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球航路的開辟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時空坐標】【知識梳理】知識點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1.動因:(1)經濟根源:14—15世紀,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2)社會根源:人們對黃金和白銀的渴望,《馬可·波羅行紀》刺激了“尋金熱”。(3)精神動力: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西歐人希望通過向海外擴張來傳播基督教。(4)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積極支持。(5)商路受阻: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興起后,阻斷了東西方傳統的商路,引起歐洲的商業危機。2.條件:(1)政府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專制政府,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為其提供了物力和財力保障。(2)技術條件:造船技術不斷提高,指南針應用于航海。(3)知識條件:西歐人相信地圓說,季風和洋流等地理知識日益豐富。(4)經驗積累:西歐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長期航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航海家的探險精神以及個人努力。知識點二: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支持者 國籍 航海家 航海時間 航海路線葡萄牙王室 (向東) 葡萄牙 迪亞士 1487-1488年 繞過好望角→非洲東海岸葡萄牙 達·伽馬 1497-1498年 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的印度西班牙王室 (向西) 意大利 哥倫布 1492-1493年 發現“新大陸”(美洲)葡萄牙 麥哲倫 1519-1522年 首次環球航行【知識拓展】西、葡的衰落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葡兩國從海外獲得大量財富,但兩國統治階層并沒有將財富轉化為資本,而是將其用于奢侈享受,這些財富流入荷、英、法等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很快衰落下去。知識點三:其他航路的開辟1.原因: ①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了歐洲至亞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線。②英國、荷蘭等國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亞洲的航路。2.路線:3.影響:①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②全球海路大通,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陸地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知識點四:15—16世紀中西航海活動折射出的中西方之不同鄭和下西洋中國 西方代表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時間 15世紀前期 15世紀末—16世紀初背景 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走向強化,封建制度逐漸衰落;宋明理學的束縛;科學技術有很強的的保守性和排他性。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興起;航海活動得到王室支 持;人文主義復蘇;科學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航線 主要與東南亞、南亞地區交往,最遠至東非。 遍布主要大洋,完成了主要大洲之間的聯系。主要目的 政治目的:宣揚國威,強化君主專制。 經濟目的:開拓市場、尋求金銀財富。對外交往理念 體現了東方“和為貴”的思想,反映出古代中國對 外和平交往的原則。 反映了西方社會對外交往中弱肉強食、利益至上的原則。影響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交 流,但同時也給本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世界開始聯結為一個整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歐洲、亞非拉乃至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重點探究】1、某同學在開展關于“玉米在歐洲的傳播”的主題研究時,搜集了以下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洲某島)島民們也用一種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該小米類似于米蘭人和安達盧西亞人大量存在的那種。該小米棒比手掌略長,一頭略細,約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該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狀和大小。當它們生長時為白色 磨成粉時雪白。這種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將帶給閣下一些他們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種子。——參與過哥倫布第二次遠航的安格勒利亞,于1494年5月3日致羅馬教廷國務大臣的信件材料二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記述:“它現在生長在所有的庭院中,幾乎到處都是。”【注】這幅圖是畫家阿·米耶爾直接采畫自生長著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師把彩圖轉化為黑白線圈,1542年,被錄入在德國植物學家摩恩哈德·福克斯編基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材料三 1582年威尼斯貴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種計劃”表明,他們家的佃農已在一塊夏季遭澇的田地上種玉米。1584年,玉米出現在威尼斯一個農民死后的農場財產清單中。1588年,玉米成為一個農場主送給羅維戈的圣巴托羅繆修道院禮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場交易所的官方文獻栽, “玉米被最貧窮可憐的人們購買,對于他們來說玉米是一種具有便宜市價賴以維生的資源”。指出材料一、二、三各涉及哪種類別的文獻史料,并分別說明其對研究玉米在歐洲傳播的價值。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菲律賓馬克坦島的雙面碑正面 背面(碑文)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 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 (碑文)1521年4月27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在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拉普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在埃爾卡諾的指揮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駛離宿務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環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問題缺失:拆解老師補充問題為:表中紀念碑正反兩方面各是怎樣評價麥哲倫的?談談你對以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為代表的探尋新航路的看法。【課后鞏固】1.下圖是電影《1492:天堂征服》的劇照,據此圖所示信息可知,這一征服活動( )A.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B.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C.得到葡萄牙王室大力資助 D.標志著近代殖民擴張的開始2.15世紀以前的整個東亞地區已經擁有空前繁榮的文化,發達而強盛,而西歐人卻一直被稱為“蠻族”,扮演著次要的角色。在15世紀之后,一個歷史的發展契機卻使西歐人一躍而起,并撥轉了世界文明的航向。這一歷史契機主要是指( )A.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C.理性主義的高揚和科學革命 D.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3.在新航路開辟之后300余年的東西方貿易中,西歐處于明顯的劣勢,這對西歐工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同時也刺激了西歐工業不斷改善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商品競爭力。該材料有助于我們理解( )A.新航路開辟導致西歐貿易逆差 B.東方在新航路開辟后獲利較大C.東方生產方式整體上優于西方 D.英國開展機器生產的外部因素4.下圖是公元前2000年~19世紀,世界棉花生產和消費中心的空間分布變化情況。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A.歐洲消費能力迅速提升 B.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C.