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點27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點27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復習

資源簡介

考點27: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城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1、聯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史實,創設學術情境和簡單情境,考查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及特點,突出唯物史觀、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
2、結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具體史實,創設學術情境和復雜情境,認識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特點和成就,著力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3、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社會主義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創設學術情境和簡單情境,考查中國社會主義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階段特點,突出時空觀念、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文化大革命”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中共八大:1956年
內容:提出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即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意義: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由毛澤東提出,并以此為指導開展了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
(3)探索中的失誤
表現: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危害:導致1959~1961年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4)調整國民經濟
時間:1960年冬開始
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意義: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
(2)過程
時間:事件
1966年:全面發動
1967年:“一月風暴”,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1969年: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斗、批、改”運動
1971年:黨中央成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1972年和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各方面進行了整頓,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經濟形勢明顯好轉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3)評價:“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災難,并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二、偉大的建設成就
1、生產生活領域
工業領域: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國防領域: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增強了國防力量
農業領域: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社會生活: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2、先進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
3、外交突破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2)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3)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正式建交。
4、重大意義: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一、1957~1976年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失誤的原因及經驗教訓
1、失誤的原因
歷史傳統的影響。受封建專制主義遺毒的影響,人們民主法制觀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很高,迫切希望盡快擺脫落后狀況。
中央領導人的錯誤估計。對當時的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重,錯誤地認為階級斗爭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國際環境的影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尖銳對立,容易產生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心理。
2、經驗教訓
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國民經濟建設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搞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備力量,并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二、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
從美國一方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從中國一方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有三種考慮:一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的需要;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威脅的需要;三是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因此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
(2)影響
中美關系緩和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
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發展,接著在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高潮,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三、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
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客觀原因: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對聯合國的控制作用減弱;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加入聯合國,在聯合國中的作用大為加強。
直接原因:新中國歷來重視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第三世界國家在第26屆聯大上也大力支持中國。
(2)意義
說明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
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大大增強了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級大國控制聯合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局面。
