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學習目標】1.梳理古代、近現代中外學校教育發展的史實,解釋學校教育與社會變動的關系。2.利用多樣化的史料,實證書籍出現與生產的相關史實,解釋印刷書誕生的歷史意義。3.概述圖書館、博物館的成長歷程,認識其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重點難點】重點:四大文化載體的發展歷程;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難點:文化傳承的意義;喚醒學生文化傳承的自覺【預習安排】完成前置作業【前置作業】知識點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中國學校教育(1)官學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 ,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 官學。(2)私學①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其他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②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 、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③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 書院最為著名。(3)作用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2.西方大學教育(1)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 的基礎。(2)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①法國拿破侖建立的“ ”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 結合在一起。②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 與商業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3.近現代中國學校教育(1)近代中國學校教育① 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 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 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② 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2)現代中國學校教育①教育政策a.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b.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 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c.后來,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d.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 ,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e.“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f.“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g. 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h.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 ”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②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發展成果a.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邁入歷史新征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b.著眼于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群體學習和深造的愿望與需求,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4.影響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展示11.閱讀教材P78“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觀點。知識點二·印刷書的誕生1.書籍的出現(1)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約在公元前30世紀, 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認為是書籍的雛形。(2)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 ,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2.書籍的普及(1)條件:有賴于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時間 概況 作用公元前2世紀 中國已出現用 制成的紙 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05年 東漢蔡倫則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品 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北宋 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約15世紀中葉 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 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2)印刷書的誕生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 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課堂展示22.閱讀教材P79“思考點”:印刷書為什么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知識點三·圖書館的成長1.功能:圖書館擔負保存 典籍的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服務公眾。2.沿革(1)西方①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這里收藏有約25000塊 文書,幾乎囊括了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②在西方文明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 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③19世紀下半葉,在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 。(2)中國①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的藏書樓。明朝中期建造的 ,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②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的職能開始體現。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知識點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外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 城創建了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圖書館、動植物園,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2)1683年, 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看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到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2.中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晚清時期名稱 概況自然歷史博物院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 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1905年 在江蘇南通建立,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2)民國以后時間 概況國立歷史博物館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 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館 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戰爭的影響,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屬工程才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 ”故宮博物院 ①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成立于 年10月10日,是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故宮博物院在舊藏珍寶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③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59年7月建成,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和軍事題材藝術品等中國國家博物館 ①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②該館現有140萬余件藏品,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 最大的博物館(3)作用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共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3.博物館的職能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同時,博物館也是進行 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合作探究】主題一 全面理解中國古代書院材料一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進士已經成為宋代文官的主體。