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件+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件+學案)

資源簡介

(共98張PPT)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課程標準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學法指導
1.認識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qū)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xiàn)
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辯證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3.通過史料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是人類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現(xiàn),培育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背景:經濟:商品經濟發(fā)展,新航路的開辟,政治:政府支持探險活動,文化思想:基督教支持人們求富。
2.物種外傳: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________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
知識點一 美洲物種的外傳
走進教材
西班牙
3.表現(xiàn)
項目 歐洲 亞洲
玉米 ①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地區(qū)廣泛種植,成為當?shù)刂饕募Z食和飼料作物之一;②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①明朝時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qū),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qū),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qū);
②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guī)模推廣。鴉片戰(zhàn)爭前,玉米種植已遍布全國
項目 歐洲 亞洲
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______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 番茄 ①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紀末,經過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①______萬歷年間,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②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辣椒 ①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 ②16世紀,傳到______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傳入中國
食用
明朝
英國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經濟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對貨幣的需求
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記》引起歐洲人的“尋金熱”商業(yè)危機:奧斯曼帝國控制傳統(tǒng)商路,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 往東方的新航路。
精神動力: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鼓勵冒險進取神,傳播基督教的需要。
生活情境——油畫中的物種交流
2.觀察下面圖片。
思考:你從荷蘭畫家梵高1885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油畫中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提示:該畫描繪了貧困農家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土豆的景象,體現(xiàn)了原產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對下層民眾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1.其他地區(qū)作物在美洲的推廣
(1)作物種類
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______等。
(2)歷程(用途)
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小麥產業(yè)隨之興盛。
②______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知識點二 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走進教材
甘蔗
水稻
2.其他地區(qū)禽畜在美洲的推廣
(1)禽畜種類: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
(2)影響: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圖解歷史——歐美亞非的物種交流
生活情境——物種交流對美洲的影響
3.甘蔗等作物在美洲的引種,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隸的種植園經濟。帶有血淚的蔗糖,不僅改變了歐洲的食物結構,而且給美洲帶來了災難。
——[美]杰弗里·M.皮爾徹《世界歷史上的食物》
思考: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他地區(qū)的物種在美洲推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積極影響: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
消極影響:形成了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導致黑奴貿易盛行;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
啟思助學
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知識點三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走進教材
玉米 ①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
②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
馬鈴薯 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
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1)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shù)豞_____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
(2)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供人類食用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推動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
北美 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__________的發(fā)展
中國 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食物
對外貿易
4.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歸納小結
社會情境——物種交流與世界人口增長
4.觀察下面圖片。
思考:上圖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與交流,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啟思助學
學習情境——物種交流的影響
5.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qū)或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思考:概述新航路開辟前各大洲物種交流的影響。
提示:豐富了各地的物種種類;促進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加強了各地文明的交流。
學術情境——環(huán)境史學家眼中的物種交流
6.“馬鈴薯(土豆)改變了世界歷史,這并不是荒唐事……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劇烈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歷史。”
——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
思考:麥克尼爾認為馬鈴薯的歷史作用是什么?根據教材,指出食物是以哪些“劇烈的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
提示:歷史作用:改變了世界歷史。
方式: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影響。
索引
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中國有何影響
(1)積極影響:
①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人口增長。
②改變了食物結構,豐富了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
③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④高產作物的引進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種植,客觀上推動了手工業(yè)和的商業(yè)的發(fā)展。
⑤促進土地的開發(fā),擴大了耕地面積。
(2)消極影響:
土地資源過度開發(fā),導制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主 題 探 究
索引
視角1 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
史料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shù)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動力和土地等去發(fā)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qū),因為“老林初開,苞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探究:根據史料,概述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
提示:特點:多途徑傳入中國;由邊疆到內地;由南方向北方傳播。
深化探究
主題一 交流與聯(lián)系——世界物種在中國的傳播
視角2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史料 “在舊世界,沒有哪個大規(guī)律的人類群體比中國人更快地接納了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質糟糕到令人驚訝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快速生長,其成熟時間比大麥、小麥和粟都短。甘薯則能在連玉米都不能生長的地方種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陽光。16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兩個高峰,福建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饑荒。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展示了甘薯,并受命進行實驗性種植,結果“秋收大獲,遠近食裕,荒不為害”。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種植國,產量超過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三。
——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chuàng)的世界史》等
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外來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
提示:影響: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優(yōu)化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推動了農產品生產商品化;專業(yè)化農業(yè)區(qū)出現(xiàn),造成地方市場擴大。
唯物史觀——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
1.政治因素: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的引進,能迅速解決由于人口膨脹導致的糧食問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廣。
2.經濟因素:美洲作物的引進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fā)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yǎng)和品味等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yǎng)地,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素養(yǎng)提升
歷史解釋——美洲高產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
1.使農作物種類增多,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糧食壓力有所緩和,緩解了人地矛盾,養(yǎng)活了更多的人口,促進了人口增長。
2.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糧食結構和人們的飲食習慣,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生活。
3.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推動了農業(yè)商品化發(fā)展,客觀上又促進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
4.大量荒地被開墾,導致生態(tài)遭到破壞,亦造成了亞熱帶山區(qū)的結構性貧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視角1 新舊大陸的交流
史料 
探究:史料中哪些信息體現(xiàn)了新世界和舊世界的“交流與聯(lián)系”?帶來了什么影響?
提示:信息: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疾病傳播。影響: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qū)聯(lián)系;疾病傳播給“新世界”的人們帶來了災難。
深化探究
主題二 喜憂參半——物種交流的影響
視角2 咖啡的傳播及其意義
史料 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推廣到北美。
——據《經濟與社會生活》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咖啡為例,說明全球性物種交流的重大意義。
提示:重大意義: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加強了世界聯(lián)系,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解釋——近代以來世界物種交流的特點
1.歐洲具有主導性:是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的。
2.內容具有豐富性: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圍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種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
4.結果具有兩重性: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也給美洲帶來了災難。
5.時間具有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流依然在進行。
素養(yǎng)提升
唯物史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的影響
1.深刻地影響了全球農業(yè)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推動了農業(yè)物種交流的發(fā)展和飲食革命的發(fā)生。如非洲的咖啡傳入歐洲,西方的飲食文化發(fā)生了極大變化。
2.高產作物的交流與廣泛種植為世界人口的增長提供了食物保障。
3.推動了歐洲和世界財富的迅速增長,為歐洲在18世紀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優(yōu)勢打下了基礎。
4.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5.有利于世界聯(lián)系的加強,有利于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fā)展。
6.推動了地區(qū)經濟模式的轉變與全球分工的發(fā)展。近代殖民活動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種植經濟作物,改變了當?shù)氐慕洕J剑M而影響全球分工格局。
索引
讀 史 思 辨
索引
視野一 學術爭論:關于玉米傳入我國的不同記載
[史學新論] 對于玉米傳入我國的具體時間國內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存在不同觀點:
1956年,羅爾綱在《玉蜀黍傳入中國》中提出的觀點是,玉米傳入我國的時間是明隆慶(即1567-1572年)前后,由東南海路傳入福建。
20世紀60年代,萬國鼎先生撰文指出,國內有關玉米的最早文獻記載是1511年劉節(jié)的《潁州志》,由此推斷玉米傳入我國可能是在1500年前后,傳入的途徑為東南海路。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之前,玉米已經傳入我國。1989年游修齡根據1476年成書的《滇南本草》中一段“玉米須”的記載,論證了早在1476年之前玉米已經到達了我國。
——曹玲《明清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研究綜述》
學術界關于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有明隆慶前后、1500年前后和1476年之前三種說法。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學識水平和掌握資料的多少影響了其歷史結論。
激活思維
訓練1.(2022·山東日照高二期中)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云南土司進貢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經過河南鞏縣,在《鞏縣志》中留下了記載。由此可見,在當時
A.云南已大面積種植玉米
B.河南地處南北交通要道
C.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
D.北京農業(yè)生產非常滯后

