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1 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國共十年對峙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 年~1937 年)【課程標準】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理清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 命根據地的開辟等歷史事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意義;紅軍長征的意義。2.難點: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課結構】【基礎知識梳理】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1) 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1927 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 ”。它標 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2)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關鍵是東北易幟)①繼續北伐:1928 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②濟南慘案:1928 年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 ”;(部隊繞行)③皇姑屯事件: 日本在皇姑屯將張作霖炸死;④形式上統一:1928 年底,張學良通電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知識鏈接】(1) “ 東北易幟 ”后,雖以南京國民政府為名義上的政府,但實際上仍是各個軍閥割據的狀態,比如山西依 然是閻錫山的勢力范圍。此外,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當時仍被外國控制。所以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 全國。(2) 國民黨新軍閥混戰1930 年 5 至 11 月,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集團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生了一場新軍 閥混戰。由于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史稱“ 中原大戰 ”。雙方參戰兵力達百萬以上,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 勝利而結束。(3)實施“訓政 ”1928 年,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確定國民政府實行行政、立法、 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治權。稍后,國民 政府頒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 ”,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組成,實質仍是國民黨專制統治。【思考點】1:角度 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 ” 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 ”主要背景 ⑴1924 年,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 戰線建立; ⑵1925 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廣東革命 根據地鞏固和統一 ⑴1927 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 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 ”會議; ⑵1927 年秋,寧漢合流北伐對象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張作霖北伐目的 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 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 討伐、消滅張作霖,統一全國國共關系 國共合作 國共分裂,國民黨反共、分共性質 是在統一戰爭旗幟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 軍閥革命戰爭 是新舊軍閥之間爭奪地盤和統治權的戰爭結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中國2、經濟:民族工業在夾縫中較快發展。(黃金十年 1927-1936)(1)發展的原因:①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②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③基本實現國家統一和 1936 年“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的開展。(2)發展的影響:①促進民族工商業一定程度的發展;②官僚資本主義迅速膨脹,民族工商業受其擠壓;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知識拓展】1:(1)官僚資本: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資本和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資本形式。(2)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國時期以蔣介石為首的資本主義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宋子文、孔 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3)注意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階段。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1、背景:中共從大革命失敗中認識到獨立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激起中共和革命群眾 的極大憤慨和強烈反抗。2、武裝反抗:(1)南昌起義:①概況: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在江西南昌發動起義,占領南昌城。起義軍在 撤出南昌,南下廣東時,遭受敵人的封鎖。朱德、陳毅率軍轉戰湘南,堅持斗爭。②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 的開始。(1949 年,中央確定 8 月 1 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2)八七會議:主要內容 歷史意義①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 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八七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 失敗的教訓,給中國共產黨 指明了前進的方向②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 總方針。③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 ”的 重要思想。【概念闡釋】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落后于歷史發展潮流;“左 ”傾是激進冒險主義、 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超越歷史發展的客觀條件。兩者都有危害性,“左 ”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3)秋收起義:八七會議之后,毛澤東回到湖南,1927 年 9 月,領導了秋收起義,在進攻長沙時,起義受挫。【思考點】2: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秋收起義中,試圖通過走什么道路來挽救中國革命?它們失敗的共同原因是什 么? 中共應從中吸取什么主要教訓?革命道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都是試圖走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來挽救中國革命; 失敗的共同原因:進攻大城市,敵強我弱;教訓:必須將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3、工農武裝割據:( “工農武裝割據 ”: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①概況: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毛澤東決定改向井岡山區進軍(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決策。后來的三灣整編, 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古田會議再次重申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并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 ”的建黨建 軍原則)。1927 年 10 月,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 會師。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②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 ”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①政權建設:1931 年 11 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 立,選舉毛澤東為政府主席。(正式建立與國民政府相對峙的紅色政權)意義:②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人民的歡迎。③軍事斗爭:粉碎敵人四次反革命“ 圍剿 ”。【知識拓展】2: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 (1)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的;(2)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農 村的統治相對薄弱; (3)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 革命。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城鄉關系,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可能性 (1)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國民革命的影響; (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 (4) 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5)中國共產黨有力的組織和各項正確政策的執行。三、紅軍長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實際,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直接原因:第五次反“ 圍剿 ”的失敗2、經過:(注意了解)(1)開始:1934 年 10 月;從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2)轉道貴州:(了解史實)1934 年 10 月,中央紅軍 8 萬人沖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損失過半,毛澤東提 出放棄進軍湘西,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紅軍強渡烏江,攻克了遵義。紅軍占領遵 義后,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影響中國革命的一次重要會議。(3)遵義會議:(結合下表注意把握意義)時間 1935 年 1 月,貴州遵義內容 ①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 ②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意義 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 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注:遵義會議之后,紅軍經過整編,提高了戰斗力,繼續長征。(4)繼續長征:(注意了解紅軍在長征途中的相關事件)(注意先后順序)遵義會議后,紅軍克服重重困難,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大雪山、越過草地,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天險臘子口,進 入甘肅。(注意分清遵義會議前后的事件)(5)會師陜甘:(注意關注長征的勝利的兩次會師和結束的標志)①1935 年 10 月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師;②1936 年 10 月,紅二方面和紅四方面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3、長征的意義(重點把握,也是對長征的認識):長征的勝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 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 局面。4、長征精神:(學說話)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樂于吃苦, 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 全大局的集體主義。【本課小結】1、巧記本課要旨:寧漢合流,專制統治;東北易幟,形式統一;民族工業,較快發展;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八七會議,指明方向;井岡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起;江西瑞金建政權,土地革命逐開展。左傾主義致失利,長征途中抵遵義。挽救革命挽救黨,會師吳起和會寧,紅軍長征終勝利,實現戰略大轉移!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四個轉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形成“工農武裝割據 ”理論。 2、最高決策由錯誤到正確:右傾錯誤→八七會議的正確決策;“左 ”傾錯誤→遵義會議的正確決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瑞金→陜北。4、中國時局由內戰轉移到“外戰 ”:1927 ~1936年內戰→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本課復習要點】 :1、 “寧漢合流 ”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3、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的原因及影響。4、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義的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 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5、八七會議的內容和意義。6、1927 年 10 月,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 ”的星星之火,為中 國革命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7、1931 年 11 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選舉毛 澤東為政府主席。8、遵義會議召開的歷史意義。9、紅軍長征的原因和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