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0張PPT)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課程標準1.了解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感受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2.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學法指導1.結合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食物生產的現代化2.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的食物儲備技術,認識科學技術進步對食物儲備產生的影響,增強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3.了解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應對措施,理解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1.農業生產的現代化(1)原因:①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②科學技術的進步③政府的支持和推廣,科學家的努力與奉獻。(2)過程①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________,建立起高度______的現代農業。②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知識點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走進教材機械化集約(3)表現①農業機械現代化原因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各國特點 美國農業機械以______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影響 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________轉變大型自動化②雜交育種技術進步成就 美國 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菲律賓 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中國 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意義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核心概念——圖解現代農業中國農業現代化特征:現代化,集約化,機械化,產業化中國農業靠:“兩平”:鄧小平,袁隆平2.畜牧業現代化(1)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2)生產規模大型化:大型養雞場可飼養1 000萬到2 000萬只肉雞,或100萬只蛋雞;大型養豬場可飼養1萬到10萬頭豬;大型肉牛場、奶牛場規模也在萬頭以上。3.漁業現代化(1)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2)水產養殖向______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3)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工廠探究現代農業發展的意義(1)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作物產量,保障食品供應。(2)飲食方式與飲食觀念的更新變化,改變飲食習慣和結構(3) 為人類消除饑餓做出貢獻1.糧食儲備技術的發展知識點二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走進教材時間 表現原始社會 人們利用______和陶器來存儲余糧古代社會 糧倉的儲備技術逐漸改進,不僅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良好的保鮮功能20世紀50年代 美國已經使用______通風儲糧技術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______儲糧技術21世紀以來 新型制冷設備相繼推出;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地窖機械低溫2.食物儲存技術的發展(1)冷凍食品加工的發展:自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以及冷凍食品包裝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2)冷凍食品儲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3)中國冷鏈物流產業:2010年,中國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對______物流產業進行整體布局,大大促進了這項產業的發展。冷鏈冷鏈物流對人們生活有哪些影響 積極:①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②有利于豐富食品種類,實現跨區和跨季節銷售;③有利于防止食品變質,減少損失的同時保障食品安全;④能夠提升生活品質,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消極:①冷藏技術落后、基礎設施短缺;②冷鏈物流成本高,③法律體系不健全④冷鏈物流的要求比較高,相應的配套設施不完善◎圖示理解——冷鏈物流啟思助學社會情境——現代儲備糧庫2.下圖為中國某一儲備糧庫。思考:從圖片可以看出我國糧食儲備呈現怎樣的特點?提示: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1.糧食安全(1)產生原因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______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③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知識點三 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走進教材城市(2)解決措施世界 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__________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中國 1996年,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糧食安全2.食品安全影 響 因 素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 策 ①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②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學習情境——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4.觀察下面圖片。思考:該圖片的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什么?提示:我國重視糧食儲備,致力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啟思助學生活情境——百姓餐桌上的安全7.閱讀下面漫畫。思考:上面的漫畫反映了當今我國食品安全中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國又是如何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提示:①問題: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過度甚至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出現食品安全問題。②應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后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索引糧食安全原因:①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速度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②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③對農業投資不足、經濟危機的破壞、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等④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糧食安全對策(1)國際:加強國際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①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②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定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2) 國家: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糧食產量;(3)個人:增強糧食安全意識。光盤行動食品安全原因:(1)化肥農藥:過度使用造成土壤嚴重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2)抗生素: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3)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事故頻發,對策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做好相關立法保護,企業:自覺遵守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誠信經營,個人:購買合格合規產品,注意食品安全和飲食習慣主 題 探 究索引視角1 面向21世紀的現代“精準農業”史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農業應用電子技術和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研究等的發展,一種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精準農業”,已成為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農業生產形式,從而使農業生產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摘編自劉愛民、徐麗明、封志明《現代精準農業及我國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深化探究主題一 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現代農業的發展探究:根據史料,談談你對現代“精準農業”的理解。提示:現代“精準農業”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有利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視角2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及表現史料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因此,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構建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重大課題。探究:史料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其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有何表現?提示:特點:實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表現:個體農戶主要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大型農場則普遍采用大型農業機械。歷史解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路徑1.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條件。2.著力扶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3.強化科技支撐,增強農業發展后勁。4.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5.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規模效益。素養提升唯物史觀——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六大轉變1.推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⒔M織化經營模式的轉變。2.推進農業由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集成農業技術轉變。3.推進農業由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集約經營轉變。4.推進農業由工農分離、城鄉脫節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工農協調、城鄉結合的一體化經濟結構轉變。5.推進農業由簡單初級產品生產向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轉變。6.推進農業由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視角1 糧食安全與饑餓問題出現的原因史料 2.遭受饑餓和貧困折磨的人數現已逾10億,這一事實讓我們感到震驚……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所產生的影響,又因近期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等因素而雪上加霜。……深化探究主題二 關乎國計民生——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4.從現在起到2050年,為養活預計超過90億的世界人口,農業產量估計需增長70%……糧食不應當用作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我們重申國際合作和團結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與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糧食安全的單方面措施。我們呼吁開放市場,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5.氣候變化給糧食安全和農業部門增加了嚴重風險。其預期影響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小農,以及已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口帶來危險。——《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探究: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人口增長、土地數量有限;氣候變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用工成本的提高。視角2 食品安全問題史料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組成“全國食品衛生領導小組”,組織對農業種植養殖、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等環節的治理。1981年,衛生部制定了食品衛生標準研發五年規劃,陸續發布了80多項標準。1982年11月,食品衛生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通過。1984年,我國正式成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摘編自胡穎廉《改革開放40年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機構演進》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義。提示:健全國家治理體系;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健康;規范和促進了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歷史解釋——解決世界貧困和饑餓問題的措施1.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可持續性農業。2.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3.