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了解獨立戰爭后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的主要內容。2、了解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重構的主要表現,了解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主要表現。提升目標:1、理解拿破侖戰爭與歐洲文化重構的關系。2、理解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特點和影響。【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了解美國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的不同。 知道在美洲的種植園經濟。 了解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知道《拿破侖法典》的影響。 了解拿破侖戰爭對歐洲的深遠影響。 知道俄國、普魯士的改革與革命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了解文化侵略的含義。 知道近代以來中國、印度等國遭受侵略的情況。名詞解釋1、“美利堅人”概念的形成:史料:“Americans”(美利堅人)一詞誕生于18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1774年9月,第一屆大陸會議上,帕特里克·亨利莊嚴地重申:“……我不再是弗吉尼亞人,而是美利堅人(American)。”1776年,《獨立宣言》把“人人生而平等”即個人的平等推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向國際輿論界發出了美利堅人追求民族“獨立”的訴求。——據何順果《“Americans”的民族學意義》整理解讀:“美利堅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主要原因有:北美地區資本主義發展,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北美移民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英國的殖民政策阻礙了北美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傳入和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展和勝利,促進北美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國家意識發展;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后,美國聯邦制確立。2、種植園經濟美國獨立以后,存在著兩種主要經濟形式,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種植園主集奴隸主、資本家和地主于一身,其經濟從一開始就是為世界市場而生產的,因而具有資本主義經濟性質,但由于主要采用奴隸勞動而又使其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限于絕對剩余價值,因而其形式還是一種不成熟的過渡形態的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它是資本主義已經產生、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這樣一種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形態。3、考迪羅考迪羅制是獨立后的拉美各國普遍出現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指那些以暴力奪取政權,并以暴力維護其統治的獨裁者的專制制度。“考迪羅”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考迪羅最早產生于19世紀初期拉美獨立戰爭時期,大多為推翻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區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作出貢獻。獨立后,雖然部分考迪羅在人民壓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莊園主在經濟及政治上的壟斷密不可分,所以未觸及大地產制度。在拉美各國相繼獨立后考迪羅逐漸成為拉美經濟發展的阻礙。4、拉丁舞拉丁舞分為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五支舞,它們分別起源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20世紀初期在英國被規范和發展并很快在許多國家流行起來。后來,經過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的統一規范使其成為一種國際賽事,一直延續。5、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是與經濟、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種侵略方式,是強勢國家(或者民族)為了達到同化控制他國(或者民族)的目的,而采取的對他國(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擠壓。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進優秀作為主要手段,并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一系列方式來偽裝侵略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的侵略與征服,要比武力侵略與征服更容易達到目的。文化侵略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侵略的實施者唯我獨尊,有預謀地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而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雙方,則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行使文化選擇權,各自以我為主,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借鑒和吸收對方的文化精華。研展任務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意義(1)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2)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3)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2、美國文化的多元性美國文化是從歐洲文化等繼承、發展而來的。歐洲移民來到比美大陸,把歐洲文化也帶到了比美。這些歐洲移民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移民一起,傳承各自原有文化并相互交流,最終發展成為美國文化。美國文化不僅是對歐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融匯了其他地區民族的文化。美國文化的魅力就在于盡管它集中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的精稅,又能不被任何一種文化同化,而是獨具特色的將其“美國化”。由于殖民的關系,對美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英國文化,例如英語的廣泛使用、法律體系等;其他對美國文化影響較大的有愛爾蘭文化、意大利文化、非洲文化等。3、美國移民文化“美國化”的背景(1)移民許多源自西北歐地區,相同的膚色、宗教信仰,相似的文化習俗,這些都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共同的基礎。(2)各國移民為了生存,必須適應北美的自然環境,在適應并逐漸改造共同的生存環境過程中,他們身上新的共通的因素逐漸增多,開始有了一種視自己為“新人”或“美洲人”的意識,這種意識逐漸發展,使得美洲大陸最終形成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3)18世紀中葉,北美大陸發生了一場基督教大覺醒運動,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各教派之間的分歧,奠定了各教派之間相互尊重、理解與和解的基礎,推動了北美人民內在凝聚力的形成和發展。4、美國的種族歧視起源(1)美國的種族歧視開始于早期的黑人奴隸制度和對土著印第安人的滅絕性大屠殺。