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學習目標1.時空觀念:能說出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分布,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2. 唯物史觀: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3.史料實證:從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等相關史料分析中,認識國家的產生,早期國家的特征。4.歷史解釋:知道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家國情懷:認識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一)基礎知識點梳理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1.舊石器時代(1)概念:距今約 萬年~距今約 萬年,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文化遺存:距今約170萬年的 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 。(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 人和 人已經學會用火。2.新石器時代(1)概念:從距今約 萬年前開始,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文化遺存代表文化 地區 社會生活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種植 。大汶口文化 私有制河姆渡文化 種植 ,養蠶繅絲龍山文化 陶(蛋殼陶)紅山文化 玉器,祭壇和神廟、私有制(良渚)良渚文化二、從部落到國家——中華文明的形成1.部落聯盟(1)三皇時代: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代①黃河中上游一帶的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②根據推舉和考察,實行 制③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階級階層分化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2、國家建立——夏朝(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1)建立者: 禹(2)時間: 公元前2070年(3)政治: ①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②國家結構:夏王/中央/地方管理(4)文化:二里頭遺址.夏歷《 》(5)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 討桀,夏朝滅亡。三、商和西周——中華文明的發展1.商朝商朝(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殷(殷墟今河南 ),最后一個王是 。地方:實行 制。文化:甲骨文、青銅銘文。2.西周(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1.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 —卿大夫— ”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沖突。(1)分封制度A.基礎: 的實施B.目的: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C.內容:①分封對象: (姬姓王族)、 貴族(功臣、姻親、古代帝王的后代等),其中以姬姓王族為主。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 、朝覲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 、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 、建立武裝、征派賦役。D.影響:①確立了 的天下共主地位,鞏固了 。②擴大了 。③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蓋了 地區。④形成了“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 序列。⑤為后來的 埋下隱患。E.瓦解:西周后期,王權衰弱, 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戰國末年, 瓦解。F.特點: 。宗法制:用 血緣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 的政治制度。A.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 、 和 繼承上的矛盾。B.內容:宗法制度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 繼承制度。 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地位最尊貴,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的血緣系統稱為 。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C.特點:血緣紐帶同 相結合,核心是 繼承制。D.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 地位,也有利于 的穩定和團結,使我國后來的封建制度具有濃厚的 色彩。(3)禮樂制度:周禮涵括了 、 、 三個方面,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作用:維護 制的工具。2.經濟:(1)奴隸制井田制:(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期,因土地整治規則,有溝洫、道路將耕地分割成方塊田,呈“井”字形,故稱“ ”。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2)表現:手工業—青銅時代;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以 工具為主, 農具極少。達標檢測1.古代帝王的稱號,有所謂德號及地號,德號以其所做的事業為根據,地號則以其所居之地為根據。據此下列屬于地號的稱呼是( )A.有巢氏 B.燧人氏C.神農氏 D.陶唐氏2.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 長江下游流域出現的遺址是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仰韶文化 D.龍山文化3.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4.簋是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饗時與鼎配合使用。西周規定天子八簋,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這實質上反映了( )A.分封制下的實物配給 B.宗法制下的內外親疏C.奴隸制下的等級秩序 D.封建制下的君主獨裁5.夏商時期的封國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冊封,而西周的封國是把同姓親族或異姓功臣分封到邊遠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這一變化A.防止了貴族內部的政治紛爭B.保證了君主專制權力的強化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認同D.促進了官僚政治體制的形成6.近年,百色市右江區新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地表采集到較多的石制品,種類有砍砸器、石錛、凹刃石鑿、研磨器、石砧、礪石和斧錛類殘件等,另還發現有飾粗繩紋的紅色夾砂陶片。此考古發現( )A.證明百色市新石器時代發展遙遙領先B.標志著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C.充實了百色市新石器時代的研究材料D.說明了原始農業的普遍發展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