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一、從師夷長技到“中體西用”1.地主階級抵抗派——“開眼看世界”(1)原因(2)代表代表人物 活動 地位林則徐 (1)設譯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 (1)《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2)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 《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作用2.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背景(2)主張(3)目的:(4)指導思想:評價:(5)實踐活動活動分類 旗號 活 動 成 就軍事工業 自強民用工業 求富籌劃海防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文化教育 ①創辦京師同文館等新式學堂;②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③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6)影響進步性:局限性:二、資產階級維新思想1.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60、70年代)(1)背景: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2)代表:(3)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進行商戰;文化上:興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4)評價:2.康梁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1)歷史背景:①政治:②思想:③經濟:(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3)小結:維新思想主張①主張變法,救亡圖存;②政治: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③經濟:發展資本主義;④思想: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認知深化】維新思想的特點及成因(1)特點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借助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學說。②由理論到實踐:把維新思想轉變為維新變法活動,最終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實現。③救亡圖存:體現中國社會面臨崩潰和民族危機嚴重的現實,蘊含了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軟弱性、妥協性的特點。④由技術到制度:向西方學習由技術層面發展到制度層面。(2)成因①主觀原因:康梁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的代表,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認識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結合”。②客觀原因:當時中國資本主義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不敢與封建勢力徹底決裂;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在中國影響有限。③歷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康有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經學大師,對儒家學說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康有為深知儒學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借助儒家思想來宣傳維新思想會減少變法的阻力。(4)維新思想的歷史意義(5)政治實踐——戊戌變法(1898.6--9)內容:政治: 精簡機構,整頓吏治經濟: 發展工商業教育: 改試策論,提倡西學軍事: 裁汰八旗綠營,編練新軍影響:積極:①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③思想啟蒙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局限:沒有提出君主立憲的主張,改革不徹底;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孫中山三民主義1、三民主義的背景①政治原因:②經濟與階級基礎:③思想基礎:④個人因素:孫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開始革命活動。2、三民主義的內涵1905年,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基本內涵]3、評價三民主義局限性4、革命實踐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兩次護法運動5、新三民主義(1)背景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等均告失敗,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2)提出:①宣布改組,與共產黨合作,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②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③重解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3)內涵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4)評價①積極性: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指導國民革命的思想理論體系,有力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②局限性: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不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5)革命實踐①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國共合作;②1924年6月,創建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③1925年7月,組建廣州國民政府;④1926—1927年,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最終結果: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新文化運動1.歷史背景①政治上: 一方面,袁世凱倒行逆施,逐步走向獨裁和復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救亡圖存意識高漲;②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進一步壯大,要求民主政治;(根本原因)③思想上:一方面,西方思想進一步傳入,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國人思想麻木,急需啟蒙;2.興起3.內容(1)前期:(1915-1919)(2)后期:(1919-1920s):(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原因2.過程(1)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2)第二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社團 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思想轉變 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先進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早期組織 陳獨秀、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者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面向工人 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出版《勞動界》《勞動者》等刊物3.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