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教案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目標:1.了解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的基本史實,提升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水平。2.認識戰爭在破壞經濟社會與文化,乃至造成文化斷裂的同時,又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提供契機,從而促進人類文化的交融、變化與發展,提升歷史解釋能力。3.在深刻認識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契機的同時,不能忽略了戰爭的殘酷性,更不能為這種殘酷性涂上光環,提升歷史理解能力,涵養家國情懷。4.通過對"希臘化時代"概念的辨析,提升歷史思辨能力和反思意識。教學重點: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導致的地域文化的演變。教學難點:通過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揭示戰爭與文化碰撞、交流、發展之間的關系。【時空坐標】基礎知識梳理:1.了解亞歷山大遠征的概況和影響。2.了解蒙古西征的概況,理解其對中國的影響。名詞解釋1.列班·掃馬的西行元朝時期,列班·掃馬等人從元大都出發,沿絲綢之路一路西行,期望到圣城耶路撒冷朝覲,并傳達東方中國的信徒對基督的皮誠信仰但計劃未能實現。1287年,列班·掃馬代表伊利汗阿魯渾出使法國、英國和羅馬教廷。他不僅拜見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增強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而且在羅馬向教皇尼古拉四世陳述了景教派的教義,彌合了分歧,并使教皇承認了景教的合法身份。列班·掃馬的絲路之行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他與同一時期來華的馬克·波羅一樣,為東西方相互了解作出了重要貢獻。2.“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的一段歷史時期,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這一時期在后世逐漸被西方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世界”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作為殖民者,他們生活于希臘風格的城市中,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區的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4.畏兀兒古代為突厥語民族中的一支,先祖源自回鶻,后來南遷至今新疆喀什地區的回鶻逐漸依皈伊斯蘭教并且開始吞并新疆北部依皈佛教的回鶻地區,與當地原有民族混居,將其突厥化后,形成的民族名稱,后世稱為維吾爾族。內遷至甘肅等地的回鶻,演變為現今的裕固族。深化拓展:1.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的原因 波斯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銳,統治階級內部也很腐敗。亞歷山大帝國在短期的征服中迅速建立起來,但是它同波斯帝國一樣不穩固,因為它在繼承波斯帝國政治遺產的同時,也繼承了波斯帝國中的矛盾,而且加上了馬其頓人、希臘人和東方各族人民的矛盾,因此亞歷山大帝國很快走向分裂。2.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1)積極影響:亞歷山大遠征,在客觀上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當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過遠征,亞歷山大把廣大地區統一為一個大帝國,加強了這一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聯系與發展。他使希臘同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貿易更加密切。大批希臘商人隨遠征軍足跡,活躍在亞非許多城市。不少希臘學者來到東方,研究東方的科技和文藝,使東西文化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在亞歷山大遠征后不久,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就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新時期。(2)消極影響:亞歷山大遠征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3.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①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在蒙古帝國控制的廣大東西方地區中,有兩個文化中心:中亞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和中原黃河流域的漢文化中心。這兩個當時世界先進的文化中心,因蒙古西征得以展開了廣泛的文化交流。②蒙古帝國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東亞和歐洲間的來往,不僅表現在互派使節、商人的活動等方面,而且還有雙方人口的相互流動和遷居現象。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現象,對擴大東亞和歐洲之間的聯系和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③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蒙古帝國建立后,在東西之間各交通要道上均設有驛站,使當時歐洲各地、阿拉伯半島、非洲北部及東岸沿海地區的商人東來經商,絡繹不絕。東西方商人在經商過程中,互相傳播各方面的信息,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種宗教兼容政策,為各種宗教長期在帝國境內享有平等的權利和自由宣傳各自信仰提供了政治保障。通過宗教傳播,不僅使不同的宗教之間相互影響,而且在宗教傳播過程中由于人們的廣泛交往,使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甚至連物質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影響。4.認識蒙古西征對近代歐洲的影響①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推動四大發明在西方的進一步傳播及應用,其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更被馬克思譽為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②對文藝復興蒙古帝國侵入西方時,整個歐洲正處在中古時期,封建神學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使人們的思想受到了禁錮,而蒙古人的西征打破了這一局面。在蒙古人對封建制度的打擊和對歐洲傳統觀念的摧毀之下,歐洲人對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學所宣傳的觀點產生了質疑。③對新航路的開辟蒙古西征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對東方的好奇從未停止過,《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遐想,召喚著探險家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5.