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點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點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復習

資源簡介

考點2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成立初期鞏固人民政權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創設學術情境和復雜情境,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鞏固新政權所作的努力,著力考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
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成立初期,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史實,創設學術情境和簡單情境,考查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及特點,突出唯物史觀、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
結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具體史實,創設學術情境和復雜情境,認識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特點和成就,著力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成立初期中國社會主義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創設學術情境和簡單情境,考查中國社會主義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階段特點,突出時空觀念、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
一、新中國的成立、政權的鞏固及外交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籌備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
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等為副主席。
(2)成立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舉行。
(3)成立意義
結束了中國人民長期受壓迫和剝削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2、人民政權的鞏固
(1)背景:
軍事上:國民黨殘余軍隊及其他反革命武裝尚待消滅
經濟上:全國尚有三分之二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經濟上千瘡百孔,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制造市場混亂
世界局勢上:美國發動侵朝戰爭
(2)主要措施
土地改革:
概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意義: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穩定財經: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基本上穩定了全國的物價。同時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過程:1950年,美國組織所謂的“聯合國軍”侵略朝鮮,并威脅中國安全。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入朝作戰。1953年,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意義: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3、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實行“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推動中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時,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
(2)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中國在會議上發揮重要作用,促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3)1954年,中國正式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4)1955年,中國參加亞非會議,并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取得重大成果。會議為中國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
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經濟建設領域
(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3)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政治建設領域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這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2)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
3、思想領域: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思想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
包容性: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國家;適用于發展中或發達國家
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開放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
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
2、作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的正確指導原則,指明了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的有效途徑,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特點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1)歷史因素:我國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亟待發展。
(2)現實需要:我國處于帝國主義的軍事包圍之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
(3)借鑒蘇聯經驗:蘇聯的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4)經濟關系: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三、中蘇工業化對比
相同點:都優先發展重工業
不同點:
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得不到發展;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兼顧農業、輕工業比例問題;
蘇聯發展工業忽視了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中國工業化過程中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蘇聯是獨立工業化,中國工業化過程中有接受蘇聯的援助
1.(2023年北京卷)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 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
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 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工作時間做工間操;國家體委也推行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無論工間操和廣播體操都有利于加強鍛煉,增強民眾體質,D項正確;在工作和學習之余加強鍛煉,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學習,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政府機關和學校,“社會各行業”的說法絕對,且材料中的工間操和廣播體操不屬于競技體育,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政務院和國家體委對鍛煉的重視,沒有體現民眾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年福建卷)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1955年11月參加的部分活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
