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17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聯系太平天國提出的一系列社會政治主張,理解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無法完成歷史提出的新任務,重點考查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2、創設學術情境和綜合情境,結合晚清前期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考查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特點和影響,突出考查唯物史觀、歷史理解。3、聯系晚清前期對國家出路的探索,認識清朝政府試圖解決國弱民窮的主要舉措,著重考查史料實證、歷史理解。4、創設學習情境和簡單情境,結合晚清前期中國知識界應對西方文化沖擊的主要史事,考查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特點及作用,突出考查時空觀念、歷史理解。5、聯系晚清時期社會生活領域的變化,創設學術情境和綜合情境,認識社會生活領域變化的表現及特點,著重考查史料實證、歷史理解。一、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一)太平天國運動1、天國興衰準備: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并與同鄉馮云山到廣西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興起: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發展:1853年,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鼎盛:定都后,太平軍經北伐、西征,軍事上達到鼎盛開始衰落: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挽救危局: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曾國藩統率的湘軍最后失敗: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2、文件綱領(1)《天朝田畝制度》主張:“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意義: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2)《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3)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3、失敗的必然性: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4、歷史影響: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二)洋務運動背景: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口號:“自強”“求富”,目的是挽救國家的頹勢代表: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活動: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創辦學校和新式海軍評價: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但未能達到目的二、列強侵略的加劇(一)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邊疆危機1864年: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新疆內亂之際入侵新疆1864年: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左宗棠發兵新疆平亂1878年: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度過危機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2、中法戰爭背景:1883年,法國控制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中國過程:1883年年底爆發,1884年8月,偷襲馬尾軍港,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的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中法停戰結果:1885年6月,中法簽訂《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3、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①日本對中國的臺灣及藩屬國朝鮮、琉球等覬覦已久。②朝鮮請求清政府出兵鎮壓農民起義。③日本乘機出兵朝鮮。(2)過程1894年8月,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同月,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日本艦隊。1894年9月,黃海海戰及戰后李鴻章發出“避戰保船”命令。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4)影響: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5)臺灣人民抗日斗爭:1895年5~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一起,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二)瓜分中國的狂潮1、拉開序幕——“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萬兩白銀“贖遼費”。