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學案【教材分析】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第二子目是“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與劇變”,第三子目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這三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首先講述蘇聯在取得二戰勝利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和問題,所進行的改革以及蘇聯解體的過程;然后敘述東歐國家在蘇聯幫助卻影響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成就與問題,以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最終發生制度劇變的基本情況;最后概括講述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就,以及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這樣的邏輯關系,能夠給學生唯物史觀教育,堅定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第一子目既是本課重點,也是難點。教科書以時間先后為序,概述了二戰后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4位領導人領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問題,改革的最終失敗與蘇聯解體的情況。第二子目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總體說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與改革,以及最終劇變的情況。第三子目簡要說明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情況。【學習目標】⑴唯物史觀從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等角度,一分為二地看待蘇聯與東歐改革、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的原因及經驗教訓、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成就的表現。⑵時空觀念從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的角度,了解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蘇聯的改革、發展與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培養學生從宏觀角度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⑶史料實證創設情境材料,閱讀其中隱含的信息,了解二戰后初期蘇聯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評價,等等,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⑷歷史解釋通過圖表歸納法、圖片展示法、思維導圖法,分析和歸納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東歐劇變的表現、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的表現,培養學生從宏觀及微觀角度深入理解知識點的能力。⑸家國情懷通過蘇東改革與中國改革的對比、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的表現的講述與對比,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感情,從而堅定他們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家國情懷。【重難點】1.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與問題、改革的曲折與劇變;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意義。【知識梳理】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本節依次介紹了二戰后蘇聯三位領導人的改革: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其中前兩次改革都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結果都失敗了;而戈爾巴喬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結果導致了蘇聯解體。1.發展(改革的背景):(1)成就: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問題(不足):依然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落后,糧食短缺問題突出。2.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1)內容: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推廣種植玉米,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2)評價: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推進了農業的發展。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但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3)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作了“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引起了蘇聯和東歐各國的政治混亂。有學者說: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內容: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等。(2)評價:只是對傳統體制的某種修補,效果有限。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4.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年)(1)概況:從經濟改革開始,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導致國內局勢失控,蘇聯解體。(2)大致線索:戈爾巴喬夫改革——實行多黨制——立陶宛率先獨立(1990年3月)——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對蘇聯三次改革的評價:赫魯曉夫把蘇聯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 【易錯點撥】1.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僅僅是對蘇聯模式的局部調整,是在蘇聯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補”。2.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這些矛盾,從而加速了蘇聯解體。 5.蘇聯模式及改革給中國的啟示:要堅持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要不斷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調動企業經營的積極性等。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概念:特指戰后在中歐和南歐建立的除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個政治地理概念。東歐八國記憶口訣:波匈捷保羅,南斯阿爾德。2.建設:“二戰”后,東歐各國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重失調。3.改革 (1)南斯拉夫最早進行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促進了經濟發展,也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曾取得顯著成就,如波蘭、匈牙利和民主德國。但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4.劇變 1989—1992年(1)實質: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急劇變化。(2)表現:波蘭第一個發生劇變,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南斯拉夫解體。5.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政治經濟體制的日益僵化(蘇聯模式的影響),國內改革的失敗,西方國家長期的“和平演變”政策。【易錯點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運動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能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978年底,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巨大成就。