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課標要求】(1)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2)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一、走向聯合的歐洲(一)原因必要性:(1)根本原因:(2)現實原因:(3)外部因素:可能性:(4)關鍵因素:(5)歷史傳統:(二)過程歸納總結: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特點影響對西歐:對美國:對世界:二.戰后日本的崛起(一)原因內部:外部:(二)表現:①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②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于美蘇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③80年代超過蘇聯,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三)向“政治大國”邁進①要求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擴大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②要求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中起主導作用;③要求成為新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四)影響對日本:對世界:日本經濟的崛起有哪些啟示?(1)要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2)發展經濟要面向國際市場。(3)要重視發展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4)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概念: 不結盟運動并非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合作,它既結盟又不結盟。結盟指的是第三世界國家聯合反對殖民主義、反對霸權主義;不結盟指的是不和與美、蘇及其兩大陣營的國家結成聯盟。但不結盟運動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積極地反對霸權主義,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強調團結合作,相互支持。(1)背景①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獨立。②新獨立的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2)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3)領導南斯拉夫鐵托;埃及納賽爾;印度尼赫魯(4)政策(5)影響①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②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作為一股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6)與中國的關系①中國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的關系。②在國際事務中,中國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著良好的合作。知識點補充:發展中國家1.概念: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補充: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個標志和歷史作用(1)三個標志: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興起、七十七國集團建立。(2)歷史作用:①向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戰,是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②改變聯合國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聯合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③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④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四、中國的振興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原因:(2)影響:中國逐漸成為多極化趨勢中的重要力量【問題探究2】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霸權衰落的表現有哪些?(1)政治:西歐、日本的崛起。(2)軍事:侵越戰爭失敗。(3)外交:中美關系改善。(4)經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5)科技:蘇聯航天技術的發展。總之,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霸權受到了蘇聯、西歐、日本的嚴重挑戰,經濟上與西歐、日本形成競爭局面,軍事、科技上受到了蘇聯的挑戰,迫使美國調整外交戰略。五、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1)東歐劇變(80年代末90年代初)①原因:外因:歷史:現實:和平演變:西方國家通過思想滲透、經濟施壓、煽動民族情緒、利用宗教勢力、支持反對派等方式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方式,進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國家運行變成資本主義式的,從而在不動聲色中消滅社會主義國家。②過程: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89年柏林墻拆除;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德國正式宣布統一。(2)蘇聯解體①原因:②過程:A.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實行多黨制;B.1991年,經互會、華約解散;C.1991年,八一九事件;D.1991年底,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成立,蘇聯徹底解體。③影響④啟示:A.只是表明蘇聯模式失敗,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失敗;B.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C.社會主義各國應走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2.和平與動蕩并存(1)特點:(2)表現①國際關系中出現一系列新矛盾和新沖突。②國際恐怖主義呈現泛濫趨勢,對世界和平和地區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的加強(1)表現①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擊世界。②歐洲:1993年,歐盟成立,國際地位提高;③日本: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④俄羅斯: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席位,并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⑤中國:致力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并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特點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3)認識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的政治格局并沒有定型。(4)影響①有利于各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③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④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⑤對中國:為改革開放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補充:二戰后美蘇爭霸的過程前奏: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斯大林VS杜魯門)特征: 美蘇由盟友變成競爭對手,各自劃分勢力范圍;形成以美蘇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局面(兩極格局);原因:雅爾塔體系;戰后美蘇實力大增;國家利益不同(美國推行全球擴張戰略,蘇聯實行保障國家安全戰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赫魯曉夫VS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特 征:既有緩和,又有斗爭(戰略優勢在美國)緩和的表現:1955年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斗爭的表現:1961年修建柏林墻;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原 因:蘇聯方面,赫魯曉夫上臺,推行“三和”路線(“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緩和美蘇關系;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差距縮小,但美國仍是超級大國;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VS約翰遜、尼克松、福特、卡特)特 征:蘇聯積極進攻,美國轉攻為守(優勢在蘇聯)原 因: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大大縮小;美國受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緩慢;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戈爾巴喬夫VS里根、老布什)特 征:美國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并最終解體(優勢在美)原 因:里根上臺,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并積極推動“星球大戰”計劃,提高核心技術;持續的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經濟,加上戈爾巴喬夫上臺執行全面收縮戰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