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次工業革命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概念解讀:圈地運動時間:15世紀末-19世紀含義:英國貴族、地主用暴力大規模侵占、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舊貴族:收取貨幣地租,迅速衰落)(新貴族:改變經營方式獲利;或發展農業,但以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生產經營的農業資本家)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是:①大批農民成為自由雇用勞動者②使小農經濟逐漸解體,擴大了國內市場;③農業轉向資本主義化④貴族地主成為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的新地主⑤是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之一1.背景政治前提:經濟因素:直接動力:根本原因:過程行業 時間 成果 發明人 職業 國籍棉紡 1765 珍妮紡紗機 哈格里夫斯 織工 英國1769 水力紡紗機 阿克萊特 理發師 英國1779 騾機 克隆普頓 紡紗工 英國1785 水力織布機 卡特萊特 牧師 英國動力 1785 改良蒸汽機 瓦特 修理工 英國交通 1807 蒸汽輪船 富爾頓 工程師 美國1814 蒸汽機車 史蒂芬孫 礦工 英國知識備注:凱伊發明飛梭,使織布行業的效率大大提高,造成全國的紗荒;1765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一次能紡出多根紗線。紡出的紗比較精細,但不結實。1769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結實,但是粗糙。1779克隆普頓吸取了兩種機器的優點,發明了騾機,紗的產量好,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隨著紗荒的解決,1785年卡特萊特研制出水力織布機,提高了40倍的織布效率。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開始于棉紡織業?(1)棉紡織業是當時的新興工業部門,受舊習慣束縛較少,比較容易采用新方法。(2)棉紡織業比較集中,容易適應大機器生產。(3)棉紡織產品價格低廉,市場需求大,也為首先在棉紡織業中開展技術革新提供了動力。動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用: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集中建立起來,推動了近代工業城市的興起,加快了工業化步伐,推動工業革命進入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幾個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進入新階段的標志:1785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3.完成拓展①完成: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標志著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②拓展: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德國等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19世紀后半期拓展到東歐和日本。4.特點【概念理解】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標志: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發表了《國富論》(興起于工業革命時期);代表:英國學者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主張:提倡市場機制,崇尚自由市場經濟;主張實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倡導自由競爭。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后世開創了一個經濟自由主義傳統,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一直對世界經濟發揮重要影響。但與此同時,過度的自由放任容易引發經濟危機。5.影響(1)積極影響①生產力:②生產組織形式:③經濟結構:④城鄉結構:⑤社會關系:⑥經濟格局:⑦經濟思想:⑧上層建筑:⑨世界市場:⑩對外政策:(2)消極影響①環境問題:②社會問題:③國際關系:④經濟危機:⑤世界大戰:(3)社會生活【史論歸納】工業革命對歐洲國家社會轉型的影響(1)促使生產方式轉型: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化大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出現新技術革命。(2)促使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3)促使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4)促使社會思想轉型:促使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思潮興起與發展。(5)促使社會政治形態轉型: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上的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6)促使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英國教育的發展,學校數量大大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和公辦教育得到發展,教育內容日趨合理化、科學化,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大眾化教育開始形成。【史論歸納】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①政治: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開始了反侵略斗爭。②經濟:列強加緊對華商品輸出,掠奪原料;但也客觀上也迫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刺激了近代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③思想文化:西方文明的傳入,沖擊了傳統儒家思想和價值觀念,開始向西方學習,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等學習科技的思想主張。④社會生活:受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與習俗也開始了近代化的轉型。利用多元史觀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的發明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問題。5.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二、打造“世界工廠”1、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條件(1)制度先進:(2)殖民霸權:(3)工業革命:(4)經濟政策:2.措施3.表現三、世界市場的形成和成熟1.原因2.途徑:早期殖民擴張(17-18C)與19世紀殖民擴張的區別17-18世紀 19世紀目的 掠奪財富、積累資本 搶占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范圍 戰略要地,沿海、島嶼 世界范圍方式 武裝侵略、公開掠奪,建立據點 軍事侵略與商品輸出原因 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水平低,力量有限 工業革命后,實力增強規律 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目的、方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連3.形成標志19世紀中期,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國控制以及中國被迫“門戶開放”。亞非拉的多數國家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國際市場、原料產地和勞動力供應地。【教材拾遺】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經濟交流基本規則的確立資本主義國家按照自由主義原則確立了資本的自由流動、安全與增值的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準則,在國際貿易中給予他國最惠國待遇,逐漸取消關稅保護。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使世界經濟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強,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3.逐漸成熟: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原則:自由主義的原則;內容:保證資本的自由流動、安全與增值;規定在國際貿易中給予最惠國待遇,逐漸取消關稅保護;意義:使國際經濟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強,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成熟。4.影響①對歐洲: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對亞非拉:帶來深重災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思想和生產方式。③對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開始改變世界的面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