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學習目標】1.通過地圖和圖表、文字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勢,對宋代國家政策形成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有所了解。(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通過閱讀兩宋時期的相關史料,理解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了解人們對于宋朝各種問題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鍛煉辯證思維和歷史考據的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借助各種圖文資料,梳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和影響,并嘗試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通過對范仲淹、王安石和岳飛等仁人志士事跡的了解,體悟他們憂國憂民、不懼困難、舍身報國的精神,涵養家國情懷。(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宋代的社會問題、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難點:對于宋代歷史現象多元化評價的理解,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問題導學】北宋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概括其特點、影響。北宋時期邊疆危機的原因及表現。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影響。南宋的建立時間、都城。5、紹興和議時間、內容。【知識構建】【史料研讀】(2022·山東學業水平·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漢景帝時,晁錯上《削藩策》,主張削奪王國封地。——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北宋初年,宋太祖問計宰相趙普:“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趙普答曰:“唐季以來,戰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摘編自司馬光《涑水紀聞》(1)賈誼和晁錯上書要解決的共同問題是什么?指出導致問題的制度根源。(2)根據材料二,說明宋太祖“問計趙普”的背景。(3)宋太祖采納了趙普的建議后,采取了哪些措施?【隨堂練習】1.(2023春·內蒙古興安盟·高二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校考期中)宋代設路級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安撫司。時人評價說:“婚田稅賦則隸之轉運,獄訟經總則隸之提刑,常平茶鹽則隸之提舉,兵將盜賊則隸之安撫。是以事權歸一而州縣知所適從,民聽不貳而詞訟得以早決。”由此可知,宋代統治者旨在A.分割相權,加強君權 B.分權制衡,提高效率C.事權歸一,消除割據 D.強干弱枝,守內虛外2.(2023春·山東濟寧·高二鄒城市第二中學校考期中)北宋時期,官吏大多由中央政府按才學標準和官職資歷加以任命,中央的中高級官員大都具有長期的地方工作經驗,他們依資序自州縣幕職官至知縣、通判、知州逐級升進。該現象A.表明官員任用形式日益僵化 B.是“重文輕武”政策的產物C.體現了官僚體制的自我完善 D.導致了宋代官僚隊伍的膨脹3.(2023春·海南儋州·高一校考期中)明朝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中寫道:“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作者主要闡述了A.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般性規律 B.宋代的社會大變革對后世的深遠影響C.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D.中國古代社會變遷呈現循環往復特點4.(2023春·江蘇泰州·高二泰州中學校考期中)宋太祖將兵書列為禁書,不許校勘,不許刊行。到仁宗時,朝廷準許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編校,后來又校理前代《孫子》等7部兵書,將其定為軍事學校和考選武舉的基本教材。這反映出宋代時期( )A.邊防壓力逐漸增大 B.學術氛圍不斷寬松C.官僚隊伍日益膨脹 D.科舉選拔功能轉變5.(2023春·江蘇南通·高二海門中學校考期中)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舉的解額,更多舉人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慶歷元年,陜西邊界受到西夏的攻擊,宋仁宗在西北地區的進士錄取比例調整為“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 )A.選官制度強調公平競爭 B.科舉人才選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C.科舉解額協調南北平衡 D.邊疆形勢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改革6.(2023春·西藏林芝·高一校考期中)“湖湘學派”創始人胡安國(1074—1138),評述秦滅梁之事曰:“按《春秋》滅梁者,秦也。圣人不書‘秦滅’,而書‘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鄰而溝公宮,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眾不以擊敵,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戰士,而以賂敵國。堂堂大宋,萬里幅員,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國意在( )A.痛斥秦滅梁的行徑 B.糾正歷史記載錯誤C.喚起強國御敵意識 D.鞏固理學主導地位7.(2023春·吉林長春·高二長春市第十七中學校考期中)宋神宗熙寧八年,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并把《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這一變革主要是為了( )A.防止科舉考試作弊 B.選拔變法革新人才C.豐富科舉考試內容 D.重建儒家經學體系8.(2023春·云南紅河·高二校考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次年,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特意表彰“蕭規曹隨”的典故,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9.(2023春·廣東河源·高一龍川縣第一中學校考期中)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宰相秦檜權勢熏天,參知政事李光與秦檜“議事不合,于帝(宋高宗)前紛爭,且言檜之短”。這表明,當時( )A.相權有所制約 B.文官地位得以提高C.皇權遭到削弱 D.官員監察制度嚴密10.(2023春·湖南·高一校聯考期中)據學者研究,圖1、圖2分別為比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結構圖。據此推斷,南宋政治地理結構的變化( )A.簡化了地方行政層級 B.改變北攻南守的形勢C.有效防范了武將專權 D.有利于維系偏安政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