學思之窗: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 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是馬其頓人。托勒密王朝讓希臘人充當士兵,給了他們一系列特權,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成為埃及的統治者。與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統治者,是與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不同的異族,所以這個希臘人試圖利用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從國王那里獲得有利的判決。6.思考點: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的影響可分兩大地域來看。一是對中亞和西亞的影響。這些地區的主要變化包括:(1)伊斯蘭文明受到戰爭的沉重打擊,不過后來又逐漸恢復了。(2)一批蒙古人(主要是軍隊)移居至此,致使該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的后裔逐漸被當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二是對中國的影響。這里的主要變化包括:(1)大批中亞、西亞移民來華,成為“色目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滅亡后,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與漢人融合。(2)基督教、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元朝滅亡后,基督教的影響基本消失,但伊斯蘭教的影響得到部分延續。(3)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對西方的了解有明顯增加。7.問題探究:同樣是通過戰爭,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臘文化,羅馬人本來是勝利者,為什么也甘愿學習希臘文化 查找資料,看看羅馬人如何借鑒希臘文化,并談談你對賀拉斯這句話的理解。當羅馬征服希臘時,希臘人已經創造了非常輝煌的文化,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無不領先于羅馬人。羅馬雖然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興起,并且在公元前2世紀征服了希臘,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但自己在文化上無太大成就,他們的文化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進入繁榮時期。羅馬人意識到,要真正統治希臘,必須像他們在戰場上不斷學習他人的戰斗技術一樣,學習希臘的文化。所以羅馬人主動向希臘人學習。從公元前3世紀起,羅馬人廣泛學習希臘語,并且學習希臘人的哲學、藝術和辯論術,連他們的歷史最初都是用希臘文書寫的。羅馬人不但在戰場上打敗了希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開始超越希臘文化,這才實現了羅馬帝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這說明只有相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哪怕是所謂的勝利者,也只有從戰敗者那里汲取長處,才能真正取得勝利。【當堂練習】1.(2021·山東德州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5)從長城遺址來看,秦漢的長城并不是連成一線的城墻,而是縱深交錯、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時期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貿易,而明代長城則是連成一線的封閉城墻。對材料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A.明長城的主要職能發生了變化 B.明朝國力與秦漢差距較大C.秦漢與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 D.明朝政府禁絕了對外貿易2.(2021·山東青島膠州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2)有學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時,卻也摧毀或動搖了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尤其是蒙古對征服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蒙古西征客觀上加強了文化交流 B.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C.蒙古西征引發了民族遷徙 D.蒙古西征引發了宗教改革3.(2021·山東濰坊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2)希臘化時代的文化與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已有明顯不同,這一時期希臘文化的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宗教、科學等方面,都包含了一定的東方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是( )A.內容豐富的城邦文化 B.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C.雅典式的民主和文化 D.向東擴散的古典文化4.(2021·山東德州高二第二學期期末·12)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以后,隨著羅馬對意大利南部地區西西里和希臘巴爾干地區的征服,羅馬人開始從希臘人那里吸取營養,希臘文明尤其是詩歌和演說立即成了羅馬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這反映了古羅馬( )A.實行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B.民主制度造就寬松文化氛圍C.文明發展程度落后于希臘 D.利用軍事擴張推動文化認同5.(2021·遼寧師大附中、丹東二中、撫順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4)“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開始了幾百年的‘希臘化時代’。”希臘化表現在( )①希臘文化中心發生了變化 ②促進希臘人和其他民族融合③希臘文化的傳播范圍擴大 ④被征服地區希臘化非常徹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2021·山東菏澤高二第二學期期中·6)亞歷山大的東征,從西方到東方,從希臘到印度,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直到今天,他的名字還被很多人傳頌,這是因為東征和帝國的建立( )A.使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 B.破壞了東西方之間經濟聯系C.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7.(2021·山東高二第二學期質量監測聯合考試·10)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曾說“到了全無草原和中華之界限的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蒙古,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一時打開了遠遠超越陸地和海域界限的往來和交流。