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視野和能力的變化、以及對世界不同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到整體的過程中的重要節點。教材分析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第七課,是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的第二課。縱觀教材,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交代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過程,本課承接上文,探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啟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新航路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為歐洲社會轉型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本課的內容編排上來講,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物種的大交流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斷了美洲、歐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預設為廣州市某中學高一學生。剛經歷中考的學生對本課相關基礎史實較為熟悉,但對新航路開辟的多重影響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未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抽象思維體系,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力求創設歷史情境加以引導,并結合相關的文本、圖片和音像資源,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全面看待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結合新疆棉的熱點事件涵養家國情懷,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素養目標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認識新航路開辟后全球重要的幾大航海貿易線路,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貿易中的中日絲銀貿易與中菲墨之間的馬尼拉航線,探討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的影響。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基本情況,并分析其影響。從歷史情景中體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人類歷史的重大變革,感悟人類歷史的多元性、共容性,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教學重難點 重點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的路線與內容;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的特點與影響。難點 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運用多元史觀評價新航路開辟。教學方法及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地圖: 提問新航路的開辟,各地聯系加強,它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15世紀的世界地圖有歐洲、非洲、亞洲的地理方位,但是沒有美洲,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完整的;16世紀的世界地圖有了美洲,且各大洲、大洋的方位更加明晰,人們對世界地理的認識與今天已經相差不多。 設問過渡: 這種變化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調動學生思考問題。 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和預習回答問題,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新課講授 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展示圖片結合材料 材料: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調整和重組,在新舊大陸之間益趨均衡。世界范圍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廣泛的物質和人文交流,縮短不同地區人類集團間的發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沈堅《地理大發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 1:概括這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 2:思考這時期人口遷移的影響 答案:1、宗主國人主動遷往美洲等殖民地 非洲人因黑奴貿易被迫遷往美洲 宗主國人主動遷往美洲等殖民地 非洲人因黑奴貿易被迫遷往美洲 宗主國人主動遷往美洲等殖民地 非洲人因黑奴貿易被迫遷往美洲 2、改變世界人口格局;促進物質和人文交流; 促進美洲經濟開發;促進民族和文化融合; 破壞非洲發展;易于傳播疾病等 鏈接高考: 2、物種交換 教師展示“物種交流示意圖”和史料 結合圖片和教材思考世界物種大交換會帶來哪些影響 材料:其中有些(美洲)作物是歐洲、亞洲和非洲農民以前所知作物的極其有價值的補充。例如,美洲作物玉米迅速傳播到中國西南部、非洲和歐洲東南部。……吸收美洲農作物,增加了當時食物供應,通常導致人口相應增長。 ——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 豐富飲食結構;增加糧食產量; 促進人口增長;促進經濟開發; 易于傳播疾病等 3、疾病傳播 教師展示圖片和史料,提問:“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會引發什么?” 材料:天花和其他疾病引發了兇猛的瘟疫,嚴重摧毀了本地人口并動搖了他們的社會。在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下,歐洲人顛覆了土著的帝國,建立了采礦業和農業,輸入了非洲奴隸勞動力,并在西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殖民地。