26日 上午 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后到科學院開會
下午 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
27日 晚上 參加外事活動
下午 報社來人約稿
晚上 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國際學術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視 D.科學精神得以弘揚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據所學解讀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華羅庚作為科技人才“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參加“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會”,還參加外事活動,科學家才能夠較多的參加科技相關的活動及外事活動,反映了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華羅庚的活動,不能整體反映中國的科教水平,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參觀蘇聯展覽館的計算器”“主持外國科學家學術報告會”涉及國際學術交流,只能反映中國對外學術交流的某些情況,僅憑此不能得出國際學術交流密切,排除B項;科學精神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材料并未論述華羅庚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態度,無法得出弘揚科學精神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3年海南卷)有蘇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區里登記走一下”“要問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來陪嫁,陪了一頭小花牛,給姐耕地種莊稼”。歌中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體現了當時婚姻習俗的簡化和開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習俗,由此可斷定是新中國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種莊稼這一現象來看,當時人們對土地比較重視,這是因為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土地,積極性提高,也可能是因為三大改造后,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擁有對土地使用權,因此耕種土地的積極性較高,綜上可斷定材料現象最可能出現于1949—1956年,C項正確;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國還處于舊中國時期,不可能出現材料中的新婚姻習俗,排除AB項;1978—1992年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現只陪嫁耕牛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3年遼寧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對此,陳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強調了( )
A.調整城鄉關系的艱巨性 B.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中國)。根據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陳云認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說明陳云認識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鄉關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產業結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沒有涉及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年全國乙卷)圖1、圖2分別為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
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195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神筆》《驕傲的將軍》”,“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筆》取材自中國古老的民間故事——神筆馬良。《驕傲的將軍》則從成語“臨陣磨槍”發展而來,影片采用了中國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的許多元素,這部動畫電影被認為是“中國學派”的開山之作,《神筆》和《驕傲的將軍》被認為是中國動畫民族化探索的先驅作品,所以材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項正確;1955~1956年新中國藝術創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外來藝術形式影響新中國藝術創作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于197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3年天津卷)1977年文藝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紹數學家陳景潤在困難的處境下刻苦鉆研,使人民反思過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這件事( )
A.加快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B.弘揚了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
C.助推了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 D.推動了大量文藝作品的出現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7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使人民反思過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并結合1977年文革剛結束不久的史實可知,這件事助推了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C項正確;陳景潤在困難的處境下刻苦鉆研的精神有利于激發人們的科學熱情,但不是材料的主要內容,排除A項;材料主要內容是“反思過去”,促使文藝領域的撥亂反正,不是弘揚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排除B項;材料說1977年文藝著作已經大量出版,所以,大量文藝作品的出現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
1.據1954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全國農戶土地改革時平均每戶擁有耕畜0.6頭,犁0.5部,多數農戶從事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都很困難。在正常年景下,每到青黃不接的春季全國尚有兩千萬以上農民缺少口糧。該調查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 B.完成民主革命的緊迫性
C.國家財政問題的嚴峻性 D.農業市場調節的合理性
2.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北地區的許多農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車到城里售賣自家農產品,并捎回緊俏商品,日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東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東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 B.居民較強的晨間消費需求
C.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 D.工業化城市化大規模發展