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2、主要方式(1)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2)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一、《天朝田畝制度》、《資真新篇》的特點1、《天朝田畝制度的》特點:革命性: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極大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空想性:絕對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未能真正實施(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圣庫制度,也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落后性:固守小農經濟(將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水平上,實際上未超越封建經濟的范疇)2、《資政新篇》的特點先進性: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愿望,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局限性:沒有反映農民階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缺乏付諸實踐的社會基礎和條件二、《馬關條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加重了清政府和在人民的負擔;清政府大舉舉借外債,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賠款】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設廠】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更多領土的喪失、更多主權的損害,列強瓜分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各階層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展開救亡圖存的運動【清政府、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資產階級實業派、農民階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時局圖與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四、農民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1、進步性:農民階級由于受到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反抗壓迫、剝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客觀上起到阻止中國殖民地化的歷史作用2、從階級的局限性上看【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目光短淺,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政治上看: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思想上看:農民階級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多是用迷信思想宣傳和組織群眾組織上看:農民階級具有自私型和分散性,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3、從時代背景來看【時代局限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的力量過于強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晚且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未成熟到領導農民革命的程度,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必然失敗1.(2023年海南卷)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辦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該局( )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 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 D.享有壟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未曾處于劣勢”可知輪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一系列優惠條件,使其在與外資企業競爭的過程中不至處于劣勢地位,A項正確;“未曾處于劣勢”“年年盈利”說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當時促進了輪船招商局的良性發展,排除B項;清政府給與輪船招商局的資金支持確實主要用于企業經營,也更加有利于洋務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排除C項;輪船招商局所享有的優惠條件只有洋務企業才能享有,無法帶動同行業其他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年湖北卷)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太平天國方面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答案】C【詳解】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前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其平分產品和土地的主張,滿足了農民階級的需要,太平天國方面對洪秀全做出了較高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對準的矛頭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撲滅以后,清朝政府對洪秀全的形象進行了大肆的詆毀;而民國前后的革命黨人由于歷史需要,稱他為“英雄”、“豪杰”,革命派認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里救出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顯然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一次自發革命運動,是一個革命的摸索。雖然失敗了,卻為后來的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個時期人們對洪秀全的評價基本是大義凜然的。故對人物的評價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C項正確;不同史料對人物記載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場的差異,排除A項;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場的差異,對其做出了不同的評價,排除B項;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場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年全國乙卷)19世紀70年代之前,倫敦市場上中國茶葉價格的日常波動很難影響到中國國內的茶葉出口價格。隨著中英間電訊聯系的建立,中國茶葉的出口價格隨著倫敦市場的標價而變動,銷售數量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動而波動,這( )A.導致中國茶葉出口衰落 B.