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23: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聯系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史實,認識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演化的特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意義;創設學術情境和綜合情境,重點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一、局部抗戰1、日本局部侵華(1)原因根本原因:滅亡中國,稱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國策。直接原因:日本為擺脫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造成的困境,企圖將經濟危機轉嫁給中國,急于發動侵華戰爭。有利時機:1931年,中國正處于國共內戰時期,給日本侵華造成可乘之機。(2)表現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隨后,日軍擴大侵略,占據整個東北1932年:日軍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制造一·二八事變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1935年:日本為吞并華北,制造“華北事變”2、國共兩黨對待日本侵略的政策(1)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實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2)中國共產黨: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3、中國局部抗戰及抗日救亡運動(1)在一·二八事變中,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頑強抵抗日軍侵略。(2)東北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抵抗,到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三萬余人,在楊靖宇、趙尚志的領導下,牽制了大量日軍。(3)1933年,日本向長城沿線進犯,中國軍隊發起長城抗戰。(4)1935年,北平學生發起一二·九運動,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5)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的開始及日軍的侵華暴行1、全面抗戰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br/>(2)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表示準備抗戰。(3)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4)不久,中國共產黨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5)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蔣介石于第二天宣布正式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3、日軍的侵華暴行(1)1937年12月,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2)在占領區,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扶植傀儡政權;經濟上日本實行“以戰養戰”,大肆掠奪中國的資源。(3)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實施“三光”政策。(4)從1938年開始,日軍對重慶進行了5年的大轟炸。(5)日軍踐踏國際法,實施細菌戰,組建731部隊專門研制細菌武器。(6)日軍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一、中國局部抗戰的特點、地位和意義1、特點: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作用;地域廣泛,波及全國;有武裝斗爭、游行示威、抵制日貨等多種形式;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廣泛參與;抗日與反蔣相結合;缺乏國民政府的組織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聯合起來。2、地位:局部抗戰為全面抗戰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經濟上、軍事上的準備。政治上,促使國共兩黨調整政策,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思想上,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經濟上,國共雙方對自身的經濟做了有利抗戰的調整,為全面抗戰作了物質準備。軍事上,積累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和教訓,國共雙方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抗戰軍事準備。3、意義:局部抗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為全國抗戰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特點1、形成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變后, 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準備抗戰。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2、特點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它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國民黨領導全國政權和軍隊;共產黨領導局部政權和軍隊。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國共兩黨只能采取臨時協商的特殊形式解決問題。1.(2023年遼寧卷)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積極加緊生產以謀自給外”,各機關部隊和所有公營企業的收支“不得于未報解中財經部以前,自行開支”,并“想各種辦法節省”。此舉旨在( )A.促進軍民團結 B.完善財經制度 C.鞏固蘇區政權 D.堅持長期抗戰【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9年6月(中國)。根據材料“除積極加緊生產以謀自給外”“不得于未報解中財經部以前,自行開支”“想各種辦法節省”可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強經濟建設,堅持長期抗戰,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軍民團結,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財經制度,排除B項;據材料時間可以判斷當時是抗日戰爭時期,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強經濟建設,這是著眼于抗戰的需要,并非是鞏固蘇區政權,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年重慶卷)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濟難民游藝大會在新光大戲院舉行,其中話劇《舞女淚》主要表達了舞女姐妹們的悲慘遭遇。她們通過游藝的方式來組織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將所得款項送給難胞,余下的捐給前方將士。