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含解析)-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下學期單元導讀分課學案與背記清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含解析)-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下學期單元導讀分課學案與背記清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下學期單元導讀分課學案與背記清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班級 ______ 姓名 ______ 座號 ______ 自我評價 ______ 小組評價 ______ 教師評價 ______
分課學案
單元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課時17: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學習評價請使用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
課標解讀 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 概念,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概括地說,這次生產過剩危機持續時間特別長,生產下降幅度特別大,為歷次經濟危機所僅見;這次危機是一次工業、農業、外貿和貨幣信用危機并發的全面危機。
——摘編自黃安年著:《二十世紀美國史》
一、第一目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綱要》下冊)
學習聚焦: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和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使大戰的陰霾再次籠罩世界。
1.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思考凡—華體系緣何無法維持長期和平?知道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是二戰爆發的催化劑,理解歐美各國在應對危機途徑上的差異。了解意大利、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組織的形成,認識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了解英法綏靖政策的推行,理解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和英法的綏靖政策是催化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
拓展閱讀:
由于在締結和平體系時沒有從維護世界和平的高度來處理戰敗國問題,過分強調復仇和奴役,同時還激化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因而直接引發了新一輪的爭斗。
大蕭條的影響和政治暗戰導致了街頭的流血沖突,動搖了德國民主制的年輕和脆弱的基礎。國內民主和自由政黨的領袖們探索解決失業率攀升的方法,卻受阻于無法達成一致以及民眾失去了對民主體系的信任。選民變得激進,1930—1932年間,納粹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據官方統計,1931年日本失業工人達413000人,1932年達489000人,加上半失業者,數達300萬人。以統制派為核心的軍部法西斯勢力確立了統治地位。
——摘編自王斯德著:《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
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當時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應付辦法,都是大力將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但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德、意、日的納粹型或法西斯型,即對內實行獨裁、對外實行積極擴張的類型;一種是以美國“新政”為典型的類型。即“福利國家”類型。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雖曾得逞于一時,但因它與全世界人民為敵, 失道寡助,必然在國內國際的階級斗爭中,遭到毀滅。
——摘編自劉緒貽、李存訓著:《美國通史·第5卷》
法西斯運動因為不同國家傳統差異而彼此相差很大,但絕大多數又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比如對國家的崇拜,對強大領袖的獻身,對極端民族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強調。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至此,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柏林一羅馬一東京”的侵略軸心。
——摘編自本特利、齊格勒著:《新全球史》、解力夫:《德意日法西斯覆滅記》上卷
(一)三個國家的法西斯主義運動
1.意大利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1922 年 10 月,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2.德國 1920 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3.日本 1921 年,崗村寧次、東條英機等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4.特征:主張極端民族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二)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929 年 10 月,經濟大危機爆發,從美國開始,迅速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法西斯國家通過發動戰爭來尋找出路。
2.形成:(1)日本 1931 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 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亞洲形成了戰爭策源地。
(2)德國 1933 年,希特勒上臺,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意大利 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 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歐洲形成了戰爭策源地。
3.綏靖政策(思考:你如何認識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綏靖政策?)
1938年,德國并吞奧地利,并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德國進而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例題】1視角: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政府普遍擴權現象(2022·重慶高一下期末·13) 【答案】B
20世紀30年代,世界多國出現“政府普遍擴權”的現象,如德意日強化法西斯獨裁專制,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等,這反映了(  )
A.不同社會制度的相互融合 B.經濟危機對政治的影響
C.民眾對國家制度喪失信心 D.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
【例題】2視角:史汀生主義(2022·河南駐馬店高一下期末·25) 【答案】D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美國總統胡佛宣稱:“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們與它的友誼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932年1月3日,日本進攻錦州,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先是譴責日本,接著又以美國國務院名義表示“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史稱“史汀生主義”。以上信息表明( ?。?br/>A.美國和日本形成戰略伙伴關系 B.美國反對日本侵華
C.美國對日本侵華持“中立”態度 D.美國縱容日本侵華
二、第二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綱要》下冊)
學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美、蘇、英、中等同盟國家協同作戰,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2.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梳理二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過程中的主要脈絡。了解二戰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協同作戰,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拓展閱讀:(將二戰中期重要的戰役轉折點補充標注在進程時間軸上)
蘇德戰場,庫爾斯克會戰;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太平洋戰場,中途海海戰等。據此我們認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是反法西斯國家在1942年夏秋兩季在幾個戰場上進行的一系列戰役并取得勝利而實現的。其中包括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 英美聯軍在阿拉曼和北非戰場的勝利以及美軍在太平洋諸島的勝利。同時,人們也不能忘記中國戰場在這次戰略轉折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不同的社會制度的眾多國家參加的, 反對全人類共同的敵人法西斯主義的戰爭, 戰勝法西斯集團是所有反法西斯的國家和全體愛好自由的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付出巨大代價的結果。
——摘編自李巨廉:《戰爭與和平歷史運動的轉折——一個中國學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思考》
(一)爆發原因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歷史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引起德、日的不滿和仇恨。
3.直接原因:1929 年經濟大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4.客觀原因: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失敗。