大力發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于農業生產的“精準農業”。4.積極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5.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注重食物安全和營養發展相結合等。素養提升唯物史觀——食品安全的意義1.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的健康,而且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公民對整個社會和政府的信心。2.有利于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并嚴格執行質量安全標準。3.食品安全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確保日常食品的安全,對整個社會、國家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4.食品標準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食品質量水平、食品安全水平,也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國際食品貿易中的競爭水平。5.推動各國食品安全體制的調整與改革,為國際范圍內管理模式和經驗共享提供借鑒。索引讀 史 思 辨索引視野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史學新論] 全國積極推行適度規模養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養殖小區,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結合草原生態保護,逐步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規?;潭炔粩嗵岣?,家畜品種改良加快,配合飼料用量增加。——《當前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改革開放以來,如東縣加大投入,提高漁業設施裝備水平。目前,如東縣60馬力以上的漁船鋼質化率達到98%,海洋捕撈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漁船通信設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現了對講機、電臺等,電臺功率從15瓦發展到50瓦,通信距離從開始的幾百千米發展到幾千千米,定位設施從羅盤定位發展到GPS定位、雷達測深儀等,給漁船的安全性提供了更大的幫助。——劉蕾等《40年,如東海洋漁業生產邁向現代化》我國食物生產逐漸走向現代化。我國畜牧業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相結合,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畜牧業生產現代化;改革開放后,隨著科技發展,漁業生產也逐漸走向現代化。激活思維訓練1.(2022·山東濟南高二上期末)1300—1800年,西歐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11%,農產品產量增長率也大致相當,但19世紀,德國農產品產量增加了3倍,1800— 1980年的英國農產品產量增加了9倍。這主要得益于A.歐洲農業科技的領先 B.農業機械的完全普及C.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 D.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據材料信息可知,與1300-1800年的歐洲相比,19世紀歐洲農產品產量顯著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工業革命后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有關,即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故選D項;未與其他地區作對比,無法得出歐洲農業科技領先的結論,排除A項;“完全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美洲高產作物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引進,排除C項。√視野二 世界的饑餓與貧困問題[史學新論] 在全球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決本國人口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成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貧困和饑餓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根據聯合國最新數據,聯合國2010年年底公布了2010年度多維貧困指數,按照新的標準,2011年全世界又有3億人加入貧困者行列,全球貧困人口增長21%,超過17億人。貧困人口幾乎占當今70億人口的1/4。因此饑餓的概念也已經成為全球意義上貧困的符號,并且將會是人類永遠揮之不去的符號。——摘編自曹瑞臣《作物改變世界》饑餓與貧困問題困擾著世界的發展。我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糧食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饑餓,讓世界養活更多的人口。激活思維訓練2.(2022·浙江舟山高二上期末)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個“世界糧食日”,其主題是“不讓任何人掉隊。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世界糧食日”的設立旨在A.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糧食危機B.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 C.徹底擺脫世界糧食生產困境D.有效保證世界糧食的供應安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糧食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其目的在于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故選B項;設立“世界糧食日”,能夠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糧食危機,排除A項;“世界糧食日”的設立能夠喚起全世界各國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但是并不能徹底擺脫世界糧食生產困境,排除C項;“世界糧食日”的設立能夠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但是并不能有效保證世界糧食的供應安全,排除D項。索引課 堂 小 結索引網絡構建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保證了食品供應。2.科技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推動了冷凍食品工業的迅猛發展。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國際組織重視的重要問題。4.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各國政府都把解決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史論要旨索引隨 堂 演 練索引1.(2022·山西太原高二上期末)1851年,英國農業投資增長200萬英鎊,農場經濟得到發展。同時約有6 000個小型農場被合并成為大規模農場,農場幾乎占據了30%的土地。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 B.土地分配不合理C.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 D.工業化進程加速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影響下,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場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英國農場經濟的發展表明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故選C項;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農場經濟適應了工業革命下的機器生產,“不合理”說法錯誤,排除B項;1851年,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化進程加速”表述錯誤,排除D項。√2.據相關資料統計,2007年,美國擁有220萬個大農場,平均每個農場土地面積為170公頃。2009年,美國擁有205.6萬農業從業人口,平均一個農場里只有不到兩個人在進行生產,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使用大型機械的平均耕地面積高達181.4公頃。這反映出美國A.實行粗放型農業模式 B.政府重視糧食安全C.資本主義仍具有優勢 D.農業現代化程度高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大農場多,且每個農場從事工作的人口非常少,機械化程度高,說明美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較高,D項正確;美國農場使用機械化程度高,不屬于粗放型農業模式,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政府重視糧食安全,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資本主義與其他社會制度的比較,排除C項。故選D項。√3.(2022·浙江慈溪高二上期末)2022年9月16日寧波象山舉辦開漁節,在象山石浦漁港舉行了開船儀式。休漁期結束后,大批新鮮海鮮能夠迅速而且活蹦亂跳地來到我們的餐桌,主要是借助了A.腌制加工 B.速凍加工C.低氧儲藏 D.冷鏈物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鮮海鮮能夠活蹦亂跳來到餐桌主要得益于冷鏈物流的發展,故選D項;腌制加工是古代保鮮的方式且無法保證食物的鮮美,排除A項;速凍加工后的食物已經不是活物,排除B項;低氧儲藏影響食物的鮮活程度,排除C項。√4.(2022·浙江衢州高二下期中)186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食品摻假法》,法令確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即“保護消費者免遭錢財損失和身體傷害是政府應盡的職責”。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純凈食品和藥品法》,禁止銷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對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質的食品。這些法律的頒布A.杜絕了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B.反映了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國家重視C.解決了食物供需之間的矛盾D.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和能力√英美等國先后頒布《食品摻假法》和《純凈食品和藥品法》等法律文件,保護消費者權益,禁止銷售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說明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國家重視,故選B項;“杜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立法并不能說明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排除D項。5.(2022·廣東肇慶高二上期末)據下圖可知,現代中國A.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B.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提高C.糧食供給渠道更加多元D.糧食生產實現了自給自足結合所學可知,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中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與圖示中1996—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吻合,故選A項;糧食流通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消費,題干圖示只反映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產量,排除B項;糧食供給渠道也屬于糧食流通,非糧食生產,排除C項;“自給自足”的說法不妥,中國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糧食問題,還是僅次于美國、歐盟的重要糧食援助國家,排除D項。√6.(2022·湖北黃岡高二下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中國古代,食品安全被納入公共安全的范疇,因而在對食品安全法律關系的調整上,古代更多適用的是刑律,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行為主體追究的也主要是刑事責任。以《宋刑統》的規定為例,“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盜而食者,不坐。”古人在對食品安全立法之外,還同時設計了多種制度和方法并培養相關專業性人才,這些舉措為古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多重保障。茶葉能成為中國古代與瓷器、絲綢并列的重要貿易輸出商品,除了中國適宜茶葉生長的氣候環境和悠久的種茶傳統外,專業的茶葉品質甄別技術也是確保其品質安全,使其得以暢銷世界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食品市場中創設的舉報人獎勵制度,延伸了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觸角,顯著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摘編自張維《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芻論——制度演進、基本特征和啟示》材料二 當今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從我國自身來說,用“不容樂觀”這個詞來描述當代中國糧食安全狀況是恰當的?!吨袊Z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2010年出版)一書指出:我國糧食生產總體“比較安全”,但大豆存在潛在風險。大豆供不應求的現象比較嚴重,僅靠我國自己生產的大豆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我國的大豆需求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高。大豆的國際定價權被一些跨國糧商牢牢握在手中,這嚴重威脅到中國豆農和大豆粗加工企業的生存,進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威脅。當代中國的糧食儲備,不僅僅是數量不足,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資料統計顯示,2012年年底,我國糧食庫存品種嚴重不平衡,小麥、稻谷、玉米庫存過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較少,有些地方供求嚴重不平衡。——摘編自韓雪峰、李富江《當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的特點。答案:注重法律監管,刑罰嚴苛;方式多元化、制度化、專業化;實行有獎舉報監督機制。據材料一“在中國古代,食品安全被納入公共安全的范疇”“古代更多適用的是刑律,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行為主體追究的也主要是刑事責任”等得出,注重法律監管,刑罰嚴苛;據材料一“古人在對食品安全立法之外,還同時設計了多種制度和方法并培養相關專業性人才,這些舉措為古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多重保障”等得出,方式多元化、制度化、專業化;據材料一“在食品市場中創設的舉報人獎勵制度,延伸了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觸角”等得出,實行有獎舉報監督機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成因。答案: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不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化肥和農藥使用不當;糧食消費持續增長;食品浪費現象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糧食減產;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國際糧價受到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的操縱。