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伊通滿族自治縣2023—2024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驗收試卷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科學學 科 道德與法治 科 學 總 分得 分道德與法治(共50分)一、選擇(每小題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題2分,共 16分)1.和家人一起購物、游玩、讀書或做家務等活動,屬于 ( )。A.校外課余生活 B.校內課余生活 C.職業生活2.傾聽要耐心,我們應該( )。A.邊聽邊玩手機 B. 目光專注,身體前傾 C.東張西望,漫不經心3.下列屬于毒品的是( )。A.冰糖 B.淀粉 C.大麻4.班級的衛生環境應該由( ) 來維護。A.勞動委員 B.全體同學 C. 小組長5.下列景區屬于臺灣省的是 ( )。A.日月潭 B.長白山 C.凈月潭6.我國各民族之間是 ( )的關系。A.互不往來,保持獨立 B.守望相助,共同發展 C.相互競爭,針鋒相對7.甲骨文是刻在( )上的。A.龜甲、 獸骨 B.竹片 C.青銅器8.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是( )。A.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B.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C.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二、判斷(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每題2分, 共20分)1.課余生活中,我們的言談舉止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行為規范。 ( )2.二手煙對人的身體沒有危害。 ( )3.喝酒可以活躍氣氛,小孩子喝一點沒事。 ( )4.我們身邊沒有毒品,不用防范。 ( )5.我國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 )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上海。 ( )7.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也是最早生產絲綢的國家。 ( )8.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指的是造船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 )9.在景點拍照一定要速度快,搶先上,不然就得等很長時間。 ( )10.每個人的命運都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 )道德與法治、科學 第 1 頁 (共 4 頁)三、簡要回答(共4分)為了實現祖國統一,憲法規定, 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特別行政區,我國現在設有兩個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制度。①兩個特別行政區是A.北京 B. 澳門 C.深圳 D.香港②“一國兩制”是什么意思 四、情境探究(10分)1.有人說: “當和別人產生分歧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直到所有人同意,這才能說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你認同嗎 說說理由。2.班長要協助老師承擔一些班級管理工作,為班級和同學服務,說一說你會推薦什么樣的人擔任班長 (至少說出4個條件)3.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畫卷里,有許多科學家取得了不朽的科學成就,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請說出兩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① ②道德與法治、科學 第 2 頁 (共 4 頁)科 學 部 分(共50分)一、 精準填空 (每空2分,共 14分)1.光是沿 傳播的。2.腦位于顱腔內, 包括 、 和腦干等部分。3.擺的擺動快慢與 、 擺幅無關, 與 有關。4.組成地殼的巖石可以分為巖漿巖、 和 三大類。二、判斷正誤 (正確的答案后面畫 ,錯誤的畫×,每題2分,共10分)1.長白山天池就是火山噴發形成的。 ( )2.運動時,心臟需要向全身輸送更多的氧氣,所以心跳次數會增加。( )3.擺從一邊擺到另一邊算擺動一次。 ( )4.骨骼和肌肉都是可以獨立運動的。 ( )5.螢火蟲、點燃的蠟燭都是光源。 ( )三、擇優錄取(把正確答案序號填在括號里。每題2分,共10分)1.斜插在水杯里的鉛筆看起來在水面處被折斷了,是一種( ) 現象。A. 光的折射 B. 光的直射 C. 光的反射2.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 ( )。A. 小時 B.天 C. 年3. ( ) 能夠指揮人的行為、產生思想、進行認知和決策,被譽為人體的“總指揮” “司令部”。A. 腦 B. 脊髓 C.心臟4.人類亂砍亂伐,減少植物覆蓋,暴雨 ( )。A.不會造成水土流失 B.會沖走更少的土 C.會沖走更多的土壤5.下列空管中, 當我們用激光筆照射( ) 的一端時,會有光從另一端射出。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科學 第 3 頁 (共 4 頁)四、實驗探究 (共 14分)1.請畫出人眼看到書上文字的光的傳播路線。2.探索地震的成因(1) 請在下圖中填寫地球結構名稱 。(2) 地震主要發生在 ( ) 這一部分。(3)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3.神經系統的研究。小紅走到十字路口,看到人行道是紅燈,立馬停下來,看到綠燈亮起后,安全通過。(1) 小紅看到“紅燈停,綠燈行”是如何做出反應的 請在方框中填上序號。①神經中樞 ②傳出神經 ③眼 ④腿部肌肉 ⑤傳入神經(2)人體能感知各種環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 ( )、鼻、舌、( )等。(3) 判斷正誤①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周圍神經是腦的“聯絡員”。 ( )②看到乒乓球,受控制球拍接乒乓球,知識周圍神經完成。( )(4)日常生活中,為保護神經系統,我們應該怎么做 (至少寫出兩點)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科學 第 3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