作為其支撐的核心地區,無疑是中華。”他意在說明( )A.元朝以前歐亞大陸并未實現交流 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C.蒙古帝國促進了亞歐大陸文明的交流 D.蒙古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8.(2021·山東濰坊高二第二學期期中·11)前蘇聯的東方學專家巴托爾德指出:“蒙古帝國把遠東和近東的文明國家置于一個民族、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這就不能不促進貿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亞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得到了空前絕后的發展。”材料意在說明( )A.蒙古西征促進了地域間文化的交流 B.商貿發展推動統一的蒙古帝國建立C.蒙古西征促進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 D.蒙古帝國實現對歐亞地區直接統治9.(2021·遼寧師大附中、丹東二中、撫順二中等六校高二第二學期期中·6)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說:“成吉思汗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后一個部落大帝國,它是一萬年來游牧民族部落——文明世界戰爭的繼承者。”蒙古西征產生的影響是( )①歷史作用具有雙重性②促進不同文明區的交流③蒙古人西遷,與當地人融合,形成色目人④建立了地跨歐亞的統一大帝國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漢時期的長城不僅具有軍事防御的功能,而且還具有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貿易的職能,據此可知秦漢時期與北方少數民族關系處于時緊時松的狀態,而到了明代,由于受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與北方關系緊張,因此長城的軍事防御功能進一步強化,說明秦漢與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故選C項;修筑長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軍事防御,這一職能不能發生變化,排除A項;明朝強盛時期,國力領先于秦漢,排除B項;“禁絕”一詞過于絕對,明朝并未禁絕對外貿易,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據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時,卻也摧毀或動搖了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蒙古對征服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可知,蒙古大軍的西征有利于動搖人們對教會的盲目信仰,促進信仰自由,故選B項;文化交流體現的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蒙古西征的目的是為了武力征服,排除A項;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出現在中世紀前期,與蒙古西征無關,排除C項;宗教改革出現在16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包含一定的東方文化因素,說明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故選B項;材料的主旨是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不僅僅包括內容豐富的城邦文化,排除A項;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帝國文化,不包括雅典式民主,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不是向東擴散的古典文化,排除D項。4.【答案】A【解析】羅馬征服意大利和希臘后,吸取了希臘文明中的詩歌和演說,反映出羅馬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選A項;古希臘是民主制度造就了寬松的文化氛圍,排除B項;羅馬學習希臘文化中的詩歌和演說,不代表羅馬文明落后,排除C項;羅馬是在征服希臘之后,學習的希臘文明,并非利用軍事擴張推動文化認同,排除D項。5.【答案】A【解析】亞歷山大東征使得希臘文化中心發生變化,中心由西方轉為東方,故①正確;亞歷山大東征促成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等其他民族進行融合,故②正確;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使傳播范圍擴大,故③正確;被征服地區仍然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傳統,并非徹底希臘化,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6.【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亞歷山大東征的史實可知,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突與交融,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故選D項;亞歷山大建立的是馬其頓帝國,與羅馬帝國沒有關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積極影響,不是破壞東西方經濟聯系的消極影響,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積極影響,不是消極影響,排除C項。7.【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蒙古帝國建立后,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強調蒙古帝國對亞歐大陸之間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故選C項;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后,亞歐大陸就存在交流,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B項;“蒙古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并未主要強調的內容,重點強調蒙古帝國與歐亞大陸交流的關系,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巴托爾德意在強調蒙古西征對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故選A項;先有蒙古帝國建立,然后推動商貿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對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與人口遷移無關,排除C項;蒙古帝國對歐洲地區實行的是間接統治,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給當地人帶來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故①正確;蒙古三次西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把當時更為先進的中華文明帶到西方,把少量西方文明帶到中國,故②正確;色目人指元代對來自中亞、西亞和歐洲各民族的統稱,不是蒙古人與當地人的融合,故③錯誤;“統一大帝國”是錯的,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