(答出四點即可)結合所學可知,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等,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得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從市場競爭力、農民、科技、消費需求、浪費、環境等角度來分析得出,市場競爭力——主要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不高;農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科技——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化肥和農藥使用不當;消費需求——糧食消費持續增長;浪費——食品浪費現象嚴重;環境——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糧食減產;據材料二“當代中國的糧食儲備,不僅僅是數量不足,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等得出,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據材料二“大豆的國際定價權被一些跨國糧商牢牢握在手中,這嚴重威脅到中國豆農和大豆粗加工企業的生存”等得出,國際糧價受到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的操縱。索引課 時 精 練索引1.(2023·河南南陽高二上期末)從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時間從每天12小時減少到了10小時,機器種植一英畝小麥的時間只要3小時,人均收入卻增加了50%。這種趨勢A.有利于大眾休閑文化的發展 B.加速了勞動分工格局的形成C.得益于“福利國家”的普遍盛行 D.與世界各地的民權斗爭有關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推動了大眾休閑娛樂產業的發展,A項正確;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與勞動分工無關,排除B項;“福利國家”出現于二戰后,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項。√2.(2022·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1910—1920年,美國農場拖拉機的數量由1 000臺猛增到246 000臺,谷物聯合收割機由1 000臺增加到4 000臺,農業中使用的動力由2 793萬馬力增加到3 750萬馬力。這說明當時美國農業A.規?;a的普及 B.勞動生產力的提高C.生產向自動化轉變 D.機械化生產的增加√據材料可知,1910—1920年,美國農場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的數量增加,農業中使用的動力增加,說明此時美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增加,故選D項;規?;a指的是有組織、有秩序,按照固定模式進行大批量的生產,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勞動生產力是指具體勞動的生產能力,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自動化”說法錯誤,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依舊由人駕駛,排除C項。3.(2022·河北石家莊高二上期末)下圖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和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制造的以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彩繪瓷器。該主題反映出兩國A.推動了工農業協調發展B.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迫切愿望C.注重提高瓷器制造技術D.確立了優先發展農業的經濟方針√據題干彩繪瓷器的圖案可知,兩者都印有農業機械化的生產工具,緊扣時間并結合兩國國情:蘇聯20世紀30年代正值“一五”計劃與“二五”計劃時期,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值“一五”計劃時期,兩國都希望迅速實現現代化,故選B項;“工農業協調發展”不符合史實,蘇聯模式下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彩繪瓷器的產品質地及工藝改進,排除C項;“優先發展農業”不符合史實,當時兩國都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D項。4.(2022·浙江名校聯盟高二下期末)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將精深加工做到極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開發成大米面膜、潔面乳液、肥皂等產品。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N”模式,如農業+休閑+觀光+養生+教育培訓等,“高端、小眾”特色農業發達。由此可知,這些地區A.著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B.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C.食品供應得到有效保障D.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據材料可知,日本發展農業深加工,臺灣推廣“農業+N”模式,即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故選B項;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與“將精深加工……特色農業發達”不符,排除A項;農業機械化、集約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將精深加工……特色農業發達”不符,排除D項。5.(2022·福建三明高二上期末)18世紀末,拿破侖征戰四方,為解決因戰線太長導致大批食品腐爛的問題,他懸賞征集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廚師阿佩爾根據自己經營食品的經驗,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術”,同時制作出第一批玻璃瓶罐頭運往前線,大獲成功,罐頭食品由此誕生。這表明A.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確保食品安全B.戰爭是食品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因C.真空包裝技術提升食品保存期限D.社會需要促進食品保藏技術革新√“為解決因戰線太長導致大批食品腐爛的問題,他懸賞征集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屬于典型的社會需求促進科技發展的例子,故選D項;“廚師阿佩爾根據自己經營食品的經驗,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術’”體現了由經驗到技術的實踐而不是科學發展的推動,排除A項;“罐頭食品由此誕生”只能說明這項技術由于戰爭而出現,不代表戰爭是技術產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密封容器防腐技術”并不是真空包裝技術,當時也沒有真空包裝的條件,排除C項。6.(2022·廣東梅州高二上期末)食品工業化是指通過科學技術改變食物的生產、儲存、運輸和銷售方式等。在現代,工業化食品借助廣告和零售業的商業革命,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如廣受歡迎的辣條、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業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華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業化大生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這說明A.工業化生產豐富了日常食物種類B.工業化食品提高了工業化的水平C.工業加工使食品質量有一定下降D.工業化食品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工業化食品借助廣告和零售業的商業革命,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如廣受歡迎的辣條、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業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華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業化大生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由此說明,由于工業化生產的發展,生活中可見到的食品種類增多,豐富了日常生活,故選A項;“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說明工業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沒有體現工業化水平的高低,排除B項;材料與食品質量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食品安全監管無關,排除D項。7.(2022·山西太原高二上期末)2016年吉林省農安縣眾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人工打農藥模式,采用小型飛機噴灑農藥。過去人工2小時噴灑農田1公頃,現今飛機1天噴灑100公頃。眾一合作社從擁有一臺小型農機發展到如今擁有130臺(套)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這表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A.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B.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C.改變了生產組織形式 D.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據材料“過去人工2小時噴灑農田1公頃,現今飛機1天噴灑100公頃”可知,眾一合作社擁有130臺(套)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故選B項;材料僅強調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不涉及政府是否支持,排除A項;“眾一合作社從擁有一臺……各類農機”說明生產組織形式是合作社,沒有發生改變,排除C項;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8.(2022·福建三明高二下期末)中國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5年中國對外提供的糧食援助,占當年全球糧食援助總量的6.9%,僅次于美國和歐盟。中國能有這樣的貢獻主要在于A.在世界范圍內首創研制雜交水稻B.有效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C.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貢獻了中國方案D.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法律√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為全球糧食援助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合所學糧食安全的史實可知,這主要是因為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故選C項;“首創”一詞有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能夠大量對外糧食援助的原因,并不是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排除B項;中國能大量援助糧食是由于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并不是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法律,排除D項。9.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A.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B.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對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劑的規定,對餐飲調味品的使用規定,以及綠色食品的發展,共同展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為糧食增產而出臺具體措施,故“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具體科技應用情況,故“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故“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0.(2022·浙江衢州高二上期末)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下列不屬于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是A.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 B.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C.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 D.冷鏈物流產業的不斷發展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會對食品安全起到保障作用,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會導致食品中出現農藥殘留,影響食品安全,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會危害食品安全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1.(2022·廣東湛江高二上期末)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進入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這表明A.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B.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C.傳統食品銷路一向較好D.現代農業發展使食物豐富√據材料“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進入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可知,粽子、水餃、湯圓等食品由親手烹飪到有了法定技術標準擺上貨架,說明現代科技進步讓人們省去了親手烹制之勞,也可以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故選B項;據材料“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可知,粽子、水餃等新食品有了法定技術標準,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的說法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傳統食品的銷路如何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未說明食物豐富的原因,排除D項。12.(2022·廣東廣州高二上期末)《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中提到,從現在起到2050年,為養活預計超過90億的世界人口,農業產量估計需要增長70%……糧食不應當作為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材料的主旨是A.提高技術增加糧食產量B.加強國際的合作和團結C.立法規范食品安全生產D.