這一事件表明( )A.婦女解放進入新階段 B.全民族抗戰已經形成C.話劇演出趨于商業化 D.淪陷區民眾生活無望【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根據“她們通過游藝的方式來組織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將所得款項送給難胞,余下的捐給前方將士”可知,上海的舞女也進行募捐來支持抗日前線的將士,說明社會各階層都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反映了全民族抗戰已經形成,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舞女通過募捐支持抗日,不是進行婦女的解放,更不是說明話劇趨于商業化,排除AC項;上海的舞女募捐支持抗戰不代表淪陷區民眾生活無望,排除D項。故選B項。1.這些變化表明,中國共產黨( )1931一1935年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名稱變遷時間 名稱 主要內容1931年 反帝統一戰線 反日為主,同時警惕英、法等國與日本協同侵略中國1933年 反帝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反帝同時反蔣1935年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全民族的聯合抗戰A.注重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B.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國情相結合C.理論變遷主要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 D.已經從幼稚階段逐漸走向了成熟階段2.1932年5月,京劇名家周信芳組織移風社,在青島和天津演出《臥薪嘗膽》等劇。自1937年10月起,移風社在上??柕菓蛟貉莩鲩L達4年,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遺恨》和《徽欽二帝》。這些演出旨在( )A.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大力普及京劇國粹藝術C.激勵民眾投身民族革命 D.創新民族文化表現形式3.1931年,傅斯年撰文否定了日本學者“滿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的說法,并遞交給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同一時期,柳詒徵先生還刊發明代有關御倭文獻。這主要反映出( )A.史家對歐美綏靖政策的失望 B.全面抗戰激發國人愛國情懷C.中國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D.局勢動蕩利于學術自由發展4.九一八事變后,以部分東北愛國官兵和警察為骨干,會同各地自發組織起來的抗日民眾,形成了遍及東北城鄉的抗日義勇軍隊伍。他們發表通電,痛陳“我中華裔胄絕不甘作亡國之奴,寧可殺賊以致死,不委屈以求全”。這體現出東北人民( )A.誓死捍衛東北家園的堅強決心 B.對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不滿C.希望得到其他省份群眾的支持 D.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力量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改變對富農策略的決定》,規定“富農應照普通農民一樣,平均分得土地”“應保障富農擴大生產與發展工商業的自由”。1937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這些規定( )A.糾正了工作中的右傾錯誤 B.有利于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C.服務于敵后根據地的需要 D.推動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6.抗戰時期,面對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國圖書館界踐行“文化救國”思想,通過搜集并向后方轉移寶貴文獻、出版典籍,以及向國際社會征文、征集書籍等形式有力地協作了全面抗戰,體現了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此舉( )A.是國共二次合作的重要舉措 B.得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C.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 D.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7.在占領區,日本將生鐵、煤炭、食鹽及交通業等劃為“統制事業”,將紡織、面粉、卷煙、火柴、造紙等劃為“自由事業”。凡屬于“統制事業”的,轉由“華北開發會社”“華中振興會社”統一經營,凡屬于“自由事業”的,允許私人自由經營。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B.旨在掠奪資源“以戰養戰”C.強化了官僚資本的壟斷地位 D.從屬于“以華制華”方針8.《祭黃帝陵文》(毛澤東)載:赫赫始祖,吾華肇造?!簿S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泱泱大國,讓其淪胥?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此篇祭文發表于1937年4月5日,表明共產黨人( )A.借黃帝之名要求各黨團結抗日 B.決定貫徹實施全面抗戰的路線C.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D.決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9.1936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南京國民黨的信中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又提出將蘇區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將蘇維埃制改為民主共和制。中共這一做法旨在( )A.消除國共兩黨之間矛盾 B.實現和平建國目標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完成社會主義革命10.下面為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各類煤炭的市場占有量(單位:噸)變化情況。由此可推知,當時(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華資煤 470443(14.51%) 514873(18.45%) 936731(28.26%) 1292930(40.68%)外資煤 1361255(41.99%) 1343090(48.129%) 1226089(36.99%) 1320137(41.53%)撫順煤(日控) 610230(18.82%) 361572(12.96%) 429870(12.97%) 176600(5.56%)日本煤 614953(18.97%) 369173(13.23%) 520458(15.70%) 255054(8.02%)其他外煤 185249(5.71%) 202139(7.24%) 201406(6.08%) 133857(4.219%)總量 3242130 2790847 3314554 3178578A.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B.中國的煤炭工業水平逐漸超越日本C.時局變化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 D.經濟危機使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11.1939年12月9日,在某運動四周年的日子里,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進行了規模盛大的活動,黨的領導人強調這“是一個學生運動,是一個青年運動,是一個全國人民為團結抗戰而舉行的轟轟烈烈有著歷史意義的運動!”這場運動的起因是( )A.