3.1956年,中國年輕男女們一時間紛紛穿起了藏藍色的工裝褲,顯得勤勞又樸素。同時期,女性還流行穿著“布拉吉”,它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女英雄卓婭就是穿著飄逸的“布拉吉”。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衣著體現了國家外交政策的轉向 B.就業取向決定了個人的審美情趣
C.革命文化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D.服飾發揮認同和歸屬的社會功能
4.下圖為1957年4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題目為《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績輝煌》的文章,這表明當時我國( )
A.已經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
B.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
C.工業落后的面貌逐漸改變
D.為三大改造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5.1955年,天津市政府積極組織修繕城市房屋,動員建筑工人和積極分子成立義務修房組,并免費給貧苦市民和烈士軍屬修房,修房的過程中體現出了節約和互助精神,取得較大成功。這反映了( )
A.社會主義成為共識 B.貧富差距顯著縮小
C.民眾生活開始改善 D.人民政權的優越性
6.1951年,上海鐵路管理局按照鐵道部統一整頓職名的要求,修訂一批舊式職名,將雜夫役、小工等改為各種員、工,將舊社會各種“匠”一律改稱“工”,并修訂一些日、俄語等轉譯過來的職名。這一舉措( )
A.適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
C.促進了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勞動者關系
7.如圖為1952年10月發行的《偉大的祖國》系列郵票第二組,分別為“淮河水閘”“成渝鐵路”“石油工業”“國營農場”。這反映了當時我國( )
A.國民經濟發展成就顯著 B.優先發展重工業
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 D.三大改造初步完成
8.1950年3月,政務院發布《關于春耕生產的指示》,規定:允許地主繼續經營原有土地,地主在減租后向農民收租是合法的,允許農業生產中的雇傭勞動,同時就獎勵精耕細作、保護耕者收獲權利、發放貸款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由此可見,人民政府( )
A.努力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困難 B.團結地主階級投身于工業建設
C.把農業的發展擺在重要位置 D.致力于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束縛
9.如表是1952年和1957年中國主要產品產量簡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項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鋼(萬噸) 135 535 296
煤炭(萬噸) 6600 13100 98
棉紡物(億米) 38.3 50.5 32
谷物(萬噸) 16392 19505 19
A.工農業呈現逐年增長趨勢 B.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
C.國家建設受蘇聯模式影響 D.工農業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10.1953年9月,毛澤東針對國內采取何種工業模式時說:“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現在發展工業建設也是施仁政。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這表明當時( )
A.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B.發展重工業符合國家戰略需要
C.社會主義建設兼顧民生改善 D.工業綜合實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1.王檜林的《中國現代史》一書中某一章節提到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整頓、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斗爭、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作戰等內容。據此可知,這一章節內容的主旨是( )
A.國民經濟亟待恢復 B.鞏固新生人民政權
C.實現中國統一大業 D.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12.如圖為兩家錢大昕創作于1951年《多生產!多捐獻!》宣傳畫、畫右側有“抗美援朝”“愛國公約”等文字。該宣傳畫反映了( )
A.人民對新生政權的認同 B.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
C.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 D.我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13.下面是1956年私營工業的改造情況統計表。據此可得出( )
項 目 戶數 (千戶) 職工人數 (千人) 總產值 (百萬元)
1955 年底原有私營企業 88.80 1 310 7 266
1956年內已經改造的私營企業 87.93 1 296 7 237
1.實行公私合營的 64.23 1 075 6 545
2.轉入地方國營企業的 1.00 23 98
3.劃歸手工業改造的 15.60 117 299
4.其他(主要轉為公私合營商業) 7.10 81 295
改造面(%) 99.0 98.9 99.6
1956年底尚未改造的私營企業 0.87 14 29
A.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速度過快 B.國營經濟日漸占據主導地位
C.公私合營加速所有制的變動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確立
14.新中國成立初期,山西省岢嵐縣婦女龔翠蓮在“文化訴苦”活動中回憶過去自己家窮,念不起書,現在沒文化,錯把5000元的銀票子當成500元花。這引發了群眾對學習的討論:“現在是咱人民的天下”,大家“要識字,懂道理,翻身要翻心”。這反映了( )
A.民眾對新政權認同感提升 B.農業互助組織深受民眾歡迎
C.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D.“雙百”方針推動了文學發展
15.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通過了《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該條例規定,在城市郊區沒收和征收的農業土地一律歸國家所有;城市郊區土地改革完成后,對分得國有土地的農民,由城市人民政府發給國家土地使用證;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等擁有的城市地產則采取保護的做法。這一條例( )
A.有助于徹底完成黨的民主革命任務
B.將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相統一
C.完善了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
D.將經濟恢復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進行
16.在赴印尼出席萬隆會議之前.中國代表團制定了“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的戰略總方針,中國要盡可能地強調作為亞非國家的身份,從而避免陷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爭論的陷阱。這一戰略( )
A.體現了“一邊倒”的外交思想 B.實現了亞非國家團結合作
C.遏制了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 D.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17.1949年,毛澤東告誡全黨: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必須學會的東西”是指( )
A.組建聯合政府的策略 B.開展土地改革的方式
C.領導全國經濟工作的能力 D.動員民眾參與革命的路線
18.萬隆會議之前,中國政府在對相關與會國的政治態度做出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如下方針:團結“和平中立國家”、爭取“接近和平中立國家”、影響“接近反對和平中立國家”、孤立并分化“反對和平中立國家”。此舉意在( )
A.促成亞非會議圓滿成功 B.擴大國際和平統一戰線
C.清除西方殖民勢力殘余 D.遏制世界戰爭潛在力量
19.圖為1950-1952年間,上海市人民政府實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辦理嬰幼保育機構暫行最低標準》。 ◆創辦工廠托兒所166所,收托兒童4654人。 ◆舉辦保育人員訓練班和在職營養員輪訓班。
A.促進國民經濟恢復 B.鼓勵女性投身工業化建設
