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學習目標】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1.能通過學習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了解歷史發展的全面性(唯物史觀)。2.能通過學習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歐洲殖民者侵占澳門和臺灣等史實,將明朝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時空觀念、家國情懷)。3.能通過分析史料,總結、歸納史料,從而得到對歷史現象的正確認識,對鄭和下西洋等歷史史實作出客觀評價(歷史解釋、史料實證)。4.通過對課堂小結升華,使學生認識到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振興(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問題導學】明朝的建立時間、人物、都城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政治措施明朝對外關系的主要表現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明朝時期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表現清朝的崛起過程。【概念闡釋】明代內閣制: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后權力逐漸增大,后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君主專制的加強的產物,皇權政治的派生物。【知識構建】【史料研讀】(2022.1·云南學業水平·31)(4分)文明相互交融、和諧共存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和前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命七下西洋。他先后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了文化,強化了交流。但因遵循“四夷朝貢到京,有物則償,有貢則賞”的原則,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來維護重禮儀而輕利益的朝貢貿易體系為主要目的,費錢糧無數,僅維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噓不已。——改編自謝博等《鄭和下西洋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啟示》根據材料,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結果。(4分)【當堂檢測】1.(2023春·河南焦作·高二統考期中)有學者說,明朝“閣權只有通過皇權的批準或與皇權相結合才會具有政治功能”,皇帝甚至可以通過“中旨”“內批”,不經過內閣直接向外廷發號施令,使票擬之權落空。這表明,明代內閣( )A.發揮了輔佐作用 B.明顯依附于皇權C.不屬于行政機構 D.辦事具有程式化2.(2023春·廣東佛山·高二統考期中)明代是白鹿洞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其發展呈現出書院與學術互動進一步深化、書院官學化傾向日益明顯、書院與科舉深度融合的特點。這反映了( )A.書院教化功能逐漸削弱 B.政府高度重視民間教育C.科舉考試制度日益僵化 D.集權政治的進一步加強3.(2023春·江蘇宿遷·高二統考期中)16世紀,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賄賂香山縣地方官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稍晚東來的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南部和北部。這反映出( )A.明朝海防出現新問題 B.政府主權意識的淡薄C.中外經濟聯系的加強 D.沿海商品經濟的發達4.(2023春·安徽合肥·高二統考期中)如表說明明代( )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 來華日本貢船使團成員44人,其中商人35人。嘉靖十八年(1539年) 日本第十次遣明使總人數達幾百人,其中商人為主體。嘉靖十九年(1540年) 日本來華貢船三艘,除水手和為航船服務人員外,使團成員80人中商人占60人A.中日貿易受政治環境影響大 B.日本對華朝貢貿易以經濟目的為主C.政府對外政策由開放到封閉 D.中日建立友好關系經歷了較長時間5.(2023春·河北石家莊·高一河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考期中)下圖所示是1636~1644年中國商品輸入日本的相關數據。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A.中國是絲銀貿易受損的一方 B.德川幕府取消了鎖國政策C.政局變化影響中國外貿發展 D.西方殖民者主導絲銀貿易6.(2023春·河南駐馬店·高二河南省駐馬店高級中學校考期中)《明史·土司傳》記載說,土司“必假我爵祿,寵之以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調遣繁多,則“急而生變,恃功怙過,侵擾益深”。這( )A.為邊疆動亂埋下了隱患 B.體現了明朝階級矛盾尖銳C.說明土司由明政府冊封 D.有利于強化對邊疆的治理7.(2023春·云南保山·高二統考期中)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為了鞏固云南,明朝開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軍事衛所,從而把云南徹底納入到版圖中;在西藏,則大力扶持藏傳佛教,穩定當地藏族部眾,積極利用這一地區忠于明朝的“土達”,讓其擁兵管束。明朝此舉旨在( )A.保障對外交往路線暢通 B.促進農耕游牧文明融合C.多措并舉加強邊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區宗教事務8.(2023春·山東濟南·高二山東省濟南市萊蕪第一中學校考期中)成祖永樂十年(1412年),“敕邊將治濠垣,自長安嶺(今宣化東北約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馬林(今河北萬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塹,以固防御”。明萬歷《宣府鎮志》記載:“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關于明長城,說法正確的是( )A.為防范突厥騎兵襲擾中原而建 B.苜蓿葡萄通過互市開始傳入中原C.發揮軍事防御與商旅通道功能 D.其線路與草原絲綢之路基本一致9.(2023·廣東學考真題·35)內閣制度確立后,內閣逐漸獲得票擬權,以致“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由此可知,當時( )A.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B.六部執行效率不斷降低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 D.中樞決策程序發生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