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 B.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D.日本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12.讀下圖,可以看出該僑批加蓋上述印章旨在( )圖:一封從菲律賓寄往福建晉江的僑批(匯款暨家書)。封底加蓋“同胞爾忘倭奴之仇乎?請勿用仇貨,抵制到底!”“民國貳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章。A.在經濟上支援國內抗日戰爭 B.在海內外廣泛宣傳抗日主張C.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鼓勵支持中國民族工業發展13.下圖是中國近代一次戰役形勢圖。這幅圖反映( )A.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 B.日本計劃三個月內滅亡中國C.日本企圖轉移國際社會的視線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14.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中指出:“過去階段中,由于國民黨的不愿意與民眾的動員不夠,因而沒有完成爭取民主的任務,這必須在今后爭取抗戰勝利的過程中去完成。”這一決議( )A.意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勢力 B.突出了根據地新民主主義的性質C.強調完善邊區政府組織建設 D.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5.1936年11月,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行的中國漫畫史上“第一屆全國漫畫展覽會”展品中,高龍生的《國破山河在?》和蔡若虹的《學生救亡運動的一幕》等漫畫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應。據此可知,該漫畫展旨在( )A.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C.呼吁國共成立聯合政府 D.提高民眾的救亡意識16.20世紀20年代,顧頡剛認為歷史教育應有“只當問真不真,不當問用不用”的態度。30年代初,他開始主張歷史教育要“致用”,要使青年知道國家深受外國壓迫,和未統一前的意大利及德國相仿,而他們走向強國“全由于提倡民族主義”。這一變化反映了( )A.政府對學術方向的引導 B.社會主流思想的嬗變C.持久抗戰理論影響擴大 D.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7.1938年3月起,畫家黃堯在《華西漫畫》上發表長篇連載漫畫《孤島追悼記》,有的描繪上海普通百姓飽受列強欺辱的慘狀;有的描繪腐朽階級無視侵略行為,依舊沉迷享樂;有的描繪漢奸商人為侵略者服務還趁機發國難財等。作者旨在( )A.發掘藝術的政治功能 B.批判國民黨的腐朽C.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 D.揭露侵略者的暴行18.1937年12月19日,《紐約時報》在《日本人約束南京暴行》中說:“日本最高統帥部采取嚴厲措施,力圖結束現在仍在發生的暴行……可以想象,南京的恐怖將使日占區最優秀的中國人士因為害怕而隱退,而這些人之前一直想與日本扶持下的新政權合作?!边@表明( )A.南京暴行得到多方正式確認 B.美國政府通過輿論助華抗日C.日軍約束暴行服務侵華需要 D.國際社會開始譴責日軍暴行19.1936年1月,中共中央在宣傳工作指示中提出,資產階級“發生了改變政治態度的過程”,“對于那些半途的朋友和中間勢力的分子我們宣傳口吻與態度要有轉變”,通過對其爭取和團結,使之成為革命的同盟軍。上述指示的做出源于(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B.國內主要矛盾的轉變C.根據地“三三制”原則的實施 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0.1932年初,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2月28日,英法美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這一事件( )A.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B.表明“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達到頂峰C.為日本再次侵略中國積蓄力量 D.促進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21.【歷史記憶中的西北地區】材料 “到邊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流行的口號?!读加旬媹蟆烽_辟專欄反映西北地區風土民情。1932年9月,良友全國攝影團從上海出發,在七個半月走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共16省,行程共五萬余里,采攝照片萬余幅。由此形成的系列報道“全國獵影記"中的“西北印象”報道了對綏遠、寧夏、甘肅、青海、陜西等省的考察印象。西北在“全國獵影記”中留下了“尚未開墾之富源”的印象,說明“中國并非真的窮,不過偶然拿著鑰匙挨餓罷了”。1935年,開辟了“良友讀者旅行列車”,除攝影記者自行前往采訪外,還可以由讀者投稿。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紹西北的河套、蒙古、青海,以及西南的康藏地區,展示了西部邊疆地區土地廣大、物產豐富、風俗特異、民風淳樸以及周邊列強對西北、西南的覬覦。同時還記錄上述地區大量的特色風景和文物古跡。1936年至1937年,推出了“西游記”十篇。專欄作者莊學本,此行是護送班禪大師返回西藏,并且沿途考察西北與黔藏等省的社會、語言、物種等,行程路線為由首都南京出發,經西安、潼關、陜西、甘肅、青海入藏,行程萬里。專欄充滿了少數民族風情的描繪和保衛國族的暗示。——摘編自王若梅《(良友畫報)關于西北地區的論述初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擬定論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論點明確,論述清楚,史論結合)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抗戰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孫中山形象國統區歷史教科書 根據地歷史教科書敘述革命活動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體人類的福音” “主要領導者”(將孫中山的個人實踐融入興中會、同盟會的集體實踐中)闡釋三民主義 “精神導師” 民族抗戰的“旗幟”評價行為事跡 “為革命立楷模”“榜樣楷?!?“偉大的戰略家”——摘編自張運君、韓新怡《符號與民族記憶: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孫中山形象構建》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抗戰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孫中山形象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釋。