(2)美國1776年宣布獨立時只是白人的獨立并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1787年聯邦憲法也存在著不承認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的不足之處。(3)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為扭轉局勢,宣布廢除黑人奴隸制度,這使得黑人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并沒有改變黑人群體的弱勢地位,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普遍存在。5、1787年聯邦憲法的主要內容和影響:(1)主要內容:美國是一個由各州組成的聯邦制共和國,實行分權與制衡的體制;實行人民主權原則。(2)影響:以法律形勢對獨立戰爭的勝利做了總結,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聯邦共和制,維護了美國長期的穩定,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美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這部憲法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力等,給美國的政治發展留下了隱患。6、與北美相比,為什么拉丁美洲形成“混血社會”(1)這與拉丁美洲的歷史有關。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之前,拉丁美洲生活的幾乎都是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來以后,和當地上著(印第安人)通婚,形成最初的印歐混血人。另一方面殖民者大量屠殺當地的上著居民,造成勞動力缺乏,又從非洲販運來了大量黑人,后期還從印度等地招收了大量苦力,各種族長期交融。(2)北美沒有出現大量混血人是因為那里的移民多為英國人,屬于清教徒,不能隨便和美洲土著通婚。7、天主教會對拉美地區的影響(1)天主教會在拉美擁有自己的宗教裁判所以及許多龐大的修道院,很多地方教會已經完全控制了當地的經濟和統治權。(2)天主教會接受大量的信徒饋贈和供奉以及印第安人的辛勤勞作,累積了大量財富,并且數會幾乎可以獲得殖民地三分之一的物資產出和財物,他們的產業也不斷擴大和發展。8、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背景(1)主觀上(內因):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統治阻礙了拉丁美洲社會的進步,激化了民族矛盾;拉美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啟蒙思想傳播增強了拉美人民的民主意識。(2)客觀上(外因):法國大革命爆發,西班牙、葡萄牙不斷衰落,殖民統治力量遭到極大削弱;美國獨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9、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成果和意義(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徹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奠定了今天拉美各國的政治格局;獨立以后,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共和國,拉丁美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2)運動同時也反對封建剝削制度和種植園奴隸制,打破了工商業的殖民壟斷制度,為各國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還打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10、拿破侖戰爭失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力量大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2)連年戰爭消耗了法國國力,國內人民厭戰。(3)大陸封鎖政策既打擊了英國,也損害了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4)被奴役國家人民的反抗,歐洲各地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5)靠強權和武力維系,根基不牢。(6)直接原因:滑鐵盧戰役拿破侖失敗。11、《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對于鞏固和發展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立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2)法典對于農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贏得了法國廣大農民的支持,成為拿破倉粉碎國內外復辟勢力,進行一系列戰爭的堅強保證。(3)在對外戰爭過程中,拿破侖又把這一法典的許多條文和原則推廣到廣大被征服地區,對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12、評價拿破侖戰爭(1)前期的戰爭捍衛和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將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歐洲谷地,促進了歐洲封建勢力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革命性。(2)后期的戰爭飲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利益,掠奪和奴役各國人民,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災難;也具有為資產階級利益而向海外和歐洲大陸擴張爭霸的性質。13、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1)對歐洲政治格局的影響:拿破侖戰爭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和政治格局,英、俄、普、奧四大國成為歐洲政治的主宰。(2)對歐洲軍事格局的影響:沉重打去了歐洲封建各國的軍事力量,加速了歐洲封建勢力的表落,導致軍事力量新格局產生。拿破侖戰爭不但大大發展了有史以來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戰略戰術,而且還創建了近代的軍事理論和軍事體系。(3)對歐洲政治制度的影響:拿破侖不僅通過戰爭手段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傳播到了歐洲各國,而且為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拿破侖將法典帶到了被占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促進了歐洲封建秋序的瓦群,更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歐洲各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4)對各國民族覺醒的影響:拿破侖戰爭侵犯了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促進了被征服地區的民族覺醒,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最終推動了各國歷史進程的發展。14、普魯士廢除農奴制改革的目的和背景(1)目的:普魯士政府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和利用農民去同拿破侖作戰,以防止國家覆滅,挽救大土地所有制。(2)背景①農奴制的落后。②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③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④歐洲糧食市場的價格飛漲和普魯士工商業的發展。⑤少數有進步思想的容克地主的推動。15、奧地利和普魯士革命:(1)奧地利革命:1848年爆發了工人、學生等掀起的人民武裝起義,起義推翻了梅特涅政府,取得了初步的勝利。(2)普魯士革命: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1848年3月柏林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后來發展成人民和軍隊的流血沖突。群眾包圍王宮,要求軍隊撤出柏林,遭到威廉四世的武力鎮壓,群眾擊退了政府軍,迫使軍隊撤出了柏林,并實行政府改組,召開國民議會,革命取得了短暫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