世界市場已經完全形成 D.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5.有學者認為:“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個人的發財愿望和國家的致富目標結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義時代的特色。”該觀點意在強調地理大發現( )A.導致商業革命發生 B.是王權和經濟發展的結果C.推動經濟自由競爭 D.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6.“公元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它標志著地區自治和全球統一之間沖突的開端。……由于歐洲人在這一全球歷史運動中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連成一體的世界。”結合如圖,世界海上格局在1500-1900年呈現的特點是( )A.分散的區域性格局 B.全球單極霸權格局C.多極相互制衡格局 D.美蘇主導兩極格局7.達·伽馬首航的船隊中沒有(除奴隸以外的)外國人,同時,船隊也沒有女人;船隊攜帶的貨物包括條紋棉布、食糖、橄欖油、蜂蜜、珊瑚珠、洗手盆、紅頭巾、絲夾克、馬褲、玻璃珠、小圓鈴等。由此可推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 )A.試圖在印度建立殖民地 B.意在開辟大西洋奴隸貿易航線C.具有探險與商貿的目的 D.體現歐洲高超的工業生產能力8.15世紀后期哥倫布與意大利天文學家托斯卡內利的書信顯示,托斯卡內利向哥倫布提供了包括美洲大陸的世界地圖,并確認“向西航行可抵達中國”。因此,哥倫布最初向西航行抵達美洲大陸,并非“瞎貓撞上死耗子”,只不過沒有繼續西行抵達終極目標而已。由此可知( )A.當時的地圖準確反映世界地貌 B.地圓學說在歐洲得到廣泛傳播C.哥倫布發現美洲屬于計劃之內 D.地理知識進步助推新航路開辟參考答案:重點探究1、史料類別 研究價值材料一 時人的信件 表明玉米在1494年已經傳入了歐洲,可用于研究玉米傳入歐洲的時間 三則史料從不同領域和角度相對客觀點反映了玉米在歐洲傳播的情況。材料三 學術著作 說明玉米已經在德國的庭院中廣泛種植,可用于研究玉米在歐洲的種植范圍。材料三 計劃書、財產清單等文書和官方文獻 說明玉米已被農民廣泛種植,成為重要糧食作物,并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可用于研究玉米傳入歐洲后種植范圍、功能的變化。2.示例碑文正面將麥哲倫看作是野蠻的西方侵略者,將拉普拉普看作是擊退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碑文反面則記載了麥哲倫及其船隊的航海貢獻。麥哲倫環球航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對所到之處的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這體現了麥哲倫扮演了西方侵略者的角色。拉普拉普在殖民化浪潮中抵抗西方入侵者,成為當地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而麥哲倫的歷史貢獻則在于他的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客觀上給菲律賓人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明;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同一歷史事件記載不同,反映了記述者所持立場和觀察問題角度的不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應該堅持歷史的、辯證的原則,全面地看待問題。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92年(世界)。據材料時間“1492”并結合圖片可知反映的是哥倫布發現并征服美洲,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B項正確;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意義,排除A項;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資助,而非葡萄牙,排除C項;近代殖民主義時代開始于1500年左右,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5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15世紀以前的整個東亞地區已經擁有空前繁榮的文化,……在15世紀之后,一個歷史的發展契機卻使西歐人一躍而起,并撥轉了世界文明的航向。”及所學可知,15世紀以后,西歐興起了地理大發現和開辟新航路的熱潮,這有助于加速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為西歐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近代科學革命興起于16~17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殖民擴張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且世界市場形成于兩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時空是15世紀以來的歐洲,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東西方貿易中由于西歐處于劣勢,所以刺激西歐工業不斷改善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商品競爭力,強調外部因素對西歐生產方式變革的影響,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并不能導致西歐貿易逆差,應該是西歐產品不具有競爭力,排除A項;B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不是強調東方生產方式整體上優于西方,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全球棉花貿易市場從多極、分散逐漸向歐洲集中,顯示出世界貿易聯系的日益緊密,再結合所學可知,15世紀前后西歐資本主義興起推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 走向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殖民者通過海外貿易發揮歐 洲紡織業的優勢,與題目中棉花貿易向歐洲集中相符合,D項正確;“歐洲消費能力迅速提升”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15世紀末,工業革命尚未發生,排除B項;世界市場完全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本題材料“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可知,地理大發現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國家”主要指的是當時的封建民族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強調地理大發現是國家支持的結果,B項正確;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排除A項;重商主義和經濟自由相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的作用,并未說明地理大發現對時代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00—1900年(歐洲)。根據題干及圖示可知,1500年前后,地理大發現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開啟了全球海上單極霸權的時代,西班牙、荷蘭先后主導海上霸權,18世紀以后,英國逐漸確立海上霸權,海上單極格局在英國霸權時代到達巔峰,B項正確;1500年以前是分散的區域格局,排除A項;19世紀后期,海上單極格局步入下降趨勢,逐漸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排除C項;兩極格局與題干整體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末(世界)。據材料可知,達·伽馬船隊攜帶的貨物琳瑯滿目,說明其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結合所學可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是為了開辟新航路,具有探險性,由此可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具有經濟與探險雙重目的,C項正確,“試圖在印度建立殖民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達·伽馬首航去的是印度,并非要開辟大西洋奴隸貿易路線,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歐洲生產能力的高超且當時工業革命也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5-16世紀歐洲。據材料,意大利天文學家托斯卡內利的世界地圖以及“向西航行可抵達中國”的認識成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重要條件,反映地理知識進步助推新航路開辟,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前,歐洲人對美洲、印度、南部非洲等地區的了解十分有限,當時的地圖并不能準確反映世界地貌,排除A項;材料只能看出托斯卡內利和哥倫布認可地圓說,僅憑此不能斷定地圓學說廣泛傳播,排除B項;材料本意是哥倫布向西航行是有地理知識方面的依據的,但當時哥倫布并不知道西面有美洲,“哥倫布發現美洲屬于計劃之內”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