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是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發展。【易錯點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社會性質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還沒有確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起來,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合作探究】蘇聯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系材料 蘇聯的制度模式有諸多弊端,但這些弊端與蘇聯解體沒有直接關系。要說有,也只是間接關系。這些弊端使蘇聯不得不改革,蘇聯卻在改革中喪失了存在。不過,葬送蘇聯的不是蘇聯制度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錯誤。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但方向正確不意味著政策和策略的正確,也不意味著改革一定成功。反過來說,改革失敗說明一定存在嚴重問題,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錯誤的。——摘編自趙華勝《蘇聯解體的淺層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蘇聯改革和蘇聯解體之間關系的認識。答案 認識:材料認為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推行改革,而是因為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失當。斯大林去世后,蘇聯的幾任領導人都堅持改革基本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赫魯曉夫改革采取權力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企業和農場的自主權。戈爾巴喬夫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經濟體制,打破單一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改革政策和策略失當,如赫魯曉夫改革在農業方面的激進措施、勃列日涅夫改革過于偏重國防軍事領域和戈爾巴喬夫在政治方面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等。社會局面逐漸失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教訓慘痛。【板書設計】【隨堂小測】1.下面為蘇聯農業生產方面的統計數據示意圖。該示意圖反映出( )A.新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B.農業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得到緩解D.赫魯曉夫改革推動農業發展【答案】D【解析】從示意圖中可看出,1964年與1953年相比,蘇聯拖拉機、谷物收割機、卡車及對農莊長期貸款等數據有較大增長,表明這一時期蘇聯農業有所發展,這應歸功于當時赫魯曉夫的改革,故選D項;新經濟政策推行于20世紀20年代,與示意圖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B、C兩項在題干與示意圖中均沒有體現,故排除。2.下面是1965—1979年間蘇聯集體農莊莊員家庭收支構成表(%)。下列對蘇聯經濟解釋合理的是( )年份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家庭總收入 100.0 100.0 100.0 100.0來自集體農莊的收入 39.6 40.0 43.7 43.4個人副業收入 36.5 31.9 25.4 26.9家庭總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購買食物、衣物、 紡織品、靴鞋 58.9 56.1 52.8 51.3用于社會文化與 生活服務 14.0 15.0 16.8 14.5A.莊員生活總體水平較低B.集體農莊的收入總量穩步上升C.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D.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時蘇聯集體農莊莊員家庭收支中購買食物、衣物等的支出占消費總支出較高,社會文化與生活服務支出占比較低,這說明莊員生活總體水平較低,故A項正確。3.1989年起,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美國《時代》周刊曾用幾個“10”概括了東歐五國的事態:波蘭變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羅馬尼亞僅用了10個小時。材料表明( )A.東歐劇變發生時間短速度快B.東歐劇變是這些國家各種矛盾長期積累的總爆發C.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了對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的支持D.東歐劇變是在西方策劃下產生的連鎖反應【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波蘭變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羅馬尼亞僅用了10個小時”,可以看出東歐劇變發展迅速,體現了東歐國家各種矛盾長期積累引發東歐劇變,B項正確;A項是東歐劇變發生時的現象,并非根源,排除;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西方勢力的策劃,排除D項。4.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廣告稱寧江機床廠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還可以承接短期培訓。據此可知,這一廣告( )A.反映出國企改革進程的開始B.消除了工業發展地緣限制C.表明單一所有制結構已被突破D.突破了傳統經濟體制的桎梏【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廣告稱寧江機床廠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還可以承接短期培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寧江機床廠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銷售,體現了對傳統經濟體制的突破,故【答案】為D項。5.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到空前的挫折,但中國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國制定了恰當的民族政策B.中國較早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D.中國經濟增長及國力不斷提高【答案】C【解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蘇聯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也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條健康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故C項正確。6.到了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鐮刀斧錘星旗”悄然落下,而代之以“白藍紅三色旗”,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臺上刻寫了74圈,如下圖所示,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這一事件對于某組同學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來說,其最大的歷史價值在于紅底黃鐮刀斧錘星 白藍紅三色A.明確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史實B.認識到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C.證實蘇聯模式試驗的失敗D.驗證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的古老道理【答案】B【解析】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鐮刀斧錘星旗”悄然落下,蘇聯的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使我們認識到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故答案為B;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的結束,A錯誤;蘇聯模式實驗的失敗是給我們最直接的認識,而不是最大的歷史價值,排除C;D是說政權的更迭換代,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材料內容主要是研究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的歷史意義,不符合題意,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