消除了人類共同面臨的饑餓√根據“糧食不應當作為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可知,糧食不應當作為向他國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各國應加強合作和團結,共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故選B項;材料并未涉及技術對于糧食產量的重要性,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糧食有受污染、過度使用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排除C項;“消除了”不符合史實,非洲許多國家仍面臨饑餓問題,排除D項。13.(2022·山東濰坊高二上期末)194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該組織早期著重于糧農生產和貿易的情報信息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將工作重點轉向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這一變化A.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B.基于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發達國家已解決糧食問題D.有利于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根據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以后,(聯合國糧農組織)逐漸將工作重點轉向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可知,這一變化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有助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本國糧食問題,從而有利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實現消除世界饑餓的目標,故選D項;題干內容述及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幫助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但是并沒有涉及“工業化”問題,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目前為止,世界新的經濟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項;題干內容主要涉及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未涉及“發達國家”的糧食問題,排除C項。14.(2022·山東臨沂高二上期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目前,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種子供應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這表明A.維護國家安全應從發展糧食種業做起B.中國亟需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C.市場是解決中國種業生產的根本途徑D.糧食供應不足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從材料中看,袁隆平認為種子對于糧食安全十分重要,這表明中國需要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故選B項;從材料中看,袁隆平強調種子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即便發展糧食種業也需要種子作為基礎,所以種子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袁隆平強調種子的作用,沒有涉及市場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沒有體現世界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排除D項。15.(2022·廣東汕尾高二上期末)2019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發布?!稐l例》明確,有關部門要明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基本要求,指導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據此可知A.中國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尤其突出B.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得到完善C.食品安全國際標準得到顯著提高D.食品安全隱患問題開始受到重視√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通過新修訂的《條例》來明確食品安全溯源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說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得到完善,故選B項;材料反映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不能說明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突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內部標準,并非國際標準,排除C項;“開始”一詞錯誤,排除D項。16.(2022·山東青島高二上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糧倉,并在洛陽附近營建大型國家糧倉。其中含嘉倉規模最大,糧窖總數400個左右。第160號糧窖還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約50萬斤。倉窖所儲糧食主要是從華北地區運來的租粟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租糙米。倉城設有專門管理機構,并有駐軍守護。地下儲糧采用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 ——摘編自《洛陽藏寶中的歷史》《王愷考古文集》等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世紀60年代,雜交水稻是世界性難題,就連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也沒有攻克,袁隆平卻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于是,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幾十年來,他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雜交稻畝產量。2020年,又實現了周年畝產3 000斤的攻關目標。80年代以來,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 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霸旄H澜缛嗣瘛保@是袁隆平的夢想,也是全中國人的夢想。袁隆平用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身體力行,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之崛起與創造,也是全世界、全人類之福。——摘編自吳雙江《袁隆平:初心依舊,夢想不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前期國家糧倉分布的特點,并概括當時國家糧倉得以大規模興建的條件。(16分)答案:特點:臨黃河或大運河;集中在政治經濟中心附近。(6分)條件:農耕技術和工具的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江南成為糧食重要生產地;大運河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掌握了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儲糧技術提高;制定糧倉管理制度;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賦稅來源較為穩定。(10分)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并在洛陽附近營建大型國家糧倉”得出,糧倉集中在政治經濟中心附近;根據糧倉分布圖可看出,糧倉基本上沿河流,主要是沿黃河和大運河分布。第二小問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耕技術和工具的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曲轅犁的問世,使生產工具達到較高的水準;據材料一“倉窖所儲糧食主要是從華北地區運來的租粟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租糙米”得出,江南成為糧食重要生產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大運河的修建,為唐朝糧倉的出現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據材料一“地下儲糧采用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得出,掌握了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儲存糧食的技術提高;據材料一“倉城設有專門管理機構,并有駐軍守護”得出,制定糧倉管理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出現了長時間的盛世局面,社會穩定,賦稅的來源比較穩定,使國家具備了修建大型糧倉的實力。(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廣雜交水稻的意義,并概括袁隆平的作為體現的時代精神。(9分)答案:意義:提高中國的糧食產量,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突破傳統科技的束縛,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時代精神:不忘初心;以人民為中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敢于創新;寬廣的世界胸懷。(9分)第一小問意義,據材料二“他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雜交稻畝產量”得出,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推動經濟發展;據材料二“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得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據材料二“80年代以來,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 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得出,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據材料二“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得出,突破了傳統科技的束縛,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據材料二“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之崛起與創造,也是全世界、全人類之?!钡贸?,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第二小問時代精神,據材料二“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得出,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據材料二“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得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敢于創新;據材料二“‘造福全世界人民’,這是袁隆平的夢想”得出,具有寬廣的世界胸懷。17.(2022·山東聊城高二上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含嘉倉(如下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國家糧倉,位于洛陽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倉。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2014年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材料二 下面為廣西四大城市(南寧、桂林、柳州、梧州)大米批發交易量統計表:——王春英、張艷梅《向社會主義過渡:建國初期的糧食市場與國家調控》 時間 交易數量 1950年 1951年 1952年交易總量(斤) 48 221 800 152 695 200 139 719 700售出量占 總交易量 比例(%) 國營 12.5 50.1 70.2公營 0.8 1.8 2.5私營 86.7 48.1 27.3購入量占 國營 13.4 12.6 11總交易量 公營 3.6 3.2 24.1比例(%) 私營 83 84.2 64.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含嘉倉的史料價值。(6分)答案:說明:含嘉倉是隋唐歷史遺址遺存,屬實物史料。(2分)可用來研究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漕運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糧倉建筑、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2分)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寶貴遺產,對世界文明具有卓越貢獻,故能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分)首先要明確含嘉倉的史料類型,據材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國家糧倉,位于洛陽市老城北”及圖片信息等得出,含嘉倉是隋唐歷史遺址遺存,屬實物史料;據材料一“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及圖片從夯土層往上到席子共8層儲糧等可知,可用來研究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漕運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糧倉建筑、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據材料一“2014年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等分析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寶貴遺產,對世界文明具有卓越貢獻,故能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表內容進行合理解讀。(9分)答案:解讀:由表格可知,廣西地區國營糧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遞增,1952年達到70.2%,私營公司的售出量與購入量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國營糧食公司開始占據優勢地位,對糧價市場交易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私營公司影響力逐步下降。(4分)這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務院開始統一全國財經,使國家對糧食、物資、稅收的管理有了統一規劃。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與市場收購相結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儲備糧,且其數量與占比使國家對市場的掌控力度加強。1952年國營貿易機構已能掌握并調撥各種重要物資以保障市場需要,使糧食市場整體上趨于穩定。(5分)據材料二表格中的1950-1952年國營、公營、私營機構大米售出量占總交易量比例、購入量占總交易量比例的變化可知,廣西地區國營糧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遞增,1952年達到70.2%,私營公司的售出量與購入量都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國營糧食公司開始占據優勢地位,對糧價市場交易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私營公司影響力逐步下降。