改變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入超狀況C.促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 D.削弱了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地位【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由于中國產茶,中國出口的茶葉價格高低影響倫敦市場茶葉價格高低,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電訊聯系的建立,中國茶葉的價格和銷量深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印度和日本茶葉進入市場,使中國茶葉面對的競爭對手增多,客觀上削弱了中國茶葉的國際市場地位,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國茶葉出口的價格和銷售數量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表明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中國茶葉出口的數值在材料中無法得知,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中國茶葉出口的銷量“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動而波動”,但沒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數量,也沒有涉及中國進口商品的總數量,不能反映中國對外貿易入超狀況是否改變,且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前后,中國對外貿易入超狀況并非改變,排除B項;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形成世界范圍內的有機整體,此時期不是促成世界經濟一體化,排除C項。故選D項。1.淮軍將領宋慶統率諸軍時,只有身邊的“毅軍”各營聽從調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時。其他軍之征調者相與徘徊,觀望不肯出關(山海關)。即關外從征之師,又或瞻徇依違,敗不相救”。與材料相關的戰爭所造成的影響是( )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導致宗藩關系進一步解體C.引發晚清權力結構變化 D.清廷成為列強的提線木偶2.1867—1894年,中國棉布進口由1200萬海關兩上升到3100萬海關兩,增加不到2倍;而同期洋紗進口則由146萬海關兩上升到2140萬海關兩,增加了13倍以上。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當時( )A.洋布完全占據中國市場 B.棉紡織業實現了工業化生產C.中國自然經濟日益解體 D.政府大力扶持棉紡織業發展3.1865年清政府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最初計劃以造船為主,因鎮壓人民需要,改造槍炮,造船成果極為有限。甲午戰后因經費緊張,無力造船,船塢長期荒廢,1905年將造船部單獨劃出,招商經營。由此可知,江南制造總局( )A.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解體 B.體現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C.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設立 D.折射出近代化過程舉步維艱4.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其中規定:允許德國修筑由膠州灣經濰縣、益都(今青州)、博山、鄒平等地達濟南及由膠州灣經沂州(今臨沂)、萊蕪至濟南等兩條鐵路;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需用外國人員、資金、器材時,德商有優先承辦權。該條約的簽訂( )A.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勢力范圍 B.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延續C.打破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D.推動了山東民族工業的發展5.下面為某學者統計的1871~1909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官翻譯書籍的統計情況。這反映出該時期( )A.國人救亡圖存意識不斷增強 B.清政府開始著手效仿西方政治制度C.人們開始主動學習西學科技 D.變法圖存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6.下表為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的言論。李鴻章 “德國陸軍槍炮操法最為擅長”許景澄 “泰西陸軍之精推德意志國為最”張之洞 “陸軍以德國為第一”,商托許景澄代聘德國將弁35人來華編練自強軍這表明( )A.洋務派關注世界形勢 B.德國成為主要學習對象C.軍事是洋務運動核心 D.洋務運動指導思想轉變7.“官督商辦”是晚清洋務民用企業的典型形態,起先主要表現為“商為承辦”,1883年上海爆發金融風潮,遂轉為“官為督辦”,企業形象亦趨不佳,官、商合作遭遇嚴重挫折。由此可見當時(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 B.西方列強有意打壓中國民族工業C.官督商辦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D.傳統體制制約著企業的自主運營8.1855年以后,天京“圣庫制度”逐漸廢弛,太平天國對獨立的手工業者采取了聽任自由經營的方針,允許私人自由貿易。1860年太平軍占領蘇州后,李秀成下令:“各門外百姓無本為業,亦計(借)給其資,發去銅錢十余萬串。”以上措施反映太平天國( )A.喪失了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控制 B.奉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方針C.改變了中國古代主流經濟形態 D.采取靈活務實的經濟舉措9.甲午戰爭之后,張之洞在“奏議”中提出九條自強措施(內容見下圖)。其主張( )一、宜練陸軍;六、宜速講商務; 二、宜亟練海軍;七、宜講求工政(即發展物理、化學、機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鐵路; 八、宜多派游歷人員; 四、宜分設槍炮廠; 九、宜預備巡幸之所。 五、宜廣開學堂;A.是對洋務救國思想的延續 B.與維新派的救國方案一致C.體現了濃厚的實業救國色彩 D.推動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傳入10.鴉片戰爭以后,蘇州地區地方士紳設立義莊重構宗族,致使該地區義莊數量增長。到1911年,共設有義莊128個,而尤以道光咸豐同治時期居多,占比近70%。該現象的出現主要由于( )A.社會政治局勢動蕩 B.政府賦稅壓迫沉重C.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D.