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理清西方國家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歷史軌跡,認識不同歷史背景下基層管理與社會保障的差異。時空觀念 認識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認識其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作用。歷史解釋 通過史料分析,了解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認識其主要特點。家國情懷 對西方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學習,形成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與責任感。1.重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與作用2.難點:社會保障制度在西方與中國推行的進程和評價基礎認知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____進行。村社實行自治,_______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2.西歐封建社會(1)____是主要的基層單位。(2)10—11世紀,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___或商會,其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3)_____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近代(1)背景:近代___國家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表現①英國在____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②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_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______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4.二戰后(1)表現①___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②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___管理。③社區不僅提供各項服務,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____。(2)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_______和政治穩定。5.20世紀80年代以后(1)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____組織的共同作用。(2)社區承擔了更多的___功能。(3)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得基層治理的____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國家(1)建立與發展①17世紀初,英國頒布___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②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_____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③1935年,美國頒布《________》,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④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______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⑤此后,____、挪威、芬蘭、丹麥等國家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評價①積極a.它是資本主義社會_____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b.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______,有利于經濟發展。②消極a.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______。b.容易助長懶惰行為。2.現代中國(1)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_____社會保險法規。(2)______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18年底,全國有近9億人參加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4500多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幫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______的發展。深化探究探究一 中世紀以來英國基層治理的演變材料 中世紀(1066-1485年)的英國,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到來,……直到查理一世統治時期,自治市制度逐步得到發展。都鐸時期(1485-1603年),英國地方自治開始向近代轉變。18世紀的英國地方自治是比較混亂的,……在郡內就出現了寡頭政治和權力腐敗等現象。19世紀中期以后,地方政府一詞才在英國正式出現,……隨著發展,現代地方體系正式確立下來。20世紀基本上采取了19世紀確立下來的地方政府體制。1979年,撒切爾政府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孫宏偉《英國地方自治的發展及其理論淵源》思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以來英國基層治理的主要發展階段,并概括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階段:11-15世紀自治市制度逐步發展、15-17世紀地方自治開始向近代轉變、18世紀地方自治較混亂、19世紀現代地方體系正式確立、20世紀基本延續地方政府體制并有所變革。因素:封建國家的形成、城市自治的發展、工業革命開展、傳統政治文化、民族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個人主義等。探究二 現代西方社區管理的模式與特點材料一 20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發起新一輪的“社區復興”運動,旨在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落實社區主義,帶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建設政府與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以此恢復社區活力、推動政府改革和社會發展。借助社區復興和都市更新等計劃的實施,發達國家更新了社區治理的圖景。—— 《政治學研究》材料二 美國社區里的事務通常由社區的最高權力機構——社區董事會(社區委員會)來進行自我管理……社區董事會在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起橋梁和溝通作用。社區董事會不向市政府負直接責任。市政府指導社區的發展,但是不直接干預社區內部的事務。——《美國社區治理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分析“社區復興”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分析美國社區的管理模式是怎樣的。在此管理模式下,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提示:(1)目的: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恢復社區活力、推動政府改革和社會發展。(2)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政府角色:政府不直接干預社區內部的事務,只是在政策制定、財政支持和監督管理上發揮作用。探究三 西方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及評價材料一 18世紀的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營造出了一個前景未卜、充滿危機的年代。“處在資本主義企業家之下和周圍的,是被迫離鄉背井、滿腹怨言的‘勞動貧民’,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事實上,正是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劇烈的矛盾沖突,將社會福利制度推向了西方歷史的前臺。——楊敏、鄭杭生《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演變與啟示》材料二 歐洲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超過了工業革命以來的任何時間段:20世紀50~60年代的增長率甚至超過了美國……像這樣的高速增長在西歐十分普遍。——邁克 亞達斯、彼得 斯蒂恩等著《喧囂時代:20世紀全球史》思考: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與條件,并對該制度進行評價。提示:目的: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條件:工業和科技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階級矛盾激化、人民群眾斗爭、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評價: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和經濟的發展,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同時,過度的社會保障支出,給國家財政、社會效率、維護公平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探究四 現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特點材料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社會保障改革起步階段。第二階段是1993年至2003年的社會保障制度重構階段。這一階段的社會保障立法,主要圍繞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而展開。第三階段是2004年至今的社會保障全面深化階段。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是要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林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思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發展的特點。提示:特點: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基于我國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國情;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升。1.“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這一規定最有可能出現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C.古代希臘 D.古代中國【答案】C2.英國于1835年實行《市鎮自治機關法》,創設了自治市,市區創設于1872年,為自治團體的性質,鄉區創設于1894年。1894年的《地方政府法》規定,郡議會管轄區域內設立自治市、市區和鄉區層級的自治政府。這不能說明( )A.英國地方自治制度的早期發展B.英國地方自治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C.英國以立法維護地方自治D.自治市政府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答案】D 3.美國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下列對其鄉鎮自治意義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是美國民主政治的源頭活水B.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平臺C.有益于愛國心的培養D.普及了公民的司法常識【答案】D 4.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麥向帝國議會宣讀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詔書》,開始實施他的“社會立法”計劃,包括《疾病保險法》《事故保險法》和《老年人與傷殘者保險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下列對此理解合理的是( )A.統一后的德國注重推進法制建設B.近代西方的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C.關注民生是德國對內政策的重心D.實施社會立法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答案】D5.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陷入“滯脹”。里根總統上臺后,要求政府、企業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擔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并鼓勵私人企業投資社會保障行業,提倡由“福利國家”過渡為“福利社會”。這表明里根政府( )A.放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B.減少貨幣流通量應對通貨膨脹C.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D.國企私有化減輕財政負擔【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