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學案濰坊濱海中學必修四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學案【高考考點明確】考綱考點 考情分析及預測1.實踐:實踐的概念、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 ★★★近三年全國卷Ⅰ、卷Ⅱ共有6次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處命題,屬于高頻考點,其中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考了6次。試題主要依托文化領域內的具體問題為背景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輪流考查。復習過程中加強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特點、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注意一年來國內外重大文化、科技事件時政材料的搜集。【課前預習案】一、基礎知識回扣(要求:利用課前或課內10-20分鐘,復習下列學案內容,并熟記、理解課本重點知識,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1.實踐的含義、特點(注意理解)★★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詳細掌握動力、唯一標準★★3.真理的客觀性(1)客觀性的含義(2)如何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 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5. 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及方法論要求二、明辨是非1.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2.實踐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說明了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3.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因此,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 )4.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因此,實踐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馬克思主義可以成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 )7.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著謬誤。( )8.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課堂探究案】一、核心考點解讀考點一 實踐的特點1. “世界無車日”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 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知識歸納:區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特點考點二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農諺說:“蚯蚓叫,大雨到。”一位農民氣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員對此感到懷疑,經過反復觀察和實驗,他發現下雨前鳴叫的是螻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這條農諺改成了“螻蛄叫,大雨到”。經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他又發現“春秋螻蛄叫,大雨定會到”,但“盛夏螻蛄叫,大雨不會到”。這表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途徑 ②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知識歸納】:①區分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的途徑②區分來源、動力、唯一標準、目的考點三 真理的特點3.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打破。這啟示我們A.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C.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知識歸納】:區分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考點四 真理和謬誤4.19世紀,科學家發現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20世界初,科學家發現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認識到原子核該由質子和種子構成。現在,科學家正在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進行研究。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說明A.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 徹底認識世界是不可能的C. 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D. 隨著實踐的發展總會發現真理中的錯誤【知識歸納】:正確理解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考點五 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5.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的生長都依賴陽光。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環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靠海底熱液帶出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機質而生產。這從一個側面表明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 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知識歸納】:正確理解認識的的反復性、無限性的內涵、原因即表明的問題二、熱點問題探究中共十八屆四全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依法治國方略形成和發展歷程第一階段:孕育階段(1978年至1997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6字方針,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現行憲法,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國方略的憲法基礎。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進一步豐富了依法治國的內涵。第二階段:形成和發展階段(1997年至2012年) 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1 ( http: / / www.21cnjy.com )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堅持依法執政、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思想。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三階段:完善階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方略做出進一步完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同時,強調依法治國必須以憲治國。結合材料,運用“求索真理的歷程”的知識分析為什么依法治國方略的完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8分)【課后拓展案】一、選擇題:1.[2015·上海卷23]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是A. 人的精神活動 B. 人的理性行為C. 人的日常生活 D. 人的存在方式2.[2015·上海卷25]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與之相關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人類居住環境承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由此在融合建筑學、城市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基礎上,形成了人類環境學。這表明實踐是A. 認識的重要來源 B. 認識發展的動力C. 人類認識的目的 D. 檢驗認識的標準3.[2014·廣東卷] 右圖漫畫中,“幸運”壁虎對“中獎”經歷應該作出的合理反思是A.以哲學指導實踐就不會犯錯誤B.應該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C.認識主體立場不同結論自然不同D.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2013·天津卷·8題]在《集安高句麗壁畫》一書中,作者稱圖一為“剁肉圖”,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結合該書圖二“烤肉串”和圖三“廚師扇風”,認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稱“便面”的中國古扇,因此圖一應叫“烤肉圖”。對文物圖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見解,應堅持觀點是A.真理是客觀的,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B.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C.真理是有條件的,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D.真理是具體的,是相對特定的過程而言的5.[2015·安徽卷10] 圖2漫畫揭示的哲理是 A. 人的認識受主客體因素制約 B. 人的主觀認識影響客觀環境C. 經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 D. 思想的高度決定認識的深度6.[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 2013年8月,《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出版,開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點。