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導學案班級: 姓名: 學號:【學習目標】了解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史實,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過程,認識元朝的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識讀有關成吉思汗、忽必烈兩位歷史人物的圖像資料、文字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了解蒙古族興起與元朝統一的歷史;正確評價文天祥的抗元行動。理解元朝統一對多民族國家進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基礎過關】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他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蒙古滅西夏與金: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背景①繼承汗位:1260年,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孫子)繼承了汗位。②改行漢制: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3)元朝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4)統一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難突破】1.【時空觀念】元朝(蒙古政權)統一全國的歷程及對元朝統一全國的認識認識:元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并立局面,促進了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和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了蒙古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的發展。元朝的統一開啟了元明清時期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歷史的進步。2.【家國情懷】對文天祥抗元的認識(1)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具有正義性。從反對邊疆少數民族掠奪和反對民族壓迫的角度出發,文天祥抗元體現了南宋人民堅貞不屈、不畏強暴的崇高氣節,應該給予肯定。(2)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朝統一全國的進步性,二者沒有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實戰演練】1.下圖為某部人物傳記中的目錄(部分),該傳記應是( )A.《唐太宗傳》 B.《宋太祖傳》C.《成吉思汗傳》 D.《元世祖傳》2.野狐嶺戰役是蒙古攻金的一次重要戰役,下面關于此戰役的記載能相互印證的信息是( )時金軍號四十萬,陳于野狐嶺之北。……上(成吉思汗)麾諸軍齊進,日未午,大破之。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嶺,(完顏)承裕喪氣,不敢拒戰,退至宣平。 [元]脫脫《金史·列傳第三十一》帝自將南伐,敗金將定薛于野狐嶺,取大水濼、豐利等縣。 [明]宋濂等《元史·太祖本紀》A.金在野狐嶺打敗蒙古 B.完顏承裕消極應對戰爭C.蒙古在野狐嶺打敗金 D.蒙古奪得金的部分領土3.蒙古汗國沒有年號紀年的傳統。忽必烈繼位后,建年號曰“中統”,尊崇儒家經典《春秋》《易經》,以此實現寰宇一統、天下一家。這一舉動旨在( )A.維護元朝統治 B.實現民族平等C.形成尊孔之風 D.推行漢化政策4.忽必烈統治時期,雖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推行漢法,但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統治集團內大多數人始終對漢族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較深的隔膜。這表明忽必烈統治時期( )A.統治集團的包容性強 B.蒙古部落文明具有優勢C.政權封建化進程艱難 D.政治體制滲透宗教色彩5.如果給下面的示意圖加上一個標題,較為合適的應該是( )A.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B.民族政權的并立與斗爭C.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D.各族人民聯合抵抗蒙古6.元朝大一統過程中,“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元朝皇帝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對中華民族發展有過貢獻的歷史人物都建廟祭祀。這反映了元朝( )A.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B.開始出現民族交往與交流C.統治者十分重視祭祀活動 D.強化以蒙古族為尊的思想7.元朝初期,君主多熱衷于大規模“春獵秋狝”活動。1312年,元仁宗頒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饑困,朕不飛放(縱鷹隼捕獵)”,此后行獵的規模和頻率逐漸減少。這一變化反映了元朝( )A.統治者受農耕文明影響加深 B.繼續游牧漁獵的生活方式C.確立了以農立國的治國策略 D.遭遇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8.當蒙古軍隊假道于宋,進逼蔡州的時候,南宋認為復仇的機會已到,遂派江海、孟珙協助蒙古軍隊進攻蔡州,滅亡了金朝。”據此可知,金滅亡的原因是 ( )A.蒙古將士勇猛B.蒙古經濟實力十分強大C.金朝政治腐朽D.蒙古和南宋的聯合進攻9.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先是將首都從哈拉和林(今屬蒙古國)南遷至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后又進一步南遷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屢屢遷都意在 ( )A.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B.加強對農耕地區的控制C.使首都居于疆域中心D.維持蒙古游牧傳統習俗10.由于政令統一、交通便利,遍及全國的驛站將山水迢遞、素無往來的各民族聯系到了一起。由此可見,元朝的統一 ( )A.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B.推動了交通領域的發展C.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維持了政權并立的局面【能力提升】11.文天祥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材料1236年 生于江西吉州廬陵1256年 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成為狀元。1259年 元朝軍隊攻打南宋,文天祥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建議遷都的宦官。1273年 被啟用為荊湖南路提點刑獄使1274年 被委任為贛州知州1275年 長江上游告急,朝廷命其率軍入衛京師。他招募軍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產充作軍費。1276年 擔任臨安知府。宋朝投降后,朝廷委任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到元軍大營談判。他遭到元軍扣留,不受利誘,威武不屈,后來乘機逃出,歷經磨難,繼續組織南宋余部進行頑強抵抗。1278年 文天祥兵敗被俘后,寫下了《過零丁洋》,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關押了近四年,寧死不屈,寫下了大義凜然的《正氣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嚴詞拒絕。1283年 他被押到刑場后,面南而拜,從容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除《御試策》外,還有《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集杜詩》等作品。(1)文天祥的人生在1256年有什么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哪一制度?(2分)(2)人們對文天祥主要有以下評價,請從材料中為每一評價尋找一例史實依據。(6分)評價 史實依據政治家文學家抗元英雄(3)有人說:“元朝統一中國是進步的,文天祥抗元也值得肯定。”你認為這句話矛盾嗎?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參考答案:1.C2.C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日未午,大破之”“承裕喪氣,不敢拒戰,退至宣平”“敗金將定薛于野狐嶺”可知,雖然這是元代和明代三位史學家站在不同角度對野狐嶺戰役的描述,但都體現了蒙古在野狐嶺打敗金的歷史信息。故選C。3.A 4.C 5.A6.A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雖然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卻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并認同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和對中華民族發展有過貢獻的歷史人物,反映了元朝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選A。7.A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君主因“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饑困”而逐漸減少“春獵秋狝”活動,體現了元朝君主對農業的重視,反映了元朝統治者受農耕文明的影響加深。故選A。8.D 9.B 10.A11.(1)變化:考取進士(或成為狀元)。(1分)制度:科舉制。(1分)(2)評價 史實依據政治家 曾任荊湖南路提點刑獄使、贛州知州、臨安知府、右丞相等官職。(2分)文學家 有《過零丁洋》《正氣歌》《御試策》《指南錄》《指南后錄》等作品。(2分)抗元英雄 組織南宋余部進行頑強抵抗等。(2分)(3)觀點:二者并不矛盾。(1分)理解:元朝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歷史的進步。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具有正義性,體現了我國人民堅貞不屈、不畏強暴的崇高氣節,應該給予肯定。(言之有理即可,2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