(要求:立論正確,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敘述完整)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可知,1931年中共主張建立“反帝統一戰線”,反日同時還反對其他帝國主義國家,1933年主張“反帝同時反蔣”,1935年主張“全民族的聯合抗戰”,這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相吻合,A項正確;1922年中共二大“最低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著中共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排除B項;中共統一戰線主張的變遷,雖然受到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國內形勢變化的影響,排除C項;1935年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2-1937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1932年青島和天津演出”臥薪嘗膽“等劇”“1937年年10月起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遺恨”和“徽欽二帝”可看出自日本局部侵華及全面侵華后,移風社組織多場劇目演出的目的是激勵民眾抗日,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宣傳,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京劇的傳承態度,排除B項;京劇屬于傳統民族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31年(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傅斯年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占領東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發奮著成《東北史綱》,以大量可靠史料證明東北有史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場為民族爭人格。柳詒徵先生在文章中稱日本人為“倭人、倭寇”。由此可見,這反映了中國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史家對歐美綏靖政策的態度,排除A項;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標志著全面抗戰開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提及的不是學術問題,而是現實問題,并不是強調時局動蕩對學術自由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九一八事變后,以部分東北愛國官兵和警察為骨干,會同各地自發組織起來的抗日民眾”“我中華裔胄絕不甘作亡國之奴,寧可殺賊以致死,不委屈以求全”及所學知識可知,東北淪陷后,東北抗日義勇軍隊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抵抗日本的侵略,反映了東北人民誓死捍衛東北家園的堅強決心,A項正確;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反映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并非因為對國民政府政策的不滿,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沒有涉及他們希望其他省份群眾的支持,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知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是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對富農、地主政策的調整有利于團結地主、富農參與抗日,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B項正確;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地主、富農的政策符合當時革命的實際需要,并非右傾錯誤,排除A項;1937年11月,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成立,此時敵后抗日根據地還未建立,排除C項;1935年的華北事變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政策的調整正是因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而做出的,邏輯顛倒,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圖書館界舉行文化救國活動,向國際社會征文、征集書籍等形式有力地協作了全面抗戰,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D項正確;中國圖書館界的文化救國活動屬于自發的,不屬于國共二次合作的重要舉措,排除A項;中國圖書館界的文化救國活動體現了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但未體現得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排除B項;中國圖書館界的文化救國活動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排除C項。故選D項。7.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從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把占領區的生鐵、煤炭等重要產業(提示:這些行業所生產的資源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劃為“統制事業”,將紡織、面粉等劃為“自由事業”,并形成有效控制。日本推行統制經濟的目的在于掠奪資源,實現“以戰養戰”,B項正確;這些措施不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日本在占領區實行統制經濟,官僚資本主要在國統區發展,二者關系不大,排除C項;在占領區,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扶植傀儡政權;在經濟上實行“以戰養戰”,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排除D項。故選B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1937年4月5日,在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之際,為進一步營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抗日的社會輿論,國共兩黨分別派出代表,共赴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舉行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儀式。因此材料表明中國共產黨決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全民族抗戰,非借黃帝之名要求各黨團結抗日,排除A項;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的方針,排除B項;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日本侵華的加劇,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戰,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又提出將蘇區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將蘇維埃制改為民主共和制”,這一做法是為了適應民族戰爭的需要,C項正確;國共兩黨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兩黨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排除A項;“和平建國目標”是抗戰勝利后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反對資本主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31年后華資煤在上海的市場占有率急速增長,而外國煤炭在上海的市場占有率出現下降,尤其是與日本相關的煤炭,其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進而影響日本煤炭在華的銷售,這反映出時局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C項正確; “根本改善”的說法過于絕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屬性,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排除A項;華資煤炭在上海市場占有率的上升受關稅自主化、愛國運動及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且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其工業水平始終領先于近代的中國,排除B項;經濟大危機使列強迫切需要海外市場傾銷商品,加緊侵略,排除D項。