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二:預防校園霸凌 保護未成年人熱點背景3月17日晚,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聯合工作組在“微觀肥鄉”公眾號上發布通報:2024年3月10日,邯鄲市肥鄉區初一學生王某某被殺害。案件發生后,肥鄉區公安機關立即開展偵破工作。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獲,現已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司法機關將對犯罪行為依法予以懲處。案件發生以來,相關部門全力做好受害人家屬安撫和善后工作,各方面工作正有序進行。該案涉及未成年人,為保護受害人隱私,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對其家屬造成進一步傷害。案件經過3月10日下午,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13歲初中生王某某失聯。有媒體記者從王某某家屬處獲悉,11日,王某某的遺體在北高鎮張莊村一處蔬菜大棚內被發現,涉嫌殺害他的是同班同學,三名不滿14歲的少年。記者走訪發現,埋尸地距離其中一名嫌疑人家不過100米,三名嫌疑人和被害人均為留守兒童。記者從當地警方獲悉,目前,因涉嫌故意殺人,三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3月17日晚,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聯合工作組發布通報。最高檢:對未成年人實施故意殺人等嚴重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日前在寧夏調研時,表示要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對侵害未成年犯罪"零容忍",深化綜合履職,以檢察司法保護促進"六大保護",合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撐起法治藍天。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對未成年人實施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犯罪,符合核準追訴條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積極協調推動專門學校建設,健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干預機制,加大教育矯治力度,攜手各方堅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發勢頭。法律解讀(1)三人最高可判無期徒刑有法律專業人士表示,有預謀的殺人,是一種情節較為惡劣的犯罪,社會影響較壞,會受到更重的定罪處罰。三名犯罪嫌疑人年齡因不滿14周歲,能否負刑事責任的關鍵在于該案能否經過最高檢核準追訴,如通過,最高可能判無期徒刑。對此,北京吳少博律師事務所吳少博律師介紹,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這在業內被稱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時期”。2020年12月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將刑事責任年齡從14歲降到12歲,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正是這一次立法調整,讓本案的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了更大的被追訴可能”,吳少博律師說。“就目前媒體報道來看,本案中的三名涉案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年齡已滿12周歲未滿14歲且心理素質極好,膽大、殘忍,心智不亞于成年人。”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張小峰律師認為,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最高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但不等于涉案的三人均會被判處無期徒刑。他表示,本案的三行為人系共同犯罪,具體的量刑還要考慮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如果有參與程度較低或被認定為從犯的,則有被判處有期徒刑乃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能性。除了共同犯罪的問題外,具體在量刑時,還要考慮是否存在積極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諒解的情況以及自首、立功等相關情節,如果存在上述積極的量刑情節,該被告人也有可能被從輕處罰。(2)父母該承擔什么責任互聯網上,關于該事件討論熱度居高不下。有網友稱,應該按同罪刑期重罰其監護人。對此,張小峰律師表示,《刑法》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平等適用刑法、罪刑相適應這三個原則,“罪責自負”沒有寫進去,但在法律實踐中,這已經是不言而喻的法律準則,“古代的株連和連坐制度觀念,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進步,所以同罪刑期的觀點并不可取”。“但是父母監管失職的,應承擔民事上的責任。”律師稱,《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對于被害人家屬來說,他們可以向肇事者及其監護人主張要求賠償醫藥費、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精神撫慰金等損失。(3)學校該承擔什么責任案發后,學校在本案中也應承擔相應責任的討論也是焦點之一。該律師認為,在殺人的具體行為上,學校不承擔刑事責任,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了包括政府、學校、家庭等主體在預防犯罪教育、干預等方面的責任,該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學校及其教職員工違反本法規定,不履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職責,或者虐待、歧視相關未成年人的,由教育行政等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有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教師未盡管理職責,學校有失察的過失,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并對被害人家屬進行賠償。(4)除追責之外,還應有所作為今年3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會上介紹,2023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9.7萬人,其中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約1萬人,盜竊、強奸、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5類犯罪占比近7成。對于實施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懲治、該嚴則嚴,批準逮捕2.7萬人、提起公訴3.9萬人。對于犯罪較輕、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當寬則寬,不批捕3.8萬人,不起訴4萬人。“未成年人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張小峰律師說,“這起未成年人犯罪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家庭教育、學校管理和社會關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時刻提醒監護人、學校、社會除了重視文化教育外,是否為未成年人有效提供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品行教育,這些問題至關重要。”