讀書應試、追求科舉功名已經成為唐宋以來大多數古代讀書人自發的行動。經歷唐末五代的長期戰亂,趙宋朝廷更無力、亦無心發展官學。官學不僅無法從數量上滿足求學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學實際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職能。北宋的最高統治者認識到了書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朝廷面臨的士無求學之所的尷尬局面,于是通過賜書、賜額等方式,將其納入到官方的監管之下。可以說從宋代開始,書院自身已經進行了調整,即從單純追求學術研究與傳播的辦學模式向追求學術研究與傳播和為科舉服務并行的辦學模式轉變。——摘編自李兵、李文藝《對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科舉化原因的思考》材料二 中國古代的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后期大學課程設置比較中國古代的書院 歐洲中世紀后期大學課程內容 四書、五經理學大師的著作、講義、語錄、注疏等史學著作詩詞百家之學的實用技術 神學、法學、醫學文法、文學、歷史學修辭學、辯證法算學、幾何學地理學、天文學音樂——據陳元暉《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和劉明翰《歐洲文藝復興史·教育卷》整理(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書院教育科舉化的原因,并說明宋代書院教育的社會作用。(2)根據史料二,指出中國古代書院課程與歐洲中世紀后期大學課程的不同特點,并分別說明兩者出現不同特點的原因。【課堂小結】1.新中國成立前教育發展的歷史(1)五帝時代:已有學校,名字叫“成均”,這是古代學校的萌芽。(2)夏、商、西周時期:學校的基本形式奴隸制官學,此時教育活動常常和政治活動混在一起。(3)春秋戰國時期:私學出現并快速發展。(4)秦漢時期:秦朝沒有建立正式的學校,漢武帝開創太學,與西方的雅典大學、亞歷山大尼亞大學等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高等學校。(5)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時興時廢,變幻無常。教育的延續主要靠私學、家學。(6)隋唐五代時期:學校教育異常興盛,教育行政機關也逐漸形成系統,較前代進步。(7)宋元明時期:宋朝的教育制度可以分為科舉、官學、私學和書院四部分,國子監為朝廷教育管理機關。元朝有國學、地方鄉學、書院、社學。明朝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則有衛學(軍事學校)。(8)清朝時期:在學制方面,清朝國學基本沿襲明朝舊制,中央官學包括國子監、宗學和覺羅學、八旗旗學和算學、俄羅斯文館等。地方官學包括府學、州學、縣學、衛學等。(9)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的開始。(10)進入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最重要的場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相繼建立。2.全面理解中國古代書院教育(1)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民間辦學;官學衰落;佛教傳播的影響;理學興起與傳播;宋代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印刷術的進步;重文輕武政策等。(2)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兼及一些實用學問,書院經費來源多元;學生的前途主要是參加科舉考試;培養適應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3.全面認識我國文化傳承中的各種載體(1)文字。自從秦朝書同文以后,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雖書寫方式有變化但是字形基本沒改變,使我們看古代典籍毫無障礙,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承。(2)語言。各朝代語言類型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這并沒有妨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新中國普通話的推廣使語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3)服飾。服飾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4)書籍。書籍在傳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語言不斷,就能發揮功效。(5)建筑。建筑也是區別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們從存在的歷史古建筑中能夠直觀地品味那個年代的精神風貌,看到輝煌燦爛的文化。現代博物館、博物院等同樣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6)宗教。佛教對中國影響深遠,然而在文化傳承方面最根本的還是儒家學說和作為國教的道教。(7)教育。中國文化自古重視教育,尤其是科舉制度施行以來,教育成了文化傳承最重要的渠道。(8)活動。重大文化活動是凝聚民心,提升國家榮譽感最有效的方式。春節、端午、重陽、元宵、中秋等節日擔負著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思維導圖】【達標檢測】1.下列關于近代大學教育發展演變的說法,錯誤的是( )A.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 B.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C.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精英化 D.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2.新中國成立前,文教、科技和衛生方面的知識分子有200萬人左右,到1957年,全國僅教育系統擁有教師的數量就達254萬人,全國參加業余學校學習的職工共763.2萬人,其中掃除文盲78.4萬人。這表明新中國( )A.高度重視增強文化軟實力 B.構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C.注重新政權意識形態教育 D.集中力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3.春秋末期,教育壟斷被打破,私學興起,大批下層人士得到學習機會,形成了一個不擁有政治權力卻擁有文化權力的知識人階層。這( )A.反映了私學逐漸取代了官學 B.為社會轉型奠定了人才基礎C.促使血緣紐帶關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結果4.下圖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輿萬國全圖》,據專家研究,這是明朝時期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在中國的傳播 ( )A.體現中國融入世界的意愿B.沖擊了傳統的華夏中心觀C.推動了印刷術的進步完善D.成為明末啟蒙思想的資源【書面作業】 完成學案及《師說》相關內容【課后反思】答案課堂展示1.(1)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學問研究的高等學府。(2)懷揣做官夢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學校,不必來到大學。(3)來大學的人必須抱定一個宗旨,那就是為求學而來。學習法律,不能為了做官;學習商業,不能為了發財致富。2.(1)中國最早的書籍,是約在公元前5世紀出現的簡策,后來又出現“帛書”。(2)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3)德國人谷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4)從上述印刷書的出現過程來看,1 000多年來,“書”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直到15世紀中葉,谷登堡結束了這個歷史。商業,不能為了發財致富。合作探究(1)原因:宋代經濟及科舉制度的發展;政府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讀書應舉風氣形成;官學教育功能的缺失;官方書院政策的誘導;書院自身的調適。作用:滿足了知識分子讀書應試的需要;彌補了官辦教育的不足(彌補了官辦教育重知識不重道德培養的不足);提高了大眾素質;促進了文化的普及。(2)特點:中國古代書院課程內容以儒學為主;偏重道德倫理;培養適應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歐洲中世紀后期大學課程內容多樣(或課程設置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神學等內容);注重實用性(或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追求科學理性(或注重對真理和科學的探求)。原因:中國: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的影響;君主專制不斷發展并強化;適應科舉制選拔人才的要求。歐洲: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宗教和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的推動。達標檢測1.【答案】C【解析】近代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C說法錯誤,故選C。2.【答案】A【解析】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中國的知識分子數量大幅增加,并掃除了大量文盲,說明新中國重視文化教育,注意增強文化軟實力,故選A項;題干重在強調文盲率的下降,與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材料內容并未涉及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排除C項;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不是發展文化教育,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據所學百家爭鳴的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階層的崛起,這為社會轉型奠定了人才基礎,故選B項;材料僅提及“教育壟斷被打破,私學興起”,但并未提及官學的衰落,無法反映私學是否逐漸取代了官學,排除A項;據材料“不擁有政治權力”可知,士階層的崛起并不會直接引起血緣紐帶關系的變化,“大大淡化”更是無從體現,排除C項;士階層的興起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坤輿萬國全圖》中,中國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國的傳播必然會沖擊傳統的華夏中心觀,故B項正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材料體現不出中國融入世界的意愿,排除A項;印刷術的進步完善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明末啟蒙思想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