明朝嘉靖年間云南土司進貢玉米,由于途經鞏縣,而被《鞏縣志》記載,根據《鞏縣志》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玉米這種新的農作物品種在當時已經傳入我國,故選C項;云南土司進貢玉米這件事并不能說明云南已經大面積種植玉米,只能說在云南已經出現(xiàn)玉米,排除A項;題干中提到的是云南土司進貢玉米途經河南鞏縣,與河南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無關,排除B項;不能根據云南土司進貢玉米說明北京農業(yè)生產非常滯后,只能說明玉米在國內種植還較少,排除D項。
視野二 物種交流應注意的問題
[史學新論] 滇池被譽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親湖”,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斷加強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蘆,凈化了滇池水質,增加了水面綠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內其他植物生長。1997年后,從墨西哥引入小龍蝦,有效治理了綠藻、紅藻污染,滇池水質明顯改善,但小龍蝦繁殖過盛,影響了本土魚類生長。
——據李玲玲、劉秋琳《從啟動治滇到精準治滇,
細數(shù)滇池治理歷程及轉變》
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物種交流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物種交流應從國情出發(fā),因勢利導,注重生態(tài)平衡。
激活思維
訓練2.(2022·遼寧丹東高二下期末)從清代中期開始,“石骨盡露,山頭無復有土”的情況已屢見不鮮。為解決此類問題,嘉慶初年,浙江開始下令“不得仍種苞蘆”;道光初年,陜西西鄉(xiāng)下令“永將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種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請求通過禁止“棚民開山”“種植苞米”的奏疏。這些做法表明
A.玉米種植開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
B.物種交流促進世界經濟聯(lián)系增強
C.新物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受到關注
D.官員有效遏制了玉米種植的危害

據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出現(xiàn)水土流失的現(xiàn)象,因此政府禁止種植玉米,這些做法說明外來物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政府關注這一現(xiàn)象,故選C項;“開始”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種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并不是世界經濟聯(lián)系增強,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出政府出臺政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能得出官員有效遏制玉米種植危害的結論,排除D項。
視野三 哥倫布大交換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史學新論] 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新舊大陸的相遇……美洲糧食作物輸入舊世界。它不但極大地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也養(yǎng)活了更多人,因為馬鈴薯的單位畝產通常超過任何其他作物,其結果使它成了窮人的保命食物。從愛爾蘭、東歐、俄國,直到中國,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長有了基礎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從明末清初起,福建、廣東、漢江流域等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山區(qū)都被開墾出來(因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礎。當然,它也帶來一個消極后果,即當?shù)厮亮魇У募觿 T谀喜糠侵蓿臼砗陀衩赘锩缘馗淖兞耸澄锷a形勢,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進而在許多地方導致國家級政治制度的興起,因為人們已有足夠多剩余食物來供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
——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
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而物種交流促成了人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引發(fā)墾荒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
激活思維
訓練3.(2022·江蘇連云港高二下期末)1500年,亞歐大陸人口約為4.25億。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達到5.45億。從1700年開始,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到1750年,人口達到7.2億,1800年人口突破9億。這種狀況
A.降低了工業(yè)革命的人力成本
B.促進了全球商品貿易網的形成
C.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xiàn)
D.得益于大航海帶來的物種交換

據材料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亞歐大陸人口從1500年之后增長迅速,新航路開辟后帶動了物種交換,高產作物的種植使得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故選D項;工業(yè)革命從1765年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全球貿易網絡自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形成,但材料僅涉及人口的增長,沒有明確人口的遷徙、全球貿易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具體關聯(lián),故“促進了全球商品貿易網的形成”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出現(xiàn)國際間的勞動分工,但材料僅涉及人口的增長,沒有明確國際間具體的國際勞動分工的表現(xiàn),故“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xiàn)”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索引
課 堂 小 結
索引
網絡構建
1.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qū)或本大洲內部進行。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作物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物種交流進一步發(fā)展,真正開始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
2.食物物種的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促使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
3.世界不同地區(qū)物種的交流,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推進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4.新物種的引進導致了對土地等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利用,對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
史論要旨
索引
隨 堂 演 練
索引
1.(2022·山東菏澤高二上期末)下表是《14世紀以來人類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簡表(部分)》,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產技術進步 B.對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開辟 D.資本主義發(fā)展

時間 地區(qū) 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
14世紀 歐洲 食物以小麥、大麥和稞麥為主,多次陷入糧荒
16世紀 歐洲、亞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
據題中表格可知,16世紀后歐亞大陸食物結構中出現(xiàn)了美洲的特產,說明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換,故選C項;18世紀生產技術才明顯進步,排除A項;對外大量移民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處于始發(fā)階段,但亞洲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排除D項。
時間 地區(qū) 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
14世紀 歐洲 食物以小麥、大麥和稞麥為主,多次陷入糧荒
16世紀 歐洲、亞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
2.(2022·遼寧營口高二上期末)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食物,一度被視為“邪惡的植物”,十八世紀以后被稱為“地下蘋果”,迅速普及。以下選項中最有可能是該種食物的是
A.馬鈴薯 B.小麥
C.水稻 D.辣椒
據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16世紀末,開始作為食用作物在歐洲推廣,由于部分野生馬鈴薯含有龍葵堿,加上直接生吃,中毒事件層出不窮,一度被稱為“邪惡的植物”;18世紀時,馬鈴薯幫助法國度過饑荒,人們稱它為“地下蘋果”,故A項正確;其他選項對應的食物均不在地下生長,排除B、C、D三項。

3.(2022·廣東中山高二上期末)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傳入我國,許多地區(qū)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當?shù)厝恕安划a米,仰食四方”,民間海外貿易昌盛,白銀大量流入。這說明
A.全球化已影響中國
B.長途販運開始發(fā)達
C.經濟出現(xiàn)區(qū)域分工
D.抑商觀念已被放棄

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改變了中國的農業(yè)生產結構,且海外貿易興盛,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說明自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全球化對中國影響深遠,故選A項;“開始”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并未強調經濟的區(qū)域分工,排除C項;“抑商觀念已被放棄”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4.(2022·湖北武漢高二上期末)紫莖澤蘭原產于墨西哥,19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據此
A.人類應該消滅紫莖澤蘭等物種
B.外來物種引進適應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C.物種傳播是西方對外侵略手段
D.引進物種應該了解其生物特征

“19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說明對引進物種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危害,故選D項;“消滅”一詞絕對化,排除A項;“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說明外來物種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排除B項;“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說明該物種使西方自身也深受其害,而不是侵略其他國家的手段,排除C項。
5.(2022·浙江臺州高二上期末)有研究表明,17世紀出現(xiàn)了全球氣候變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圍內一系列革命狂潮、國家崩潰的“總危機”,而美洲作物的傳播以及引起的“農業(yè)革命”則是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這主要說明美洲農作物的傳播
A.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B.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
C.推動農業(yè)發(fā)展的集約化
D.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