列強侵略程度加深11.1892年,張之洞指出化學、礦務各學堂“即系為采鐵、煉鐵、煉鋼、開煤本廠所用而設,以備分司各事,與此次遣工出洋學習煉鐵,均俟習成以后,即可少用洋匠,藉可稍節經費,亦免造不如式,動需改作,耗棄工料”。這一主張著眼于( )A.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 B.推動中國社會轉型C.洋務企業的長遠發展 D.學習西方科學技術12.洋務企業多以“局”立名,且這些“官局”創辦之后多成為“時政中的要目”。論及此,梁啟超曾說:“同治中興之役,胡、曾、左諸公,以封疆吏任練兵籌餉之事,廣設諸局,(諸事)莫不設專局以辦之,下至各府州縣,皆有分局,故當軍興之時,全省之脈絡,系于各局。”對上述“官局”的解讀,準確的是( )A.旨在引進西方國家機器生產 B.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C.適應了內憂外患的晚清時局 D.強化了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13.據統計,在1865—1894年中國設立的商辦工業企業中,繅絲企業達97家,占總數的69.78%;其資本數達372.4萬兩,占總數的81.90%。該現象表明中國近代企業的突出特點是( )A.依賴傳統的技術求發展 B.主要服務于出口需要C.在與列強競爭中求生存 D.投資具有一定盲目性14.1864年10月,曾國藩與李鴻章請求朝廷減免征糧納稅,領銜上奏稱:“江寧為東南第一省會,自偽都竊據閱十二年,群賊南北往來,擄脅焚戮之苦百倍他處。咸豐六年(1856年)、十年(1860年)間,大營兩次退潰,賊眾更肆焚掠,于是附近數百里內,幾無一寸安靜之土。”此奏折( )A.側面反映了農民運動的進程 B.進一步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威C.化解了地主與農民間的矛盾 D.有效地減輕了江南民眾的負擔15.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知識分子對基督教教會所印發的書籍和宣傳資料大多不屑一顧;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此種情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之視為雞肋者,今不啻價重雞林”。這從側面反映出甲午中日戰爭( )A.促進了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 B.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C.使基督教在中國開始傳播 D.推動了維新思想的深化16.甲午戰爭失敗后,張謇認為要使中國不受外國人的欺侮,當務之急,要大力發展實業。為此,他創辦了一家紗廠,這是他個人創辦企業之始。識圖(下為江浙滬地區局部示意圖)判斷,這家紗廠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7.晚清以來,國人對于舉借外債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債與亡國等同起來,一次次掀起拒債高潮,企圖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將外債當作一種外交手段,希望通過引進外債使列強在華勢力達到某種均衡,以維持社會安定。由此可見,當時( )A.列強控制著中國社會輿論走向 B.民族利益影響國人價值取向C.政府與民眾始終保持一致意見 D.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的工具18.1886年,總理天津武備學堂的楊宗濂與匯豐銀行職員吳懋鼎、德國人穆麟德合伙創辦天津自來火公司。原本答應代購機器的德國人李曼卻不甚出力,遂發生爭執。后李曼聯絡公司所聘洋匠至德國領事館指控楊宗濂,德國領事將該案移交天津海關道處理,經荷蘭駐華公使調處,公司須付李曼白銀500兩,洋匠各數百兩。旋因穆麟德抽走股本,楊宗濂復請淮軍將領周某合股。御史為此彈劾楊宗濂,謂“官府其身而市儈其行,見輕外國”。由此可知( )A.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 B.外國人把持中國海關大權C.民族工業發展舉步維艱 D.清朝實行外交人員銜級制19.針對一場中外戰事,《申報》在1884年8月刊登多篇社論,包括《論御敵仍當以炮臺為重》《論中國水師實為有用》《閩江戰事失算失援說》。判斷社論提到的“敵”是( )A.法國 B.英國 C.日本 D.德國20.下表為晚清名臣胡林翼統計的清咸豐七年到十一年(1857-1861年)湖北省文武職官及其眷屬等的死亡情況。據此可推斷( )死亡原因 人數/人 百分比陣亡 31367 69%因公死亡 873 2%死節 13009 29%合計 45249 100%A.傳統忠孝觀念受到嚴重挑戰 B.農民起義沉重打擊清朝統治C.列強侵華遭到民眾頑強抵抗 D.晚清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日本對華地圖盜繪一覽表(部分)制圖年月 地圖名稱 制圖機構1872 臺灣南部之圖 外務省1874.4 臺灣全島之圖 海軍水路寮1874.10 清國渤海地方圖 陸軍參謀局1874.10 陸軍上海地圖 陸軍文庫1875.10 北河總圖:通州-北京 兵學寮、學課部1876.4 遼東大連灣圖 陸軍文庫1877.7 清國沿海諸省 海軍水路局1879.1 直隸山東兩省全圖、福建省全圖 參謀本部1879.5 江蘇省全圖 參謀本部1879.10 廣東省全圖 參謀本部1894.9 滿洲全圖 參謀本部——整理自許金生《盜測中國:近代日本在華秘密測量史概述》等提取材料信息,得出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評析。(要求:提取至少2條信息,推論合理,表述清晰。)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8年3月,《小丑》雜志上發表了米勒的一幅諷刺漫畫(圖6),它所反映出的中歐關系的實質在西方輿論界和外交界很有認知代表性。漫畫中,一個年輕的保姆,象征著歐洲,笑容高傲,搖晃搖籃,一個嬰兒——中國人被緊緊包裹著,襁褓上寫著“貸款”“工業”“海關”“鐵路”“軍隊”。保姆說道:“只要系統地進行教育,總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并強調了“教育者”的行動重點。——李牧群譯《嚴肅的幽默一漫畫中的歷史與世界》(俄文翻譯版)請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中所說的19世紀末的西方人對中歐關系實質的認知。(回答時要明確指出西方人眼中的中歐關系實質,并對其產生這種認知的原因進行闡釋。