結合所學,圍繞國家儲備糧分析其原因、情況、意義,從而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務院開始統一全國財經,使國家對糧食、物資、稅收的管理有了統一規劃;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與市場收購相結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儲備糧,且其數量與占比使國家對市場的掌控力度加強;1952年國營貿易機構已能掌握并調撥各種重要物資以保障市場需要,使糧食市場整體上趨于穩定。索引謝 謝 觀 看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程標準 學法指導1.了解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感受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 2.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1.結合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2.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的食物儲備技術,認識科學技術進步對食物儲備產生的影響,增強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 3.了解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應對措施,理解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知識點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農業生產的現代化(1)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2)過程①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②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3)表現①農業機械現代化原因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各國特點 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學生用書?第18頁影響 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②雜交育種技術進步成就 美國 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菲律賓 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中國 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創世界紀錄意義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核心概念——圖解現代農業2.畜牧業現代化(1)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2)生產規模大型化:大型養雞場可飼養1 000萬到2 000萬只肉雞,或100萬只蛋雞;大型養豬場可飼養1萬到10萬頭豬;大型肉牛場、奶牛場規模也在萬頭以上。3.漁業現代化(1)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2)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3)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社會情境——浙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1.閱讀下面圖片。思考:上圖所示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基地及產業鏈發展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色?提示:互聯網和農業的結合。知識點二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糧食儲備技術的發展時間 表現原始社會 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來存儲余糧古代社會 糧倉的儲備技術逐漸改進,不僅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良好的保鮮功能20世紀50年代 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學生用書?第19頁20世紀 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21世紀 以來 新型制冷設備相繼推出;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2.食物儲存技術的發展(1)冷凍食品加工的發展:自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以及冷凍食品包裝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2)冷凍食品儲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也發展起來。(3)中國冷鏈物流產業:2010年,中國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對冷鏈物流產業進行整體布局,大大促進了這項產業的發展。◎圖示理解——冷鏈物流社會情境——現代儲備糧庫2.下圖為中國某一儲備糧庫。思考:從圖片可以看出我國糧食儲備呈現怎樣的特點?提示: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情境——我國古代的食品保鮮技術3.《馬可·波羅行紀》中介紹了我國13世紀用冰保存鮮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術;明朝政府在運河兩岸修建冰庫,給為宮廷運送鮮菜鮮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鮮嫩;清光緒年間,北京已專設冰窖,用于藏蒜,保證對皇宮的供應。思考:從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歷史結論?提示:我國食物保鮮技術歷史悠久。知識點三 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1)產生原因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③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2)解決措施世界 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中國 1996年,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學生用書?第20頁2.食品安全影響 因素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策 ①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 ②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學習情境——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4.觀察下面圖片。思考:該圖片的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什么?提示:我國重視糧食儲備,致力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學習情境——糧食安全問題5.據世界銀行統計顯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發生嚴重旱災,波及36個國家1.87億人,直接受災人口有3 000多萬。思考:材料主要強調了哪一問題的重要性?提示:糧食安全。社會情境——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6.2006年9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共對外提供了57.7萬噸糧食援助,占當年全球糧食援助總量的6.9%,僅次于美國和歐盟。思考:據此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提示:中國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生活情境——百姓餐桌上的安全7.閱讀下面漫畫。思考:上面的漫畫反映了當今我國食品安全中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國又是如何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提示:①問題: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過度甚至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出現食品安全問題。②應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后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主題一 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現代農業的發展視角1 面向21世紀的現代“精準農業”史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農業應用電子技術和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研究等的發展,一種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精準農業”,已成為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農業生產形式,從而使農業生產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摘編自劉愛民、徐麗明、封志明《現代精準農業及我國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探究:根據史料,談談你對現代“精準農業”的理解。提示:現代“精準農業”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有利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視角2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及表現史料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因此,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構建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重大課題。探究:史料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其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有何表現?提示:特點:實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表現:個體農戶主要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大型農場則普遍采用大型農業機械。歷史解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路徑1.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條件。2.著力扶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3.強化科技支撐,增強農業發展后勁。4.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5.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規模效益。唯物史觀——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六大轉變1.推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模式的轉變。2.推進農業由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集成農業技術轉變。3.推進農業由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集約經營轉變。4.推進農業由工農分離、城鄉脫節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工農協調、城鄉結合的一體化經濟結構轉變。5.推進農業由簡單初級產品生產向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轉變。6.推進農業由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學生用書?第21頁主題二 關乎國計民生——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視角1 糧食安全與饑餓問題出現的原因史料 2.遭受饑餓和貧困折磨的人數現已逾10億,這一事實讓我們感到震驚……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所產生的影響,又因近期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從現在起到2050年,為養活預計超過90億的世界人口,農業產量估計需增長70%……糧食不應當用作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我們重申國際合作和團結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與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糧食安全的單方面措施。我們呼吁開放市場,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5.氣候變化給糧食安全和農業部門增加了嚴重風險。其預期影響特別給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小農,以及已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口帶來危險。——《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探究: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人口增長、土地數量有限;氣候變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用工成本的提高。視角2 食品安全問題史料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組成“全國食品衛生領導小組”,組織對農業種植養殖、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等環節的治理。1981年,衛生部制定了食品衛生標準研發五年規劃,陸續發布了80多項標準。1982年11月,食品衛生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通過。1984年,我國正式成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標準制定。——摘編自胡穎廉《改革開放40年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機構演進》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義。提示:健全國家治理體系;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健康;規范和促進了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歷史解釋——解決世界貧困和饑餓問題的措施1.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可持續性農業。2.力爭糧食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盡最大可能減少因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危機。3.大力發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于農業生產的“精準農業”。4.積極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5.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注重食物安全和營養發展相結合等。唯物史觀——食品安全的意義1.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的健康,而且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公民對整個社會和政府的信心。2.有利于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并嚴格執行質量安全標準。3.食品安全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確保日常食品的安全,對整個社會、國家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4.