他表示,此次事件案發學校、案發地區的教育部門、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其他工作部門都應該反省在工作中的不足,監察機關也應介入,對失職部門和公職人員進行問責。除此之外,他建議,立法機關應該重視校園霸凌行為有高度地轉化為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除了開展專項行動外,針對校園霸凌問題的相關立法也應當盡快提上日程,還可以借鑒國際上關于校園暴力預防性立法的措施,與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銜接,構建和完善我國的校園霸凌預防法體系。并推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心理輔導,提高未成年人對法律的敬畏感和自我約束能力,這樣才能盡可能杜絕減少悲劇的發生。一、未成年人保護1、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成年人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3、我國還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4、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5、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6、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7、樹立法治意識,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8、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9、保護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線:家庭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二、情緒的管理1、為什么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①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會相互感染。即使沒有語言的交流,一個人的表情、聲調、姿態和動作所表達的情緒,也會影響周圍的人。②情緒的表達不僅與自己的身心健康有關,而且關乎人際交往。2、我們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它們,并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3、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感受 (不同情緒的影響)(1)正面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享受喜悅和快樂,讓我們的青春生活更加美好。(2)負面情緒:適度的負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適應突發事件,但持續地處于負面情緒狀態,則可能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4、合理調節情緒的作用 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③可以幫助同學、家人改善情緒,使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境。5、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放松訓練6、管理憤怒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①與信賴的長者交流。②自我提醒。③運用“我感到憤怒,是因為……”的表達方式。④尋找一種適合自己排解憤怒的活動形式。⑤寫一封信。1.(體現)檢察機關深入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體現了對未成年人實行哪一特殊保護 ⒉(原因)檢察機關為什么堅持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 3.防治校園欺凌、專門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有哪些 4.請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分別評析校園欺凌的行為。5.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哪些 6.校園欺凌事件有何危害 7.某些未成年學生常欺凌低年級學生,還叫嚷:“老子未成年,打死人都不犯法!”你覺得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8.請從青少年、家庭、學校、國家角度,分別說說如何防治校園欺凌。一、單選題1.2023年開學以來,海南、河北等地陸續曝光多起校園霸凌事件。校園霸凌給受害學生造成極天的心理傷害,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由于霸凌者多為未成年人,很多人感到無奈和悲憤。如果你也遭遇了校園霸凌,你會( )①報告老師,請學校制裁霸凌行為②默默忍受,等待霸凌者轉移目標③報警求助,依法維護自身權益④奮勇反擊,與霸凌者拼個魚死網破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某部關于校園霸凌主題的電影引發人們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和熱議。作為學生的你,如果遭遇校園霸凌,應該( )A.嚴格執法,懲惡揚善 B.積極求助,依法維權C.見義勇為,不惜代價 D.敢于斗爭,伺機報復3.2023年11月13日,某劇在央視一套開播。劇中,倪某寶校園霸凌同學,同學們都不敢站出來反抗,最后,一名警官用自己被霸凌的親身經歷鼓勵同學們勇敢站出來,同學們聽后集體站起來控訴倪某寶,道出事情的真相。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實現人生價值就是同校園霸凌作斗爭B.遇到校園霸凌現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C.生命拒絕冷漠,所有的冷漠都不是正當理由D.打擊校園霸凌現象,完全依靠人民警察4.結合社會關切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迫切需求,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條文從72條增加到132條,進一步加大了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力度。這說明( )A.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保護未成年人唯一的法律B.法律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C.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青少年就高枕無憂了D.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條文要越多越好5.下圖是2023年最高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顯示的未成年人近三年犯罪變化情況。由此可見( )A.任何人的犯罪行為都要受到刑罰處罰B.未成年人年齡小實施犯罪行為不要緊C.不加約束的不良行為容易發展為犯罪D.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任重道遠6.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都存在以下共性問題:家庭教育缺失、監護不力;個別學校重成績、輕規范;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等。