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二章 分子結構與性質第三節 分子結構與物質的性質課時三 溶解性 分子的手性溶解性水是一種常見的良好溶劑,可以溶解很多種物質汽修廠工人粘上油污時,為什么不能用水洗去?01溶解性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有些物質可以溶于水,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溶于水,那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性與哪些因素有關?高錳酸鉀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受哪些外因影響固體氣體1.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如 KNO3、NH4Cl。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如 NaCl。3.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身高而減小,如Ca(OH)21.溫度: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小。2.壓強:壓強越大,氣體溶解度越大。分子結構也影響物質的溶解,即“相似相溶”一、相似相溶蔗糖易溶于水,難溶于CCl4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于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于極性溶劑。舉個例子H2O —— 極性溶劑蔗糖 —— 極性溶質CCl4 —— 非極性溶劑Br2、I2 —— 非極性溶質Br2、I2易溶于CCl4 ,難溶于水下表為飽和一元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找出規律并分析原因氣體 甲醇 乙醇 1-丙醇 1-丁醇 1-戊醇溶解度/g ∞ ∞ ∞ 0.11 0.030隨分子中的碳原子數增加,飽和一元醇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漸減小C2H5OH 中的-OH 和 H2O 中 -OH 相近,因而乙醇易溶于水。戊醇 (CH3CH2CH2CH2CH2OH)中烴基較大,其-OH跟水分子中的-OH 相似性差異較大,因此它在水中溶解度明顯減小。若溶質與溶劑形成氫鍵,可增大其溶解度同為非極性分子,為什么CO2、Cl2在水(極性溶劑)中具有較好的溶解度?氣體 二氧化碳 氯氣 氫氣 氮氣 氧氣溶解度/g 0.169 0.729 0.00016 0.0019 0.0043若溶質與溶劑能發生化學反應,可增大其溶解度比較NH3和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樣用相似相溶規律理解它們的溶解度不同?氣體 氨氣 甲烷溶解度/g 52.9 0.0023NH3為極性分子,CH4為非極性分子,水為極性分子根據相似相溶規律,NH3易溶于水,而CH4不易溶于水NH3與水反應,并與水分子之間可形成氫鍵,使得NH3更易溶于水小結: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響因素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氫鍵分子的極性分子結構的相似性3.溶解性二、分子間的作用力拓展萃取——青蒿素的提取《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團隊先后經歷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過程,最終用乙醚在低溫下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治療瘧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為什么需要用乙醚來提取青蒿素,用水不可以呢?極性上:青蒿素和乙醚的極性小,所以青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在乙醚中的溶解度大。結構上:青蒿素中含有醚鍵,乙醚中也有醚鍵。 相似相溶!CH3CH2—O—CH2CH3乙醚青蒿素問題1.為什么需要用乙醚來提取青蒿素,用水不可以呢?思考:分子的手性02分子的手性20世紀50年代,“反應停”最早在德國被研發出來,當時德國及其他國家都將它用于緩解孕婦孕吐的處方藥。但是隨著“反應停”的大量使用,最終導致1.2萬余名畸形兒被活活地生下來。02分子的手性自然界的生命體中存在許多左右對稱的形態02分子的手性同學們,請拿出你們的左手和右手能夠疊合在一起嗎?02分子的手性概念手性異構體:具有完全相同的 和 的一對分子,如同左手與右手一樣互為鏡像,卻在三維空間里不能疊合,互稱手性異構體(或對映異構體)。手性分子:具有 的分子。組成原子排列手性異構體兩個分子互為鏡像,但不能相互疊合01同種分子02不是同種分子繞軸旋轉不能疊合繞軸旋轉能疊合三、分子的手性2.手性分子形成的條件02分子的手性有機物分子中連有四個各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團的碳原子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的判斷判斷方法有機物分子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___手性碳原子示例一碳四不同手性碳原子02分子的手性1848年,巴斯德在研究酒石酸鹽時,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其晶體結構,發現有兩種互為手性異構的形式,并用鑷子將這兩種晶體分離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分子的手性并成功地通過手工拆分出手性異構體。巴斯德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一對手性酒石酸鹽晶體02分子的手性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用手性催化劑生產手性藥物的化學家,用他們的方法可以只得到或者主要得到一種手性分子。這種獨特的方法稱為手性合成。02分子的手性催化劑催化劑不產生不匹配的手性產物合成匹配的手性產物手性催化劑只催化或者主要催化一種手性分子的合成,可以比喻成握手,手性催化劑像迎賓的主人伸出右手,被催化合成的手性分子像客人,總是伸出右手去握。二、分子的手性4. 手性合成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藥物總數約為1900多種,手性藥物大約占50%以上,在臨床常用的200多種藥物中,手性藥物多達114種。如日常用于消炎殺菌的氧氟沙星、治療冠心病的氨氯地平等都是手性藥物。感謝觀看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