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課標要求】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學習目標】通過填補時間軸,了解本課時空定位方面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回答有關問題,培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通過閱讀教材回答本課重點知識相關問題,學習重要必備知識,鍛煉信息獲取和加工的能力,培育歷史解釋核心素養。通過閱讀材料,聯系所學,回答有關世界遺產面臨的威脅和保護方式的問題,鍛煉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培育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4、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對于社會、國家、全人類都有巨大意義,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力量,青年學生也應該通過擔任志愿者等形式用自己的方式為保護歷史文化遺跡貢獻力量,培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重點難點】重難點: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世界遺產公約》、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時空定位】【基礎知識梳理】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重收藏。(1)歐洲各國皇室等盛行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2)中國歷代帝王等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發展出專門的 ,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2.近現代:重立法。西方 1834年,希臘制定了保護古跡的法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 為第一要義中國 1906年,清政府頒布《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 文物保護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中國歷史上 全國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過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建立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二、《世界遺產公約》1.《世界遺產公約》(1)通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2)內容: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 援助來參與保護。將部分遺產列入名錄,加以重點保護。確定了 遺產、 遺產、 重遺產三種類型。2.非物質文化遺產(1)歷程: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 ”的概念。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作用: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3.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1)表現。①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②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④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結果: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三、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1.世界(1)古代文明的遺跡:具有代表性的有 、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 等。(2)近代的文化遺產: 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之城。2.中國(1)世界文化遺產:包括 、 、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表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又意味著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任重道遠。【深化拓展】1.歷史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①人文性: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并且融入生活。②傳承性: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由人代代相傳。③獨特性:來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個人,或來自特定的區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④歷時性:隨時代的前進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同時又有相對不變的穩定性。⑤共時性:是歷史的、傳統的,但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時代共存。⑥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整體性的活態保護。(2)價值①歷史價值:可以對正史(文字)起拾遺補闕以及更正歷史的作用,幫助人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②精神價值:與生活緊密結合,是民族精神的載體。③審美價值:是歷代藝人心血的結晶,是傳統藝術的寶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④科技價值:是歷代人們傳統知識和實踐的積累,具有科學或潛科學的價值。習題鞏固1.(2023山東聊城期中)1984年6月17日午夜時分,布達拉宮頂層的強巴佛殿因電線短路起火,殿內大量文物和佛經付之一炬,殿堂燒毀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產的極易遭蛀蝕的藏青楊作為木料,一些殿堂內甚至有超過10%的柱子處于重度腐蝕狀態;在地震活動頻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復的擾動已經在宮殿的石墻上到處留下了痕跡。這反映了( )A.自然災害成為文化遺產的主要殺手B.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C.文化遺產保護應遵循修舊如舊原則D.現代設施利于文化遺產保護2.(2022河南洛陽月考)北宋時劉敞著《先秦古器記》,鑒別考訂了其收藏的古器物,是傳統金石學的發軔之作。歐陽修在其基礎上寫成《集古錄》。此后,研究金石古器較有名的著作有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趙明誠的《金石錄》。上述現象說明北宋時期( )A.已出現研究古器物的專門學問B.理學禁錮了士人思想C.印刷術催生圖書出版熱潮D.士大夫求利風氣盛行3.1964年通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該憲章明確了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強調修復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技術,必須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不能有絲毫臆測。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護應注意( )A.制定保護古跡的法律B.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C.建立專業化文物保護體系D.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4.(2021山東濱州期中)清政府于1906年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09年擬定《保存古物推廣辦法章程》,提出針對古跡的六條調查事項,以及五條保存事項。1930年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是 ( )A.建立了中國專業化文物保護體系B.遏制了文物的破壞行為C.政府對文物保護開始走向立法D.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現規范5.(2022浙江杭州西湖中學期中)1982年中國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其后歷經多次修改。國家頒布這部法律的目的是( )A.強調對文物古跡保護的真實性B.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C.頒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度D.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6.(2023北京昌平期末)依據下表可以說明,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國致力于( )通過年份 文件名稱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2006年 《長城保護條例》201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22年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A.探索民主管理機制 B.完善相關法治建設C.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D.加強與各國的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