為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國頒布了哪些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 )A.憲法和民法典B.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義務教育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7.下表是一份”未成年人犯罪與不良行為關系”的抽樣調查結果。對此,下列讀正確的是( )不良行為數量 1種 3種 5種 其他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 20% 26% 45% 9%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是從違法犯罪開始的B.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與犯罪行為沒有原則界限C.未成年人違反紀律不要緊,千萬不要違反法律D.未成年人應防患于未然,自覺杜絕不良行為8.據統計,未成年違法犯罪中,沒有預謀的,只是一時沖動的違法犯罪占82.7%。這則材料青春期的情緒有什么特點( )A.情緒具有表現性B.青少年情緒反應強烈,易波動C.我們需要調節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D.情緒具有細膩性和閉鎖性9.下列舉與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對應正確的有( )A.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政府保護B.學校周邊不得設置煙、酒、彩票銷售網點——家庭保護C.國家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社會保護D.校團委組織開展各項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集體活動——學校保護10.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向2023年全國兩會提交建議,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確保心理健康課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張大冬代表提出這一議案的理由是( )A.人民代表依法行使決定權B.學校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C.社會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D.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11.漫畫告訴我們( )A.要不計后果地對抗校園欺凌B.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C.法律只對未成年人有約束力D.防治校園欺凌只能依靠人民警察二、材料分析題12.【關愛成長善用法律】近幾年,校園凌霸事件時有發生,令人痛心。如何進一步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不僅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針對屢禁不止的校園霸凌,有家長說:“《保護法》不應該成為袒護違法犯罪的靠山。”(1)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結合上述材料和右圖漫畫回答,如果你遭遇校園暴力,你應該如何做?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江蘇小伙陸鴻,他因幼時的一場高燒留下了嚴重后遺癥。從小到大,從學習到工作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當他職高畢業后,四處找工作,因殘疾屢屢碰壁,經歷了無數次摸爬滾打,陸鴻從賣開水、修自行車起步,到開照相館,逐步發展到攝影、相冊加工、紙質影集生產。一共才30多位員工的加工廠吸納了21位殘疾人就業,陸鴻為21個殘疾人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材料二:為預防校園欺凌,護航青春成長,某地邀請相關部門入校開展校園霸凌防治講座。派出所民警結合真實案例,讓同學們直觀地認識到了校園欺凌的危害以及將承擔的嚴重后果,告誡同學們“勿以惡小而為之”,每個學生在學校不但要學好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做一個知法守法的新時代好少年。(1)請根據材料一中陸鴻的故事和所學知識,談談要為自己和他人撐起了一片藍天,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良好心理品質?并說明理由。(2)請運用“行己有恥”的有關知識,談談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3)根據兩則材料,結合實際談談我們還可以怎樣助力青春成長?14.2022年3月28日是第27個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某校九(1)班圍繞其主題“共防共治學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諧校園”制作了一期簡報。【聚焦案件】初中生丁某因言語不和與同學張某發生爭執,課間,丁某多次辱罵張某。放學后,丁某糾集同學毆打張某,最終致其重傷。經法院審理,丁某等霸凌者均被判處有期徒刑。【探究原因】社會對校園暴力問題高度關注,然而社會往往只關注校園暴力頻發的現象和身處暴力陰影的孩子,卻很少注意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和復雜化。【知法導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向校園欺凌說“不”,加強自我防范,爭做文明守法的學生。(1)丁某的行為侵害了張某的哪些權利?丁某的行為屬于哪種類別的違法行為?結合材料,寫出丁某違法行為的判斷依據。(2)請你根據上圖的數據,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3)請運用所學知識,從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作出以下承諾:道德: 法律: 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預防校園欺凌,我們正在行動”信息一 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積極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信息二 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構建平安校園,H市一中一方面開展了.“反校園欺凌”的法制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加強了校園日常的巡查和管理材料二:某校進行了校園欺凌情況調查。調查發現,近72%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或同學遭遇過校園欺凌事件。下圖是“當你面對校園欺凌時,你會怎么辦?”的調查結果。(1)根據材料一的信息一、二分別體現了對未成年學生的哪一特殊保護?(2)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開展防治校園欺凌行動的原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十二:預防校園霸凌 保護未成年人熱點背景3月17日晚,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聯合工作組在“微觀肥鄉”公眾號上發布通報:2024年3月10日,邯鄲市肥鄉區初一學生王某某被殺害。案件發生后,肥鄉區公安機關立即開展偵破工作。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獲,現已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司法機關將對犯罪行為依法予以懲處。