(二)主要過程:五大戰場——中國東方主戰場,北非戰場,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歐洲第二戰場
【例題】3視角:二戰中英國埃及駐軍的“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2022·天津高考·12) 【答案】D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br/>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
三、第三目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綱要》下冊)
學習聚焦: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體現了人類呼喚世界和平與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美蘇的崛起,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和國際格局。
3.依據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二戰進程中同盟國召開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內容,理解這些會議對形成二戰后世界新秩序的推動作用。理解聯合國的宗旨與作用,認識其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較國聯聯盟的進步之處。評價雅爾塔體系的積極性和局限性。整體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演變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深遠影響。
拓展閱讀:
正因為雅爾塔體系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加之,美蘇的社會制度不同,對外方針有很大差異,故雅爾塔各項協議實施的結果是導致了德國的被分裂,歐洲也被分裂為東歐和西歐,進而導致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形成。因此,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就意味著進300年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已被美蘇兩級格局所取代。這確實是現代國際關系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變化。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
鞏固題練
1.某史學家在其著作中寫道,“德國的征服國策,英國的綏靖政策,就像兩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們將在一個交叉點,即“____”結合起來,并成了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劃線處應為
A.慕尼黑 B.德黑蘭 C.華盛頓 D.雅爾塔
2.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并簽訂秘密協議,其中提出“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但這句話的效力被下一段話抵消了:“三強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后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睋丝芍?,該會議( ?。?br/>A.為美蘇兩國所控制 B.強權政治色彩較鮮明
C.促成了兩極格局形成 D.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
3.《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這些規定(  )
A.與國聯盟約的宗旨基本一致 B.有效防范了霸權主義的產生
C.使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D.反映了戰后多極化趨勢出現
4.視角:20世紀戰爭與和平(2022·湖南高考·21)
材料
20世紀以前,一般認為國家擁有訴諸戰爭的權利。進入20世紀以后,國際社會開始通過法律形式限制戰爭權。主要相關條款如下:
《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第十二條第1款:“倘聯盟會員國間發生爭議,勢將決裂者,當將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決,或交行政院審查。聯盟會員國并約定無論如何,非俟仲裁員裁決或法庭判決或行政院報告后三個月屆滿以前,不得從事戰爭?!?br/>《非戰公約》(1928年)第一條:“締約各方以它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它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條:“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
《聯合國憲章》(1945年)第二條第4款:“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钡谒氖l:“安全理事會……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陸軍行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條:“會員國受武力攻擊時,……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br/>——節選自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條約集》
(1)根據材料,歸納國際社會在限制戰爭權方面的階段性變化。(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限制戰爭權的背景。 (4分)
背記清單
單元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7.17課標: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1)法西斯的興起①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國家法西斯黨”,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②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③1921年,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④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
(2)法西斯主義的特征: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稱霸世界。面對1929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分子鼓吹通過戰爭尋找出路。
2、亞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認為,擺脫危機的出路是對外擴張。③妄圖把中國東北變為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2)過程:①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揭開了二戰的序幕。②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標志著日本法西斯體制的確立。
3、歐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②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2)過程:①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合法選舉),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②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亞,最終將其吞并。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
4、綏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2)表現: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3)影響:更加助長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綏靖政策的其他表現——1931年9月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縱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1939年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8年3月默許希特勒兼并奧地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
1、局部戰爭
(1)亞洲戰場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②爆發: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③地位: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
(2)歐洲戰場①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法國敗降,英國繼續抵抗。②蘇德戰場: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的主戰場。
2、全球戰爭
(1)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從此,同盟國協同作戰,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時間里相繼打敗意大利、德國和日本。
(3)二戰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4)二戰影響:①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③戰后社會主義力量得到較大發展④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⑤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運動的發展。⑥促進觀念的變革,反對戰爭呼喚和平,婦女地位提高,頹廢文化一度盛行。
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1)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2)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3)內容:
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
