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一單元 美術是創造性勞動第一課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本課我們以畫家王式席創作的《血衣》為例,來學習藝術家是如何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進行美術創作的。通過欣賞這些作品,有益于樹立對美術家的尊重意識及創作作品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導語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經過美術家思維活動的產物。現實生活為美術創作提供了不的源泉,但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因面美術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實豐富了生活的內涵。用畫筆描述歷史《血衣》【作品背景】《血衣》是王式廓的作品,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作品內容】作品取材于我國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場景。畫面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領導土地改革的 青年士兵;第二部分是廣大的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第三部分則是臺階下面右側的一個身子不正 的龐大身影,代表的是地主階級。一件素描作品被載入史冊,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極為鮮見。【藝術特色】《血衣》構圖宏大,全畫以舉血衣的婦女為中心,把龐大的人群組織在瞬間情節的繪畫高 潮中,多層次卻主次分明。畫家從現實主義出發,用黑白對比的手法,奔放粗獷的線條,對人物細節的 虛實處理,達到了畫面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畫面以極其樸素但非常符合作品情感基調的黑白灰色調 語言,營造出極具戲劇性沖突效果和濃郁的現實主義生活氣息。素描《血衣》以極其樸素但非常符合作品情感基調的黑白灰語言,極具戲劇性沖突效果卻又葆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的構圖處理和人物塑造,使新中國美術創作第一次實現了以素描表現重大主題,較為完整地體現了素描作為現實主義創作方式的藝術價值。【整體評價】這幅作品使新中國美術創作第一次實現了以素描表現重大主題,較為完整地體現了素描作 為現實主義創作方式的藝術價值。現實主義創作的教科書——王式廓《血衣》在建國十七年(1949-1966)間,經過向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一邊倒”的學習,接受延安文藝座談會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思想的洗禮,發揚解放區美術創作的革命傳統和基本經驗,美術界逐步形成一套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方法,其步驟大約如下:圍繞主題,搜集素材,形成構思性草圖;根據構思性草圖、素材,必要時輔以模特兒寫生,以更深入地塑造形象,形成未來油畫作品的造型與構圖基礎——素描習作和作品素描稿;在素描習作和作品素描稿的基礎上——有時是同時——形成油畫色彩稿,必要時輔以油畫色彩寫生,以明確作品總體和局部的色彩關系,最終創作完成油畫作品。王式廓在構思創作《血衣》同步完成的《井岡山會師》(1957)、《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1958)等油畫作品,盡管也畫了不少草圖、習作,卻沒有享有像《血衣》那樣草圖、習作被關注的待遇,當時的觀眾與讀者只是在展覽、刊物、獨幅印刷品或郵票中見過這兩件油畫作品,至于相關草圖、習作,則要等到198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為緬懷和展示王式廓一生藝術創作成就、出版《王式廓畫集》時才公開。同樣是王式廓本人創作,為何《血衣》的草圖、習作受到關注,而《井岡山會師》、《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則只看創作結果,原因應該只有一個:相對于《血衣》,這兩件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深度上都顯平淡,和同類題材的表現拉不開距離,雖然它們在完成度上都比《血衣》前進了一步,畫成了油畫,但其創作過程卻不足以成為圖釋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與步驟的最佳范本。1937年,德國法西斯炸毀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見左圖黑白照片),激起現代美術大師畢加索的極大憤慨,因而立即創作了這一享譽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運用陰冷的色彩,夸張、變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現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畫了無辜平民所遭受的災難、死亡和痛苦,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用畫筆控訴戰爭一、作品背景:1937年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死亡,畢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其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格爾尼卡》,高3.5米,長7.8米,站在它面前令人望而生畏。這樣一幅巨作被譽為整個20世紀最重要的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最能代表他的隱晦的政治宣言的一幅畫作。當時畢加索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為國家畫一幅反戰爭題材的作品,在冥思苦想如何整合素材進行創作時,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轟炸了西班牙的一個小鎮—格爾尼卡。畢加索在這動蕩的時刻,拿起畫筆創作了一幅油畫巨作—《格爾尼卡》,他說“藝術才是戰爭的武器”。二、作品內容:畫面中通過昂首站立的牛、嘶吼的馬、舉燈的女人、斷臂倒地的戰士等形象塑造了充滿著死亡和恐怖的戰爭場景,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牛象征著殘暴的法西斯,馬象征著戰爭中無辜的平民,畫面上方的燈象征著法西斯的罪行昭然若揭,舉燈的女人象征著自由女神,下面的女子則象征著人們向往自由,躺在地上手握斷劍的男子象征著寧死不屈的戰士。三、藝術特色:①畫面以吼的馬和昂首站立的牛為構圖中心,色彩上采用黑、白、灰三種顏色描繪,突出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氛圍。②造型方法上采用立體主義獨特的拼貼、疊加、重組的方式描繪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表達了對戰爭的抗議。四、整體評價:《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畫派的代表作品,以激動人心的藝術語言,強烈地控訴了法西斯慘無人道的侵略暴行。畢加索當時創作《格爾尼卡》的初衷也許只是表達對戰爭的批判、為格爾尼卡遭受的磨難哀悼。《格爾尼卡》并不是簡單直白的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它需要我們對它的每一個局部細細品味,尋找畢加索為我們畫出的冷漠、痛苦與希望。有時候,戰爭中的冷在第三視角更能體現。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