領導的非暴力運動與人民群眾自發的暴力反英斗爭交織在一起。②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以及反殖民斗爭的兩面性。③由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重視發動廣大群眾參加政治斗爭,使印度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面貌。3、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出現的原因(1)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東歐、西亞和北非各地。(2)十月革命的影響。(3)原來統治這些地區的帝國遭到大戰的沉重打擊。(4)一戰后巴黎和會召開,協約國通過對戰敗的同盟國進行制載,重新劃分歐洲國家版圖。(5)西亞、北非地區自身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4、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1)同亞洲、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相比,非洲獨立運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幾十年中就摧垮了殖民主義者經營了幾個世紀的殖民體系。(2)沒有出現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3)取得獨立的斗爭方式多樣,有群眾性的政治運動,也有通過武裝斗爭贏得獨立的。5、理解印度現代文化的多樣化特征(1)在現代國家的框架內,現代化的制度與傳統的行為符號混合在一起,導致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效互動。(2)采納了英國的議會民主制模式(如行政機關對立法機關負責)和美國政治制度的某些特征(如聯邦制、權力分立)。(3)實行政教分離。(4)印度文化沒有很強的擴張性,但也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6、儒家文化與新加坡的現代化(1)新加坡選擇儒家文化與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的原因1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移民國家,華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隨之帶去了儒家文化與價值觀念及生活習俗。2儒家文化不僅是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們的行為準則。3新加坡獨立之初面臨的形勢:種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復雜,社會局勢動蕩;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缺乏。④新加坡政府為擺脫困境,選擇儒家文化與儒家思想作為謀求現代化的指導思想。(2)儒家文化對新加坡現代化發揮的作用①新加坡政府倡導和諧、仁愛、禮義、忠誠等價值觀,推動了種族和睦與社會穩定的實現,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2根據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為現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質量的人才資源。3根據儒家的賢政、仁政、德政思想,新加坡奉行精英主義,實行精英治國,堅決推行廉政建設,為其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倡導儒家勤奮、節儉思想,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保障機制,為新加坡現代化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社會保障。7、現代埃及文化的特點(1)伊斯蘭文化成為主流,并且受傳統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很深。(2)吸收了西方近現代文化精神,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埃及反殖民文化成果。整理內化: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中的問題和疑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