食品標準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食品質量水平、食品安全水平,也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國際食品貿易中的競爭水平。5.推動各國食品安全體制的調整與改革,為國際范圍內管理模式和經驗共享提供借鑒。學生用書?第22頁視野一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史學新論] 全國積極推行適度規模養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養殖小區,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結合草原生態保護,逐步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規?;潭炔粩嗵岣?,家畜品種改良加快,配合飼料用量增加。——《當前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改革開放以來,如東縣加大投入,提高漁業設施裝備水平。目前,如東縣60馬力以上的漁船鋼質化率達到98%,海洋捕撈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漁船通信設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現了對講機、電臺等,電臺功率從15瓦發展到50瓦,通信距離從開始的幾百千米發展到幾千千米,定位設施從羅盤定位發展到GPS定位、雷達測深儀等,給漁船的安全性提供了更大的幫助。——劉蕾等《40年,如東海洋漁業生產邁向現代化》激活思維我國食物生產逐漸走向現代化。我國畜牧業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相結合,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畜牧業生產現代化;改革開放后,隨著科技發展,漁業生產也逐漸走向現代化。訓練1.(2022·山東濟南高二上期末)1300—1800年,西歐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11%,農產品產量增長率也大致相當,但19世紀,德國農產品產量增加了3倍,1800— 1980年的英國農產品產量增加了9倍。這主要得益于( )A.歐洲農業科技的領先 B.農業機械的完全普及C.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 D.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D [據材料信息可知,與1300-1800年的歐洲相比,19世紀歐洲農產品產量顯著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工業革命后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有關,即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故選D項;未與其他地區作對比,無法得出歐洲農業科技領先的結論,排除A項;“完全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美洲高產作物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引進,排除C項。]視野二 世界的饑餓與貧困問題[史學新論] 在全球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決本國人口的溫飽和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成為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貧困和饑餓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根據聯合國最新數據,聯合國2010年年底公布了2010年度多維貧困指數,按照新的標準,2011年全世界又有3億人加入貧困者行列,全球貧困人口增長21%,超過17億人。貧困人口幾乎占當今70億人口的1/4。因此饑餓的概念也已經成為全球意義上貧困的符號,并且將會是人類永遠揮之不去的符號。——摘編自曹瑞臣《作物改變世界》激活思維饑餓與貧困問題困擾著世界的發展。我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糧食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饑餓,讓世界養活更多的人口。訓練2.(2022·浙江舟山高二上期末)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個“世界糧食日”,其主題是“不讓任何人掉隊。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薄笆澜缂Z食日”的設立旨在( )A.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糧食危機B.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 C.徹底擺脫世界糧食生產困境D.有效保證世界糧食的供應安全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糧食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其目的在于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故選B項;設立“世界糧食日”,能夠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糧食危機,排除A項;“世界糧食日”的設立能夠喚起全世界各國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但是并不能徹底擺脫世界糧食生產困境,排除C項;“世界糧食日”的設立能夠增強公眾對世界饑餓問題的意識,但是并不能有效保證世界糧食的供應安全,排除D項。]學生用書?第23頁網絡構建 史論要旨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保證了食品供應。 2.科技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推動了冷凍食品工業的迅猛發展。 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國際組織重視的重要問題。 4.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各國政府都把解決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1.(2022·山西太原高二上期末)1851年,英國農業投資增長200萬英鎊,農場經濟得到發展。同時約有6 000個小型農場被合并成為大規模農場,農場幾乎占據了30%的土地。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A.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 B.土地分配不合理C.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 D.工業化進程加速C [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影響下,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場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英國農場經濟的發展表明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故選C項;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農場經濟適應了工業革命下的機器生產,“不合理”說法錯誤,排除B項;1851年,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化進程加速”表述錯誤,排除D項。]2.據相關資料統計,2007年,美國擁有220萬個大農場,平均每個農場土地面積為170公頃。2009年,美國擁有205.6萬農業從業人口,平均一個農場里只有不到兩個人在進行生產,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使用大型機械的平均耕地面積高達181.4公頃。這反映出美國( )A.實行粗放型農業模式 B.政府重視糧食安全C.資本主義仍具有優勢 D.農業現代化程度高D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大農場多,且每個農場從事工作的人口非常少,機械化程度高,說明美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較高,D項正確;美國農場使用機械化程度高,不屬于粗放型農業模式,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政府重視糧食安全,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資本主義與其他社會制度的比較,排除C項。故選D項。]3.(2022·浙江慈溪高二上期末)2022年9月16日寧波象山舉辦開漁節,在象山石浦漁港舉行了開船儀式。休漁期結束后,大批新鮮海鮮能夠迅速而且活蹦亂跳地來到我們的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A.腌制加工 B.速凍加工C.低氧儲藏 D.冷鏈物流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鮮海鮮能夠活蹦亂跳來到餐桌主要得益于冷鏈物流的發展,故選D項;腌制加工是古代保鮮的方式且無法保證食物的鮮美,排除A項;速凍加工后的食物已經不是活物,排除B項;低氧儲藏影響食物的鮮活程度,排除C項。]4.(2022·浙江衢州高二下期中)186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食品摻假法》,法令確立了一個“重要的先例”,即“保護消費者免遭錢財損失和身體傷害是政府應盡的職責”。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純凈食品和藥品法》,禁止銷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對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質的食品。這些法律的頒布( )A.杜絕了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B.反映了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國家重視C.解決了食物供需之間的矛盾D.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和能力B [英美等國先后頒布《食品摻假法》和《純凈食品和藥品法》等法律文件,保護消費者權益,禁止銷售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說明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國家重視,故選B項;“杜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立法并不能說明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排除D項。]學生用書?第24頁5.(2022·廣東肇慶高二上期末)據下圖可知,現代中國( )A.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B.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提高C.糧食供給渠道更加多元D.糧食生產實現了自給自足A [結合所學可知,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中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與圖示中1996—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吻合,故選A項;糧食流通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消費,題干圖示只反映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產量,排除B項;糧食供給渠道也屬于糧食流通,非糧食生產,排除C項;“自給自足”的說法不妥,中國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糧食問題,還是僅次于美國、歐盟的重要糧食援助國家,排除D項。]6.(2022·湖北黃岡高二下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中國古代,食品安全被納入公共安全的范疇,因而在對食品安全法律關系的調整上,古代更多適用的是刑律,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行為主體追究的也主要是刑事責任。以《宋刑統》的規定為例,“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盜而食者,不坐?!惫湃嗽趯κ称钒踩⒎ㄖ猓€同時設計了多種制度和方法并培養相關專業性人才,這些舉措為古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多重保障。茶葉能成為中國古代與瓷器、絲綢并列的重要貿易輸出商品,除了中國適宜茶葉生長的氣候環境和悠久的種茶傳統外,專業的茶葉品質甄別技術也是確保其品質安全,使其得以暢銷世界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食品市場中創設的舉報人獎勵制度,延伸了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觸角,顯著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摘編自張維《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芻論——制度演進、基本特征和啟示》材料二 當今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從我國自身來說,用“不容樂觀”這個詞來描述當代中國糧食安全狀況是恰當的?!吨袊Z食安全保障體系及預警》(2010年出版)一書指出:我國糧食生產總體“比較安全”,但大豆存在潛在風險。大豆供不應求的現象比較嚴重,僅靠我國自己生產的大豆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我國的大豆需求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高。大豆的國際定價權被一些跨國糧商牢牢握在手中,這嚴重威脅到中國豆農和大豆粗加工企業的生存,進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威脅。當代中國的糧食儲備,不僅僅是數量不足,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資料統計顯示,2012年年底,我國糧食庫存品種嚴重不平衡,小麥、稻谷、玉米庫存過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較少,有些地方供求嚴重不平衡。——摘編自韓雪峰、李富江《當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食品安全監管的特點。解析:(1)據材料一“在中國古代,食品安全被納入公共安全的范疇”“古代更多適用的是刑律,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行為主體追究的也主要是刑事責任”等得出,注重法律監管,刑罰嚴苛;據材料一“古人在對食品安全立法之外,還同時設計了多種制度和方法并培養相關專業性人才,這些舉措為古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到實處提供了多重保障”等得出,方式多元化、制度化、專業化;據材料一“在食品市場中創設的舉報人獎勵制度,延伸了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觸角”等得出,實行有獎舉報監督機制。答案:(1)注重法律監管,刑罰嚴苛;方式多元化、制度化、專業化;實行有獎舉報監督機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成因。解析:(2)結合所學可知,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等,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得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從市場競爭力、農民、科技、消費需求、浪費、環境等角度來分析得出,市場競爭力——主要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不高;農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科技——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化肥和農藥使用不當;消費需求——糧食消費持續增長;浪費——食品浪費現象嚴重;環境——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糧食減產;據材料二“當代中國的糧食儲備,不僅僅是數量不足,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等得出,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據材料二“大豆的國際定價權被一些跨國糧商牢牢握在手中,這嚴重威脅到中國豆農和大豆粗加工企業的生存”等得出,國際糧價受到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的操縱。