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近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契機【知識梳理】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形成 (1)獨立戰爭前的民族融合:英國等歐洲移民、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當地的印第安人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① ”已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 (2)獨立戰爭的推動: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 (3)聯邦制政權的建立: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的② 共和國 特征 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如:他們使用的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評價 (1)進步性: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權力制衡,③ 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2)局限性: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形成 (1)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④ 控制著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2)拉美獨立運動中,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海地除外)。西屬拉美獨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國特征 多元性明顯 (1)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葡文化成為主體,⑤ 成為主要宗教。 (2)⑥ 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3)偏遠內陸地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得以保留評價 (1)積極性: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2)局限性:對黑人和⑦ 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戰后形成了⑧ 獨裁權力,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戰爭沖擊 主要表現(1)拿破侖大軍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1)俄國:1825年“⑨ ”發動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起義盡管很快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 (2)拿破侖也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中,歐洲各地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高漲。 (3)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波蘭:1830年,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發動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民族解放斗爭。 (3)德意志:北方大邦普魯士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戰敗,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德意志的統一趨勢已不可阻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表現 (1)殖民國家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 (2)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影響 (1)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⑩ 、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2)印度: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被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 (3)埃及:獨立后實行 ;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仍是主要宗教 【拓展延伸】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美國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不同點 種族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少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多血統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會 多源,混血社會宗教 多種信仰,以清教為主 多種信仰,以天主教為主,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語言 美式英語為主 拉丁語,印第安語政治文化 民主法治,權力制衡原則自由女神像—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考迪羅獨裁權力拉丁舞—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相同點 背景 都受到歐洲殖民侵略、黑奴貿易的影響;以歐洲文化為主導,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壞構成因素 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共同缺陷 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前的歐洲(1)政治:封建統治(王國、邦國和自由市),15C后期封建王權逐漸加強。(2)經濟:莊園經濟,14C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3)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歐洲人的普遍信仰。(4)思想:14C-17C初文藝復興、1517年宗教改革、16-17C近代科學的興起、17-18C啟蒙運動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①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②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了一個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2)內容:①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②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3)表現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反對封建專制) ①背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受到啟蒙思想影響,希望按照西歐的方式改造國家②內容:1825.12發動了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③結果:起義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波蘭1830年起義(爭取民族解放) ①原因:受沙俄的專制統治,民族矛盾激化②內容:1830.11,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③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1848年革命(爭取國家統一) ①背景: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普魯士戰敗于拿破侖,市區大量土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②內容: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③結果: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其對于外來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最終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達到殖民目的2、方式: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3、特點:目的的明確性、方式的多樣性、手段的隱蔽性、范圍的全球性、影響的雙重性4、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5、表現外來文化的接受 