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微專題五 無明顯現象反應的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生成其他物質,證明無明顯現象反應的發生,可根據化隱性為顯性的思路,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角度1 驗證有新物質生成,角度2 驗證反應物的減少或消失。一、常用實驗方法1.酸堿指示劑(或pH)或溫度變化法:適用于反應前后溶液酸堿性或溫度發生變化的反應,如酸堿中和反應。2.壓強差法:適用于有氣體參與,即反應前后有壓強變化的反應,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特別提醒] 方法1、2均可采用數字化設備,如pH、溫度、壓強傳感器等進行測定。3.化學反應檢驗法:根據物質的特性反應,通過添加試劑后的特殊現象,如產生沉淀、氣體等,檢驗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或反應物是否消失或減少。二、實驗設計1.探究酸和堿是否發生反應(詳見板塊一主題6)【典例1】(2023·三明模擬)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中和反應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實驗:實驗1:證明酸與堿發生了反應(1)稀鹽酸與NaOH溶液混合沒有明顯現象,小麗同學按圖甲進行實驗,證明了鹽酸與NaOH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她依據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燒杯中的液體由紅色變成無色 NaOH+HCl=== NaCl+H2O 實驗2:測量酸與堿反應過程的pH、溫度變化。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逐滴勻速滴加稀鹽酸,用傳感器實時獲得溶液的pH、溫度變化曲線(如圖乙)(2)0~t1時,溶液的酸堿性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圖乙分析,酸與堿發生反應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段溫度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堿性逐漸變成中性 溶液的pH逐漸減小,且到t1時溶液的pH等于7 中和反應放熱 實驗3:證明酸與堿反應有水生成查閱資料: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無水醋酸常溫下為無色液體;無水醋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小明同學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圖丙所示的三個實驗。(4)加入試劑后,要迅速塞緊橡膠塞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證明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有水生成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芳認為實驗丙不嚴密,還應補充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空氣中的水分進入試管干擾實驗 試管③中的硅膠由藍色變為紅色,試管①②中的硅膠不變色 驗證醋酸鈉是否能使變色硅膠變色 2.探究二氧化碳與水是否發生反應(1)思路分析: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屬于酸,可通過與原物質的性質對比檢驗反應后溶液是否顯酸性。(2)方案選擇:①利用指示劑法;②測定pH。【典例2】請參與某化學興趣小組對“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的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探究思路】(1)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于水無明顯現象,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3)“實驗”的方法探究物質間是否反應的實驗設計依據是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性質差異。 是否生成新物質 不能 【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設計】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設計如下實驗:序號 實驗設計① 向第一朵紙花噴稀醋酸② 向第二朵紙花噴水③ ④ 將第四朵紙花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1)“實驗設計③”的具體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實驗設計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與水反應 將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H2O+CO2=== H2CO3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實驗結論】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設計對比實驗 B.控制實驗條件C.獲取事實證據 D.邏輯推理判斷 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ABCD 3.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是否發生反應角度1 驗證有新物質生成(1)思路分析: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可通過添加試劑檢驗生成物碳酸鈉的存在,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2)本質:檢驗是否存在碳酸根離子(3)試劑選擇:【典例3】(2023·泉州實驗中學模擬)堿與非金屬氧化物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某興趣小組同學以“探究CO2與NaOH溶液的反應”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興趣小組同學們將CO2通入NaOH溶液中,發現無明顯現象,為了證明該反應發生了,同學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任務一】(1)通過做對比實驗證明CO2與NaOH溶液反應:小明取一充滿CO2的礦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擰緊瓶蓋,振蕩,發現瓶子變癟,小明另取一相同大小的充滿CO2的礦泉水瓶,向其中加入與水等體積的NaOH溶液,立即擰緊瓶蓋,振蕩,得到溶液A,此時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癟 【任務二】(2)檢驗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產物,小紅取任務一所得溶液A少許,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觀察到現象是_______________。 小兵又取任務一所得溶液A少許,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氣泡產生 有白色沉淀產生 【任務三】改進實驗,繼續探究,小組同學設計如圖實驗(裝置已連接好,氣密性良好,止水夾a和b已關閉,部分儀器已略去)。【查閱資料】①CO2與乙醇不反應,在本實驗條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計;②常溫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常溫下幾乎不溶于乙醇。(3)把注射器Ⅰ中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滿CO2的三頸燒瓶中,輕輕振蕩,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象;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導管d移出澄清石灰水,打開止水夾a、b,再從導管c端往三頸燒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了一段時間后,先把導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著關閉止水夾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鹽酸注入三頸燒瓶內,觀察到三頸燒瓶中產生氣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生成物的角度驗證了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反應。 氣球變大,有白色沉淀析出 CO2+2NaOH=== Na2CO3↓+H2O 排盡裝置內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擾實驗 氣球變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任務四】拓展延伸:探究溶液的pH和溫度變化:興趣小組將CO2持續通入一定濃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數字化實驗技術測定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和溫度變化,結果如圖1、圖2所示:【查閱資料】本實驗條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別約為11.0和8.5。(5)圖1中BC段發生反應的生成物為_____________。圖2中DE段溫度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氫鈉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放熱,造成溶液溫度升高 【反思感悟】(6)實驗從反應物、生成物等物質的變化,以及______________變化等視角多維度探究CO2與NaOH發生了反應,對于現象不明顯的化學反應,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數據測定,實現反應過程的“可視化”。 pH和溫度 角度2 驗證反應物的減少或消失思路分析:二氧化碳為氣體,隨著反應的進行,密閉容器內壓強會減小,可利用壓強差法設計實驗【典例4】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一可用于實驗室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燒杯中應盛放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實驗二是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斷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利用pH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如圖1所示,可推測出混合后溶液顯__________(填“酸性”或“堿性”),t1時刻后,溶液pH幾乎無變化,其原因是______(填字母序號)。 A.二氧化碳難溶于水B.二氧化碳與水不能發生化學反應C.二氧化碳在水中已經達飽和狀態 酸性 C (3)實驗三可用于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反應過程中利用pH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如圖2所示,可推測出反應后減少的物質是___________。 (4)綜上所述,對于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可借助生成沉淀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現象(寫一條即可)判斷化學反應是否發生;對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可以從驗證反應物的減少或驗證_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來判斷化學反應是否發生。 NaOH 產生氣體(合理即可) 新物質的生成 【典例5】關于堿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某小組以“研究堿的部分物理和化學性質”為主題開展了以下項目式學習。【任務一】堿的物理性質(1)有的堿易溶于水,如氫氧化鈉,但也有難溶于水的堿,如_____________。 氫氧化銅 【任務二】堿與部分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小組同學按照圖1所示,探究水、飽和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情況。分別將85 mL液體迅速推入圓底燒瓶中,用壓強傳感器測定,氣壓變化形成的圖像情況如圖2。(2)圖2中,發現一開始曲線都上升(AB段),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曲線3是_________________吸收二氧化碳變化情況。 (4)該實驗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推入85 mL液體,液體占據了一定的空間,氣體被壓縮,導致壓強增大 氫氧化鈉溶液 氫氧化鈉比氫氧化鈣、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都強 【任務三】堿與酸的反應電導率是衡量溶液導電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條件下,電導率與離子濃度(單位體積內的離子數)成正比,如圖是利用數據傳感技術測定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的電導率變化過程。(5)M點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P點和N點的電導率相同,但對應溶液中的離子種類不完全相同,P點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是_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下同),N點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酸堿恰好完全反應 Na+、H+、Cl- Na+、OH-、Cl-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