案件發生以來,相關部門全力做好受害人家屬安撫和善后工作,各方面工作正有序進行。該案涉及未成年人,為保護受害人隱私,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對其家屬造成進一步傷害。案件經過3月10日下午,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13歲初中生王某某失聯。有媒體記者從王某某家屬處獲悉,11日,王某某的遺體在北高鎮張莊村一處蔬菜大棚內被發現,涉嫌殺害他的是同班同學,三名不滿14歲的少年。記者走訪發現,埋尸地距離其中一名嫌疑人家不過100米,三名嫌疑人和被害人均為留守兒童。記者從當地警方獲悉,目前,因涉嫌故意殺人,三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3月17日晚,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聯合工作組發布通報。最高檢:對未成年人實施故意殺人等嚴重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日前在寧夏調研時,表示要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對侵害未成年犯罪"零容忍",深化綜合履職,以檢察司法保護促進"六大保護",合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撐起法治藍天。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對未成年人實施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犯罪,符合核準追訴條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積極協調推動專門學校建設,健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干預機制,加大教育矯治力度,攜手各方堅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發勢頭。法律解讀(1)三人最高可判無期徒刑有法律專業人士表示,有預謀的殺人,是一種情節較為惡劣的犯罪,社會影響較壞,會受到更重的定罪處罰。三名犯罪嫌疑人年齡因不滿14周歲,能否負刑事責任的關鍵在于該案能否經過最高檢核準追訴,如通過,最高可能判無期徒刑。對此,北京吳少博律師事務所吳少博律師介紹,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這在業內被稱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時期”。2020年12月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將刑事責任年齡從14歲降到12歲,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正是這一次立法調整,讓本案的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了更大的被追訴可能”,吳少博律師說。“就目前媒體報道來看,本案中的三名涉案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年齡已滿12周歲未滿14歲且心理素質極好,膽大、殘忍,心智不亞于成年人。”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張小峰律師認為,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最高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但不等于涉案的三人均會被判處無期徒刑。他表示,本案的三行為人系共同犯罪,具體的量刑還要考慮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如果有參與程度較低或被認定為從犯的,則有被判處有期徒刑乃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能性。除了共同犯罪的問題外,具體在量刑時,還要考慮是否存在積極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諒解的情況以及自首、立功等相關情節,如果存在上述積極的量刑情節,該被告人也有可能被從輕處罰。(2)父母該承擔什么責任互聯網上,關于該事件討論熱度居高不下。有網友稱,應該按同罪刑期重罰其監護人。對此,張小峰律師表示,《刑法》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平等適用刑法、罪刑相適應這三個原則,“罪責自負”沒有寫進去,但在法律實踐中,這已經是不言而喻的法律準則,“古代的株連和連坐制度觀念,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進步,所以同罪刑期的觀點并不可取”。“但是父母監管失職的,應承擔民事上的責任。”律師稱,《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對于被害人家屬來說,他們可以向肇事者及其監護人主張要求賠償醫藥費、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精神撫慰金等損失。(3)學校該承擔什么責任案發后,學校在本案中也應承擔相應責任的討論也是焦點之一。該律師認為,在殺人的具體行為上,學校不承擔刑事責任,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了包括政府、學校、家庭等主體在預防犯罪教育、干預等方面的責任,該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學校及其教職員工違反本法規定,不履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職責,或者虐待、歧視相關未成年人的,由教育行政等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有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教師未盡管理職責,學校有失察的過失,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并對被害人家屬進行賠償。(4)除追責之外,還應有所作為今年3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會上介紹,2023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9.7萬人,其中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約1萬人,盜竊、強奸、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5類犯罪占比近7成。對于實施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懲治、該嚴則嚴,批準逮捕2.7萬人、提起公訴3.9萬人。對于犯罪較輕、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當寬則寬,不批捕3.8萬人,不起訴4萬人。“未成年人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張小峰律師說,“這起未成年人犯罪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家庭教育、學校管理和社會關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時刻提醒監護人、學校、社會除了重視文化教育外,是否為未成年人有效提供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品行教育,這些問題至關重要。”他表示,此次事件案發學校、案發地區的教育部門、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其他工作部門都應該反省在工作中的不足,監察機關也應介入,對失職部門和公職人員進行問責。