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 危害生命健康;動搖社會秩序; 減少美洲勞動力;利于西方殖民統治;誘發黑奴貿易等 4、商品流動 印度洋貿易 結合文字史料和地圖思考,新航路開辟前后,印度洋貿易發生了什么變化? 材料一:現在,歐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觸到了印度織工——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生產者——的產品,而不再依賴大量的中間商;此前,這些中間商先用船只將印度布匹運過印度洋,再乘駱駝穿越阿拉伯半島,最后用船將印度布匹賣到歐洲的各大港口。1498年,達·伽馬從當地的統治者手中獲得了與當地人開展貿易的許可,歐洲人開始建立了與印度次大陸的正式貿易關系。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建立一系列貿易據點……16世紀末,荷蘭和英國開始挑戰葡萄牙在亞洲貿易的壟斷地位,他們特許設立了一些合股公司,以期在獲利豐厚的香料貿易中分一杯羹。在一系列英荷戰爭后,英國人最終與荷蘭人就在亞洲分割他們各自的利益范圍達成妥協,而印度紡織品貿易主要落入英國人的手中。 ——《棉花帝國》 材料二:印度洋貿易的主線和支線 【解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 教師展示文字史料、地圖和動態的三角貿易過程。 材料一: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等列強在美洲強占了大量的土地,同時,他們還劫掠了這片大陸上可搬走的財富:黃金和白銀。事實上,他們最初就是靠著這些偷來的貴金屬在印度購買棉紡織品的。 ——《棉花帝國》 材料二:至早在162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估計就已經進口了約5萬件棉紡織品到英國去。40年后,這個數字漲了五倍。事實上,棉紡織品成了東印度公司最重要的貿易貨物;到1766年,棉紡織品占公司全部出口貨物的75%。 ——《棉花帝國》 材料三:雖然人們常常以為奴隸貿易僅僅是用槍支和便宜貨來換取奴隸,但更經常地用來換取奴隸的是一種更為普通的商品:棉紡織品。一項關于英國商人理查德·邁爾斯自1772年至1780年從黃金海岸換來2218名奴隸的1308項交易的研究顯示,紡織品占所有交易物品價值的一半以上。18世紀末19世紀初,葡萄牙人從羅安達販賣人口時也有類似的情況:紡織品占進口商品總額的近60%。 ——《棉花帝國》 材料四:1500年后的三個世紀里,超過800萬奴隸從非洲被販運到美洲……(歐洲人)他們從美洲的奴隸種植園獲得棉花原料,再將其工廠的產品販賣到世界各地最偏遠的角落去。 ——《棉花帝國》 太平洋貿易 結合教材梳理太平洋貿易基本概況,自主完成表格。 主導國貿易路線及 主要交換物特點葡萄牙線路1:中國澳門(生絲、瓷器等)→印度果阿→歐洲(白銀)→中國 線路2:中國(生絲)→澳門→日本(白銀)→中國①貿易線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澳門為主要中轉站 ③白銀基本流入中國西班牙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菲律賓馬尼拉中轉→墨西哥(白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①馬尼拉大帆船 ②白銀基本流入中國中國白銀貿易網絡發展概況圖,并說一說白銀主要流向哪里?帶來什么影響?” 三、新航路開辟對各區域文明的影響 (1)對歐洲: 增加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掀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亞非拉美: 文明的沖突對亞非拉美傳統社會秩序造成巨大沖擊,客觀上推動了社會轉型。 (3)對世界: 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世界市場的形成,文明的沖突與交融。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小結: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教師講授層層引入,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景。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加以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系統快速消化知識點,夯實學習基礎。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鍛煉學生信息提取能力。 回歸課本,關注教材“歷史縱橫”板塊,并運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史料、動態示意圖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段使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文字史料和地圖,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印度洋貿易的變化。 運用文字史料進行過渡,上承第一部分“早期殖民擴張”,下啟“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中的印度洋貿易。并結合地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根據文字史料與動態地圖,掌握三角貿易的過程。 根據地圖與教材內容自主完成太平洋貿易基本概況的表格。 掌握基本知識架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為下節課學習奠定基礎。課堂練習 1、有學者指出,16世紀中期,貿易發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需要更多的貨幣。由于貴金屬大量流向東方,鑄幣時減少貨幣金銀含量、增加面值便成為應急之策、人們不僅把貶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貨幣來使用,匯票、信貸的使用范圍也日益流行。該學者意在強調( ) A.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展 B.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條件漸趨成熟 C.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新 D.商業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2、有關歐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這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B.荷蘭海上貿易的發達 C.拿破侖帝國的興盛 D.英國殖民地版圖廣闊 D.商業成功取決于誠實課堂小結 板書課堂內容,總結課堂基本框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