對于科學界沒有定論的問題,該書匯集了多家觀點,以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在一些問題上不設標準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對復雜事物的認識①往往是一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的過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 ②是一個不斷克服片面性甚至錯誤的過程 ③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永無定論的過程 ④往往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推翻和超越已確定的真理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 [2013·新課標全國II·20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聯合國關于發展的觀念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把發展歸結為經濟增長;20世紀70年代把發展看作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社會變革;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把發展理解為注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聯合國關于發展的觀念演變進一步證實了①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斷深化 ②認識受認識對象本質和屬性暴露程度的制約 ③認識的發展具有與認識主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性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繼承和超越已有認識成果的過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2014·浙江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不久前,研究人員發現,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們辨別音高的能力也可顯著提高。此前,科學界通常認為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幼年階段,且需要更長的時間。這表明①科學的價值在于造福社會 ②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復性和相對性 ④認識的真理性需要不斷經受實踐的檢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2014·全國卷]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卻感到“而無車馬喧”。朱自清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卻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出現這些認識現象是因為①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客觀存在 ②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識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動性和自覺選擇性 ③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的局限性影響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④人的主觀世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15·廣東卷35] 圖6漫畫 (作者:彭長征)蘊涵的哲學道理是:在認識事物時A. 否認事物的客觀性,就不能全面看問題B. 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C. 著眼于全局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D. 認識結果的差異受主體認識方法的影響11.[2015·全國卷Ⅱ23] 長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來,畫家筆下的馬往往是四蹄齊伸、騰空飛奔。然而,高速相機連拍的照片顯示,飛奔時的馬蹄是交替地移動的。但是,當畫家畫出馬蹄交替移動的奔馬時,有人卻批評畫得不像。這表明在藝術領域A.認識的發展與認識工具的進步沒有直接關系B.以往的認識經驗阻礙認識的發展C.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D.人們的主觀世界對認識的影響更加顯著12.[2015年天津卷9] 漫畫《塑造》所蘊含的哲理是A. 認識的對象具有多重屬性 B. 認識受主體自身狀況的影響C. 意識是移入人腦的客觀存在 D.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二、非選擇題:13. [2013·新課標Ⅰ卷·39題](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詞典的正文收錄了NBA,BBS,GDP,UFO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此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反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的人認為:“拉丁字母出現在方塊漢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個異類,是對漢語的污染。”“我想會不會過幾十年,漢語成了漢英混雜的語言。”“文化有安全的問題,在國際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亂”……支持《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字母詞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應善待字母詞的使用,而非簡單的拒斥。”“選錄字母詞只是對當下語言現實的承認,體現了語言使用的從簡趨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1)《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12分)(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14. [2015年課標卷Ⅰ3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保護和傳承,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錄片《記住鄉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視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播。該片選取100多個傳統村落,圍繞中華美德的千百年傳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采取紀實手法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有堅守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的,有傳承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的,有秉持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的,有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記住鄉愁的》的播出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建筑學者將其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歷史學者認為《記住鄉愁》呈現了一副生動的鄉村歷史畫卷,民俗學者從節目中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社會學者強調吸取傳統鄉村社會治理的智慧和經驗......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DBDBA 6-10 ACDCD 11-12 DB二、非選擇題:13.(1)不同主體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認識,由此產生爭論是正常現象。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難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錯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通過討論,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們取長補短,克服認識的片面性,促進認識的發展。(2)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勢壓人;尊重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避免語言粗暴、行為過激;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14.(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受到主體狀況、客體狀況以及認識條件的制約。(2)不同學者在知識背景、興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愛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紀律片涉及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村規民約、民風民俗、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導致不同學者感受的差異性。【解析】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真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認識的反復性的原因及表現。不同學者獲得不同感受源于不同的實踐;體現了認識的能動性;受主觀因素和社會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會產生不同感受。結合材料中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個人主觀因素,聯系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反復性、真理的條件性等組織語言。【考點定位】真理的客觀性、認識的反復性。2016年高考一輪研討會交流材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