1.(2023年山東卷)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泵珴蓶|強調的是( )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 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56年(中國)。據材料“國家與工廠的關系……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可知毛澤東認為國家與工廠之間的關系是統一性和獨立性的關系,在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下,各個生產單位可以有一定的獨立性,強調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性,A項正確;這一時期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重視的國家的行政指導,并不是市場調節,排除B項;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營,并不是平衡公私關系,排除C項;三大改造時期,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會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
1.1961年,在劉少奇等人提議下,經毛澤東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財經小組,由陳云任組長,陳云上任后,第一項工作就是對1962年計劃進行大幅度調整,采取關廠、并廠,縮小規模等辦法調整工業,加強農業,增加糧食生產。這些措施( )
A.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 B.在我國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C.致力于國民經濟比例協調發展 D.是對“大躍進”運動的完全否定
2.下表為1959—1960年我國人口流動的相關信息。這一時期的移民有助于( )
遷入地 人數(萬) 目的
東北 38.8 支邊
甘肅 18.7 墾荒
云南 2.3 屯墾戍邊
A.改善國家工業布局 B.開發邊疆鞏固國防
C.促進國民經濟調整 D.支援三線建設開展
3.如圖為中國鋼產量變化形勢圖(單位:萬噸)。下列對圖中③段中國鋼產量變化背景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蘇聯政府提供援助 B.國民經濟政策調整 C.西方先進技術引進 D.一五計劃的實施
4.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國際糧食市場上,每斤大米大約相當于2—2.5斤小麥。據統計,中國在1961—1965年期間共進口糧食547億斤,出口127億斤,在這出口的127億斤糧食中,除了少量的大豆、雜糧之外,絕大部分都是大米。中國此舉( )
A.促使國民經濟全面恢復 B.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C.對外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D.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
5.1958年9月,國務院決定自1959年起中央按照“總額分成,一年一變”核定地方收支,地方收入不再按照不同類別劃分為地方固定收入、企業分成收入和調劑分成收入,地方支出也不再區別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專案撥款支出。該決定( )
A.是“左”傾錯誤的表現 B.有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C.把地方財政統一到中央 D.旨在應對嚴重的經濟困難
6.1961年,上海工業企業開展“比學趕幫”活動,活動的主旨逐漸從“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為“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從強調數量的多轉變為強調質量第一。這一轉變( )
A.促進了工業的有序發展 B.遵循了七千人大會精神
C.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 D.開始改變工業落后局面
7.1972年4月16日,乘專機飛越太平洋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順利到達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8000名美國民眾冒雨迎接其入住新居。4月20日,尼克松夫人出席了動物園大熊貓館的揭幕式。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B.中美《聯合公報》發表
C.中美之間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 D.大熊貓的商業價值高
8.1951年3月8日在全國26個城市同時舉行的“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展映了《新兒女英雄傳》、《白毛女》、《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民主青年進行曲》、《團結起來到明天》、《陜北牧歌》、《遼遠的鄉村》等20部故事片和《中國人民大團結》等6部新聞紀錄片。這( )
A.深受對外關系政策的影響 B.體現社會主義新時代風貌
C.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D.得益于雙百方針的貫徹
9.下圖為1972年出版的年畫《貧下中農的好醫生》,描繪了一位女醫生到社員家中出診的場景。該畫旨在宣傳( )
A.社員衛生健康意識得到強化 B.婦女積極投身精神文明建設
C.社會主義醫療體系的優越性 D.農業合作社的醫療保障完善
10.1955年12月,共青團中央發布《關于在七年內基本掃除全國青年文盲的決定》,指出“掃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戰略意義的任務”。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B.文化建設迎合了新中國發展需要
C.識字學習成為國人共識 D.教育領域出現了“左”傾冒進傾向
11.下表出自廖麗《視覺修辭視域下<人民畫報>中文版封面中國形象塑造研究(1950—2016)》。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人民畫報》( )
A.彰顯中國群眾地位與形象變遷 B.呼應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意識形態
C.宣揚五育并舉的國家教育體系 D.折射出復雜尖銳的外部斗爭環境
12.新中國的對外援助覆蓋了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對外經濟援助金額達到40.28億元人民幣。1971年,中國簽訂的各種對外援助協定總額共計74.25億元人民幣,對外援助支出比重由上一年的3.5%上升到5.1%。這反映了我國( )
A.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B.融入經濟全球化 C.開展全方位外交 D.積極改善外交關系
13.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這一經濟思想( )
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 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計劃生產的……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點的補充。 我國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國家市場是它的主體,但附有一定范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樸充,因此它是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
A.客觀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實際 B.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C.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
14.如圖所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國工業增長速度。由此可以看出( )
A.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 B.工農業實現了均衡發展
C.上海逐漸失去工業領先地位 D.國家重視改善工業布局
15.1961年,我國蟾蜍單性生殖研究獲得突破,科技工作者繁殖出第一批“沒有外祖父的癲蛤蟆”。1963年,我國第一臺氣體氨氛激光器試制成功。1964年,國內第一臺半導體激光器和第一臺碳分子激光器試制成功。這些成就( )
A.得益于“四個現代化”戰略的提出 B.與“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相關
C.體現出中蘇兩國科技合作的成果 D.是貫徹“雙百方針”政策的結果
16.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便對華實行全面禁運,中美貿易凍結。1969年,美國在對華貿易上開始解禁,允許中美非戰略物資的貿易。這一變化表明( )
A.美國急于與新中國建交 B.中國重返聯合國時機成熟
C.美國對華政策走向失敗 D.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
17.1977年8月23日,美國國務卿萬斯在北京同中國外長黃華舉行正式會談。萬斯代表美國政府聲明,美國同臺灣的防御條約即將“終止”,美國將從臺灣全部撤走其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對上述會談解讀恰當的是( )
A.中美兩國建交進程加快 B.海峽兩岸實現了真正?;?br/>C.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失敗 D.中美國家利益的沖突消除