要求:認知明確、史論結合、自圓其說,說服力強;限300字以內)參考答案: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近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淮軍將領”是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出現的,淮軍將領宋慶統率的各支軍隊出現軍紀渙散,不肯積極出山海關,清軍出山海關作戰是指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出關去幫助藩屬國朝鮮來抗擊日軍侵略,但甲午戰敗后藩屬國朝鮮被日本占領,脫離中國,這場戰爭導致了宗藩關系進一步解體,B項正確;A項指鴉片戰爭,排除A項;B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排除C項;D項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7—1894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中國洋紗進口量增加較快,棉布進口量相對平穩, 說明中國傳統的“紡”與“織”分離,自然經濟日益解體,C項正確;據材料“中國棉布進口由1200萬海關兩上升到3100萬海關兩,增加不到2倍”可知,洋布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不高,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棉紡織業機械化生產的情況,不能體現實現工業化,排除B項;材料只有洋布和洋紗的進口情況,沒有政府扶持棉紡織業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所學可知,以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為代表的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發展過程曲折,體現了中國近代化舉步維艱,D項正確;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是洋務企業,不是民族工業,排除B項;洋務企業創辦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統治,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是官辦的封建企業,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根據材料“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需用外國人員、資金、器材時,德商有優先承辦權。”可知,該條約的簽訂使德國在山東擁有優先權或獨占地位,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的利益范圍,A項正確;該條約的簽訂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尚未爆發,排除B項;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時間是1899年,排除C項;該條約的簽訂不利于山東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制造總局翻譯的書籍中主要以軍事科學、自然科學為主,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主動學習西方的科技,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總局翻譯書籍的情況,不能夠反映“國人”整體的情況,排除A項;江南制造總局主要翻譯的是西方科技書籍,且材料時間包含的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沒有著手效仿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時間所包含的洋務運動時期,變法圖存并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70年,德意志取得普法戰爭勝利,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引起了洋務派的關注,A項正確;從材料內容來看,只體現了洋務派關注德國,沒有其他國家對比,表明不了德國成為主要學習對象,排除B項;洋務運動以軍事為核心,但材料并未強調軍事的核心地位,排除C項;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并未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晚清洋務運動中的民用企業由“商為承辦”轉為“官為督辦”,官府的介入導致這些企業發展遭遇嚴重挫折,因此體現了傳統體制對企業發展的制約,D項正確;洋務運動中的民用企業不屬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排除A項;材料中現象的出現是傳統體制制約的結果,而不是西方列強的有意打壓,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官督商辦企業導致洋務企業發展遭遇困境,不能體現對民族工業發展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5年到1860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太平天國在處理手工業者的經營方面采取了允許私人自由貿易和資助私人發展經濟的措施,體現政策的靈活務實,D項正確;材料強調太平天國對手工業和商業的靈活務實措施,沒有涉及喪失了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奉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方針,排除B項;材料沒有顯示改變了中國古代主流經濟形態(小農經濟),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時空是甲午戰敗后的中國。根據材料“甲午戰爭之后,張之洞在‘奏議’中提出九條自強措施”及所學可知,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的思想,沒有跳出學習“器物”的范疇,體現了對洋務救國思想的延續,A項正確;維新派主張政治改良,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民族資產階級創辦工廠的做法體現了濃厚的實業救國色彩,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洋務運動時期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有利于推動西方近代科技的傳入,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蘇州地區義莊數量增長,尤以道光咸豐同治時期居多,占比近70%,結合所學可知,道光咸豐同治時期,中國正經歷著鴉片戰爭的沖擊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動蕩,這些政治和社會動蕩使得很多地主階級受到沖擊,地方士紳為了維護宗族的穩定和延續,開始設立義莊重構宗族,A項正確;義莊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維護宗族穩定,而不是直接對抗政府的賦稅壓迫,排除B項;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蘇州地區義莊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材料中義莊數量增長是地方士紳出于維護宗族秩序的需要而設立的,與列強侵略程度加深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張之洞認為學習西方科技,可以減少洋工的使用,節省經費,避免洋工制造不合格產品,利于洋務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