答案:(2)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不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化肥和農藥使用不當;糧食消費持續增長;食品浪費現象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糧食減產;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國際糧價受到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的操縱。(答出四點即可)課時精練(三)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獨立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2023·河南南陽高二上期末)從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時間從每天12小時減少到了10小時,機器種植一英畝小麥的時間只要3小時,人均收入卻增加了50%。這種趨勢( )A.有利于大眾休閑文化的發展 B.加速了勞動分工格局的形成C.得益于“福利國家”的普遍盛行 D.與世界各地的民權斗爭有關A [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推動了大眾休閑娛樂產業的發展,A項正確;物質資料的豐富與勞動時間的縮短與勞動分工無關,排除B項;“福利國家”出現于二戰后,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項。]2.(2022·安徽亳州高二上期末)1910—1920年,美國農場拖拉機的數量由1 000臺猛增到246 000臺,谷物聯合收割機由1 000臺增加到4 000臺,農業中使用的動力由2 793萬馬力增加到3 750萬馬力。這說明當時美國農業( )A.規?;a的普及 B.勞動生產力的提高C.生產向自動化轉變 D.機械化生產的增加D [據材料可知,1910—1920年,美國農場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的數量增加,農業中使用的動力增加,說明此時美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增加,故選D項;規模化生產指的是有組織、有秩序,按照固定模式進行大批量的生產,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勞動生產力是指具體勞動的生產能力,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自動化”說法錯誤,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依舊由人駕駛,排除C項。]3.(2022·河北石家莊高二上期末)下圖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和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制造的以生產生活為主題的彩繪瓷器。該主題反映出兩國( )A.推動了工農業協調發展B.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迫切愿望C.注重提高瓷器制造技術D.確立了優先發展農業的經濟方針B [據題干彩繪瓷器的圖案可知,兩者都印有農業機械化的生產工具,緊扣時間并結合兩國國情:蘇聯20世紀30年代正值“一五”計劃與“二五”計劃時期,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值“一五”計劃時期,兩國都希望迅速實現現代化,故選B項;“工農業協調發展”不符合史實,蘇聯模式下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彩繪瓷器的產品質地及工藝改進,排除C項;“優先發展農業”不符合史實,當時兩國都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D項。]4.(2022·浙江名校聯盟高二下期末)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將精深加工做到極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開發成大米面膜、潔面乳液、肥皂等產品。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N”模式,如農業+休閑+觀光+養生+教育培訓等,“高端、小眾”特色農業發達。由此可知,這些地區( )A.著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B.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C.食品供應得到有效保障D.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B [據材料可知,日本發展農業深加工,臺灣推廣“農業+N”模式,即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故選B項;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與“將精深加工……特色農業發達”不符,排除A項;農業機械化、集約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將精深加工……特色農業發達”不符,排除D項。]5.(2022·福建三明高二上期末)18世紀末,拿破侖征戰四方,為解決因戰線太長導致大批食品腐爛的問題,他懸賞征集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廚師阿佩爾根據自己經營食品的經驗,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術”,同時制作出第一批玻璃瓶罐頭運往前線,大獲成功,罐頭食品由此誕生。這表明( )A.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確保食品安全B.戰爭是食品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因C.真空包裝技術提升食品保存期限D.社會需要促進食品保藏技術革新D [“為解決因戰線太長導致大批食品腐爛的問題,他懸賞征集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和裝備”屬于典型的社會需求促進科技發展的例子,故選D項;“廚師阿佩爾根據自己經營食品的經驗,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術’”體現了由經驗到技術的實踐而不是科學發展的推動,排除A項;“罐頭食品由此誕生”只能說明這項技術由于戰爭而出現,不代表戰爭是技術產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密封容器防腐技術”并不是真空包裝技術,當時也沒有真空包裝的條件,排除C項。]6.(2022·廣東梅州高二上期末)食品工業化是指通過科學技術改變食物的生產、儲存、運輸和銷售方式等。在現代,工業化食品借助廣告和零售業的商業革命,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如廣受歡迎的辣條、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業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華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業化大生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這說明( )A.工業化生產豐富了日常食物種類B.工業化食品提高了工業化的水平C.工業加工使食品質量有一定下降D.工業化食品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A [“工業化食品借助廣告和零售業的商業革命,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如廣受歡迎的辣條、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業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華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業化大生產得以銷售至全國各地”由此說明,由于工業化生產的發展,生活中可見到的食品種類增多,豐富了日常生活,故選A項;“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說明工業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沒有體現工業化水平的高低,排除B項;材料與食品質量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食品安全監管無關,排除D項。]7.(2022·山西太原高二上期末)2016年吉林省農安縣眾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人工打農藥模式,采用小型飛機噴灑農藥。過去人工2小時噴灑農田1公頃,現今飛機1天噴灑100公頃。眾一合作社從擁有一臺小型農機發展到如今擁有130臺(套)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這表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A.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B.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C.改變了生產組織形式 D.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B [據材料“過去人工2小時噴灑農田1公頃,現今飛機1天噴灑100公頃”可知,眾一合作社擁有130臺(套)各類農機,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故選B項;材料僅強調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不涉及政府是否支持,排除A項;“眾一合作社從擁有一臺……各類農機”說明生產組織形式是合作社,沒有發生改變,排除C項;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8.(2022·福建三明高二下期末)中國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5年中國對外提供的糧食援助,占當年全球糧食援助總量的6.9%,僅次于美國和歐盟。中國能有這樣的貢獻主要在于( )A.在世界范圍內首創研制雜交水稻B.有效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C.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貢獻了中國方案D.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法律C [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為全球糧食援助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合所學糧食安全的史實可知,這主要是因為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故選C項;“首創”一詞有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能夠大量對外糧食援助的原因,并不是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排除B項;中國能大量援助糧食是由于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并不是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法律,排除D項。]9.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 )A.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B.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B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對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劑的規定,對餐飲調味品的使用規定,以及綠色食品的發展,共同展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為糧食增產而出臺具體措施,故“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具體科技應用情況,故“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故“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0.(2022·浙江衢州高二上期末)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下列不屬于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是( )A.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B.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C.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D.冷鏈物流產業的不斷發展D [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會對食品安全起到保障作用,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會導致食品中出現農藥殘留,影響食品安全,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會危害食品安全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1.(2022·廣東湛江高二上期末)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進入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這表明( )A.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B.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C.傳統食品銷路一向較好D.現代農業發展使食物豐富B [據材料“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進入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可知,粽子、水餃、湯圓等食品由親手烹飪到有了法定技術標準擺上貨架,說明現代科技進步讓人們省去了親手烹制之勞,也可以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故選B項;據材料“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可知,粽子、水餃等新食品有了法定技術標準,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故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的說法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傳統食品的銷路如何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未說明食物豐富的原因,排除D項。]12.(2022·廣東廣州高二上期末)《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中提到,從現在起到2050年,為養活預計超過90億的世界人口,農業產量估計需要增長70%……糧食不應當作為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材料的主旨是( )A.提高技術增加糧食產量B.加強國際的合作和團結C.立法規范食品安全生產D.消除了人類共同面臨的饑餓B [根據“糧食不應當作為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這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可知,糧食不應當作為向他國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手段,各國應加強合作和團結,共同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故選B項;材料并未涉及技術對于糧食產量的重要性,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糧食有受污染、過度使用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排除C項;“消除了”不符合史實,非洲許多國家仍面臨饑餓問題,排除D項。]13.