傳統文化的保留中國 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①挽救民族危亡②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印度 英語、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被移植到印度 ①印度上層精英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②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③種姓制度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埃及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①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②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能力提升】理解戰爭與文化的關系 戰爭不僅帶給人類深重的災難,也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限時訓練】一、單選題1.1967年,國際東方學學者會議在美國召開,在小組討論中與會學者展開學術研討,下表是部分學者的發言統計。這表明他們旨在( )發言者 主題或主要觀點阿根廷學者提安納 前西班牙美洲醫學的東方元素華裔美國學者劉敦勵 中華文化對哥倫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響匈牙利學者巴迪尼 匈牙利語和蘇美爾語有著“同一性”A.擴大蘇聯社會主義影響力 B.抵制美國的“金元外交”政策C.推動亞非拉國家走向聯合 D.反對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學說2.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除了“沉重地打擊歐洲封建勢力”之外,還導致了“歐洲版圖發生了劇烈變化”。這主要是因為拿破侖對外戰爭( )A.推動了歐洲民族意識的發展 B.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C.促進了單一民族國家的形成 D.建立了多個民族主權的國家3.對下圖所示戰爭影響理解正確的是( )A.推動英國文官制度的奠基 B.在政治理論上確立民族自決原則C.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4.一些俄國貴族青年軍官參加了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戰爭,他們并沒有因勝利而歡欣鼓舞,反而在看到法國擁有更自由的社會和更富足的生活后,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成為俄國最早一代的革命者。這反映出拿破侖戰爭( )A.實現了歐洲社會思潮的轉向 B.促進了東西歐文明間的交流C.推動了進步思想在俄國傳播 D.加速俄國資產階級革命興起5.拿破侖戰爭時期,他試圖以征服與占領讓歐洲的君主國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國化”而實現“自由化”。下圖為拿破侖最大勢力范圍。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 )A.推動了歐洲統一的實現 B.引發了歐洲各國的反抗C.強化了歐洲的民族意識 D.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6.埃及科學復興的發起者之一、語言學家塔闥維(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張,埃及文化在好幾個世紀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時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親”。在希臘—羅馬時期,成為古代世界的學術中心。伊斯蘭教興起以后,又成為伊斯蘭文化的支柱,幫助把文明傳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闥維那個時代,它依然保持著力量和光榮。據此推知,塔闥維意在( )A.強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 B.推動非洲民族民主運動走向高潮C.強調埃及文化是歐洲文化的重要源頭 D.揭示阿拉伯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7.有人曾這樣評價拿破侖:“他廢除各省自主,特權和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權,公民平等和國內市場的統一,創造了發展政治民族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幾個現代民族的締造者之一。”據此可知,拿破侖戰爭( )A.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揭開了歐洲民族覺醒的序幕C.深刻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D.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8.20世紀初,以德國杜里舒(1867—1941)、法國柏格森(1859—1941)等為代表的哲學家,從生物科學實踐立場,反對唯物主義所提倡的理性,進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實理性的作用。這一思想在當時流傳甚廣。這表明( )A.理性主義遭到全面批判 B.戰亂與危機引發人文反思C.自然科學出現理論創新 D.唯心主義有著強大生命力9.有學者指出,19世紀末的法國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被謀以這樣的政策來征服,就是它幾乎僅僅是被法國的觀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經濟來指導”。然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種瓜得豆”的效應——在殖民者看來,“犯罪曲線”和歐洲教育的曲線同時上升。這表明( )A.印支社會進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礙 B.資本主義制度與殖民地文化沖突加劇C.法國殖民統治方式呈現出多樣性 D.文化殖民客觀上推動殖民地民族覺醒10.以下漫畫由美國人托馬斯·納斯特創作于1881年。漫畫中,英、法兩國士兵持槍相對而視。漫畫下方寫著“流血的紅海”,漫畫中間寫著“痛苦的湖”,遠處的“獅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視著這一切。該漫畫( ) A.反映了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 B.諷刺美國干涉非洲國家事務C.譴責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爭奪 D.表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11.戰爭帶給人類深重災難的同時,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歷史的解讀:一段史話 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這是文明社會所經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為慘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蠻攻擊,其后果十分嚴重。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征。……橫跨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制,旅行變得安全了。——摘編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編《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材料二 歷史的透視: 兩幅版畫版畫一《去掉面具的暴君》 版畫二 《隨風而逝》如何看待拿破侖是法國歷史始終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他的形象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派別不同,給出的解釋也不同。這兩幅畫創作于1814年,版畫一中拿破拿破侖被動物化成一頭野心勃勃的獅子,保王黨人揭露其真面目,為將他合法消滅鋪路。版畫二中拿破侖正在給羅馬王(拿破侖兒子)吹泡泡(最大的泡泡寫著偉大的帝國,其它泡泡上寫著荷蘭、西班牙、那不勒斯、羅馬、波蘭等)。(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該事件對世界史產生的巨大影響。(2)你怎么看待拿破侖?請選擇任一版畫或自選一個角度,并運用具體史實,寫一則歷史短文,予以論述,題目自擬。(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967年的美國。