據材料可知,17世紀全球變冷影響農業(yè)產量,美洲高產作物的外傳恰好緩解了糧食危機,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故選D項;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與“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無關,排除A項;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與“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無關,排除B項;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yè)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xiàn)代農業(yè),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6.(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17世紀歐洲興起勢不可當?shù)摹翱Х葻帷焙螅Х茸鳛樾屡d飲料受到了極大歡迎,英國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了首家咖啡館,此后,倫敦咖啡館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館收費低廉,人們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內,故各界人士都樂于前往,在那里休閑解乏、閱讀報刊、交流信息乃至針砭時弊,咖啡館也因此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公共場所。
材料二 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以打壓咖啡館內針砭時弊的現(xiàn)象)。進入18世紀后,“下午茶”在英國流行起來。凱瑟琳王后、瑪麗二世與安妮女王均喜愛飲茶,持續(xù)的示范效應促進了飲茶(風氣)在(貴族)女性中的傳播……更具決定意義的是,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促進了茶的傳播,英國在東亞積極開拓市場,逐漸與產茶國家之間建立了較為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條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國輸入茶葉41 471磅;1712年英國輸入茶葉已增長到約16萬磅;1717年,茶葉“已經代替絲綢成為貿易中的主要貨品”……茶葉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業(yè)務重心,茶葉貿易亦是英國財政的重要來源,英國社會鼓勵消費茶葉。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章才《茶與咖啡在近代英國的競爭》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7世紀“咖啡熱”在英國蔓延的影響。
答案:影響:促進了英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改變了市民階層的社交習慣;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答出三點即可)
由材料一“1652年,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了首家咖啡館,此后,倫敦咖啡館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可得,促進了英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由材料一“各界人士都樂于前往,在那里休閑解乏、閱讀報刊、交流信息乃至針砭時弊”并結合所學17世紀啟蒙運動在英國興起的史實可得,改變了市民階層的社交習慣并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二“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以打壓咖啡館內針砭時弊的現(xiàn)象)”可得,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英國“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運用唯物史觀談談你對流行飲品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
答案:原因:復辟王權對咖啡文化的打壓;王公貴族的示范效應;世界市場的發(fā)展;東印度公司的推動;政府及社會輿論的支持。(答出四點即可)
認識:政治經濟形勢影響人們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結構,飲食流行風潮的變化對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具有反作用;飲食結構變化受外貿條件制約,又推動外貿結構變化和發(fā)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二“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可得,復辟王權對咖啡文化的打壓;由材料二“凱瑟琳王后、瑪麗二世與安妮女王均喜愛飲茶,持續(xù)的示范效應促進了飲茶(風氣)在(貴族)女性中的傳播”可得,王公貴族的示范效應;由材料二“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促進了茶的傳播”可得,世界市場的發(fā)展;由材料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條件也得到改善”“茶葉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業(yè)務重心”等信息可得,東印度公司的推動;由材料二“茶葉貿易亦是英國財政的重要來源,英國社會鼓勵消費茶葉”可得,政府及社會輿論的支持。第二小問認識,流行飲品變化屬于社會生活的范疇,社會生活與當時的政治、
經濟和對外經貿發(fā)展息息相關。結合唯物史觀的所學知識可知,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而一定時期的社會飲食變化又反作用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同時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也會與飲食變化有相互作用。所以,其認識為: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影響人們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結構,飲食流行風潮的變化對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具有反作用;飲食結構變化受外貿條件制約,又推動外貿結構變化和發(fā)展。
索引
課 時 精 練
索引
1.(2022·山東泰安高二上期末)中餐菜系眾多,各有特色。如川菜重麻辣,代表作品有辣子雞丁、水煮魚等;湘菜重香辣,代表作品有剁椒魚頭、辣椒炒肉等。據此判斷,川菜、湘菜上述特色的形成應不早于
A.南宋 B.元代
C.明末 D.民國
辣椒是16世紀末伴隨著新航路開辟傳入中國的,故應為明代后期,故選C項。

2.(2023·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圣地亞哥·卡爾瓦說:“數(shù)量龐大、種類龐雜的玉米衍生物不斷進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跨越所有的階級壁壘與認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窮人還是富人,土著還是外地人,它是人與人之間最強力的紐帶。”玉米由美洲獨享轉變?yōu)槭澜绻蚕碇饕靡嬗?br/>A.玉米耐熱高產的特質頗受歡迎 
B.世界各地經濟聯(lián)系不斷加強
C.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 
D.商業(yè)革命促進農產品商品化

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物種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因此材料中美洲的玉米向外傳播主要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C項正確;玉米因為耐熱高產受歡迎,但玉米本身不能傳播到美洲之外,需要借助其他要素,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經濟聯(lián)系才得以逐漸加強,因此玉米跨洲流動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排除B項;玉米的傳播與商業(yè)革命 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3·河南南陽高二上期末)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農學家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這是中國最早有關番茄的詳細記載。這段記載可用來說明此時
A.東西方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
C.我國可用食物種類更加豐富 
D.中國與美洲開始了直接往來

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種傳播到我國,豐富了我國的食物種類,C項正確;“交流速度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排除A、B兩項;明清時期的物種交流是通過西方國家間接實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山西大同高二上期末)明代甘薯引進后,首先在閩粵部分地區(qū)得到推廣。到18世紀前期,長江流域許多地區(qū)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現(xiàn)了“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進
A.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
B.表明中國與美洲往來頻繁
C.解決了百姓饑餓問題
D.反映出江南經濟地位重要

據材料“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可知,甘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高產的特點,增加了糧食供應,農民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故選A項;甘薯先是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傳到緬甸、越南、菲律賓,再傳入中國,排除B項;“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江南經濟地位重要與“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無關,排除D項。
5.(2022·河北定州高二上期末)著名農史學家石聲漢曾對域外引種作物名稱做過分析: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見,中國古近代對域外作物的引種
A.呈單向交流模式 B.帶有較強的歧視性
C.以美洲作物為主 D.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據材料“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可知,不同時期引入不同的物種,名稱前冠字也是不一樣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故選D項;中國古代本土的物種也傳播到了其他地區(qū),物種交換是雙向交流模式,排除A項;“胡”“海”“番”“洋”等詞體現(xiàn)不出歧視性,排除B項;明清時期傳入的玉米、番薯等來自美洲,之前的作物多來自西域等地,排除C項。
6.(2022·福建福州高二下期中)咖啡進入意大利時被認為是異教徒的邪惡飲品,受到來自教會的抵制。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這與教會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處,加之教皇品嘗后發(fā)現(xiàn)其氣味芳香,又能令人從躁動激烈中冷靜下來,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這說明
A.新物種的傳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傳播取決于教皇認可
C.宗教因素阻礙物種的傳播
D.物種傳播推動了宗教發(fā)展

根據題干內容中“咖啡進入意大利時被認為是異教徒的邪惡飲品,受到來自教會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可知,新物種的傳播具有曲折性,故選A項;咖啡是否得到認可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咖啡本身的特性以及教皇的認可,并不僅僅是“教皇”單一因素,排除B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咖啡后來得到教皇的認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說明宗教因素并沒有阻礙新物種的傳播,排除C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宗教促進了新物種的傳播,而不是“物種傳播推動了宗教發(fā)展”,排除D項。
7.(2022·湖南懷化高二上期末)乾隆曾經下旨“閩省地方向產番薯一種,可充糧食,民間種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屢經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種豫省,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據此可以推斷
A.福建是最早種植番薯的地區(qū) B.引種番薯可以解決旱災問題
C.高產作物有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 D.河南得到了中央的直接援助
結合所學可知,高產糧食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有利于解決災荒問題,進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xiàn)福建是否最早種植番薯,排除A項;“解決”的說法不妥,應為“緩解”,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xiàn)了乾隆帝下旨要河南廣種番薯,并不屬于直接援助,排除D項。

8.(2022·廣東汕尾高二上期末)清朝《建始縣志》記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又稱玉米)、洋芋”。《建始縣志》的這一記載可以用來佐證
A.建始縣適合包谷、洋芋的廣泛種植
B.清朝建始縣水稻總產量有所下降
C.包谷、洋芋傳入建始縣的最早時間
D.清朝建始縣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

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建始縣由于人多地少,除了種稻外,還在山上種玉米、洋芋,這說明建始縣人民除了吃稻米外,還吃玉米等農作物,可用來佐證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故選D項;“廣泛”一詞有誤,材料僅說明在山上種植,排除A項;種植包谷、洋芋并不是因為水稻總產量下降,而是人多地少,水稻產量不能滿足人口需要,排除B項;“最早”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
9.(2023·河南許昌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由此可知,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
A.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 
B.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飲食構成
C.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 
D.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結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引進了美洲的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大大降低了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死亡率,A項正確;“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飲食構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美洲農作物對歐洲的影響,無法體現(xiàn)“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改善了歐洲人的膳食結構,并未影響歐洲各國人口的結構,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2·湖北荊州高二上期末)中國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區(qū)向中原地區(qū)移民,由山區(qū)向平原地區(qū)移民。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趨向,則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區(qū)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漸推進。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B.區(qū)域分工的出現(xiàn)
C.躲避戰(zhàn)亂的影響 D.高產作物的傳入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高產物種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強,而且高產物種的種植有利于解決人口增長所需的糧食問題,促進農產品商品化,而高產物種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從東南沿海向內陸山地推進的,故選D項;內陸山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比三角洲地區(qū)更加惡劣,排除A項;明清時期的區(qū)域分工主要集中在東部手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排除B項;明清時期大河三角洲地區(qū)不存在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排除C項。
11.(2022·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動植物原料帶回歐洲,同時把自己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歐洲人的做法
A.強化了對殖民地的奴役 B.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
C.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D.推動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故選C項;強化了對殖民地的奴役與“歐洲人將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動植物原料帶回歐洲”不符,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與材料中“歐洲人的做法”無關,排除B項;全球糧食產量的提高,推動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排除D項。

