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診斷性測試道德與法治 歷史試題(本卷共8頁,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用黑色簽字表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考試結束后,只上交答題卡。第一部分道德與法治一、選擇題(共14題,每題2分,共28分。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毛澤東是一位博覽群書、酷愛學習的革命家,他看問題能登高望遠,眼界究廣,處理問題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淵博的學問和豐富的知識。正如他所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對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A.學習,能夠提升我們的能力和智慧B.學習,讓我們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C.學習,讓面前的世界變得更加精彩D.學習,讓我們變得更加獨立和自由2.上網、報班、玩伴少、學習壓力大…“00后”“10后”的孩子,是現出與“70后”“80后”不一樣的新的“成長的煩惱”。與此同時,不少家長則抱怨如今的孩子“不好管”“不懂感恩”“不理解父母”等。針對上述情形,孩子和家長之間應A.在日常生活中,各做各的事B.各執己見,互不相讓C.順其自然,各行其是D.換位思考,平等交流3.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掌握有效的逃生、急救知識和技巧,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下列做法中正確的是A.在雷雨天氣時,站在大樹下躲雨B.發現有人觸電時,迅速跑過去將其拉開C.當火災發生時,馬上跳樓逃離火場D.遇到大雨洪災時,遠離水庫河流等地點4.有人說:“這是一個拼顏值的時代。”曾有記者采訪某個男生時問道:“你的青春是什么樣的?”他低著頭答道:“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沒有青春。”你認為這個男生的觀點A,是正確的,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美好的外表才能有美好的青春B.是正確的,因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以貌取人C。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時,還應該充分體現出青春的內在美D,是錯誤的,因為外在美是天生自然的,無法改變5.2023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語”,情緒價值在列。試卷第1頁,共8頁“情緒價位”是對人際關系的描述,指的是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一個人給他人帶來舒服、愉悅和穩定的情緒越多,他的情緒價值就越高:反之,他的情緒價值則越低。以下情形能體現出情緒價值高的是A,同桌因為考差了悶悶不樂,芳芳在一旁開心地與同學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B.曉湖耐心地安慰在比賽中失利的朋友C,小峰的文具被同學碰掉到地上,他暴跳如雷D.芳芳在家與父母發生了爭吵,遷怒到同學身上6.為了實現“做中學”,我市某中學九年級(3)班同學們收集了以下一組漫茵圖片,你認為適用于以下哪,個主題的學習?老托你上大三A.公民住宅不受侵犯B.人身自由不受侵犯C.經濟權利受法律保護D.人格尊嚴不受役犯7.2023年4月15日,是第八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聯合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發起“國家安全共同守護危害行為我來舉報”2023年湖北省“4·15國家安全教有日”線上有獎競答活動.國家安全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①依法行使維護國家安全的權利②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推護因家安全③嚴懲破壞國家安全的人④為用家機關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為維護國家安全建言獻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8.2023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秘書長集體進行憲法宜誓。這是基于①我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②憲法宜誓是國務院的職權③我國因家機關工作人員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④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9.2024年全困兩會召開之前,某校八年級(2)班準備模擬區人民代老大會召開的場景,在布置會場時需要張貼有關標語。以下四條標語中最適合用于該會場的是A,標語1:平等團結互助和諧B.標語2: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C。標語3: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D。標語4: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10.以下是某校十月份給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十月份的閱讀主題應該是拉蔣書目推薦理由《論語》偏家倫理道德思想的代表作。讀者可透過經典,感受古圣先贊的道德智慧。《與妻書》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的訣別信,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情和對祖國深沉的愛。《需鋒日記》共產主義戰士需鋒的日記,平凡的文字難艷青春的激濟和助人為樂的精神。A.弘揚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B.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繁菜(.傳承中華美德,提升道德品格和人生境界D.踐行扶危濟困,塑造良好的個人道德形象試卷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