故選C項。1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1939年12月9日,在某運動四周年的日子里”可知,這一運動應該發生在1935年12月9日,所以是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爆發的原因是日本加緊對中國進行侵略,策劃“華北自治運動”,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東北,B項正確;皖南事變是在1941年,排除A項;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是在1919年,排除C項;日本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是在1932年,排除D項。故選B項。1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中國。根據材料“請勿用仇貨,抵制到底”可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民族矛盾上升,該華僑要求家人抵制日貨,體現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華僑對日本侵略的憤慨和聲討,有利于宣傳抗日主張,B項正確;材料強調國人要抵制日貨,無法得出在經濟上支援國內抗日戰爭,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由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形成的,與華僑無關,且材料強調民眾要抵制日貨,排除C項;鼓勵支持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與材料強調宣傳抗日主張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近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地點為上海,圖例中反映的是日本侵略,判斷為一·二八淞滬抗戰或者八·一三淞滬會戰,但圖中的中國軍隊是19路軍,故為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為了掩護其在東北的侵略行動,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社會對東北問題的關注。C項正確;盧溝橋事標志著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排除A項;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排除B項;1937年國共第二次正式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8月下旬,為了制定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綱領、方針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指出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這一決議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實現,D項正確;這一決議是為了爭取抗戰的勝利,并非意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勢力,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抗日根據地的性質,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邊區政府組織建設的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1936年”、“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應”等信息可知,這是在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加緊侵略中國的腳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所以這些漫畫是為了提高民眾的救亡意識,共同抗日,D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1937年才建立,所以此時還談不上“鞏固”,排除A項;此時全面抗戰還沒有開始,這些漫畫是要提高民眾的救亡意識,而不是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排除B項;國共要成立聯合政府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這些漫畫此時還是為了救亡,而不是呼吁成立聯合政府,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顧頡剛開始時認為歷史教育應該只關注歷史的真實性,而不考慮其實際應用,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民族危機,顧頡剛開始主張歷史教育要“致用”,強調歷史教育在培養民族主義情感和國家統一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一轉變與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政府在這一時期對歷史教育的學術方向進行了具體引導,排除A項;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沒有發生變化,主要是民主共和理念和法治思想等,排除B項;持久抗戰理論是在全面抗戰后逐步形成的,以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為代表,排除C項。故選D項。1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 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關鍵信息“1938年3月”和所學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這一時期《孤島追悼記》的描述是對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映,主要是為了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C項正確;材料與藝術的政治功能無關,排除A項;批判國民黨的腐朽和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僅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D項。故選C項。1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12月19日(日本)。據材料“南京的恐怖將使日占區最優秀的中國人士因為害怕而隱退,而這些人之前一直想與日本扶持下的新政權合作”,說明日軍即使約束在南京的暴行,也是為了侵華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體現日本最高統帥部采取嚴厲措施,力圖結束現在仍在發生的暴行,是服務于侵華需要,未涉及南京暴行得到多方正式確認,排除A項;1937年12月19日未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美國政府并沒有通過輿論助華抗日,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際社會開始譴責日軍暴行,排除D項。故選C項。