12.(2022·浙江嘉興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食物物種在全球的廣泛傳播 B.大規(guī)模移民浪潮的出現(xiàn)
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D.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快速提高
據“新航路開辟”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加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全世界物種的交流與傳播,人類的食物來源和經濟來源更加多元化,世界人口得以增長,故選A項;材料與移民無關,排除B項;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是在工業(yè)革命后,排除C項;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快速提高更多體現(xiàn)在人類壽命的提升,與人口數(shù)量的激增無直接聯(lián)系,排除D項。

13.(2022·海南聯(lián)考高二上期末)水稻本是英國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紀開始,正是非洲人種植水稻的技藝使北美南卡羅來納變成充滿生機的“水稻王國”,并把水稻種植“提高到令歐洲人欽佩的水平”。這反映了,當時北美地區(qū)
A.生產關系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B.非洲人的社會地位提高
C.食物生產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D.水稻種植超越歐洲地區(qū)

結合所學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與題意相合,故選C項;題干提及的是水稻的傳播,非生產關系的變化,排除A項;16世紀開始,非洲人被西歐殖民者擄掠,販賣到美洲做奴隸,排除B項;“超越歐洲地區(qū)”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
14.(2023·山東煙臺高二上期末) 湯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歷史》一文中稱:“如果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上帝的賜福,那么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作者認為近代物種交換
A.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B.破壞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
C.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D.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發(fā)展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上帝的賜福”是指哥倫布將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種傳入歐洲,產生了積極影響,豐富了歐洲的物種資源,改變了當?shù)氐娘嬍辰Y構,促進了人口增長;“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是指原產于歐亞的甘蔗等物種傳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了單一種植園經濟并使用奴隸勞動,產生了消極影響,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的正常發(fā)展,且奴隸貿易也給非洲帶來了災難。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哥倫布引發(fā)的物種交換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關,排除B項;改變了人們飲食習慣和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發(fā)展的說法太片面,不能概括整體材料,排除C、D兩項。故選A項。
15.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金卡羅萊納在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來自非洲加納品種的基因之一。后來該品種成為卡羅萊納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終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等。這反映了
A.獨立戰(zhàn)爭奠定美國發(fā)展基礎
B.黑奴貿易致種植園經濟出現(xiàn)
C.物種引入改變當?shù)仫嬍沉晳T
D.物種交流促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

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羅萊納水稻品種在美國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后來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說明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美國南部農業(yè)的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獨立戰(zhàn)爭對美國發(fā)展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黑奴貿易對于種植園經濟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物種的引入改善了當?shù)厝藗兊娘嬍沉晳T,而不是“改變”,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2·福建龍巖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發(fā)現(xiàn)并記載了辣椒,將其帶回西班牙,很快傳入葡萄牙。隨著達·伽馬開辟新航路,16 世紀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傳入非洲,后又傳入印度西部。16世紀上半葉,辣椒傳到歐洲的意大利、英國和德國等地,但是無論作為調味品還是菜肴,歐洲人都不甚喜歡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在美洲,16 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17世紀初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東南亞地區(qū),大約在明代萬歷年間辣椒傳入中國。隨后英國殖民者又把辣椒從英國本土傳入北美東海岸的英屬殖民地。
——摘編自張箭 《辣椒在全球的傳播》
材料二 辣椒自傳入中國后,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國飲食文化和藝術審美的范圍,它在不同地區(qū)的稱謂差異,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視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煉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澤東詼諧地將辣椒與紅色革命精神聯(lián)系起來,“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傳入中國雖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編自張藝凡 《辣椒傳入中國的地域文化影響》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辣椒在全球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因素。( 14分)
答案:特點:傳播時間具有持續(xù)性;歐洲國家主導;經歷了從觀賞到食用的過程;傳播路徑具有多元性和雙向性。(8分,回答兩點即可)
因素:辣椒自身的價值;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的影響;世界市場的推動;培育技術的提高。(6分,回答三點即可)
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1493年”“16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可知,傳播時間具有持續(xù)性;根據材料一“葡萄牙”“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可知,歐洲國家主導;據材料一“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及材料二“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可知,經歷了從觀賞到食用的過程;據材料一“將其帶回西班牙”“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可知,傳播路徑具有多元性和雙向性。第二小問因素,據材料一“無論作為調味品還是菜肴,歐洲人都不甚喜歡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可知,辣椒自身的價值;據材料一“ 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發(fā)現(xiàn)并記載了辣椒”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據材料一“英國殖民者又把辣椒從英國本土傳入北美東海岸的英屬殖民地”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殖民擴張的影響;根據基礎知識可知,世界市場的推動、培育技術的提高。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辣椒傳入中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辣椒”與 “全球文明”關系的認識。(11分)
答案:影響: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促進了區(qū)域文化認同;形成了革命精神;促進了各地飲食文化交流;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6分,回答三點即可)
認識: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多元互動;有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5分,回答兩點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二“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可知,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據材料二“在不同地區(qū)的稱謂差異,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可知,促進了區(qū)域文化認同;據材料二“毛澤東詼諧地將辣椒與紅色革命精神聯(lián)系起來,‘不吃辣椒不革命’”可知,形成了革命精神;據材料二“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可知,促進了各地飲食文化交流;據材料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知,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第二小問認識,據材料二“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可知,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多元互動;據材料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知,有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結合基礎知識可知,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
17.(2022·重慶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qū)。
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xiàn),并推廣到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城市。從此,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人們在咖啡館休閑聊天,咖啡館成了社交的重要場所。
19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咖啡由此成為普及化飲品,它不只代表悠閑,還代表勞動。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咖啡的傳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解釋說明。(要求:看法明確,解釋合理。)(15分)
答案:(示例)看法: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的交流。(3分)
說明:新航路開辟之前,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新航路開辟后,咖啡伴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張、商貿往來等逐步在世界廣泛種植、加工與消費。由此可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
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和非洲等地,它們改變了當?shù)厝说娘嬍辰Y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很多歐洲作物也伴隨著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小麥、水稻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極大地推動了美洲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10分)
總之,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世界各地區(qū)文明的交流,推動著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fā)展。(2分)
(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看法,例如:咖啡的傳播與西方殖民擴張;咖啡的傳播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新航路的開辟與物種交流/世界市場等。)
索引
根據材料“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經歷了從非洲到阿拉伯半島,再到亞洲和歐洲,最后扎根美洲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時間是16、17世紀,恰好是新航路開辟后,全世界物種交流日益密切的時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根據材料“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xiàn)”“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可知,以咖啡為代表的新物種的傳入極大地影響了當?shù)厝藗兊纳罘绞胶惋嬍辰Y構,促進了新舊大陸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社會進步。
謝 謝 觀 看 !