除此之外,他建議,立法機關應該重視校園霸凌行為有高度地轉化為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除了開展專項行動外,針對校園霸凌問題的相關立法也應當盡快提上日程,還可以借鑒國際上關于校園暴力預防性立法的措施,與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銜接,構建和完善我國的校園霸凌預防法體系。并推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心理輔導,提高未成年人對法律的敬畏感和自我約束能力,這樣才能盡可能杜絕減少悲劇的發生。一、未成年人保護1、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成年人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3、我國還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4、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5、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6、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7、樹立法治意識,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8、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9、保護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線:家庭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二、情緒的管理1、為什么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①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會相互感染。即使沒有語言的交流,一個人的表情、聲調、姿態和動作所表達的情緒,也會影響周圍的人。②情緒的表達不僅與自己的身心健康有關,而且關乎人際交往。2、我們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它們,并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3、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感受 (不同情緒的影響)(1)正面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享受喜悅和快樂,讓我們的青春生活更加美好。(2)負面情緒:適度的負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適應突發事件,但持續地處于負面情緒狀態,則可能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4、合理調節情緒的作用 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③可以幫助同學、家人改善情緒,使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境。5、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放松訓練6、管理憤怒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①與信賴的長者交流。②自我提醒。③運用“我感到憤怒,是因為……”的表達方式。④尋找一種適合自己排解憤怒的活動形式。⑤寫一封信。1.(體現)檢察機關深入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體現了對未成年人實行哪一特殊保護 司法保護。⒉(原因)檢察機關為什么堅持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 (1)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2)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3)未成年人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容易受到侵害。(4)未成年人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5)侵害未成年人的行為性質惡劣,后果嚴重。3.防治校園欺凌、專門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請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分別評析校園欺凌的行為。(1)道德:是道德缺失的表現,漠視了他人的生命;違背了律已寬人,揚善抑惡的處世準則;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價值準則;我們對生命要有一種敬畏的情懷,自覺珍愛他人的生命,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2)法律:是違法行為,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嚴權、財產權等(具體什么權利需要結合材料判定);我們應該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每個人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都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我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不夠,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不力。5.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哪些 (1)施暴者: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思想道德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2)受害者: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維權意識不強等。(3)家庭:家庭保護不力,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沒有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沒有正確履行監護職責等。(4)學校:學校保護不力,片面重視文化教育,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缺乏耐心教育、幫助;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等。(5)國家和社會:社會保護不力,電視、網絡中充斥著暴力文化,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法治宣傳力度不夠等。6.校園欺凌事件有何危害 (1)青少年方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既會危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受害者的人格尊嚴權、財產權等權利,也會讓施暴者因此受到法律的懲罰;(2)家庭、學校方面:會對雙方家庭造成傷害,破壞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3)社會方面:敗壞社會風氣,渲染暴力文化,不利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建設。7.某些未成年學生常欺凌低年級學生,還叫嚷:“老子未成年,打死人都不犯法!”你覺得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是錯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的危害,遠離犯罪。那種認為我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也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8.