C.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D.增強人民對新政權的認同
20.外交政策需要根據時勢變化不斷調整。新中國突破“和平民主框架”思維,曾提出“建立和平統一戰線的政策”。它以中國國家安全為中心,以對待和平與戰爭的不同態度為標準,不僅包括蘇聯和東歐國家,“而且要爭取主張和平的國家,影響希望維持現狀的國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戰爭集團”。“它”的提出是在20世紀(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一則通訊稿
為了建設更多的紡織廠新華通訊社記者 任家驥 著文 在晉中平原的腹地,人們拉起電線,鋪起鐵路,以無比的熱情建設起自己的工業。每天成百輛的火車不分晝夜地開到建設區……一座新型的現代化工廠正在建設著。這就是規模宏大的經緯紡織機械制造廠。 早在一九五0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決定建設這個工廠,從那時起,熟練的上海工人,就來到這里;許多翻身農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園,來參加這個陌生的工作。他們都知道建設這個工廠就是在建設他們自己的生活。 往年在農村里最行銷的是粗布和土布,到了一九五二年的秋天,全國各個村鎮上行銷的是漂白布、花布、藍細布、府綢。今后這一工廠所生產的機器每年將裝備五個到十個新型紡織廠,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 在建設這一工廠的第一年度,由全國各地運到這里來的物資就有四十萬噸。新的、現代化的機械減輕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體力勞動,新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蘇聯經驗,加速了這個工廠的建立。廠里的專門技術學校,培養了各式各樣的工人。……昨天還在技術學校學習的小姑娘們,今天已經成為新式精密機械的管理者了。……這個母親工廠將很快的哺育出來大群的子女工廠。
——原稿刊載于《人民畫報》(1953年2月號)有刷減結合所學知識,以“時代風貌”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共中央中南局提出為發揮婦女群眾在農村反封建斗爭中的積極性,必須注意照顧婦女的特殊利益。同年,江西省民主婦聯強調要切實保護婦女的權利,在土地改革中要保障婦女與男性同樣分得一份土地與生產資料,并要廣泛深入地宣傳婚姻法,對婦女的婚姻問題,應給予適當的解決,至于個別嚴重危害婦女人權,如虐待、打罵等,各級婦聯應幫助被害婦女向政府司法機關控訴,堅決依法懲辦。
——摘編自《江西省民主婦聯為動員全體婦女積極參加土地改革運動的指示》等
材料二
1950年婦女在登記領取土地證 《婚姻法圖解通俗本》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中國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圍繞“照顧婦女的特殊利益”,選取一個方面加以闡釋。(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
參考答案:
1.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平均每戶擁有耕畜0.6頭,犁0.5部,多數農戶從事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都很困難。在正常年景下,每到青黃不接的春季全國尚有兩千萬以上農民缺少口糧。”可知,當時個體農業擁有的生產工具和資金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現狀也極端落后,說明當時小農經濟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改革生產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實行農業合作化運動,A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財政問題,排除C項;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強調農業市場調節的合理性,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D
【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相當規模的以裝備制造、能源、原材料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干企業,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東北地區工業化城市化大規模發展,工廠通勤上班,促進了早上八九點鐘結束的東北早市文化的形成,D項正確;居民較強的晨間消費需求、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B項;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為結果并非原因的表述,排除C項。故選D項。
3.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56年我國正處于一五計劃時期,而且中蘇關系密切,所以年輕男女流行穿著工裝褲和前蘇聯的“布拉吉”,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和蘇聯的認同,說明服飾發揮認同和歸屬的社會功能,D項正確;女性流行穿著“布拉吉”體現的是對蘇聯的認同,但無法體現外交政策轉向,排除A項;“決定了個人的審美情趣”的說法過于絕對和夸張,排除B項;工裝褲和“布拉吉”并不能體現革命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
4.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據材料“為《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績輝煌》”及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建設,工業落后的面貌逐漸改變,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此時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并非世界工業強國,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一五計劃的成就,沒有涉及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排除B項;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是同時進行的,且材料只涉及一五計劃的成就,沒有涉及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5.D
【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材料講到天津市政府為修繕城市房屋,成立義務修房組,免費給貧苦市民和烈士軍屬修房,修房過程中節約互助,這體現了人民政權的優越性,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僅是政府組織修繕城市房屋,據此得不出社會主義成為共識,排除A項;無法體現貧富差距顯著縮小,B項;“開始”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6.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名稱的改變主要是把就社會的等級稱呼變為平等稱呼,這有利于社會平等,有利于塑造新型勞動者關系,D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于1956年,適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要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9年新中國獲得獨立,鏟除了帝國主義的殘余勢力,旨在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是從1953年開始的額,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7.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了“淮河水閘”“成渝鐵路”“石油工業”“國營農場”,反映了我國建國初期的經濟成就,顯示了國民經濟發展成就顯著,A項正確;一五計劃時重點發展重工業,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排除C項;三大改造初步完成是在195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8.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允許地主繼續經營原有土地,地主在減租后向農民收租是合法的,允許農業生產中的雇傭勞動,同時就獎勵精耕細作、保護耕者收獲權利、發放貸款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和所學可知,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凋敝的現狀,政府鼓勵農業生產,把農業的發展擺在重要位置,C項正確;材料與克服財政經濟困難無關,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時期我國重視農業,把農業的發展擺在重要位置,排除A項;此時工業化建設尚未展開,排除B項;此時中國正在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9.