 








活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課程標準 學法指導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1.認識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qū)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xiàn) 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辯證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3.通過史料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是人類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現(xiàn),培育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知識點一 美洲物種的外傳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
2.物種外傳: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
3.表現(xiàn)
項目 歐洲 亞洲
玉米 ①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地區(qū)廣泛種植,成為當?shù)刂饕募Z食和飼料作物之一;②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①明朝時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qū),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qū),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qū); ②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guī)模推廣。鴉片戰(zhàn)爭前,玉米種植已遍布全國
學生用書?第11頁
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
番茄 ①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紀末,經過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①明朝萬歷年間,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②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辣椒 ①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 ②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傳入中國

學術情境——玉米在中國的傳播
1.“玉黍(玉米)……生地、瓦礫、山場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鋤,不須厚糞。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輕,為旱種之最。”
——包世臣《齊民四術》
思考:在上述材料中,作者對玉米傳入的態(tài)度如何?為什么?
提示:材料表明作者對玉米種植持贊成態(tài)度。原因在于易種植,拓展耕地面積,成本低,收成多。
生活情境——油畫中的物種交流
2.觀察下面圖片。
思考:你從荷蘭畫家梵高1885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油畫中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提示:該畫描繪了貧困農家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土豆的景象,體現(xiàn)了原產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對下層民眾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知識點二 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1.其他地區(qū)作物在美洲的推廣
(1)作物種類
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
(2)歷程(用途)
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小麥產業(yè)隨之興盛。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2.其他地區(qū)禽畜在美洲的推廣
(1)禽畜種類:歐洲移民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
(2)影響: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圖解歷史——歐美亞非的物種交流
生活情境——物種交流對美洲的影響
3.甘蔗等作物在美洲的引種,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隸的種植園經濟。帶有血淚的蔗糖,不僅改變了歐洲的食物結構,而且給美洲帶來了災難。
——[美]杰弗里·M.皮爾徹《世界歷史上的食物》
思考: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他地區(qū)的物種在美洲推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積極影響: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
消極影響:形成了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導致黑奴貿易盛行;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
知識點三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玉米 ①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 ②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
馬鈴薯 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
學生用書?第12頁
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1)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shù)厥澄锝Y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
(2)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供人類食用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推動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
北美 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中國 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4.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歸納小結
社會情境——物種交流與世界人口增長
4.觀察下面圖片。
思考:上圖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與交流,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學習情境——物種交流的影響
5.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qū)或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思考:概述新航路開辟前各大洲物種交流的影響。
提示:豐富了各地的物種種類;促進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加強了各地文明的交流。
學術情境——環(huán)境史學家眼中的物種交流
6.“馬鈴薯(土豆)改變了世界歷史,這并不是荒唐事……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劇烈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歷史。”
——美國環(huán)境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
思考:麥克尼爾認為馬鈴薯的歷史作用是什么?根據教材,指出食物是以哪些“劇烈的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
提示:歷史作用:改變了世界歷史。
方式: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影響。
主題一 交流與聯(lián)系——世界物種在中國的傳播
視角1 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
史料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shù)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動力和土地等去發(fā)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qū),因為“老林初開,苞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探究:根據史料,概述美洲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
提示:特點:多途徑傳入中國;由邊疆到內地;由南方向北方傳播。
學生用書?第13頁
視角2 哥倫布大交換對中國的影響
史料 “在舊世界,沒有哪個大規(guī)律的人類群體比中國人更快地接納了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質糟糕到令人驚訝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快速生長,其成熟時間比大麥、小麥和粟都短。甘薯則能在連玉米都不能生長的地方種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陽光。16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兩個高峰,福建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饑荒。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展示了甘薯,并受命進行實驗性種植,結果“秋收大獲,遠近食裕,荒不為害”。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種植國,產量超過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三。
——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chuàng)的世界史》等
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外來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
提示:影響: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優(yōu)化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推動了農產品生產商品化;專業(yè)化農業(yè)區(qū)出現(xiàn),造成地方市場擴大。
唯物史觀——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
1.政治因素: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的引進,能迅速解決由于人口膨脹導致的糧食問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廣。
2.經濟因素:美洲作物的引進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fā)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yǎng)和品味等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yǎng)地,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歷史解釋——美洲高產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
1.使農作物種類增多,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糧食壓力有所緩和,緩解了人地矛盾,養(yǎng)活了更多的人口,促進了人口增長。
2.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糧食結構和人們的飲食習慣,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生活。
3.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推動了農業(yè)商品化發(fā)展,客觀上又促進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
4.大量荒地被開墾,導致生態(tài)遭到破壞,亦造成了亞熱帶山區(qū)的結構性貧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主題二 喜憂參半——物種交流的影響
視角1 新舊大陸的交流
史料 
探究:史料中哪些信息體現(xiàn)了新世界和舊世界的“交流與聯(lián)系”?帶來了什么影響?
提示:信息: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疾病傳播。影響: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qū)聯(lián)系;疾病傳播給“新世界”的人們帶來了災難。
視角2 咖啡的傳播及其意義
史料 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推廣到北美。
——據《經濟與社會生活》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咖啡為例,說明全球性物種交流的重大意義。
提示:重大意義: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加強了世界聯(lián)系,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學生用書?第14頁
歷史解釋——近代以來世界物種交流的特點
1.歐洲具有主導性:是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的。
2.內容具有豐富性: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圍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種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
4.結果具有兩重性: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也給美洲帶來了災難。
5.時間具有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流依然在進行。
唯物史觀——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的影響
1.深刻地影響了全球農業(yè)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推動了農業(yè)物種交流的發(fā)展和飲食革命的發(fā)生。如非洲的咖啡傳入歐洲,西方的飲食文化發(fā)生了極大變化。
2.高產作物的交流與廣泛種植為世界人口的增長提供了食物保障。
3.推動了歐洲和世界財富的迅速增長,為歐洲在18世紀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優(yōu)勢打下了基礎。
4.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5.有利于世界聯(lián)系的加強,有利于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fā)展。
6.推動了地區(qū)經濟模式的轉變與全球分工的發(fā)展。近代殖民活動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種植經濟作物,改變了當?shù)氐慕洕J剑M而影響全球分工格局。
視野一 學術爭論:關于玉米傳入我國的不同記載
[史學新論] 對于玉米傳入我國的具體時間國內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存在不同觀點:
1956年,羅爾綱在《玉蜀黍傳入中國》中提出的觀點是,玉米傳入我國的時間是明隆慶(即1567-1572年)前后,由東南海路傳入福建。
20世紀60年代,萬國鼎先生撰文指出,國內有關玉米的最早文獻記載是1511年劉節(jié)的《潁州志》,由此推斷玉米傳入我國可能是在1500年前后,傳入的途徑為東南海路。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之前,玉米已經傳入我國。1989年游修齡根據1476年成書的《滇南本草》中一段“玉米須”的記載,論證了早在1476年之前玉米已經到達了我國。