根據材料“前西班牙美洲醫學的東方元素”“中華文化對哥倫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響”“匈牙利語和蘇美爾語有著‘同一性’”可知,這些學者強調了中華文化對美洲文化的影響,以及兩河流域文明對歐洲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西方中心論是西方隨中華文明近代落伍通過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優等心理,是對文明文化和歷史的誤解。由此可見,這些主張意在反對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學說,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蘇聯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擴大蘇聯社會主義影響力的結論,排除A項;金元外交是美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經濟,使各國日益依附于美國,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亞非拉國家走向聯合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法國)。據材料“沉重地打擊歐洲封建勢力”,“歐洲版圖發生了劇烈變化”可知,拿破侖對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發展,推動了歐洲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民族主權國家的建立,A項正確;拿破侖對外戰爭,主要傳播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排除B項;這些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的國家,排除C項;民族主權國家不是拿破侖建立起來的,排除D項。故選A項。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據材料地圖信息“1805年”“反法聯盟”和法軍進攻路線等信息可知,該戰爭是拿破侖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使得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C項正確;英國文官制度最終確立的時間是187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了一系列聲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尚處于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的過程,排除D項。故選C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初歐洲。據材料“一些俄國貴族青年軍官參加了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戰爭,……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成為俄國最早一代的革命者”,可知拿破侖戰爭客觀上推動了自由平等的啟蒙思想在俄國貴族青年中的傳播,C項正確;僅憑一批俄國軍官受到影響,不能斷定整個歐洲實現了社會思潮的轉向,排除A項;材料反映拿破侖戰爭傳播進步思想,未提及俄羅斯文化影響西歐,“東西歐文明交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所述起義的領導者是俄國貴族青年軍官,而非資產階級,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有限,資產階級革命尚未興起,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根據材料“他試圖以征服與占領讓歐洲的君主國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國化’而實現‘自由化’”和所學知識可知,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下。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龐大帝國,傳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受到各國革命者歡迎,D項正確;拿破侖戰爭沒有實現歐洲統一,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強調拿破侖戰爭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未體現引發歐洲各國的反抗,排除B項;材料強調拿破侖戰爭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強化了歐洲的民族意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埃及)。據材料可知,塔闥維強調埃及文化對世界的作用和影響,其目的是強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描述埃及文化對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推動,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埃及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而非是歐洲文化的源頭,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埃及文化,而非阿拉伯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現代民族的締造者之一”可知,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D項正確;雅典民主政治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排除A項;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覺醒,而不是揭開了歐洲民族覺醒的序幕,排除B項;拿破侖戰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世界。材料指出,20世紀初,西方哲學界出現了一種從自然科學視角出發,反思自然理性,倡導情感意志作用的思想,且產生一定影響力。這說明面對不斷加劇的貧富分化和不斷出現的戰亂,人們的思想世界開始系統反思理性主義帶來的問題,從而強調人文精神的發展,B項正確;哲學家們立足自然科學,反對自然理性,只是反對理性主義某些觀念,并非全面否定,排除A項;這是哲學理論的一種創新,排除C項;僅就生命哲學的基本觀念而言,不能單純說其為唯心哲學,排除D項。故選B項。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世界)。據材料可知,法國通過“觀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經濟”對印度支那進行殖民統治,但是卻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據材可以判斷,文化殖民客觀上推動殖民地民族覺醒,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覺醒,沒有描述阻礙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描述殖民國家與殖民地文化的沖突,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覺醒,而非殖民統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英、法兩國士兵持槍相對而視”“流血的紅海”“獅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并結合所學,英法在埃及的爭奪,是英法在全球爭奪的重要組成部分,英法殖民戰爭使埃及遭受沉重的災難,該漫畫譴責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爭奪,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爭奪,而不是“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美國”干涉非洲國家事務,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C項。11.(1)歷史事件:蒙古西征。影響: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2)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重構的推動作用17-18 世紀,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外傳播。拿破侖大軍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但其對征服地區的壓迫與掠奪,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在抗法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總之,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