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學習目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點難點】1.概括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理解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2.識記洋務運動的內容,理解認識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3.列舉1894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概念闡釋】關鍵圖表——太平天國運動的兩大綱領【史料研讀】材料 為了解決鐵廠的原料、燃料,大冶鐵礦和馬鞍山及萍鄉煤礦等一批近代工礦企業隨之出現了;為了廣開煤源,他一再鼓勵鄂、湘、川諸省“各該州、縣煤戶鄉民早籌資本,踴躍開采煤礦”;為了解決鐵廠科技人才,他興辦各類學校,大量向外選派留學生;為了解決漢陽鐵廠的產品銷路問題,他又奏請清政府將正在籌建中的蘆漢、粵漢與川漢鐵路所需的材料“悉歸漢廠自造”。——趙葆惠《張之洞與漢陽鐵廠》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論述漢陽鐵廠的創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隨堂檢測】1.某學者列舉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幾個關鍵因素,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項目 關鍵因素政治 官吏的貪污和人民群眾的憤恨組織 會黨的流行和復明思想的普遍宗教 西洋宗教自由平等思想的輸入文教 科舉考試的積弊和文士的不滿A.未超出傳統農民起義的范疇 B.根源于社會矛盾的激化C.凸顯了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銳 D.借鑒了西方的革命理論2.洋務運動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動推動的變革,而是由一些漢族地方大員自發并各自展開的“自強”“求富”運動,只是少數比較開明官員的實踐,沒有發展成為整個社會的士大夫的集體自覺行為。材料意在說明洋務運動A.缺乏頂層制度設計 B.管理模式相對落后 C.遭到士人集體反對 D.依賴外國科學技術3.“《南京條約》并未結束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發戰爭就不奇怪了……中國遭受的第三次失敗是最為恥辱的,因為這次是敗在鄰近小國的手下……兩支軍隊發生沖突,8月,雙方正式宣戰,中國軍隊又輕易被擊潰。”其中“第三次失敗”使得中國A.喪失了領事裁判權、居住及租地權等特權 B.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通商口岸“巡查貿易”C.簽訂《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等商埠 D.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4.下表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概況。表中現象國別 “勢力范圍” 割占或租借地德國 山東 強租膠州灣俄國 長城以北和新疆 強租旅順、大連法國 廣東、廣西和云南 強租廣州灣英國 長江流域 強租“新界”、威海衛日本 福建 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A.出現于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 B.使中國有淪為殖民地的危險C.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所引發 D.使中國開始喪失領土主權5.1864年法國畫刊“LeMondeIllustre”刊載的銅版畫“天王洪秀全與隨從在南京城”,是西方人描繪太平天國領袖及其隨扈最為清晰完整的圖畫。據圖判斷,太平天國運動A.克服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B.以推翻清朝統治為主要目的C.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D.吸收了西方最先進的技術6.1860年,曾國藩上奏清廷表示“吾方以全力與粵匪相持,不宜再樹大敵”,主張“俟該夷(英法)就撫”。1870年,曾國藩奏曰:“道光庚子以后辦理夷務,失在朝和夕戰……遂至外患漸深……惟賴守定和議,絕無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無事。”據此可知曾國藩A.未能認清西方列強的侵略意圖 B.對外妥協的傾向有所轉變C.企圖借助列強的力量發展洋務 D.固守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7.1874年9月,輪船招商局在《申報》發布公告:“今屆一年結總之期,除將辦理情形及總賬刊刻分送外,務請在股諸公于八月初一日午刻至本總局看賬議事,憑折取利。倘遠在他省,即請就近赴各分局看賬,憑折支利。特此布聞。”據此可知,輪船招商局A.采用近代企業經營模式B.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地C.初步達成“自強”目標D已具官僚資本主義雛形8.梁啟超說道:“馬江(中法戰爭)敗后,識者漸知西法之不能盡拒,談洋務者亦不以為深恥,然大臣未解,惡者尚多。議開鐵路,猶多方擯斥。蓋制造局(江南制造總局)譯出之書,三十余年,而銷售僅一萬三千本。”這一現象說明A.西方資本輸出遭到了國人抵制 B.洋務興衰取決于官僚集團態度C.洋務運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D.外國書籍不符合中國現實需要9.1865年開始,阿古柏率軍侵占新疆部分地區,左宗棠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督辦新疆軍務,確定“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此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據是A.阿古柏侵略路線 B.清政府的命令C.英俄兩國的干預 D.新疆北可控南地形10.《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對日賠款2億兩白銀。條約簽訂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貸款,并激烈爭奪中國鐵路的投資權,還在5年之間投資新建了800多家工礦企業。這說明A.列強通過多種方式緩解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B.中國已經徹底地淪為列強的殖民地C.資本輸出漸成為列強攫取利益的方式 D.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11.“被辟為商埠后,一向以內斂、安逸、守家、平和,聽聽評彈,哼哼昆曲為城市風格的蘇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蘇州的平靜被打破了。”打破“蘇州平靜”的不平等條約A.宣告了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破產 B.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C.簽訂后中外反動勢力開始了公開勾結 D.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工具12.1900年6月19日,德國《前進報》在一篇社論中提到,中國人民運動(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由幾年以前宣布的對中國的“鐵拳”政策引起的,這里的“鐵拳”政策A.是清政府甲午戰敗刺激的結果 B.反映了列強滅亡中國的企圖C.標志著列強對華開始資本輸出 D.使德國強占了中國東北地區13.一部記錄近代威海(衛)半殖民地歷史的紀實文學中有如下表述(見下表)。這段歷史細節描述生動反映了當時A.洋務運動發展到后期階段B.辛亥革命在山東受到阻礙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知識構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