——曹玲《明清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研究綜述》
激活思維
學術界關于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有明隆慶前后、1500年前后和1476年之前三種說法。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學識水平和掌握資料的多少影響了其歷史結論。
訓練1.(2022·山東日照高二期中)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云南土司進貢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經過河南鞏縣,在《鞏縣志》中留下了記載。由此可見,在當時(  )
A.云南已大面積種植玉米
B.河南地處南北交通要道
C.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
D.北京農業(yè)生產非常滯后
C [明朝嘉靖年間云南土司進貢玉米,由于途經鞏縣,而被《鞏縣志》記載,根據《鞏縣志》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玉米這種新的農作物品種在當時已經傳入我國,故選C項;云南土司進貢玉米這件事并不能說明云南已經大面積種植玉米,只能說在云南已經出現(xiàn)玉米,排除A項;題干中提到的是云南土司進貢玉米途經河南鞏縣,與河南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無關,排除B項;不能根據云南土司進貢玉米說明北京農業(yè)生產非常滯后,只能說明玉米在國內種植還較少,排除D項。]
視野二 物種交流應注意的問題
[史學新論] 滇池被譽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親湖”,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斷加強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蘆,凈化了滇池水質,增加了水面綠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內其他植物生長。1997年后,從墨西哥引入小龍蝦,有效治理了綠藻、紅藻污染,滇池水質明顯改善,但小龍蝦繁殖過盛,影響了本土魚類生長。
——據李玲玲、劉秋琳《從啟動治滇到精準治滇,細數(shù)滇池治理歷程及轉變》
學生用書?第15頁
激活思維
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物種交流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物種交流應從國情出發(fā),因勢利導,注重生態(tài)平衡。
訓練2.(2022·遼寧丹東高二下期末)從清代中期開始,“石骨盡露,山頭無復有土”的情況已屢見不鮮。為解決此類問題,嘉慶初年,浙江開始下令“不得仍種苞蘆”;道光初年,陜西西鄉(xiāng)下令“永將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種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請求通過禁止“棚民開山”“種植苞米”的奏疏。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種植開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
B.物種交流促進世界經濟聯(lián)系增強
C.新物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受到關注
D.官員有效遏制了玉米種植的危害
C [據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出現(xiàn)水土流失的現(xiàn)象,因此政府禁止種植玉米,這些做法說明外來物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政府關注這一現(xiàn)象,故選C項;“開始”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種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并不是世界經濟聯(lián)系增強,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出政府出臺政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能得出官員有效遏制玉米種植危害的結論,排除D項。]
視野三 哥倫布大交換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史學新論] 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新舊大陸的相遇……美洲糧食作物輸入舊世界。它不但極大地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也養(yǎng)活了更多人,因為馬鈴薯的單位畝產通常超過任何其他作物,其結果使它成了窮人的保命食物。從愛爾蘭、東歐、俄國,直到中國,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長有了基礎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從明末清初起,福建、廣東、漢江流域等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山區(qū)都被開墾出來(因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礎。當然,它也帶來一個消極后果,即當?shù)厮亮魇У募觿 T谀喜糠侵蓿臼砗陀衩赘锩缘馗淖兞耸澄锷a形勢,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進而在許多地方導致國家級政治制度的興起,因為人們已有足夠多剩余食物來供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
——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
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激活思維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而物種交流促成了人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引發(fā)墾荒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
訓練3.(2022·江蘇連云港高二下期末)1500年,亞歐大陸人口約為4.25億。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達到5.45億。從1700年開始,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到1750年,人口達到7.2億,1800年人口突破9億。這種狀況(  )
A.降低了工業(yè)革命的人力成本
B.促進了全球商品貿易網的形成
C.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xiàn)
D.得益于大航海帶來的物種交換
D [據材料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亞歐大陸人口從1500年之后增長迅速,新航路開辟后帶動了物種交換,高產作物的種植使得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故選D項;工業(yè)革命從1765年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全球貿易網絡自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形成,但材料僅涉及人口的增長,沒有明確人口的遷徙、全球貿易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具體關聯(lián),故“促進了全球商品貿易網的形成”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出現(xiàn)國際間的勞動分工,但材料僅涉及人口的增長,沒有明確國際間具體的國際勞動分工的表現(xiàn),故“推動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xiàn)”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網絡構建 史論要旨
1.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qū)或本大洲內部進行。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作物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物種交流進一步發(fā)展,真正開始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 2.食物物種的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促使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 3.世界不同地區(qū)物種的交流,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推進了當?shù)亟洕唾Q易的發(fā)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4.新物種的引進導致了對土地等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利用,對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
學生用書?第16頁
1.(2022·山東菏澤高二上期末)下表是《14世紀以來人類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簡表(部分)》,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 地區(qū) 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
14世紀 歐洲 食物以小麥、大麥和稞麥為主,多次陷入糧荒
16世紀 歐洲、亞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
A.生產技術進步 B.對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開辟 D.資本主義發(fā)展
C [據題中表格可知,16世紀后歐亞大陸食物結構中出現(xiàn)了美洲的特產,說明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換,故選C項;18世紀生產技術才明顯進步,排除A項;對外大量移民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處于始發(fā)階段,但亞洲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排除D項。]
2.(2022·遼寧營口高二上期末)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食物,一度被視為“邪惡的植物”,十八世紀以后被稱為“地下蘋果”,迅速普及。以下選項中最有可能是該種食物的是(  )
A.馬鈴薯 B.小麥
C.水稻 D.辣椒
A [據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16世紀末,開始作為食用作物在歐洲推廣,由于部分野生馬鈴薯含有龍葵堿,加上直接生吃,中毒事件層出不窮,一度被稱為“邪惡的植物”;18世紀時,馬鈴薯幫助法國度過饑荒,人們稱它為“地下蘋果”,故A項正確;其他選項對應的食物均不在地下生長,排除B、C、D三項。]
3.(2022·廣東中山高二上期末)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傳入我國,許多地區(qū)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當?shù)厝恕安划a米,仰食四方”,民間海外貿易昌盛,白銀大量流入。這說明(  )
A.全球化已影響中國 B.長途販運開始發(fā)達
C.經濟出現(xiàn)區(qū)域分工 D.抑商觀念已被放棄
A [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改變了中國的農業(yè)生產結構,且海外貿易興盛,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說明自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全球化對中國影響深遠,故選A項;“開始”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并未強調經濟的區(qū)域分工,排除C項;“抑商觀念已被放棄”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4.(2022·湖北武漢高二上期末)紫莖澤蘭原產于墨西哥,19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據此(  )
A.人類應該消滅紫莖澤蘭等物種
B.外來物種引進適應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C.物種傳播是西方對外侵略手段
D.引進物種應該了解其生物特征
D [“19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說明對引進物種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危害,故選D項;“消滅”一詞絕對化,排除A項;“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說明外來物種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排除B項;“因其繁殖力強而侵占草地、損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過敏性疾病,后被列為全球性入侵物種”說明該物種使西方自身也深受其害,而不是侵略其他國家的手段,排除C項。]
5.(2022·浙江臺州高二上期末)有研究表明,17世紀出現(xiàn)了全球氣候變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圍內一系列革命狂潮、國家崩潰的“總危機”,而美洲作物的傳播以及引起的“農業(yè)革命”則是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這主要說明美洲農作物的傳播(  )
A.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B.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
C.推動農業(yè)發(fā)展的集約化
D.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
D [據材料可知,17世紀全球變冷影響農業(yè)產量,美洲高產作物的外傳恰好緩解了糧食危機,提高了人類的抗饑荒能力,故選D項;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與“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無關,排除A項;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與“解除危機的重要因素”無關,排除B項;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yè)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xiàn)代農業(yè),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6.(2022·湖北十堰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17世紀歐洲興起勢不可當?shù)摹翱Х葻帷焙螅Х茸鳛樾屡d飲料受到了極大歡迎,英國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了首家咖啡館,此后,倫敦咖啡館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館收費低廉,人們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內,故各界人士都樂于前往,在那里休閑解乏、閱讀報刊、交流信息乃至針砭時弊,咖啡館也因此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公共場所。
材料二 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以打壓咖啡館內針砭時弊的現(xiàn)象)。進入18世紀后,“下午茶”在英國流行起來。凱瑟琳王后、瑪麗二世與安妮女王均喜愛飲茶,持續(xù)的示范效應促進了飲茶(風氣)在(貴族)女性中的傳播……更具決定意義的是,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促進了茶的傳播,英國在東亞積極開拓市場,逐漸與產茶國家之間建立了較為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條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國輸入茶葉41 471磅;1712年英國輸入茶葉已增長到約16萬磅;1717年,茶葉“已經代替絲綢成為貿易中的主要貨品”……茶葉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業(yè)務重心,茶葉貿易亦是英國財政的重要來源,英國社會鼓勵消費茶葉。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劉章才《茶與
咖啡在近代英國的競爭》