(2022·山東濰坊高二上期末)194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該組織早期著重于糧農生產和貿易的情報信息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將工作重點轉向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這一變化( )A.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B.基于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發達國家已解決糧食問題D.有利于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D [根據題干中“20世紀70年代以后,(聯合國糧農組織)逐漸將工作重點轉向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可知,這一變化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有助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本國糧食問題,從而有利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實現消除世界饑餓的目標,故選D項;題干內容述及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幫助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但是并沒有涉及“工業化”問題,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目前為止,世界新的經濟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項;題干內容主要涉及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未涉及“發達國家”的糧食問題,排除C項。]14.(2022·山東臨沂高二上期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蹦壳?,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種子供應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這表明( )A.維護國家安全應從發展糧食種業做起B.中國亟需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C.市場是解決中國種業生產的根本途徑D.糧食供應不足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B [從材料中看,袁隆平認為種子對于糧食安全十分重要,這表明中國需要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故選B項;從材料中看,袁隆平強調種子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即便發展糧食種業也需要種子作為基礎,所以種子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袁隆平強調種子的作用,沒有涉及市場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沒有體現世界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排除D項。]15.(2022·廣東汕尾高二上期末)2019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發布?!稐l例》明確,有關部門要明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基本要求,指導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據此可知( )A.中國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尤其突出B.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得到完善C.食品安全國際標準得到顯著提高D.食品安全隱患問題開始受到重視B [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通過新修訂的《條例》來明確食品安全溯源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說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得到完善,故選B項;材料反映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不能說明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突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內部標準,并非國際標準,排除C項;“開始”一詞錯誤,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第16題25分,第17題15分,共40分)16.(2022·山東青島高二上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糧倉,并在洛陽附近營建大型國家糧倉。其中含嘉倉規模最大,糧窖總數400個左右。第160號糧窖還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約50萬斤。倉窖所儲糧食主要是從華北地區運來的租粟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租糙米。倉城設有專門管理機構,并有駐軍守護。地下儲糧采用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摘編自《洛陽藏寶中的歷史》《王愷考古文集》等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世紀60年代,雜交水稻是世界性難題,就連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也沒有攻克,袁隆平卻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于是,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幾十年來,他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雜交稻畝產量。2020年,又實現了周年畝產3 000斤的攻關目標。80年代以來,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 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霸旄H澜缛嗣瘛?,這是袁隆平的夢想,也是全中國人的夢想。袁隆平用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身體力行,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之崛起與創造,也是全世界、全人類之福。——摘編自吳雙江《袁隆平:初心依舊,夢想不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前期國家糧倉分布的特點,并概括當時國家糧倉得以大規模興建的條件。(16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并在洛陽附近營建大型國家糧倉”得出,糧倉集中在政治經濟中心附近;根據糧倉分布圖可看出,糧倉基本上沿河流,主要是沿黃河和大運河分布。第二小問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耕技術和工具的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曲轅犁的問世,使生產工具達到較高的水準;據材料一“倉窖所儲糧食主要是從華北地區運來的租粟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租糙米”得出,江南成為糧食重要生產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大運河的修建,為唐朝糧倉的出現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據材料一“地下儲糧采用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得出,掌握了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儲存糧食的技術提高;據材料一“倉城設有專門管理機構,并有駐軍守護”得出,制定糧倉管理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出現了長時間的盛世局面,社會穩定,賦稅的來源比較穩定,使國家具備了修建大型糧倉的實力。答案:(1)特點:臨黃河或大運河;集中在政治經濟中心附近。(6分)條件:農耕技術和工具的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江南成為糧食重要生產地;大運河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掌握了低溫密封的科學原理,儲糧技術提高;制定糧倉管理制度;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賦稅來源較為穩定。(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廣雜交水稻的意義,并概括袁隆平的作為體現的時代精神。(9分)解析:(2)第一小問意義,據材料二“他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雜交稻畝產量”得出,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推動經濟發展;據材料二“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得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據材料二“80年代以來,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 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得出,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據材料二“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得出,突破了傳統科技的束縛,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據材料二“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之崛起與創造,也是全世界、全人類之?!钡贸觯岣吡酥袊膰H聲譽和地位。第二小問時代精神,據材料二“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得出,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據材料二“他通過一點一點地觀察、尋找、研究,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得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敢于創新;據材料二“‘造福全世界人民’,這是袁隆平的夢想”得出,具有寬廣的世界胸懷。答案:(2)意義:提高中國的糧食產量,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突破傳統科技的束縛,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時代精神:不忘初心;以人民為中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敢于創新;寬廣的世界胸懷。(9分)17.(2022·山東聊城高二上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含嘉倉(如下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國家糧倉,位于洛陽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倉。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2014年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材料二 下面為廣西四大城市(南寧、桂林、柳州、梧州)大米批發交易量統計表: 時間 交易數量 1950年 1951年 1952年交易總量(斤) 48 221 800 152 695 200 139 719 700售出量占 總交易量 比例(%) 國營 12.5 50.1 70.2公營 0.8 1.8 2.5私營 86.7 48.1 27.3購入量占 國營 13.4 12.6 11總交易量 公營 3.6 3.2 24.1比例(%) 私營 83 84.2 64.9——王春英、張艷梅《向社會主義過渡:建國初期的糧食市場與國家調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含嘉倉的史料價值。(6分)解析:(1)首先要明確含嘉倉的史料類型,據材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國家糧倉,位于洛陽市老城北”及圖片信息等得出,含嘉倉是隋唐歷史遺址遺存,屬實物史料;據材料一“經考古發掘,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及圖片從夯土層往上到席子共8層儲糧等可知,可用來研究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漕運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糧倉建筑、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據材料一“2014年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等分析含嘉倉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寶貴遺產,對世界文明具有卓越貢獻,故能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答案:(1)說明:含嘉倉是隋唐歷史遺址遺存,屬實物史料。(2分)可用來研究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軍事、漕運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糧倉建筑、防潮技藝、糧食管理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2分)是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與寶貴遺產,對世界文明具有卓越貢獻,故能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表內容進行合理解讀。(9分)解析:(2)據材料二表格中的1950-1952年國營、公營、私營機構大米售出量占總交易量比例、購入量占總交易量比例的變化可知,廣西地區國營糧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遞增,1952年達到70.2%,私營公司的售出量與購入量都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國營糧食公司開始占據優勢地位,對糧價市場交易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私營公司影響力逐步下降。結合所學,圍繞國家儲備糧分析其原因、情況、意義,從而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務院開始統一全國財經,使國家對糧食、物資、稅收的管理有了統一規劃;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與市場收購相結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儲備糧,且其數量與占比使國家對市場的掌控力度加強;1952年國營貿易機構已能掌握并調撥各種重要物資以保障市場需要,使糧食市場整體上趨于穩定。答案:(2)解讀:由表格可知,廣西地區國營糧食公司的售出量占比逐年遞增,1952年達到70.2%,私營公司的售出量與購入量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國營糧食公司開始占據優勢地位,對糧價市場交易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私營公司影響力逐步下降。(4分)這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務院開始統一全國財經,使國家對糧食、物資、稅收的管理有了統一規劃。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與市場收購相結合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儲備糧,且其數量與占比使國家對市場的掌控力度加強。1952年國營貿易機構已能掌握并調撥各種重要物資以保障市場需要,使糧食市場整體上趨于穩定。(5分)學生用書?第2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docx 3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