材料所述張之洞主張的著眼點,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傳統教育模式突破的相關史實,材料所述舉措也不能突破我國傳統教育模式,排除A項;材料所述張之洞主張著眼點在于促進洋務運動的長遠發展,而不是為了中國社會轉型,并且張之洞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排除B項;學習西方技術是方式,不是張之洞的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莫不設專局以辦之,下至各府州縣,皆有分局,故當軍興之時,全省之脈絡,系于各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官員為解決內憂外患,創辦了一系列的軍事、民用企業,C項正確;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國家機器生產,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是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創辦后產生的,排除B項;材料強調洋務運動適應了內憂外患的晚清時局,沒有涉及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在1865—1894年中國設立的商辦工業企業中,繅絲企業達97家,占總數的69.78%;其資本數達372.4萬兩,占總數的81.90%”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民族工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占據了主要地位,此時紡織業的發展主要服務于出口需要,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工業引進西方技術,采用機器生產,并不依賴傳統技術求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族工業與列強競爭,排除C項。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集中在輕工業有深刻的歷史原因,與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有關,并非盲目投資,排除D項。故選B項。14.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4年(中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曾國藩等人的奏折是對南京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巨大損傷后的修復方案,希望政府免除該地的稅收,側面反映了農民運動的進程,A項正確;結合所學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地方漢族地主勢力崛起,中央權威削弱,排除B項;化解了地主與農民間的矛盾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并未反映這一要求得到中央采納,無法得出其有效減輕了民眾負擔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5.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甲午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國人急需尋求救國之道,因此逐漸重視基督教教會所印發的書籍和宣傳資料,B項正確;A項錯在“普遍”,排除A項;古代中國,基督教就已經在中國傳播,排除C項;材料內容和維新思想并無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甲午戰爭失后,張謇……創辦了一家紗廠”聯系所學,這是大生紗廠,位于南通,②是南通,B項正確;①是鎮江,排除A項;③是浙江嘉興,排除C項;④是浙江杭州,排除D項。故選B項。1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據材料“有人把借債與亡國等同起來,一次次掀起拒債高潮,企圖以此挽救民族危亡”“希望通過引進外債使列強在華勢力達到某種均衡,以維持社會安定”及所學知識可知,舉借外債對于近代中國人來說是新鮮的事物,國人的理解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情的影響,盡管看法不一,但他們的觀點都是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維護民族的利益,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人的輿論,這種輿論反映出人們將舉借外債與民族危亡相結合,反映了民眾對民族利益的關注,這種輿論并非受到列強控制,排除A項;材料中的觀點反映的是社會輿論,沒有區分政府和民眾,再加上有不同看法,排除C項;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況且材料中的輿論沒有涉及到列強和清政府,排除D項。故選B項。1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886年,總理天津武備學堂的楊宗濂與匯豐銀行職員吳懋鼎、德國人穆麟德合伙創辦天津自來火公司”“御史為此彈劾楊宗濂,謂‘官府其身而市儈其行,見輕外國’”可知,御史認為楊宗濂身為官員卻從事商業活動,有損國體,說明天朝上國觀念濃厚,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外國人對中國海關大權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與民族工業發展無關,排除C項;楊宗濂并非是外交人員,排除D項。故選A項。1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4年(中國)。根據材料“1884年”、“閩江戰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法戰爭時間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前期的戰場在越南北部,后期由于戰事擴大,中國的東南沿海為新的戰場,因此材料中提及的“敵”是法國,A項正確;中英之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40年至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1856年至186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日甲午戰爭時間是1894年至1895年,且主要地點位于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排除C項;德國與中國作戰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間是1900年,排除D項。故選A項。