18.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在西部地區建成了包括常規兵器、航空、航天、船舶、電子和戰略核武器等30余個工業及科研基地,形成一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這是由于(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C.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實施 D.國家進行了大規模三線建設
19.導致下圖中三線地區工業化程度變化率急劇波動的主要原因是( )
A.發展道路的探索 B.經濟政策的重置
C.社會矛盾的激化 D.國際局勢的嚴峻
20.下表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的變化,據此可知( )
年份 項目 糧 棉 鋼 煤
1952年 總產量 1.64億噸 130.4億噸 135億噸 0.65億噸
比1949年增長 36% 193% 754% 105%
1957年 總產量 1.95億噸 64億噸 535億噸 1.3億噸
比1952年增長 19% 26% 296% 100%
A.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B.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阻礙工業化建設
C.“大躍進”運動導致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 D.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重點放在西南和西北。到1970年代末,四川是接受東北支援最多的地區之一。東北支援四川的多個重點項目都具備相當高的全國性服務能力和知名度。以德陽為例,數千名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優秀東北職工遷入后,“德陽人”在第二重型機器廠、東方電機廠、第二物探大隊等大型企業的生產過程中,第一次“親眼看見”什么是工業化大生產、什么是現代化企業、什么是現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學技術力量、什么是發明創造等先進工業化要素。同時,東北內遷職工在日常生活方面形成較大“示范效應”。例如,1966年前后,第二重型機器廠的東北籍職工在冬季喜歡穿一種毛領長棉大衣,這種棉大衣比當地人常穿的土棉襖更貼身、更保暖且顯得更為精神,這讓廠區附近的青年男女覺得很“洋氣”,爭相“托人”購買。東北大米、東北水餃、東北饅頭、東北普通話、時裝、發式、手表、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等內容,也迅速成為廠區附近部分城鄉居民羨慕和模仿的對象。
——摘編自周明長《嵌入式運作:東北對四川三線建設城市的支援》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輸入四川城市的東北現代化要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北大力支援四川的原因。
22.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涌現出無數典型和英雄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請根據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1)在收集到的下列兩件歷史資料(圖1和圖2)中,哪一件更能印證活動主題,請說明理由。
(2)為更深入的進行探究,搜集到如下三份資料,請對其史料價值進行評估與說明。
序號 類別 內容
① 日記 王進喜在日記中寫道: “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上只能記差距?!?br/>② 書籍 《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 電影 《創業》(以勞動模范王進喜為原型),長春電影制片廠,1974年。
(3)根據下面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時代精神的形成背景。
王進喜大事記
1923年10月8日 王進喜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家庭
童年時期 6歲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出去討飯:10歲就進山給地主放牛
1949年一1950年 玉門解放后,他通過考試在玉門老君廟鉆探大隊當上了鉆工,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
1956年4月 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10月 王進喜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看到國沒油燒而背著“煤氣包”的公共汽車,感慨道: “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
1960年3月 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他主動請纓,帶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到達大慶,之后與工友們日夜奮戰,甚至跳入泥裝池控制井噴,被謄為“鐵人”
1969年4月19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從此, “鐵人王進喜”隨著“大慶油田”的名字傳遍中國和世界
1970年11月15日 因胃癌在北京逝世,享年47歲
參考答案:
1.C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年中國。根據所學可知,1959--1961年是中國國民經濟最困難時期,材料反映中央制定了壓縮工業產生、加強農業生產的計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C項正確。這些措施有利于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改革開放時期才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未涉及工業體系,排除B項;“完全否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2.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1960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向東北、甘肅、云南等邊疆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支邊、墾荒、屯墾戍邊,這些人口的涌入對于邊疆地區的開發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也能夠起到鞏固國防的效果,B項正確;人口的流動與改善工業布局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1961年,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排除C項;1965年,我國開始進行三線建設,建設重點在西南、西北,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1965年(中國)。據中國鋼產量變化形勢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圖中③段是1962年之后,中國的鋼產量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政策進行調整,B項正確;1962年時,中蘇關系已經惡化,排除A項;西方先進技術引進主要在改革開放后,排除C項;一五計劃在1953年-1957年實施,與③段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4.B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題意可知,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國際糧食市場上,一斤大米能夠交換2—2.5斤小麥,所以中國出口大米是為了換取更多的小麥,所以中國此舉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B項正確;國民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得到恢復,排除A項;根據糧食的進出口貿易,不能說明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排除C項;糧食的進出口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沒有關系,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5.B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時空是:1958年(中國)。國務院的這一決定有利于改變過去中央對地方收支管理過于集中的做法,將“收支下放”,地方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能夠有效調動地方的積極性,B項正確;擴大地方自主權,妥善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是對財政制度和經濟體制的積極探索,而非“左”傾錯誤,排除A項;這一決定將部分財政權力下放,而不是集中到中央,排除C項;我國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是在1959至1961年,時間不符 ,排除D項。故選B項。
6.A