②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一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竊取于中國的領土。
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④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⑤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⑥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⑦成立聯合國。
(4)評價:
①積極性: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
②局限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③歷史影響:標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所取代(轉折點),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2、成立聯合國:(1)時間:1945年10月24日(2)性質: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3)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4)原則:吸取國聯“全體一致”的教訓,實行“大國一致”原則。(5)意義: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小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無法有效維持世界和平。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出現了美國“新政”的應對措施和意大利、德國、日本等國的法西斯道路。法西斯主義主張極端民族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在英法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日法西斯迅速擴軍備戰,開始侵略他國領土,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逐漸從局部戰爭發展成為全球戰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奠定了打敗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重要基礎。五大戰場緊密配合,中國抗戰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二戰中同盟國元首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聯合國的建立是維持該體系的重要國際機構,其“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政權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操作性。雅爾塔體系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和合作,但同時也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強權政治色彩。整體而言,第二次戰爭給人類帶有深重災難,各國國力嚴重消耗,美蘇崛起。二戰后的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
例題答案解析:(下面對應例題題號)
1.【答案】D【解析】由“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等信息可以得出,美國采取綏靖政策,站在日本一邊,縱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故選D項;題干信息不能體現出美日之間形成了戰略伙伴關系,而且這種說法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所述表明美國對日本侵華采取了縱容或者支持的態度,并不是反對的態度,排除B項;由“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可得,美國對日本侵華并不是真的“中立”,而是一種縱容或者支持,排除C項。
2.【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局面,為了化解經濟危機,美國采取了新政,德意日等國由于特殊原因被迫走上了對外戰爭的道路,企圖以此轉嫁經濟危機,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經濟危機對國家政治產生的影響,故選B項;社會制度相互融合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能反映國家采取了什么政策,不能反映民眾的態度,排除C項;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危機并不是必然會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排除D項。
3.【答案】D【解析】由于英國官方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保衛民主的戰爭,才出現了英國士兵模擬議會的行動,這體現出英國士兵要求自己參與民主決策的要求和愿望,這是維護民主和獨立的進步意識,說明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喚醒了英國士兵的進步意識,故選D項;英國士兵的行動是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進步意識的,其模擬議會的行動是反映了對參與民主決策的渴望,這是迎合當時英國官方的宣傳的,所以并不能反映出英國空前的階級矛盾,排除A項;題目中英國普通士兵的行動是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戰爭和希望獲得民主決策權利的愿望的體現,所以并不屬于政治革命,排除B項;英國普通士兵的模擬會議是受到英國政府宣傳的影響,其要求也是迎合了政府關于保衛民主的宣傳,所以能得出英國政府宣傳引發社會對立的結論,排除C項。
鞏固題練解析:(下面對應題號)
1.【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簽署《慕尼黑協定》,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體現了德國的征服國策和英國的綏靖政策的交叉,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推動了二戰的爆發,故選A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美英開辟西歐第二戰場,東西方配合對德作戰問題,排除B項;華盛頓是美國首都,遠離歐洲,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雅爾塔會議是由時任美國羅斯福、英國丘吉爾、蘇聯斯大林為代表的三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蘇聯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于制定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排除D項。
2.【答案】B【解析】材料可知“須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的效力被“三強領袖”的意見抵消了,說明當時中國的主權訴求在大國意見之下,故選B項;材料可知當時英國政府也有一定發言權,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成立,距離此時較遠,排除C項;材料可見當時中國領土主權能否保全是有條件的,受到三強國家的影響,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據材料“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可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事項決議為集體決策,這是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的表現,故選C項;國聯盟約受到英法操縱,沒有集體安全體制的相關宗旨,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當今社會仍然存在霸權主義,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戰后多極化趨勢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排除D項。
4.【答案】(10分)
(1)《國際聯盟盟約》開始制止戰爭;《非戰公約》開始宣布戰爭非法,強調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堵摵蠂鴳椪隆方狗欠ㄊ褂梦淞?,授權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承認正當自衛權。
(2)世界大戰的影響;國際合作的加強。
【解析】
(1)由材料中《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不得從事戰爭”可得,《國際聯盟盟約》開始制止戰爭;由材料中《非戰公約》(1928年)“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條:‘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等信息可得,《非戰公約》開始宣布戰爭非法,強調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由材料“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安全理事會……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陸軍行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會員國受武力攻擊時,……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等信息可得,《聯合國憲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權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承認正當自衛權。
(2)《國聯盟約》、《非戰公約》是一戰后主張限制戰爭權的,《聯合國憲章》是二戰后提出限制戰爭權的,所以其中一個背景是世界大戰的影響;20世紀以來,世界聯系越來越多,各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增多,國際合作的加強也是提出限制戰爭權的背景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桦南县| 北安市| 清苑县| 专栏| 徐州市| 新密市| 伊宁市| 湖口县| 女性| 宁强县| 宽城| 卢氏县| 确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皮山县| 资中县| 靖安县| 云浮市| 旅游| 沂水县| 博白县| 平罗县| 成安县| 娄底市| 南乐县| 达州市| 澜沧| 台北县| 东城区| 吉木萨尔县| 临湘市| 凤台县| 华蓥市| 上饶县| 灵武市| 松江区| 商城县| 璧山县| 绥棱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