2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材料涉及的時間是1857到1861年是天平天國運動時期,胡林翼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將領,湖北文武職官是湘軍的主要來源,而這些官員多死于陣亡,可知這是農民起義沉重打擊清朝統治,B項正確;陣亡和死節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很高,說明在遵守傳統忠孝觀念,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內容是太平天國運動,不是列強侵華,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因鎮壓天平天國很多湖北籍官員戰死,不是晚清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21.信息:日本1872年已經開始了盜編中國地圖,側重繪制中國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地理信息,說明日本在發動甲午戰爭前已經做了大量侵略中國的準備,揭露了日本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評析:明治維新后,日軍為獲得中國軍事地理情報,不斷派員來華進行諜報活動。甲午戰爭期間,日軍趁機大規模測繪中國東北地區,揭開對華專業盜測的序幕。日俄戰爭爆發后,日軍又一次大規模測繪東北等地,并且確立實測中國兵要地圖的具體目標。民國時期,日軍成立專業測繪隊,有計劃、有步驟地秘密測繪長城以南地區。日本在割據臺灣、霸占東北、占領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大片領土以后,根據日本的戰略構想和戰術需要在中國淪陷區的測繪工作實行不同的對策和方法:對臺灣實行“本土化”測繪,納入日本本土測繪計劃;對東北地區準備永久霸占,注重基礎測繪,在優先滿足軍事需要的同時,注意測制經濟用圖;對其他占領區,則盡量利用舊圖,快速編印,以供戰爭需要。由此可見,日本依靠這種精細盜測,繪制了大量軍用地圖,為侵略中國鋪平了道路。【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1872年至1894年的中國、日本。根據材料“日本對華地圖盜繪一覽表(部分)”可知,日本1872年已經開始了盜編中國地圖,側重繪制中國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地理信息,說明日本在發動甲午戰爭前已經做了大量侵略中國的準備,揭露了日本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明治維新后,日軍為獲得中國軍事地理情報,不斷派員來華進行諜報活動;甲午戰爭期間,日軍趁機大規模測繪中國東北地區,揭開對華專業盜測的序幕;日俄戰爭爆發后,日軍又一次大規模測繪東北等地,并且確立實測中國兵要地圖的具體目標;民國時期,日軍成立專業測繪隊,有計劃、有步驟地秘密測繪長城以南地區;日本在割據臺灣、霸占東北、占領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大片領土以后,根據日本的戰略構想和戰術需要在中國淪陷區的測繪工作實行不同的對策和方法:對臺灣實行“本土化”測繪,納入日本本土測繪計劃;對東北地區準備永久霸占,注重基礎測繪,在優先滿足軍事需要的同時,注意測制經濟用圖;對其他占領區,則盡量利用舊圖,快速編印,以供戰爭需要等方面分析說明。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日本依靠這種精細盜測,繪制了大量軍用地圖,為侵略中國鋪平了道路。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2.示例:19世紀末,西方人對中歐關系的認知實質:中國發展落后,處在可以隨意被西歐剝削和控制的地位。說明:這種認知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包括西方列強通過武力和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開放市場,侵害中國的主權并掠奪生產原料及財富,導致了中國國力的衰落;同時,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的報道也刻意突出了中國的腐敗和落后,進一步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輕視和認知偏見;此外,西方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大量不平等條約,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較弱地位,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的不尊重和認知偏見。總之,這種認知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剝削,以及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的不公正報道。【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19世紀末的中國、歐洲。首先,根據材料“漫畫中,一個年輕的保姆,象征著歐洲,笑容高傲,搖晃搖籃,一個嬰兒——中國人被緊緊包裹著,襁褓上寫著‘貸款’‘工業’‘海關’‘鐵路’‘軍隊’。保姆說道:‘只要系統地進行教育,總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并強調了‘教育者’的行動重點。”及所學可知,19世紀末,西方人對中歐關系的認知實質:中國發展落后,處在可以隨意被西歐剝削和控制的地位。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從西方列強通過武力和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開放市場;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的報道也刻意突出了中國的腐敗和落后;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較弱地位等方面分析說明,例如:西方列強通過武力和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開放市場,侵害中國的主權并掠奪生產原料及財富,導致了中國國力的衰落;同時,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的報道也刻意突出了中國的腐敗和落后,進一步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輕視和認知偏見;此外,西方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大量不平等條約,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較弱地位,加深了西方人對中國的不尊重和認知偏見。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這種認知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剝削,以及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的不公正報道。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