【詳解】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材料中講到,上海工業企業進行“比學趕幫”活動,活動的主旨逐漸轉變為“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強調質量第一、這一轉變是基于對經濟嚴重困難的反思,能夠促進工業的有序發展,A項正確;七千人大會召開于196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四個現代化”建設是1964年提出的,排除C項;“一五”計劃開始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D項。故選A項。
7.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2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訪華,中美交往的大門重新打開。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上海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食霈F了大熊貓“玲玲”和“興興”赴美并大受歡迎的情況,B項正確。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與材料信息不存在必然關系,排除A項;1972年4月,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痪?,再加上“文革”的影響,中美之間經貿關系不可能“快速”發展,排除C項;商業價值高是大熊貓在美國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在于中美關系的改善,排除D項。故選B項。
8.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從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展覽的作品來看,題材豐富,更能滿足不同民眾的精神需求,從而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C項正確;展覽的影片未涉及中國與外國交往的內容,不能反映受到對外政策的影響,排除A項;此時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雙百方針是在1956年提出的,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9.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2年(中國)。根據材料“1972年出版的年畫《貧下中農的好醫生》,描繪了一位女醫生到社員家中出診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國家搭建起覆蓋全國的醫療網絡,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這時期我國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不斷擴大,材料所述位女醫生到社員家中出診,體現了我國注重廣大貧下中農的健康及社會主義醫療體系的優越性,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時期我國注重廣大貧下中農的健康,并且材料所述是女醫生主動到達社員家,并不能體現社員的健康意識,排除A項;材料描繪了一位女醫生到社員家中出診的場景,與精神文明建設無關,排除B項;僅憑借一位女醫生到社員家中出診不能得出整個農業合作社醫療保障的完善,并且材料內容沒有涉及農業合作社醫療保障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0.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掃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戰略意義的任務,新中國剛剛成立后,在政治、經濟、國防軍事等各領域都需要建設性的人才,B項正確;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發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國民對識字學習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左”傾冒進傾向,排除D項。故選B項。
1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201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廖麗《視覺修辭視域下<人民畫報>中文版封面中國形象塑造研究(1950—2016)》中始終體現尋常百姓的重要地位,是呼應了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意識形態,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群眾形象的變遷,排除A項;材料強調尋常百姓是研究重點,呼應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意識形態,并未體現五育并舉的國家教育體系,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復雜尖銳的外部斗爭環境,排除D項。故選B項。
12.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新中國的對外援助覆蓋了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可知,新中國對外經濟援助的范圍交廣,據材料“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對外經濟援助金額達到40.28億元人民幣”“1971年,中國簽訂的各種對外援助協定總額共計74.25億元人民幣”可知,新中國對外經濟援助的金額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的援助,有助于獲得這些地區國家對中國的支持,進而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外交環境,D項正確;通過對外援助的總金額無法判斷整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能得知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的援助,不涉及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等,不能反映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排除B項;全方位外交指的是中國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材料反映的是對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的援助,不能反映全方位外交,排除C項。故選D項。
13.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作用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題意可知,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肯定了國有經濟之外經濟成分的作用,因此客觀上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實際,A項正確;當時主要是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只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并不是為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排除C項;此時并沒有要改革經濟體制,這一經濟思想孕育的也不是經濟體制改革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14.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據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上海和全國工業增速差異主要是由于國家大力發展三線建設,加強了在中西部的工業投資,反映了國家重視改善工業布局,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國工業增長速度對比,與工業體系無關,排除A項;據材料“上海市和全國工業增長速度”可知,沒有提到工農業的發展情況,無法判斷是否已經實現了均衡發展,排除B項;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始終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圖示中沒有數據顯示其它地區的工業水平,因此不能得出上海逐漸失去工業領先地位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15.D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年(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我國在科技、文化戰線上取得的成就,與“雙百方針”的實施密切相關,因此材料所述成就是貫徹“雙百方針”政策的結果,D項正確;“四個現代化”戰略提出于1964年,排除A項;“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項;中蘇關系在1960年時期已經破裂,排除C項。故選D項。