請從青少年、家庭、學校、國家角度,分別說說如何防治校園欺凌。(1)青少年:①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教育,依法規范自身行為,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②謹慎交友,樂于諍友,不交損友;③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自覺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④明辨是非,拒絕不良誘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⑤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面對校園暴力侵害時,既要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斗爭又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家庭:盡到家庭保護的職責,對未成年人在生活上關心照顧,思想上教育培養,正確履行監護的職責。(3)學校:①盡到學校保護的職責,加強學校保護,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等;②重視學生的品德養成和人格發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車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一、單選題1.2023年開學以來,海南、河北等地陸續曝光多起校園霸凌事件。校園霸凌給受害學生造成極天的心理傷害,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由于霸凌者多為未成年人,很多人感到無奈和悲憤。如果你也遭遇了校園霸凌,你會( )①報告老師,請學校制裁霸凌行為②默默忍受,等待霸凌者轉移目標③報警求助,依法維護自身權益④奮勇反擊,與霸凌者拼個魚死網破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某部關于校園霸凌主題的電影引發人們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和熱議。作為學生的你,如果遭遇校園霸凌,應該( )A.嚴格執法,懲惡揚善 B.積極求助,依法維權C.見義勇為,不惜代價 D.敢于斗爭,伺機報復3.2023年11月13日,某劇在央視一套開播。劇中,倪某寶校園霸凌同學,同學們都不敢站出來反抗,最后,一名警官用自己被霸凌的親身經歷鼓勵同學們勇敢站出來,同學們聽后集體站起來控訴倪某寶,道出事情的真相。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實現人生價值就是同校園霸凌作斗爭B.遇到校園霸凌現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C.生命拒絕冷漠,所有的冷漠都不是正當理由D.打擊校園霸凌現象,完全依靠人民警察4.結合社會關切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迫切需求,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條文從72條增加到132條,進一步加大了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力度。這說明( )A.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保護未成年人唯一的法律B.法律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C.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青少年就高枕無憂了D.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條文要越多越好5.下圖是2023年最高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顯示的未成年人近三年犯罪變化情況。由此可見( )A.任何人的犯罪行為都要受到刑罰處罰B.未成年人年齡小實施犯罪行為不要緊C.不加約束的不良行為容易發展為犯罪D.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任重道遠6.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都存在以下共性問題:家庭教育缺失、監護不力;個別學校重成績、輕規范;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等。為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國頒布了哪些專門法律,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 )A.憲法和民法典B.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義務教育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7.下表是一份”未成年人犯罪與不良行為關系”的抽樣調查結果。對此,下列讀正確的是( )不良行為數量 1種 3種 5種 其他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 20% 26% 45% 9%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是從違法犯罪開始的B.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與犯罪行為沒有原則界限C.未成年人違反紀律不要緊,千萬不要違反法律D.未成年人應防患于未然,自覺杜絕不良行為8.據統計,未成年違法犯罪中,沒有預謀的,只是一時沖動的違法犯罪占82.7%。這則材料青春期的情緒有什么特點( )A.情緒具有表現性B.青少年情緒反應強烈,易波動C.我們需要調節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D.情緒具有細膩性和閉鎖性9.下列舉與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對應正確的有( )A.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政府保護B.學校周邊不得設置煙、酒、彩票銷售網點——家庭保護C.國家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社會保護D.校團委組織開展各項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集體活動——學校保護10.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向2023年全國兩會提交建議,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確保心理健康課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張大冬代表提出這一議案的理由是( )A.人民代表依法行使決定權B.學校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C.社會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D.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11.漫畫告訴我們( )A.要不計后果地對抗校園欺凌B.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C.法律只對未成年人有約束力D.防治校園欺凌只能依靠人民警察二、材料分析題12.【關愛成長善用法律】近幾年,校園凌霸事件時有發生,令人痛心。如何進一步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不僅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針對屢禁不止的校園霸凌,有家長說:“《保護法》不應該成為袒護違法犯罪的靠山。”