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1952至1957年,鋼鐵和煤炭產量大幅增加,而棉紡物和谷物增長相對較慢,體現了在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特點,這主要受蘇聯模式的影響,C項正確;“逐年增長”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A項;一五計劃只是初步實現工業化,且從材料中無法得出工業化體系形成,排除B項;社會主義改造于1956年完成,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953年9月”“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現在發展工業建設也是施仁政”和所學可知,此時處于一五計劃時期,發展重工業符合國家發展戰略,B項正確;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實在1952年底,排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項;此時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排除D項。故選B項。
1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據材料“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整頓、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斗爭、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作戰等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國家正在進行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和抗美援朝,這些都是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B項正確;國民經濟恢復不能體現剿匪鎮反和抗美援朝,排除A項;此時期屬于見過初期,尚未實現統一大業,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新生政權的時候,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是在三大改造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抗美援朝”“愛國公約”和所學可知,抗美援朝爆發后,群眾積極進行生產、風險,體現的是群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擁戴,A項正確;我國工業化開始于1953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于1952年,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項。故選A項。
13.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私營工業仍舊存在較多的戶數、職工人數和總產值,但到1956年這些私營企業大多數被社會主義改造,改造面比例較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1956年公私合營速度加快,加速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加速了所有制的變動,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的公私合營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并非速度過快,排除A項;在經濟恢復期,國營經濟就已經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是三大改造完成,材料只涉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D項。故選C項。
14.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后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訴苦”活動中,群眾通過對比新舊社會,認識到新政權是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新中國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國家,這反映出人民對新政權的認同感提升,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訴苦活動,并非農業互助組織,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社會地位提高,但這并非材料強調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文學的相關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5.C
【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政府一方面沒收和征收城市郊區的土地,另一方面又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等擁有的城市地產,這進一步完善了中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C項正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且土地改革的勝利,標志著民主革命的徹底完成,A項對材料信息解讀不完整,排除A項;材料中的條例完善了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但沒有體現發展生產力,排除B項;1953年才開始社會主義改造,排除D項。故選C項。
16.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據材料“中國代表團制定了“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的戰略總方針”,可知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強調求同存異,這有利于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D項正確;“一邊倒”是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實現了亞非國家團結合作”夸大了亞非會議的作用,排除B項;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召開的會議,與遏制了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7.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4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49年”“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及所學可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指出新中國初期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恢復經濟建設,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對全國經濟工作的領導能力,C項正確;“組建聯合政府的策略”屬于1945年抗戰勝利后的建國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開展土地改革的方式”屬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內容,排除B項;“動員民眾參與革命的路線”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8.B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國政府在對待參與萬隆會議的國家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國家采取不同的態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敵對力量,擴大國際和平統一戰線,B項正確;促進亞非會議的成功并不是中國能決定的,排除A項;C項表述絕對,排除C項;當時的中國國力尚弱,并不能遏制世界戰爭潛在的力量,排除D項。故選B項。
19.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到1952年(中國)。材料表明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了一些措施,其中有制定《上海市辦理嬰幼保育機構暫行最低標準》,創辦工廠托兒所166所,收托兒童4654人等措施,這些措施都照顧了不同身份人員的利益,提升了人民對新政權的認同,D項正確;材料中的制定《上海市辦理嬰幼保育機構暫行最低標準》與國民經濟的恢復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沒有重點突出對女性的鼓勵,排除B項;當時的社會保障制度只能說剛剛起步,排除C項。故選D項。