學生用書?第17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7世紀“咖啡熱”在英國蔓延的影響。
解析: (1)由材料一“1652年,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了首家咖啡館,此后,倫敦咖啡館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可得,促進了英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由材料一“各界人士都樂于前往,在那里休閑解乏、閱讀報刊、交流信息乃至針砭時弊”并結合所學17世紀啟蒙運動在英國興起的史實可得,改變了市民階層的社交習慣并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二“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以打壓咖啡館內針砭時弊的現(xiàn)象)”可得,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
答案: (1)影響:促進了英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改變了市民階層的社交習慣;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答出三點即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英國“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運用唯物史觀談談你對流行飲品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
解析: (2)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二“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借助社會對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兩次下令關閉咖啡館”可得,復辟王權對咖啡文化的打壓;由材料二“凱瑟琳王后、瑪麗二世與安妮女王均喜愛飲茶,持續(xù)的示范效應促進了飲茶(風氣)在(貴族)女性中的傳播”可得,王公貴族的示范效應;由材料二“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促進了茶的傳播”可得,世界市場的發(fā)展;由材料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條件也得到改善”“茶葉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業(yè)務重心”等信息可得,東印度公司的推動;由材料二“茶葉貿易亦是英國財政的重要來源,英國社會鼓勵消費茶葉”可得,政府及社會輿論的支持。第二小問認識,流行飲品變化屬于社會生活的范疇,社會生活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對外經貿發(fā)展息息相關。結合唯物史觀的所學知識可知,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而一定時期的社會飲食變化又反作用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同時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也會與飲食變化有相互作用。所以,其認識為: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影響人們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結構,飲食流行風潮的變化對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具有反作用;飲食結構變化受外貿條件制約,又推動外貿結構變化和發(fā)展。
答案: (2)原因:復辟王權對咖啡文化的打壓;王公貴族的示范效應;世界市場的發(fā)展;東印度公司的推動;政府及社會輿論的支持。(答出四點即可)
認識:政治經濟形勢影響人們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結構,飲食流行風潮的變化對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具有反作用;飲食結構變化受外貿條件制約,又推動外貿結構變化和發(fā)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課時精練(二)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獨立形式分冊裝訂!)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2022·山東泰安高二上期末)中餐菜系眾多,各有特色。如川菜重麻辣,代表作品有辣子雞丁、水煮魚等;湘菜重香辣,代表作品有剁椒魚頭、辣椒炒肉等。據此判斷,川菜、湘菜上述特色的形成應不早于(  )
A.南宋 B.元代
C.明末 D.民國
C [辣椒是16世紀末伴隨著新航路開辟傳入中國的,故應為明代后期,故選C項。]
2.(2023·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圣地亞哥·卡爾瓦說:“數(shù)量龐大、種類龐雜的玉米衍生物不斷進入日常生活。玉米一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跨越所有的階級壁壘與認知分歧。它是所有人的食物,不管窮人還是富人,土著還是外地人,它是人與人之間最強力的紐帶。”玉米由美洲獨享轉變?yōu)槭澜绻蚕碇饕靡嬗?  )
A.玉米耐熱高產的特質頗受歡迎 
B.世界各地經濟聯(lián)系不斷加強
C.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 
D.商業(yè)革命促進農產品商品化
C [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物種陸續(xù)傳播到歐洲、亞洲、非洲等地,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因此材料中美洲的玉米向外傳播主要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C項正確;玉米因為耐熱高產受歡迎,但玉米本身不能傳播到美洲之外,需要借助其他要素,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經濟聯(lián)系才得以逐漸加強,因此玉米跨洲流動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排除B項;玉米的傳播與商業(yè)革命 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3·河南南陽高二上期末)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農學家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這是中國最早有關番茄的詳細記載。這段記載可用來說明此時(  )
A.東西方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
C.我國可用食物種類更加豐富 
D.中國與美洲開始了直接往來
C [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種傳播到我國,豐富了我國的食物種類,C項正確;“交流速度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排除A、B兩項;明清時期的物種交流是通過西方國家間接實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山西大同高二上期末)明代甘薯引進后,首先在閩粵部分地區(qū)得到推廣。到18世紀前期,長江流域許多地區(qū)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現(xiàn)了“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進(  )
A.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
B.表明中國與美洲往來頻繁
C.解決了百姓饑餓問題
D.反映出江南經濟地位重要
A [據材料“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可知,甘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高產的特點,增加了糧食供應,農民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故選A項;甘薯先是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傳到緬甸、越南、菲律賓,再傳入中國,排除B項;“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江南經濟地位重要與“高山海泊無不種之,閩、浙貧民以此為糧之半”無關,排除D項。]
5.(2022·河北定州高二上期末)著名農史學家石聲漢曾對域外引種作物名稱做過分析: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見,中國古近代對域外作物的引種(  )
A.呈單向交流模式 B.帶有較強的歧視性
C.以美洲作物為主 D.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D [據材料“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稱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可知,不同時期引入不同的物種,名稱前冠字也是不一樣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故選D項;中國古代本土的物種也傳播到了其他地區(qū),物種交換是雙向交流模式,排除A項;“胡”“海”“番”“洋”等詞體現(xiàn)不出歧視性,排除B項;明清時期傳入的玉米、番薯等來自美洲,之前的作物多來自西域等地,排除C項。]
6.(2022·福建福州高二下期中)咖啡進入意大利時被認為是異教徒的邪惡飲品,受到來自教會的抵制。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這與教會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處,加之教皇品嘗后發(fā)現(xiàn)其氣味芳香,又能令人從躁動激烈中冷靜下來,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這說明(  )
A.新物種的傳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傳播取決于教皇認可
C.宗教因素阻礙物種的傳播
D.物種傳播推動了宗教發(fā)展
A [根據題干內容中“咖啡進入意大利時被認為是異教徒的邪惡飲品,受到來自教會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可知,新物種的傳播具有曲折性,故選A項;咖啡是否得到認可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咖啡本身的特性以及教皇的認可,并不僅僅是“教皇”單一因素,排除B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咖啡后來得到教皇的認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廣,將其定性為基督教的飲料”說明宗教因素并沒有阻礙新物種的傳播,排除C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宗教促進了新物種的傳播,而不是“物種傳播推動了宗教發(fā)展”,排除D項。]
7.(2022·湖南懷化高二上期末)乾隆曾經下旨“閩省地方向產番薯一種,可充糧食,民間種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屢經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種豫省,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據此可以推斷(  )
A.福建是最早種植番薯的地區(qū)
B.引種番薯可以解決旱災問題
C.高產作物有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
D.河南得到了中央的直接援助
C [結合所學可知,高產糧食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有利于解決災荒問題,進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xiàn)福建是否最早種植番薯,排除A項;“解決”的說法不妥,應為“緩解”,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xiàn)了乾隆帝下旨要河南廣種番薯,并不屬于直接援助,排除D項。]
8.(2022·廣東汕尾高二上期末)清朝《建始縣志》記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又稱玉米)、洋芋”。《建始縣志》的這一記載可以用來佐證(  )
A.建始縣適合包谷、洋芋的廣泛種植
B.清朝建始縣水稻總產量有所下降
C.包谷、洋芋傳入建始縣的最早時間
D.清朝建始縣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
D [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建始縣由于人多地少,除了種稻外,還在山上種玉米、洋芋,這說明建始縣人民除了吃稻米外,還吃玉米等農作物,可用來佐證人民飲食結構的變化,故選D項;“廣泛”一詞有誤,材料僅說明在山上種植,排除A項;種植包谷、洋芋并不是因為水稻總產量下降,而是人多地少,水稻產量不能滿足人口需要,排除B項;“最早”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
9.(2023·河南許昌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新引進的美洲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的威風。盡管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由此可知,歐洲引進美洲農作物(  )
A.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 
B.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飲食構成
C.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 
D.影響了歐洲各國人口結構
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引進了美洲的農作物,在改善歐洲人膳食結構的同時,也提升了歐洲人的身體素質,使一些曾長期在歐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大大降低了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死亡率,A項正確;“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飲食構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美洲農作物對歐洲的影響,無法體現(xiàn)“擴展了東西方貿易的范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洲農作物的引進改善了歐洲人的膳食結構,并未影響歐洲各國人口的結構,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2·湖北荊州高二上期末)中國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區(qū)向中原地區(qū)移民,由山區(qū)向平原地區(qū)移民。但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趨向,則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區(qū)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漸推進。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B.區(qū)域分工的出現(xiàn)
C.躲避戰(zhàn)亂的影響 D.高產作物的傳入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高產物種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強,而且高產物種的種植有利于解決人口增長所需的糧食問題,促進農產品商品化,而高產物種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從東南沿海向內陸山地推進的,故選D項;內陸山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比三角洲地區(qū)更加惡劣,排除A項;明清時期的區(qū)域分工主要集中在東部手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排除B項;明清時期大河三角洲地區(qū)不存在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排除C項。]
11.(2022·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動植物原料帶回歐洲,同時把自己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歐洲人的做法(  )
A.強化了對殖民地的奴役
B.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