(1)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結合上述材料和右圖漫畫回答,如果你遭遇校園暴力,你應該如何做?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江蘇小伙陸鴻,他因幼時的一場高燒留下了嚴重后遺癥。從小到大,從學習到工作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當他職高畢業后,四處找工作,因殘疾屢屢碰壁,經歷了無數次摸爬滾打,陸鴻從賣開水、修自行車起步,到開照相館,逐步發展到攝影、相冊加工、紙質影集生產。一共才30多位員工的加工廠吸納了21位殘疾人就業,陸鴻為21個殘疾人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材料二:為預防校園欺凌,護航青春成長,某地邀請相關部門入校開展校園霸凌防治講座。派出所民警結合真實案例,讓同學們直觀地認識到了校園欺凌的危害以及將承擔的嚴重后果,告誡同學們“勿以惡小而為之”,每個學生在學校不但要學好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做一個知法守法的新時代好少年。(1)請根據材料一中陸鴻的故事和所學知識,談談要為自己和他人撐起了一片藍天,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良好心理品質?并說明理由。(2)請運用“行己有恥”的有關知識,談談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3)根據兩則材料,結合實際談談我們還可以怎樣助力青春成長?14.2022年3月28日是第27個全國中小學安全教育日,某校九(1)班圍繞其主題“共防共治學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諧校園”制作了一期簡報。【聚焦案件】初中生丁某因言語不和與同學張某發生爭執,課間,丁某多次辱罵張某。放學后,丁某糾集同學毆打張某,最終致其重傷。經法院審理,丁某等霸凌者均被判處有期徒刑。【探究原因】社會對校園暴力問題高度關注,然而社會往往只關注校園暴力頻發的現象和身處暴力陰影的孩子,卻很少注意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和復雜化。【知法導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向校園欺凌說“不”,加強自我防范,爭做文明守法的學生。(1)丁某的行為侵害了張某的哪些權利?丁某的行為屬于哪種類別的違法行為?結合材料,寫出丁某違法行為的判斷依據。(2)請你根據上圖的數據,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3)請運用所學知識,從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作出以下承諾:道德: 法律: 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預防校園欺凌,我們正在行動”信息一 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積極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信息二 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構建平安校園,H市一中一方面開展了.“反校園欺凌”的法制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加強了校園日常的巡查和管理材料二:某校進行了校園欺凌情況調查。調查發現,近72%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或同學遭遇過校園欺凌事件。下圖是“當你面對校園欺凌時,你會怎么辦?”的調查結果。(1)根據材料一的信息一、二分別體現了對未成年學生的哪一特殊保護?(2)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開展防治校園欺凌行動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B 2.B 3.C 4.B 5.D 6.C 7.D 8.B9.D 10.D 11.B12.(1)①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責任。②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和司法保護,共同構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形成全社會。關心、保護未成年人的有效機制和良好風尚。③同時,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我國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認為,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是最常見的一種校園暴力。(2)①我們要學會依法辦事,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②在面對違法犯罪時,青少年要有勇有謀,善于斗爭,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與其斗爭。③面對校園暴力,我們應該求助老師、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忍氣吞聲,更不能私下報復。13.(1)①自信或自強。②答案一:自信:自信讓我們充滿激情,能懷著堅定的信心和希望,開始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能夠展現優勢與才華,激發潛能與活力,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創造可能。答案二:自強:可以讓我們更自信,讓青春奮進的步伐永不停息。(2)“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有羞恥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能真誠面對自我,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3)①要懷著堅定的信心和希望,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創造可能。②相信自己,勇敢嘗試,不斷進步。③保持激蕩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熱情,自強的青春態度,給我們插上飛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長。14.(1)生命健康權;刑事違法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應受刑罰處罰。(2)①沉迷網絡影響身心健康;②不良行為的影響;③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關愛;④自我控制能力較差;⑤法律意識淡薄等。(3)與同學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以禮待人。;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自覺守法;預防犯罪,杜絕不良行為。15.(1)信息一:政府保護;信息二:學校保護。(2)調查中發現有近72%的受訪學生自己或同學遭遇過校園欺凌事件,面對校園欺凌時,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懂得采用合理的方式保護自己。說明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所以需要給予特殊的保護。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時政專家】2024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二:預防校園霸凌 保護未成年人(學生版) .docx 【時政專家】2024中考時政熱點專題十二:預防校園霸凌 保護未成年人(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