20.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據材料“它以中國國家安全為中心,以對待和平與戰爭的不同態度為標準,不僅包括蘇聯和東歐國家”“而且要爭取主張和平的國家,影響希望維持現狀的國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戰爭集團”及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給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條件,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提出了國際和平統一戰線的理念,即不論他國的社會制度如何,只要熱愛和平,就可以成為中國交往、爭取的對象,A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不符合材料“以對待和平與戰爭的不同態度為標準,不僅包括蘇聯和東歐國家”,排除BC項;20世紀80年代,中美關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孤立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戰爭集團”,排除D項。故選A項。
21.時代風貌:崇尚勞動,努力建設新中國。
闡述:新中國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調動了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國家經濟困難,亟待建設;國家建設急需各方面人才;國際局勢緊張,新政權面臨威脅。在工業建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城市建設發展,工人積極積極性提高,涌現出一批先進個人,在社會上形成了崇尚勞動、爭當先進、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塑造了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祖國的建設離不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歷史舞臺。
由此可見,新中國初期形成了崇尚勞動的時代風貌,這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述題,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設問是以“時代風貌”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首先,根據材料“在晉中平原的腹地,人們拉起電線,鋪起鐵路,以無比的熱情建設起自己的工業。”“他們都知道建設這個工廠就是在建設他們自己的生活。”“今后這一工廠所生產的機器每年將裝備五個到十個新型紡織廠,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新的、現代化的機械減輕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體力勞動,新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蘇聯經驗,加速了這個工廠的建立。廠里的專門技術學校,培養了各式各樣的工人。”可得出時代風貌:崇尚勞動,努力建設新中國。其次,由材料及所學可知,從時代背景作答:新中國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調動了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國家經濟困難,亟待建設;國家建設急需各方面人才;國際局勢緊張,新政權面臨威脅。從時代意義作答:塑造了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激發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例如:新中國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調動了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國家經濟困難,亟待建設;國家建設急需各方面人才;國際局勢緊張,新政權面臨威脅。在工業建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城市建設發展,工人積極積極性提高,涌現出一批先進個人,在社會上形成了崇尚勞動、爭當先進、互幫互助的社會風尚,塑造了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祖國的建設離不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真正的登上了歷史舞臺。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新中國初期形成了崇尚勞動的時代風貌,這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2.示例1:婦女的土地所有權得到保障。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小農經濟下的女性無法達到經濟獨立,很多地區婦女未分到土地的現象仍然存在。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土改過程中,特別強調男女平等權,注重保護婦女的權益,婦女與男性同樣分得一份土地和生產資料,婦女的經濟利益得到保障,婦女參與土改的熱情被激發。它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婦女在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激發了婦女的生產積極性,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示例2:婦女的婚姻自主權得到保障。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封建婚姻制度與男尊女卑思想仍廣泛存在,使婦女成為封建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對于婦女婚姻保障的法制建設更為迫切。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獲得通過,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突出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等為核心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婚姻法》的宣傳和執行,加速了婦女的解放以及新中國移風易俗的婚姻變革,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遷,奠定了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基礎。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婦女的土地所有權得到保障(或婦女的婚姻自主權得到保障)。
其次,結合所學,分析相關時代背景,如新中國成立時,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很多婦女沒有分到土地(或剛建國時,封建婚姻制度與男尊女卑思想仍廣泛存在,婦女成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相關法制建設迫切)。
再次,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婦女利益得到保障的表現,如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強調男女平等權,婦女與男性同樣分得土地(或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強調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等)。
最后,分析影響,得出結論,如土改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婦女在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激發了婦女的生產積極性,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婚姻法》頒布加速了婦女的解放以及新中國移風易俗的婚姻變革,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遷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友谊县| 武宁县| 旬阳县| 仪征市| 凤城市| 页游| 健康| 峨眉山市| 梁山县| 和顺县| 岳阳市| 石家庄市| 惠州市| 静宁县| 宣武区| 新密市| 甘德县| 准格尔旗| 汝阳县| 孝昌县| 大冶市| 应城市| 广昌县| 尚志市| 北京市| 肥乡县| 普兰县| 宜昌市| 诸暨市| 攀枝花市| 商丘市| 定襄县| 牟定县| 曲周县| 普陀区| 黎川县| 黄梅县| 招远市| 邵武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