16.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1969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美國對華貿易經歷了從全面禁運到允許中美非戰略物資的貿易的過程,可知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D項正確;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對中國采取敵視的態度,沒有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中美關系從敵對到緩和的過程,與中國重返聯合國關聯較小,排除B項;材料反映是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而非失敗,排除C項。故選D項。
17.A
【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臺灣問題是中美交往的關鍵問題,“美國同臺灣的防御條約即將“終止',美國將從臺灣全部走其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這有利于中美關系的發展,此后1978年兩國簽訂了建交公報,A項正確;1979年中美建交后,大陸停止炮擊金門,海峽兩岸實現了真正停火,排除B項;中國重返聯合國時,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就失敗了,排除C項;“消除”的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18.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原因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在西部建設30多個工業和科研基地,是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的三線建設的背景下展開的,D項正確;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排除A項;B項是在1978年以后形成,排除B項;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1999年提出,排除C項。故選D項。
19.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三線地區工業化程度變化率”及所學可知,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驹O施建設。由此可見,三線地區工業化程度變化率急劇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局勢緊張,戰爭的威脅,D項正確;1956年我國就已經開始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但“經濟政策的重置”并不是三線建設的原因,排除B項;三線建設的出發點是應對外部戰爭的威脅,與社會矛盾無關,選項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故選D項。
20.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根據表格可知,1952-1957年間,這一時期糧食、棉花、鋼鐵、煤炭等總產量均有大幅增長,說明一五計劃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一定成就,A項正確;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工業化建設,排除B項;大躍進1958年開始,尚未開始,排除C項;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推動了經濟增長,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項。故選A項。
21.(1)優質人力資源;先進技術和生產組織方式;新生活方式。
(2)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戰略布局的考量;東北地區代表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后的中國。依據材料“以德陽為例,數千名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優秀東北職工遷入后”,可得出優質人力資源;依據材料“第一次‘親眼看見’什么是工業化大生產、什么是現代化企業、什么是現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學技術力量、什么是發明創造等先進工業化要素”,可得出先進技術和生產組織方式;依據材料“東北內遷職工在日常生活方面形成較大‘示范效應’”,可得出新生活方式。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后的中國。依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可得出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依據材料“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重點放在西南和西北”,可得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戰略布局的考量;依據材料“第一次‘親眼看見’什么是工業化大生產、什么是現代化企業、什么是現代化管理、什么是科學技術力量、什么是發明創造等先進工業化要素”,可得出東北地區代表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
22.(1)圖1更能印證活動主題。理由:圖1是能反映真實現場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內容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更能印證活動主題。
(2)①是一手史料,能夠用來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個人心理狀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②是二手史料,為后人的研究著作,是考訂史實、補正歷史的重要依據,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③是影視作品,以王進喜為原型,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因為帶有創作想象和情境再現的因素,史料價值相對較低。以上史料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活動主題,結合運用,佐證互證,可以更好的反映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3)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三大改造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需要;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石油等資源嚴重匱乏,急需自力更生;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傳統和建設社會主義熱情。
【詳解】(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資料及理由:根據圖1和圖2兩則關于王進喜人物的歷史資料且結合所學可知,相比圖2郵票這種二手史料,圖1是能反映該人物控制井噴這一真實現場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內容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更能印證活動主題。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評估與說明:根據①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日記這一手史料能夠用來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個人心理狀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根據②標題及所學知識可知,書籍屬于二手史料,為后人的研究著作,是考訂史實、補正歷史的重要依據,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根據③及所學知識可知,以王進喜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因為帶有創作想象和情境再現的因素,史料價值相對較低。以上史料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活動主題,結合運用,佐證互證,可以更好的反映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3)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背景:結合這一時期新中國政治、經濟所發生的重大歷史大事件的意義來簡析形成的背景。具體說來可以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石油等資源需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精神角度談背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东丽区| 利津县| 顺昌县| 永宁县| 石家庄市| 平谷区| 沙雅县| 德保县| 阳西县| 青冈县| 贺兰县| 滨海县| 岐山县| 利辛县| 高州市| 庄浪县| 盖州市| 孟州市| 永宁县| 平陆县| 襄汾县| 张家川| 澳门| 维西| 乐山市| 武定县| 龙口市| 霍林郭勒市| 邵东县| 梓潼县| 益阳市| 霍城县| 罗山县| 井研县| 类乌齐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六盘水市| 革吉县| 乃东县|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