C.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D.推動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C [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故選C項;強化了對殖民地的奴役與“歐洲人將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動植物原料帶回歐洲”不符,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與材料中“歐洲人的做法”無關,排除B項;全球糧食產量的提高,推動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排除D項。]
12.(2022·浙江嘉興高二上期末)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物種在全球的廣泛傳播
B.大規(guī)模移民浪潮的出現(xiàn)
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D.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快速提高
A [據“新航路開辟”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加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全世界物種的交流與傳播,人類的食物來源和經濟來源更加多元化,世界人口得以增長,故選A項;材料與移民無關,排除B項;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是在工業(yè)革命后,排除C項;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快速提高更多體現(xiàn)在人類壽命的提升,與人口數(shù)量的激增無直接聯(lián)系,排除D項。]
13.(2022·海南聯(lián)考高二上期末)水稻本是英國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紀開始,正是非洲人種植水稻的技藝使北美南卡羅來納變成充滿生機的“水稻王國”,并把水稻種植“提高到令歐洲人欽佩的水平”。這反映了,當時北美地區(qū)(  )
A.生產關系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B.非洲人的社會地位提高
C.食物生產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D.水稻種植超越歐洲地區(qū)
C [結合所學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與題意相合,故選C項;題干提及的是水稻的傳播,非生產關系的變化,排除A項;16世紀開始,非洲人被西歐殖民者擄掠,販賣到美洲做奴隸,排除B項;“超越歐洲地區(qū)”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
14.(2023·山東煙臺高二上期末) 湯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歷史》一文中稱:“如果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上帝的賜福,那么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作者認為近代物種交換(  )
A.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B.破壞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
C.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D.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發(fā)展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上帝的賜福”是指哥倫布將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種傳入歐洲,產生了積極影響,豐富了歐洲的物種資源,改變了當?shù)氐娘嬍辰Y構,促進了人口增長;“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是指原產于歐亞的甘蔗等物種傳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了單一種植園經濟并使用奴隸勞動,產生了消極影響,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的正常發(fā)展,且奴隸貿易也給非洲帶來了災難。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哥倫布引發(fā)的物種交換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關,排除B項;改變了人們飲食習慣和阻礙了美洲農業(yè)發(fā)展的說法太片面,不能概括整體材料,排除C、D兩項。故選A項。]
15.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金卡羅萊納在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來自非洲加納品種的基因之一。后來該品種成為卡羅萊納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終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等。這反映了(  )
A.獨立戰(zhàn)爭奠定美國發(fā)展基礎
B.黑奴貿易致種植園經濟出現(xiàn)
C.物種引入改變當?shù)仫嬍沉晳T
D.物種交流促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
D [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羅萊納水稻品種在美國南部種植園出現(xiàn),后來擴展到美國東南地區(qū),說明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美國南部農業(yè)的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獨立戰(zhàn)爭對美國發(fā)展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黑奴貿易對于種植園經濟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物種的引入改善了當?shù)厝藗兊娘嬍沉晳T,而不是“改變”,排除C項。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第16題25分,第17題15分,共40分)
16.(2022·福建龍巖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發(fā)現(xiàn)并記載了辣椒,將其帶回西班牙,很快傳入葡萄牙。隨著達·伽馬開辟新航路,16 世紀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傳入非洲,后又傳入印度西部。16世紀上半葉,辣椒傳到歐洲的意大利、英國和德國等地,但是無論作為調味品還是菜肴,歐洲人都不甚喜歡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在美洲,16 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17世紀初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東南亞地區(qū),大約在明代萬歷年間辣椒傳入中國。隨后英國殖民者又把辣椒從英國本土傳入北美東海岸的英屬殖民地。
——摘編自張箭 《辣椒在全球的傳播》
材料二 辣椒自傳入中國后,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國飲食文化和藝術審美的范圍,它在不同地區(qū)的稱謂差異,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視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煉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澤東詼諧地將辣椒與紅色革命精神聯(lián)系起來,“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傳入中國雖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編自張藝凡 《辣椒傳入中國的地域文化影響》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辣椒在全球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因素。( 14分)
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1493年”“16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可知,傳播時間具有持續(xù)性;根據材料一“葡萄牙”“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可知,歐洲國家主導;據材料一“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及材料二“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可知,經歷了從觀賞到食用的過程;據材料一“將其帶回西班牙”“歐洲人把辣椒傳入中北美地區(qū)”可知,傳播路徑具有多元性和雙向性。第二小問因素,據材料一“無論作為調味品還是菜肴,歐洲人都不甚喜歡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觀賞和點綴”可知,辣椒自身的價值;據材料一“ 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發(fā)現(xiàn)并記載了辣椒”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據材料一“英國殖民者又把辣椒從英國本土傳入北美東海岸的英屬殖民地”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殖民擴張的影響;根據基礎知識可知,世界市場的推動、培育技術的提高。
答案:(1)特點:傳播時間具有持續(xù)性;歐洲國家主導;經歷了從觀賞到食用的過程;傳播路徑具有多元性和雙向性。(8分,回答兩點即可)
因素:辣椒自身的價值;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的影響;世界市場的推動;培育技術的提高。(6分,回答三點即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辣椒傳入中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辣椒”與 “全球文明”關系的認識。(11分)
解析:(2)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二“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區(qū)的人們將它變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調味品”可知,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據材料二“在不同地區(qū)的稱謂差異,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可知,促進了區(qū)域文化認同;據材料二“毛澤東詼諧地將辣椒與紅色革命精神聯(lián)系起來,‘不吃辣椒不革命’”可知,形成了革命精神;據材料二“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可知,促進了各地飲食文化交流;據材料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知,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第二小問認識,據材料二“其文化已經融入中華飲食文化,演繹出不同風味”可知,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多元互動;據材料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嘗最地道的辣味美食”可知,有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結合基礎知識可知,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
答案:(2)影響: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促進了區(qū)域文化認同;形成了革命精神;促進了各地飲食文化交流;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6分,回答三點即可)
認識: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多元互動;有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5分,回答兩點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2022·重慶高二下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qū)。
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的牛津、倫敦,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地也相繼開設咖啡館。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xiàn),并推廣到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城市。從此,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人們在咖啡館休閑聊天,咖啡館成了社交的重要場所。
19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咖啡由此成為普及化飲品,它不只代表悠閑,還代表勞動。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咖啡的傳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解釋說明。(要求:看法明確,解釋合理。)(15分)
解析:根據材料“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經歷了從非洲到阿拉伯半島,再到亞洲和歐洲,最后扎根美洲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時間是16、17世紀,恰好是新航路開辟后,全世界物種交流日益密切的時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根據材料“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xiàn)”“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可知,以咖啡為代表的新物種的傳入極大地影響了當?shù)厝藗兊纳罘绞胶惋嬍辰Y構,促進了新舊大陸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社會進步。
答案:(示例)看法: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的交流。(3分)
說明:新航路開辟之前,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新航路開辟后,咖啡伴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張、商貿往來等逐步在世界廣泛種植、加工與消費。由此可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
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和非洲等地,它們改變了當?shù)厝说娘嬍辰Y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很多歐洲作物也伴隨著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小麥、水稻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極大地推動了美洲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10分)
總之,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世界各地區(qū)文明的交流,推動著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fā)展。(2分)
(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看法,例如:咖啡的傳播與西方殖民擴張;咖啡的傳播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新航路的開辟與物種交流/世界市場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麻江县| 曲靖市| 北票市| 格尔木市| 无为县| 河源市| 浏阳市| 东阿县| 华蓥市| 随州市| 洞头县| 刚察县| 那坡县| 文成县| 莱芜市| 罗源县| 应城市| 綦江县| 都兰县| 福海县| 山阳县| 保德县| 黄大仙区| 玉田县| 大化| 区。| 和平县| 漳浦县| 固原市| 兴安县| 同心县| 汝州市| 峨山| 政和县| 隆安县| 贡嘎县| 民和| 米泉市| 施秉县|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