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教學課件湘科版五年級下冊晝夜的交替目錄新課導入新課教學課堂小結典型習題課外延伸01020304051.新課導入想一想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晝夜交替定作息,春去秋來雁遷徙(xǐ),天天年年總如此,地球運動有規律。太陽東升西落,地球上晝夜交替。這些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2.新課教學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說”。地心說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靜止不動,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晝夜交替是由于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形成的。后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轉運動。于是對晝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說法: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關于晝夜的形成,你們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道理。太陽東升西落,說明……地球自轉也可以看到……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辯論!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我們能用模擬實驗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點嗎?模擬晝夜的形成設計實驗模擬晝夜的形成,探究晝夜形成的原因。任務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要能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我們怎樣進行模擬實驗呢?討論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模擬地球自轉實驗方法模擬太陽轉動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模擬出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當眾在大廳的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面是一個重28千克的大擺錘(chuí)。擺動實驗進行幾小時后,它的軌跡偏離了原來的位置。傅科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傅科的實驗裝置叫作“傅科擺”,今天在很多天文館和科技館里也能看到它。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讀這則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結論?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黑夜。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想一想,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呢?怎樣判斷是黎明還是黃昏?研究一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A處和B處,誰是黎明?誰是黃昏?晨昏線的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根據實際,晨昏線是自東向西移動的,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怎樣判斷地球自轉一周?研究二材料: 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實驗方法:在黎明到來的晨昏線上,用橡皮泥固定一個點,豎直插上一根牙簽,讓牙簽迎來初升的太陽。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地球自轉再回到此點,為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判斷兩個地方是早晨還是傍晚?如圖,中國現在是白晝,請判斷:現在是早晨還是傍晚?早晨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如圖,北美洲現在是白晝,請判斷:現在是早晨還是傍晚?傍晚3.典型習題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選擇題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正確的解釋是( )。A. 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B. 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C. 地球自轉D. 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自轉D4.課堂小結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模擬了晝夜的形成,探究了晝夜是怎樣交替的。我們學習到了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自轉的周期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5.課外延伸新課導入新課教學典型習題課外延伸課堂小結課外延伸地球自轉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說”,向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地心說”進行了公開挑戰,以后許多科學家和學者為這一學說進行了英勇斗爭。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他們都不可能做直觀的、公開的實驗,說明地球在自轉。一直到后來,法國學者傅科在巴黎第一次用實驗的方法驗證了地球的自轉。對于天文學發展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