1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6年(中國)。依據材料:華北事變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由此導致階級關系發生變化,資產階級的態度改變,進而促使中共調整政策,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同盟軍”,B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于1937年,此時尚未建立,排除A項;三三制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當時抗日根據地尚未建立,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中共做出上述指示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0.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2月28日,英法美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二八事變”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結束,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這使得上?!胺擒娛禄?,為日本再次侵略中國提供了條件,C項正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是1937年的”七七事變",排除A項;“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蔣介石提出的,與本題無關,排除B項;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是在1937年,與本題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1.示例:論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北部考察熱潮,反映了維護民族團結、共同抵御外侮的時代主題。論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知識界在西北地區進行的考察,展示了西北地區的風土民情、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等?!读加旬媹蟆烽_辟相關專欄,反映了當時中國有識之士維護民族團結、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華夏民族情感、塑造家國情懷、促進內地與邊疆共同發展的觀念。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對西北邊疆的重視,不僅能夠推動政府加速對該地區的建設和開發,為持久抗戰奠定物質基礎,還能夠呼吁國民重視邊疆,抵抗列強的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各民族應該團結攜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結論: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西北邊疆的重視,反映了民族危機加深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詳解】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西北在‘全國獵影記’中留下了‘尚未開墾之富源’的印象,說明‘中國并非真的窮,不過偶然拿著鑰匙挨餓罷了’”“展示了西部邊疆地區土地廣大、物產豐富、風俗特異、民風淳樸以及周邊列強對西北、西南的覬覦”“專欄充滿了少數民族風情的描繪和保衛國族的暗示”可擬定論題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北部考察熱潮,反映了維護民族團結、共同抵御外侮的時代主題。論述可結合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知識界在西北地區進行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所反映出的當時中國有識之士維護民族團結、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華夏民族情感、塑造家國情懷、促進內地與邊疆共同發展的觀念。及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呼吁國民重視邊疆,抵抗列強的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各民族應該團結攜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等史實進行說明即可。最后進行總結升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西北邊疆的重視,反映了民族危機加深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22.示例信息:抗戰時期,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階級屬性不同、政治立場迥異,其編印的歷史教科書中孫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解釋: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南京國民政府為強化國民黨權威,有意識地樹立孫中山“民族救星”“民族救主”的形象,這種形象進入國統區的歷史教科書中。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以唯物史觀為原則,要求從中國實際出發;在敘述孫中山革命活動時,根據地歷史教科書將孫中山的個人實踐融入興中會、同盟會的集體實踐中,弱化個人在革命活動中的作用,強調團體及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國統區歷史教科書所構建的以孫中山為中心的革命話語體系,主要受到國民黨英雄史觀的影響,這種史觀強調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實質上以國民黨一黨專制和蔣介石個人集權為思想基礎。而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堅持唯物史觀,將孫中山視為革命領導集體的一員,突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總之,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國統區和根據地編印的歷史教科書呈現出的孫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權力在教科書維度的延伸。【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據材料“國統區”,“根據地”等關鍵信息,圍繞“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分析,得出抗戰時期,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階級屬性不同、政治立場迥異,其編印的歷史教科書中孫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解釋:首先,說明抗戰時期的大背景,進而分別說明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編寫歷史教科書的目的即可。其次,結合材料“民族救星”,“主要領導者”,分析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進行歷史教科書編寫時,受到的史觀影響和突出的形象即可。最后,總結得出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國統區和根據地編印的歷史教科書呈現出的孫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權力在教科書維度的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